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个人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应坚持政治核心素养,构建马克思主义常态化学习制度和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校及教师个体的作用与优势,建设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个人生活。
教学上,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成长起来的,对各种网络技术的运用早已轻车熟路,对充斥在互联网上的信息知识获取较多,掌握的内容性知识可能比教师还要全面和深入。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授课不再是占有绝对优势的教学方式,慕课、翻转课堂早已盛行,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学生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高校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教师权威性弱化。
科研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便性与快捷性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时享用各种平台和资源提供了便利,获取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研究成果也不是什么难事,真正实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促进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的同时,也会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产生放大作用,如发生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时,会更快地被发现,一经查实,教师个人轻则受处分,重则身败名裂,甚至负刑事法律责任。
个人生活方面,高校教师对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或软件的使用率非常高,很多老师经常会在上面分享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日常,不自觉中表达并传播了自己的观念与思想。若出现不当言论,也会很快传播或受到关注,造成严重后果,不但个人形象受损,还会影响所在高校的声誉。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潮激荡活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多种观念并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高校教师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师德失范的言行不时出现。如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于2020年被发现在个人微博上发表“港独”“恨国”“亲日”等不当言论,哈尔滨师范教授于琳琦被发现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侮辱雷锋、刘胡兰等先烈及质疑马克思主义等多种不当言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唐云在2019年的一次课堂教学中发表损害国家声誉的言论等。教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高层次人才,尚不能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种种对党对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当言论,更遑论活跃在
互联网上受多元价值观侵染更久的中青年高校教师了。这些情况也表明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
(二)自我中心,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高校教师因年龄、经历、任教学科、教学经验等的不同,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自我职业道德修养中作用的认知存在差异。大部分教师认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切事物进步的动力”,对日新月异的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持开放态度,会主动去了解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工具,并思考如何在教学、科研中加以合理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把这一类型的高校教师称为接纳型教师的话,定然还会存在非接纳型的教师,根据他们对信息新技术态度的不同,分为保守型与激进型。保守型高校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很多理念与做法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认为教师权威、结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才是最合理而高效的,对各种互联网信息新技术都持排斥态度。激进型高校教师则表现为过度地依赖互联网,接到工作任务的第一时间不是积极思考,踏踏实实地查阅典籍资料,努力形成自己的成果,而是找网络上“谷歌”上“百度”,有时候甚至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借用网络上现存的他人成果。不难看出,保守型和激进型高校教师对互联网信息新技术的认知都是有偏差的,应及时的修正,培养更多的接纳型高校教师。
(三)疏于学习,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职业技能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方面尤其突出。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教學效果的评价等,每个环节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设计。那种教学内容以一本教材为参考、平时对着因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导致知识储备也有限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念“PPT”,学期末再用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终身保持高效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并提高应用能力,针对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创新,同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才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因种种原因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掌握的职业技能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一) 构建马克思主义常态化学习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应始终坚持政治素养是核心素养,构建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制度,做到五个结合:长期学习与短期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现场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国内学习与国际学习相结合、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通过这种学习,使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而深刻理解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做到时刻保持政治清醒,保持政治定力,以鲜明的立场来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3]
(二)建设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路径
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利用信息工具来获取、判断、分析、传递、创造以及使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联合会2012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湖北大学王志茹教授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情感、意识与能力三个方面,能力又包括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来源的评价能力、有效利用信息完成目标的管理能力、决定信息性质和范维的发现能力及高效、合理合法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使用能力。 根据以上对信息素养的阐述,不难发现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认知上的偏差还是职业技能的缺乏,本质上都是信息素养不够的表现。因此,针对高校教师建设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是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选择。
实践层面,建设多样化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校及教师个体的作用与优势。政府部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高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出台方法论上的指导或支持文件。高校从组织的角度,因地制宜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软硬件环境,一方面在资金使用上向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设施与配套倾斜,同时充分整合现有的图书馆、网络中心等资源,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与应用提供软件支持。教师个体以政府部门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及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的软硬件资源,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信息知识,增强实践智慧,彰显信息技术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周晓玉:武汉海事职业学院教师,1985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石恒慧:武汉传媒学院教师,1983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社会各行各业的生存与发展,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也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研究“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个人生活。
教学上,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步而成长起来的,对各种网络技术的运用早已轻车熟路,对充斥在互联网上的信息知识获取较多,掌握的内容性知识可能比教师还要全面和深入。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课堂授课不再是占有绝对优势的教学方式,慕课、翻转课堂早已盛行,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主流。学生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高校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教师权威性弱化。
科研上,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方便性与快捷性为高校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时享用各种平台和资源提供了便利,获取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研究成果也不是什么难事,真正实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促进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的同时,也会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产生放大作用,如发生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时,会更快地被发现,一经查实,教师个人轻则受处分,重则身败名裂,甚至负刑事法律责任。
个人生活方面,高校教师对微博、微信、QQ、抖音等平台或软件的使用率非常高,很多老师经常会在上面分享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日常,不自觉中表达并传播了自己的观念与思想。若出现不当言论,也会很快传播或受到关注,造成严重后果,不但个人形象受损,还会影响所在高校的声誉。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潮激荡活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多种观念并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高校教师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师德失范的言行不时出现。如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于2020年被发现在个人微博上发表“港独”“恨国”“亲日”等不当言论,哈尔滨师范教授于琳琦被发现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侮辱雷锋、刘胡兰等先烈及质疑马克思主义等多种不当言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唐云在2019年的一次课堂教学中发表损害国家声誉的言论等。教授作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高层次人才,尚不能时刻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种种对党对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当言论,更遑论活跃在
互联网上受多元价值观侵染更久的中青年高校教师了。这些情况也表明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必须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
(二)自我中心,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作用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高校教师因年龄、经历、任教学科、教学经验等的不同,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自我职业道德修养中作用的认知存在差异。大部分教师认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切事物进步的动力”,对日新月异的各种互联网信息技术持开放态度,会主动去了解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与工具,并思考如何在教学、科研中加以合理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把这一类型的高校教师称为接纳型教师的话,定然还会存在非接纳型的教师,根据他们对信息新技术态度的不同,分为保守型与激进型。保守型高校教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很多理念与做法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执念,认为教师权威、结合板书的灌输式教学才是最合理而高效的,对各种互联网信息新技术都持排斥态度。激进型高校教师则表现为过度地依赖互联网,接到工作任务的第一时间不是积极思考,踏踏实实地查阅典籍资料,努力形成自己的成果,而是找网络上“谷歌”上“百度”,有时候甚至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借用网络上现存的他人成果。不难看出,保守型和激进型高校教师对互联网信息新技术的认知都是有偏差的,应及时的修正,培养更多的接纳型高校教师。
(三)疏于学习,缺乏与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职业技能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方面尤其突出。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教學效果的评价等,每个环节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设计。那种教学内容以一本教材为参考、平时对着因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导致知识储备也有限的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念“PPT”,学期末再用以客观题为主的闭卷考试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师必须终身保持高效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并提高应用能力,针对教学的每一环节进行创新,同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书育人目标,才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师因种种原因对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掌握的职业技能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提升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
(一) 构建马克思主义常态化学习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升,应始终坚持政治素养是核心素养,构建常态化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制度,做到五个结合:长期学习与短期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现场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国内学习与国际学习相结合、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通过这种学习,使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进而深刻理解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做到时刻保持政治清醒,保持政治定力,以鲜明的立场来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3]
(二)建设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路径
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利用信息工具来获取、判断、分析、传递、创造以及使用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根据美国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联合会2012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湖北大学王志茹教授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情感、意识与能力三个方面,能力又包括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来源的评价能力、有效利用信息完成目标的管理能力、决定信息性质和范维的发现能力及高效、合理合法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使用能力。 根据以上对信息素养的阐述,不难发现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无论是认知上的偏差还是职业技能的缺乏,本质上都是信息素养不够的表现。因此,针对高校教师建设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路径是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选择。
实践层面,建设多样化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校及教师个体的作用与优势。政府部门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制定高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并出台方法论上的指导或支持文件。高校从组织的角度,因地制宜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软硬件环境,一方面在资金使用上向有利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硬件设施与配套倾斜,同时充分整合现有的图书馆、网络中心等资源,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与应用提供软件支持。教师个体以政府部门制定的信息素养标准及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指导,充分利用所在高校的软硬件资源,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信息知识,增强实践智慧,彰显信息技术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周晓玉:武汉海事职业学院教师,1985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石恒慧:武汉传媒学院教师,1983年出生,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