药物性肝炎110例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ong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11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观察、研究,分析药物性肝炎的致病药物、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11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药物性肝炎发生时患者的临床表现、致病药物的种类和比例、患者的发病类型以及应用保肝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等。结果:通过本次研究表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占比例最多的为抗结核药,占38.2%,其次为中草药,占30.9%,然后是抗感染药,包括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占总比例的10.0%,其他类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占21.0%。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无明显症状者占40.9%,出现腹部不适、腹胀、恶心者占16.36%,出现乏力、纳差者占39.1%,发热、黄疸者占19.1%。患者经停药、保肝治疗,总有效率为97.3%,死亡病例0.9%。结论:经过本次研究,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抗结核药,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停止用药并行保肝治疗后,临床疗效较好,但若发生重型肝炎,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临床特点
  当代社会,随着医学的进步,出各种各样可以治病救人的药物问世,这些药物大多是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的,长时间服用而不注意保护肝脏和肾脏,则会引发肝脏、肾脏疾病。由于药物经过肝脏代谢而引发的肝脏疾病称为药物性肝炎[1]。主要机制为药物本身或药物在肝脏代谢的中间产物对肝脏产生毒副作用,引起肝脏炎症,或是药物在肝脏代谢引起机体的超敏反应,攻击肝脏细胞而引起肝脏炎症,此外还存在着许多诱发因素,如过敏体质、酗酒、免疫功能、基础疾病等[2]。当发生药物性肝炎时,很多指标与其他肝炎非常相似,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应充分掌握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以及研究药物性肝炎的致病药物、主要临床表现、患者的发病情况以及治疗疗效,减少对药物性肝炎的误诊率,提高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疗效[3]。本文将对11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主要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11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药物性肝炎的诊断标准为:首选,具有可疑药物应用史1周至3个月,用后出现肝功能损害,停止用药进行治疗后肝功能好转。本院的11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43.7±7.8)岁,其中19~37岁患者占34.2%,38~55岁患者占41.6%,56~68岁患者24.2%。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已经确诊的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其服用的药物、所出现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生化学指标、患者发病的类型、有无基础疾病以及停药保肝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对11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探讨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
  1.3疗效评价标准[4]:
  患者临床表现消失,血生化学指标恢复正常,嗜酸性粒细胞降低至正常者为治愈;患者临床表现好转,血生化学指标和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但未到正常值者为显效;患者临床表现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血生化学指标和嗜酸性粒细胞无明显变化或上升者为无效。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结果若P<0.05,则有明显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无明显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与比例
  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中,抗结核药的比例最大,为38.2%,其次为中草药,抗感染类类药物等,免疫抑制剂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所占比例最少,占3.6%,具体结果见表1。
  表1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与比例(例(%))
  注:抗结核药和免疫抑制剂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药物性肝炎患者的基础疾病调查
  11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中,基础疾病为肺结核的患者占34.8%,为银屑病的有20.6%%,为糖尿病的有18.2%,为高血压的有12.3%。患有肺结核或是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易发生药物性肝炎。
  2.3药物性肝炎患者的发作类型及临床表现
  患者中无明显症状者占40.9%,出现腹部不适、腹胀、恶心者占16.36%,出现乏力、纳差者占39.1%,发热、黄疸者占19.1%%。其中普通肝炎患者占98.2%,重型肝炎患者占1.8%。
  2.4药物性肝炎治疗的临床疗效
  药物性肝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3%,死亡病例0.9%。详细结果见表2。
  表2药物性肝炎治疗的临床疗效
  2.5药物性肝炎恢复时间
  非重型药物性肝炎的恢复时间大多为1个月,重型药物性肝炎恢复时间会加长,甚至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
  3讨论
  药物性肝炎是指由于药物或药物的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或是能够引起机体对肝脏细胞的免疫反应,从而破坏肝脏细胞,造成肝脏损伤[5]。由于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的特异性,因此容易被临床医生漏诊或误诊,分析药物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对诊断很有意义,需要对于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进一步研究,以方便该病的诊断和治疗[8]。经过本次对110例药物性肝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多种多样,其中占比例最多的为抗结核药,占38.2%,主要是吡嗪酰胺,其次为中草药,占30.9%,第三位是抗感染类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占总比例的10.0%,如红霉素、头孢菌素等,其他类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占11.0%,如他巴唑,泼尼松等。其次,本次研究发现容易引发药物性肝炎的基础疾病主要有肺结核占34.8%,银屑病占20.6%%,糖尿病占18.2%,高血压占12.3%等,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肺结核和银屑病,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所有病例中均HBsAg阴性,HCV阴性,排除慢性病毒性肝炎可能。药物性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无明显症状者占40.9%,出现腹部不适、腹胀、恶心者占16.36%,出现乏力、纳差者占39.1%,发热、黄疸者占19.1%%。大部分患者为急性肝炎表现,少数患者会引发重型肝炎,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药物性肝炎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停止用药,进行保肝治疗,同时清淡饮食,治疗基础疾病,经过以上治疗原则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3%,临床疗效较好,但是由于爆发重型肝炎出现死亡病例,占0.9%。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总结出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药物性肝炎的诊断准确率和临床疗效[9]。然而,最根本的治疗药物性肝炎的方法为预防其发生,主要通过安全用药,避免非处方用药、大量用药以及不同药物搭配用药,应减少应用对肝脏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用药前充分采集病史,避免对患者应用曾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药物性肝炎的发生,若必须应用某些具有肝脏毒性的药物,可以同时应用保肝药,定期检查肝功能,保证用药安全[10-12]。   参考文献:
  [1] 赵国明.药物性肝炎46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5):3248.
  [2] 佟静,王炳元.药物性肝炎107例诊治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40):79-80.
  [3] MAria VAJ,Victorno RMM.RetrospectiVe analysis on liVer disease induced by drugs[J].THE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2011,27(9):711-712,734.
  [4] 谷央丽.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分析—附90例报告[J].海峡药学,2012,24(2):218-219.
  [5] 李小兵.药物性肝病65例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6):238-239.
  [6] 廖洪娟.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再探析[J].海峡药学,2010,22(6):244-245.
  [7] Reuben A, Koch DG,Clinical features of 141 patients with drug-induced hepatitis[J].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LECTRONIC VERSION),2013,7(2):262-265.
  [8] 熊静平,丁永年. 药物性肝炎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9):711-714.
  [9] 赵迪,杜鹏程,顾世玉,等.急性药物性肝炎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7):62-63.
  [10] 胡义杨,黄莆.中草药与药物性肝损伤[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2,3(20):173-175.
  [11] 朱波.72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与致病药物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11):57-58.
  [12] 彭定宏,王海增.药物性肝炎136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7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常温体外循环(ECC)联合加温改良超滤(MUF)对先心病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同一外科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0例,配对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常温ECC+加温改良超滤(MUF)组(D组)和对照组:中低温ECC+改良超滤(MUF)组(C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24h、48h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血小板(PLT)计数、凝血四项(APTT、PT、Fib、TT),术后24h、4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海马、额叶、扣带回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在轻度认功能障碍(MCI)及进展型MCI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从门诊和住院病人、社区群体中选取的MCI患者30例(MCI组);AD早期患者30例(AD组);正常老人30例(正常组)分别进行心理认知测评和质子磁共振波谱技术检测。记录和分析大脑海马、额叶、扣带回区各种代谢物水平与MCI认知损害的相互关系。结果:海马区
期刊
摘 要:院长办公室作为医院行政管理的中枢机构,其所承担的责任与其自身的建设对于医院的正常运行与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院长办公室;医院;行政管理;作用  医院院长办公室是院长的助手,服从院长的领导,工作的开展是紧紧围绕着院长来进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院长的职责,协助院长对整个医院进行管理,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医院的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之中,院长办公室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门。它协调
期刊
摘要:目的:提高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和工作质量。方法:加强免疫规划工作中的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认识和依从性。结果:自2008年01月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健康知识宣传以来,全镇适龄儿童建证率、建卡率均为100%,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逐年上升到99%以上,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由2007年的5.5/万逐年下降至2013年为4.7/万。结论: 加强预防接种门诊健康知识宣传,不仅可以提高疫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人工镜检的标准。方法:通过优利特12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人工镜检对4652份晨尿标本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优利特1200尿液分析结果与镜检结果符合率:单独检测项目阳性并且强度为一个+,其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标本符合率为100%,管型标本符合率为65.71%,真菌孢子符合率为79.25%;单独项阳性结果为2个+以上的尿液标本标本符合率:红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BNP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再发心绞痛的预测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并且将这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依据时间分配方法将患者分两组,即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为稳定型心绞痛治疗阶段,研究组对再发心绞痛阶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BNP变化,分析BNP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再发心绞痛预测中的作用。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浆BNP
期刊
近一个月内我科连续收治了10余例药物性肝炎患者,这些患者中有的基础有肝病,有的是健康人群,依病情轻重,有急性肝衰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淤胆性肝炎、肝硬化等多种表现,轻则加重病人痛苦,重则危及病人生命,应引起医生和广大患者的高度重视。  随着制药业的迅速发展,新药的面市,药物性肝炎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问题。美国FDA禁止许多新药上市,就是由于严重肝、肾等的副作用,在原有肝脏疾病基础上某些药物更容
期刊
摘要:目前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脑血管痉挛由于病因复杂而且致死率相对较高,极容易导致动脉瘤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伤残甚至死亡,严重威胁相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本文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干预治疗的研究,以期提高临床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水平和效果。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干预治疗  在当前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死或者致残的因素中,脑血管
期刊
摘要:PPH手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治疗Ⅲ。-Ⅳ。痔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随着接受手术患者的增多,同时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出血,包括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本文对术后出血的原因、症状及处理方法作出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PPH手术 术后并发出血 处理  一、术后出血的分类及原因  1、原发性出血:多发生于术后48
期刊
摘要:对近几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所有恶性血液病并行PICC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并总结血液病化疗患者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及应用体会。  关键词:血液病;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体会  血液病种类繁多,但治疗过程中几乎都需要反复用药进行化疗及输注粘稠度较高的血液制品,可对患者造成反复的血管损伤及血管刺激,另外,晚期的血液病患者,由于体质较弱,静脉穿刺血管难度加大,易增加患者的痛苦,不仅严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