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标准》以及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做某事”的形式来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教学是有目标的行为,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可观测性。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规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正是由于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关键。目标虚设或目标错位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有时会造成低效甚至负效。目标虚设等于目标缺省,而没有目标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目标错位就是标准误导,由此导向、调控的教学其结果也是偏离方向的。所以要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有效作用,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教学目标的分类非常重要。分类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教学的时间分类,如: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学活动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难度在于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有效生成。要准确预设一堂课的目标,首先对教科书和学生这两维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解读。简而言之,我们要弄清楚两大问题:教科书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
教科书是显性的语言材料。解读这类语言材料需要有两大逻辑上的思考:外延结构和内部结构。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是指教科书中的某个单元或课文与其前后单元或课文的关系。无论是结构型的教科书还是功能型的教科书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也就是单元与单元或课文与课文之间会有前呼后应、螺旋上升的联系。结构型教科书在语言体系上显得更加有系统。但现行的教科书主要是功能型,相比之下其语言体系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功能型教科书是按照话题编排教学内容,语言暗含在其中。所以在解读这类教科书的语言材料时更需要仔细梳理语言材料,弄清楚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必须认真通读、研究一册教科书或一套教科书,梳理清楚话题的设计、功能的运用、词汇的分布、语法的编排、技能的要求、策略与情感的渗透。这项工作应该在新学期开始前完成;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使得各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线性的联系。
在教学中,学生因素是个黑箱或灰箱,因为学生的很多情况不是显性的,但也不是不可知。要了解学生,就需要通过外部因素解读学生的黑箱或灰箱。学生的外部因素可以分历时的和共时的、个性的和共性的。学生的“历时因素”是指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英语学习情况。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们在一个阶段中的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往往反映出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他们的这些表现与他们现时的情况有着一定的因果关联。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一般都能说出自己学生的大概。通过对这个“大概”的分析、梳理,我们就能获得许多有关学生的情况。
应该认真记读、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这项工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专业的教师应该是个有心人,把平时观察到的信息积累起来;一个专业教师而且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观察到的信息中解读出前因后果。这些信息是解读学生因素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共时因素”是指学习某个单元或课文所需要的各种图式与学生已建的图式。这两类图式应该存在一定的差,也就是在学习某单元或课文前,一般学生不可能完全具备理解该单元或课文所需的各种图式。而且这两类图式差异的大小说明学生学习的难易度。教师对此必需谨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应该认真解读、分析学生已有的图式,了解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话题背景知识,以及语言的技能水平。这步工作应该在教学目标设计前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结合平时积累的信息,初步判断学生完成某单元或课文学习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适当降低该单元或课文内容的要求;如果难度不大,可以对语言材料进行挖深、拓展。也就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要求,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情况不但要从共性上进行解读,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解读,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两端——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大家关注的是中间学生,以为这样能够兼顾两头。其实不然,教学目标只适合于中等学生,学困生往往被忽视,学优生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我们特别要注意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发生。
应该认真研读、分析学优生的强项和学困生的弱点,寻找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教学难度的起点。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保底,不封顶”。“保底”就是要有一个最低要求,有个底线,能够让学困生有机会成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不封顶”就是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要求,留给学优生一个空间,由他们自主发展。
上述五个建议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准备。前两个旨在回答“教科书要求是什么”这个问题;后三个意在了解“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目标的具体、明确、可执行,避免目标的大、空、虚的现象。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九中学)
教学是有目标的行为,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可观测性。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规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
正是由于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关键。目标虚设或目标错位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有时会造成低效甚至负效。目标虚设等于目标缺省,而没有目标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目标错位就是标准误导,由此导向、调控的教学其结果也是偏离方向的。所以要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有效作用,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教学目标的分类非常重要。分类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教学的时间分类,如: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教学活动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难度在于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有效生成。要准确预设一堂课的目标,首先对教科书和学生这两维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解读。简而言之,我们要弄清楚两大问题:教科书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
教科书是显性的语言材料。解读这类语言材料需要有两大逻辑上的思考:外延结构和内部结构。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是指教科书中的某个单元或课文与其前后单元或课文的关系。无论是结构型的教科书还是功能型的教科书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也就是单元与单元或课文与课文之间会有前呼后应、螺旋上升的联系。结构型教科书在语言体系上显得更加有系统。但现行的教科书主要是功能型,相比之下其语言体系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功能型教科书是按照话题编排教学内容,语言暗含在其中。所以在解读这类教科书的语言材料时更需要仔细梳理语言材料,弄清楚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必须认真通读、研究一册教科书或一套教科书,梳理清楚话题的设计、功能的运用、词汇的分布、语法的编排、技能的要求、策略与情感的渗透。这项工作应该在新学期开始前完成;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使得各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线性的联系。
在教学中,学生因素是个黑箱或灰箱,因为学生的很多情况不是显性的,但也不是不可知。要了解学生,就需要通过外部因素解读学生的黑箱或灰箱。学生的外部因素可以分历时的和共时的、个性的和共性的。学生的“历时因素”是指学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英语学习情况。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们在一个阶段中的上课、作业、考试等情况往往反映出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他们的这些表现与他们现时的情况有着一定的因果关联。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一般都能说出自己学生的大概。通过对这个“大概”的分析、梳理,我们就能获得许多有关学生的情况。
应该认真记读、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这项工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一个专业的教师应该是个有心人,把平时观察到的信息积累起来;一个专业教师而且是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观察到的信息中解读出前因后果。这些信息是解读学生因素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共时因素”是指学习某个单元或课文所需要的各种图式与学生已建的图式。这两类图式应该存在一定的差,也就是在学习某单元或课文前,一般学生不可能完全具备理解该单元或课文所需的各种图式。而且这两类图式差异的大小说明学生学习的难易度。教师对此必需谨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目标。
应该认真解读、分析学生已有的图式,了解学生相关的语言知识、话题背景知识,以及语言的技能水平。这步工作应该在教学目标设计前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交谈,结合平时积累的信息,初步判断学生完成某单元或课文学习的可能性。如果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适当降低该单元或课文内容的要求;如果难度不大,可以对语言材料进行挖深、拓展。也就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要求,最终确定教学目标。
学生情况不但要从共性上进行解读,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个体进行解读,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顾及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两端——学优生和学困生。在传统教学中,大家关注的是中间学生,以为这样能够兼顾两头。其实不然,教学目标只适合于中等学生,学困生往往被忽视,学优生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时,我们特别要注意避免“吃不饱”和“吃不了”现象发生。
应该认真研读、分析学优生的强项和学困生的弱点,寻找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教学难度的起点。一个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保底,不封顶”。“保底”就是要有一个最低要求,有个底线,能够让学困生有机会成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不封顶”就是要有一个开放性的要求,留给学优生一个空间,由他们自主发展。
上述五个建议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准备。前两个旨在回答“教科书要求是什么”这个问题;后三个意在了解“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目标的具体、明确、可执行,避免目标的大、空、虚的现象。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