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上不喜欢音乐的人恐怕是不多的,而音乐产生的力量又是难以估计的。它能催人泪下,顿生同情心;它能使人欣喜若狂,充满信心,奋发向上;它能催发灵感,激起写作热情……它是一种最喜悦和最悲哀时都不可少的艺术;一种最隆重和最滑稽时都用得着的艺术,一种最圣洁,也最疯狂的艺术,一种最原始也最现代的艺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音乐能使学习达到艺术美的最高境界。怎样将音乐教学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之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利用音乐突出文章主旨
音乐是运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富有特征的声音形象和想象,从而感染、影响听众,达到传情达意、教育鼓舞等目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的通过说书艺人绝妙的演唱去表现纯粹的娱乐主题: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有的通过歌女精湛的弹奏去反映人生的失意和仕途的坎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有的通过木叶的吹奏勾起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有的通过劳动的欢乐去歌颂社会生活的美好如:《天山景物记》;还有的通过浅斟低吟去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如苏东坡的《赤壁赋》等等。音乐的这些“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同程度地给人们带来了喜怒哀乐的共鸣。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主张把这些知识向学生作准确而简明的交代,从而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是利用音乐展示人物形象
现实作为音乐的反映对象,一般不是直接地被再现,而是通过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心理折射,化作某种情感体验,借助音乐而得到间接表现的,所以音乐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表现出具体的视觉形象,也不能像文学那样,通过文字的描绘生活图景。因此,真正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家,那的确不是一般人物所能企及的。
譬如琴棋书画,古时并非仅属四大雅兴,其实它还是品评一个人物才艺品质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志。孔子师于苌弘、师襄,学习弹琴唱歌,使得他博学多才、超群,成为“圣人”;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说明她聪敏过人;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说明她知书达礼,贤惠善良;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对其大加赞赏;科学家张衡、门客出身的蔺相如等著名人物,或是对音乐的了解掌握,或是借音乐以作斗争武器,都给人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这又使人联想到达尔文的经历:他在学生时代就对诗歌、绘画、音乐很入迷,这使其在科学研究时思想很活跃;而晚年由于工作繁忙,失去了寻诗歌、绘画、音乐的兴趣,于是,“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它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中和原料中剔取出一些规律”。
三是利用音乐理清文章结构
音乐是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观众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这些起伏变化,回环往复,具有一种神奇性、延续性、间断性,为此表现于文章的结构布局中,显得独特鲜明。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开篇用欣赏交响乐的畅快为全文定下了豪迈的感情基调;朱自清也用“眠歌”的模糊与隐约寓意写作《荷塘月色》时思想的矛盾和复杂……这些精美的开头,巧妙而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特别值得推崇的,用“音乐”去连缀全文且别有一番风味的当推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
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以哨音起引“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随着哨音的飘散开去,作者依次写了故乡的种种可爱;正文部分又提及“拉起胡琴”唱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还有大榕树下“甜蜜的摇篮曲”,使文章延续过度,连续自然;文章的结尾又用哨音抒发感情,与开头紧密呼应,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像这种以音乐去突出文章结构且特别有新意的表现手法,确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四是利用音乐渲染特定氛围
同其他艺术鉴赏一样,音乐同样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四个方面的功能。人们在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般地都会激起情感的波澜,或爱或恨,或赞或悲,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使内心情感得到渲泄,达到心灵的愉悦,完全取决于声音的效果和音乐形象的塑造;描绘性的音乐让人们联想到乐曲所表现出来的环境气氛;高吭的音乐给人以鼓舞激励,低沉的音乐令人郁闷或悲伤……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突出表现在环境场面的描写。《荆轲刺秦王》通过荆轲巧取信物、易水壮别、廷击秦王等事件,表现了荆轲沉着勇毅,刚烈不辱,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文章中“易水壮别”的音乐描写制造了特定的气氛,渲染了悲凉壮烈的气氛,衬托出荆轲视死如归的壮士形象;这一场面因高渐离的击筑而拉开帷幕,因荆轲的和而歌延续发展,高吭的羽声变调面使情绪高昂激动,歌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叙一议,写得情景交融。无怪人们赞曰:“文笔曲折细腻,气氛悲凉壮烈,真乃千古绝唱也!”杜牧的《阿房宫赋》状写阿房宫壮丽规模和它的宏大气势时,作者用夸张和比喻极写其歌舞之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场面一春一秋,一冷一暖,显得层次清楚形象概括。
总之,将音乐教学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之中,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极为重要。笔者建议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音乐,甚至亲自实践音乐的吹拉弹唱,亲身去感受音乐作品的喜怒哀乐效果,教学方法上借助声、光、电等多媒体,甚至创设一些音乐情境,让学生学得懂,听得见,看得真,整合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从而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江西省金溪县第二中学)
一是利用音乐突出文章主旨
音乐是运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富有特征的声音形象和想象,从而感染、影响听众,达到传情达意、教育鼓舞等目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的通过说书艺人绝妙的演唱去表现纯粹的娱乐主题: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有的通过歌女精湛的弹奏去反映人生的失意和仕途的坎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有的通过木叶的吹奏勾起对美好事物的回忆: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有的通过劳动的欢乐去歌颂社会生活的美好如:《天山景物记》;还有的通过浅斟低吟去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如苏东坡的《赤壁赋》等等。音乐的这些“现实生活的反映”,不同程度地给人们带来了喜怒哀乐的共鸣。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主张把这些知识向学生作准确而简明的交代,从而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二是利用音乐展示人物形象
现实作为音乐的反映对象,一般不是直接地被再现,而是通过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心理折射,化作某种情感体验,借助音乐而得到间接表现的,所以音乐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表现出具体的视觉形象,也不能像文学那样,通过文字的描绘生活图景。因此,真正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音乐家,那的确不是一般人物所能企及的。
譬如琴棋书画,古时并非仅属四大雅兴,其实它还是品评一个人物才艺品质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志。孔子师于苌弘、师襄,学习弹琴唱歌,使得他博学多才、超群,成为“圣人”;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说明她聪敏过人;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说明她知书达礼,贤惠善良;李氏子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韩愈对其大加赞赏;科学家张衡、门客出身的蔺相如等著名人物,或是对音乐的了解掌握,或是借音乐以作斗争武器,都给人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这又使人联想到达尔文的经历:他在学生时代就对诗歌、绘画、音乐很入迷,这使其在科学研究时思想很活跃;而晚年由于工作繁忙,失去了寻诗歌、绘画、音乐的兴趣,于是,“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机器,它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中和原料中剔取出一些规律”。
三是利用音乐理清文章结构
音乐是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演奏才能为观众听众所感受而产生艺术效果。这些起伏变化,回环往复,具有一种神奇性、延续性、间断性,为此表现于文章的结构布局中,显得独特鲜明。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开篇用欣赏交响乐的畅快为全文定下了豪迈的感情基调;朱自清也用“眠歌”的模糊与隐约寓意写作《荷塘月色》时思想的矛盾和复杂……这些精美的开头,巧妙而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特别值得推崇的,用“音乐”去连缀全文且别有一番风味的当推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
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以哨音起引“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随着哨音的飘散开去,作者依次写了故乡的种种可爱;正文部分又提及“拉起胡琴”唱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还有大榕树下“甜蜜的摇篮曲”,使文章延续过度,连续自然;文章的结尾又用哨音抒发感情,与开头紧密呼应,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像这种以音乐去突出文章结构且特别有新意的表现手法,确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四是利用音乐渲染特定氛围
同其他艺术鉴赏一样,音乐同样具有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四个方面的功能。人们在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一般地都会激起情感的波澜,或爱或恨,或赞或悲,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使内心情感得到渲泄,达到心灵的愉悦,完全取决于声音的效果和音乐形象的塑造;描绘性的音乐让人们联想到乐曲所表现出来的环境气氛;高吭的音乐给人以鼓舞激励,低沉的音乐令人郁闷或悲伤……
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突出表现在环境场面的描写。《荆轲刺秦王》通过荆轲巧取信物、易水壮别、廷击秦王等事件,表现了荆轲沉着勇毅,刚烈不辱,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文章中“易水壮别”的音乐描写制造了特定的气氛,渲染了悲凉壮烈的气氛,衬托出荆轲视死如归的壮士形象;这一场面因高渐离的击筑而拉开帷幕,因荆轲的和而歌延续发展,高吭的羽声变调面使情绪高昂激动,歌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叙一议,写得情景交融。无怪人们赞曰:“文笔曲折细腻,气氛悲凉壮烈,真乃千古绝唱也!”杜牧的《阿房宫赋》状写阿房宫壮丽规模和它的宏大气势时,作者用夸张和比喻极写其歌舞之盛:“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场面一春一秋,一冷一暖,显得层次清楚形象概括。
总之,将音乐教学巧妙地融入语文课堂之中,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极为重要。笔者建议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了解音乐,甚至亲自实践音乐的吹拉弹唱,亲身去感受音乐作品的喜怒哀乐效果,教学方法上借助声、光、电等多媒体,甚至创设一些音乐情境,让学生学得懂,听得见,看得真,整合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从而切实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江西省金溪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