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式之辨析(上)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太极拳及十三式(势)的说法由来已久,然太极拳在创编该拳术时是否称之“太极拳”?太极拳又与十三式(势)存在什么关系?十三式是否就是十三势,还是有区别?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
  先以太极拳名称而论。目前以“太极拳”的称谓命名我们现在所知晓的各式太极拳已乎很是自然、熨帖。但,太极拳这个称谓源于何时?也就是说当年太极拳的创始人在创编此拳时是否称之为“太极拳”?
  就一般所知,太极拳的称谓源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而这个《太极拳论》是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在咸丰二年(1852年)中了进士出任河南舞阳县知县在舞阳一盐店偶得。武禹襄赴其兄任所读了王氏拳论,大有发晤,结合自身修练与陈青萍处学来的的太极拳,写就《打手要言》、《四字不传密诀》等拳论。武禹襄外甥李亦畲又结合修练实际,发挥其义遂写就《五字诀》、《撒放密诀》等拳论,并在其晚年集合王、武、李三氏拳论成册,定名《王宗岳太极拳论(后附小序并五字诀)》,亲自手抄三本,一自存;一交其弟李启轩,一赠弟子并同乡郝和。幸亏有李亦畲手抄藏本流传,我们才得以见视太极拳理论的一座高峰。至此,各派太极拳也无不视此为修练之经典,“太极拳”之称谓也随之名扬四海。问题是在王宗岳或者说在武禹襄之前太极拳是否称之为“太极拳”?
  根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当时创编的拳套有五套,其中长拳108;十三式五路;散打36;短打108;跌法36;套手36;十项缠手等,洋洋大观。太极拳名家许禹生说,陈氏拳家传有三种,长拳、炮捶、十三式架子是也(许禹生《太极拳》)。太极拳名家顾留馨也说,“长拳108势传到陈长兴时期已失传,陈氏拳家已专精于太极十三式第一路和太极炮捶一路”(顾留馨《炮捶》2005年版(太极拳绪言)注一)。可见当时没有明确的“太极拳”名称一说。似乎“十三式”的说法多—些。这一说法在李亦畲藏本中有所披露,如“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但这里将太极拳称为“十三势”而不称为“十三式”,虽一字之差,却变换了概念,以至后人将势就势,取“十三势”而弃“十三式”。当然,被偷换了概念的“十三势”还是有说头的。
  ★最早现于太极十三势说法的是李亦畲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武禹襄的解释:“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也有认为是王宗岳所作)
  ★而后杨家家传的手抄本《太极拳老拳谱12目》中也有一篇专述十三势:“掤(南)、捋(西)、挤(东)、按(北)、采(西北)、挒(东南)、肘(东北)、靠(西南)——方位。坎、离、兑、震、巽、干、坤、艮——八门。方位八门,为阴阳颠倒之理,周而复始,随其所行也。总之,四正四隅,不可不知也。夫拥捋挤按是四正之手,采捌肘靠是四隅之手。合隅正之手,得门位之卦。已身分步,无行在意,支撑八面。五行: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中土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此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十三势也,名之曰:八门五步。”杨氏的这个解释是十三势最具权威、最详细的解释,以至迄今凡修练太极拳者都以此“八门五步”求其登堂入室的敲门砖。进而就有了所谓八门五步==十三势==太极拳之说了。
  溯源求根,我们来看看最早系统地详尽地阐述太极拳的两本书对十三势是如何解释的。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着。陈鑫,字品三(1849-1929),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氏十六世传人。陈鑫自1908年起开始写作家传太极拳,历经12寒暑,阐发陈氏历代积累太极拳经验,至1919年完成《太极拳图画讲义》一书,但由于多种因素至1933年才得以《陈氏太极拳图说》名出版。该书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内劲为统驭,以缠丝精为核心,逐势详解着法、劲路及周身规矩。关于这本书重要地位和作用毋庸赘言。在该书中陈鑫并没有对十三势有特别说明,只将整套太极拳64个动作分为十三势(节):第一势1动作,第二势3动作,第三势2动作,第四势2动作,第五势4动作,第六势6动作,第七势4动作,第八势13动作,第九势7动作,第十势12动作,第十一势6动作,第十二势3动作,第十三势2动作。“以上合之共十三势,以文象起末以武象终”。其中,涉及卦象的从第一势到第五势:
  第一势,金刚捣碓,言太极阴阳之理。
  第二势,揽擦衣单鞭金刚捣碓太极生两仪也。
  第三势,白鹅亮翅搂膝拗步两仪生四象也。白鹅以起其势,搂膝拗步象,干、坤、坎、离四卦之位。
  第四势,初收斜行拗步四象生八卦,斜行象兑、震、巽、艮四隅之卦。
  第五势,再收前堂拗步演手捶金刚捣碓,复归太极原象。
  后八势谈得是手法、身法、步法、腿法、纵跃等诸法。
  ★《太极拳正宗》。杜元化着。杜元化。字育万(1869-1938),河南怀庆府河内县人(今为河南沁阳市)。杜自幼习武,后学太极拳于陈清萍弟子任长春,1935年根据任长春所传及走访搜集太极拳情况,杜于1931年开始写作于1935年出版了《太极拳正宗》一书。在这本书中,他对十三式有周详的解释: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这就是十三式的内容。他说,“命名十三式。总而合之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别之为十三”。不仅如此,他还绘制《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图》配以形象说明。并在图首说“本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势,每势要练够十三个字,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
  以上是四家太极拳代表人物对“十三势”的论述,差异颇大。
  一、武禹襄、李亦畲与杨露禅说法一致,十三势是八种手法五种步法的八门五步。   二、杜元化认为十三式(注意,杜用的是“式”,后文再详谈)也是一种手法一十三种手法,并无步法。但其手法内容与武、李、杨所述有别,特别是出入、领落、迎抵很有新意。小有不同在于武禹襄、杨露禅有五行之说,而杜元化没有此说。
  三、陈鑫认为十三势就是太极拳整套64个动作的十三节(段)。
  三种说法有一共同点,都引用了《易经》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理念。
  然而,使笔者大或不解的是:
  第一,杜元化学拳于陈清萍的弟子任长春,也就是说武禹襄和任长春同学于陈清萍,只是武禹襄在前,任长春在后,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主要根据其师傅任长春所传而着,而武禹襄也主要学拳于陈清萍后感悟太极拳理论之精妙并创武式太极拳。为何武与杜对十三势看法截然?
  第二,杨露禅学拳于陈长兴,武禹襄先学于杨露禅,后学于陈清萍,鉴于第一点,陈长兴传杨露禅,陈清萍传武禹襄太极拳有别,而杨、武二人对十三势的看法为何一致?
  第三,陈鑫是家传太极拳,其十三势寓于太极拳套中,为何不见八种手法五种步法之论?
  如果陈长兴传授杨露禅其八门五步十三势,杨露禅不会不传(但杨家从未有人说过八门五步十三势系陈长兴所传);而陈家家传如果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陈鑫也不会不写入他的书中;陈清萍虽先后传授武禹襄、任长春也不会传授出两种十三势。
  在武禹襄之前没有十三势之说见着于文字(不代表没有十三式),也没有太极拳一说。因为陈王廷的《拳经总歌》和其遗词说“闷来时造拳”没有言明所造之拳命名“太极拳”。既使王宗岳《太极拳论》名誉远播时,陈家沟当时却无《太极拳论》的传播。陈氏后人何时采用“太极拳”名已不可考。
  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应该说始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各流派的太极拳均产生于《太极拳论》之后,而各流派都把《太极拳论》奉为经典。
  那么,《太极拳论》之前的“太极”拳术是何名?是“十三式”也!何以见得?笔者根据现有资料的蛛丝马迹予以归纳:
  (1)李亦畲藏本《王宗岳太极拳论》第二目是“十三势架”(系拳势54个动作名称);第六目是“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以下解释何谓长拳和十三势)”;第七目是“十三势行功歌诀”。多次提到十三势。
  (2)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先从杨健侯学拳,1928年邀请陈发科先生到北京授拳并从其学陈氏拳,许禹生1939年出版了《太极拳》一书,在绪言中他说,“陈氏拳,家传原有三种:太极长拳、太极炮拳、太极十三式架子是也。十三式共有五路,多失传,现能演之拳仅为十三式中之头路,与杨式所传大致相同,而稍有出入,既炮拳一路(陈氏现名为第二路),统计所存不过两路,余仅存拳谱而已。……去秋曾与陈氏后人(即陈发科先生——笔者注)研究,将所失传之五路一一照谱为之推演,并参以戚南塘(继光)三十二长拳姿势重谱拳路,加以说明,先将十三式第五路架子编成付印。”(此为第五路56个势名,动作说明很简单,仅15页,难摹练,迄今未闻有传习者)。这里明确指出十三式有五路,并与陈发科研究试图将失传套路照谱推演出来,可惜未能遂愿。
  (3)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将太极拳整套64个动作分为十三节。合为十三势,并运用阴阳、四象、八卦理念诠释第一势到第五势。
  (4)太极拳著名史论家唐豪1931年随陈子明赴陈家沟考证后在《太极拳之根源》一书中说,“陈家沟人至今只肯学习祖先传下来的十三势——太极拳的一套,不肯学习外来的拳法”。1935年写就的《戚继光拳经》一书中说:陈沟的“太极拳有二套:一套叫作长拳……一套叫作十三势,十三势又分作头、二、三、四、五套的势法……余取长拳、十三势、炮捶诸谱,玩索研究,又观陈长兴玄孙照旭演练其祖孙父子世世一系相传的老架太极十三势……”。
  (5)根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创编拳套有长拳108势一路、十三式五套(路)、炮捶一路等,且有动作名称(拳谱)。
  (6)太极拳著名史论家徐震1936年在其著作《太极拳考信录》中说:“欲知陈沟之拳初不名太极,只就拳谱中太极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数言,就可以证知。”
  从以上仅存资料我们不难得出:
  第一、300多年前陈王廷所创编的拳套没有太极拳一说,只是叫作“十三式”。
  第二、李亦畲藏本中多处透露的十三势命题昭示着太极拳命名之前存在原始意义上的十三式。
  第三、历史上确实存在十三式的拳术,历经数代多有失传。十三式经五代传至十四世陈长兴,陈氏一门仅专于十三式一路和炮捶,在此基础上演义出了各流派太极拳。其原始意义上的十三式我们已难窥全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三式=太极拳。
  第四、十三式重要内容之一是拳的套路,且有五路(蕴涵五行)。她并不是武禹襄、杨澄甫所说的八种手法和五种步法的“八门五步”,也不是杜元化所说的十三种手法。
  鉴于上述,笔者以为,陈鑫的说法似乎接近于原始意义上的十三式,不仅因为他运用易经阴阳、八卦理念,而且引用五行术和中医经络学说,更将十三势64个动作寓于拳套中,较为符合十三式内含五路拳套本意!
  然可惜、可叹的是,陈氏后人对家传十三式渐已失传的窘境鲜有挖掘和研究,满足于现有一、二路拳套及剑、杆等器械套路,长于传授拳套,疏于搏击和家传十三式的研究,实为憾事!
  就此,人们不仅要问:既然十三式不是八门五步的十三势,原始意义上的“十三式”又是什么?
  (二)
  要说“十三式”,那可是老祖宗的高级思维,不是一、二句话讲得清的,它承载着广博深厚的国学,是一篇大文章,笔者囿于学识,只能就太极拳与十三式不贰的关系简叙之。
  “十三式”由阴阳肇起,而阴阳(两仪)逐渐演绎的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则是我国古代哲学体系并辨证思维系统的基因。由阴阳肇起与之对应的五行则是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这五种各具特征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世间万物生长和消亡的规律和原因。阴阳、八卦和五行是我们祖先从世界万物阴阳变化的现象而抽象出观察、认识、把握天地物质间客观运动生化规律一套完整的思维与实践的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构成了我们祖先对宇宙客观自然规律基本认识,这就是天有“八极”,地有“五里”十三式的天地运行之规律(《黄帝内经》)。进而逐步执简御繁地形成“八纲五纪”以及与之对应的“八卦五行”十三式的思维,在此根基上,中国有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产生了几千年中华大地光辉灿烂文明。而与太极拳紧密联系的中医较明显地运用八纲辨证和五行生克施治之法。中医施治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八纲及与五纪对应五脏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形成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由此可见,这八纲五纪“十三式”既是宇宙客观现象梳理后的归纳,也是我国古代素朴辩证法的基础,更是开启我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   就目前遗留残缺不全的太极拳资料看,太极拳的创编人高屋建瓴,充分融会、利用古代先贤认识宇宙变化规律的思维,创造性地运用到他所创编的拳法上,他“《黄庭》一卷随身伴”,参悟祖国医学八纲五行辨证医治之理,结合中国传统武学内涵及自身武功体晤,以“阴阳、刚柔、虚实、开合”为拳术之八纲,以五个拳套统筹、优化、律纪技术招势,创编了一种称之为“十三式”拳术。这就非常科学巧妙地契合了古人画八卦试图把握宇宙客观运动规律,立五行试图推断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可以这样说,她是中国古代先哲认识和把握宇宙自然变化规律的“八纲五纪”思想在太极拳术上科学合理的反映和运用。也就是说,他为其所创编拳术的指导思想适合客观物质运动变化规律;他所设计、编排的攻防动作及五路拳套符合人类肢体生化机理,并由此推演出了一个数理训练模式,企图达到“天人合一”的高度。真乃创一代拳术先河,极具深远意义,为我国武林种植了—棵参天大树,怎么估量她的价值都不为过!
  我们可以细细揣摩“八纲”的妙境:各派太极拳不论运动方式的繁简,技击招数多寡,都逃不脱“阴阳”范畴;虽技击技巧的千变万化,满目烟花,不过“刚柔”而已;临阵交磋之机化于千钧一发之际,无非“虚实”化之;四正四隅运动之机,纵横五行相克之势,虽瞬隙幻化,只“开合”待以。是故人云:
  阳动出则阴成立,柔化技巧刚抖势;
  变化虚实化无常,进退纵横开合机。
  再析之。阴阳者,知变化消息之机理、知其细微之钎机,神化往来矣。刚柔者,知相济之机势,知其动静之法象,刚柔之互隐,既济动静矣。虚实者,知转换之机关,知其灵通变化之消息,灵妙机微矣。开合者,知技击契合之间隙,知其技势之精妙,幻化神龙矣。此八纲互为渗透、互为你我,系拳法之统领、之纲举。然,这八纲之纲,唯“阴阳”之纲中之纲。
  至于五纪的五个拳套,就是在八纲统驭下以五个不同技击招势整合成的套路运化模式。但这方面的资料奇缺,好在近来有人发掘一、二(参见清玄散人《拳经洞微》一书)。仅就发掘的资料分析,似乎有两个方面,一是五个套路的不同运化机势形式。即一为精柔至水,二为风旋魂木,三为卷舒神火,四为回荡意土。五为气运魄金。水、木、火、土、金,这是讲五行相生相克运化机势;二是五种训练缠柔技击形式。即一为蛟龙戏水;二为风舞和鸣;三为龙腾云雷;四为龟踞蛇缠;五为虎跃风啸。这是讲技术招数应用机势。五行运化与五路拳套契巧匹配,真乃绝妙!将众多技术招势梳理后统归于五个套路的系统运作中,进而规范不同技术招势运动变化,这是否就是太极拳的秘籍呢?看此套路名称别样异常,有点古怪,笔者限于资料的残缺,暂不知就里,想来创拳人如此命名自有她的的道理。然我们从这别样的名称中不难看出,她是以缠柔技法来调理应敌之组合招势的方法途径,是驾驭、整合技击招势运化的律纪。她的高明之处,在于以五行生克理念来律纪五个拳套,从而就使人们的认识与实践升格。如果我们根据《陈氏拳械谱》中十三式五个套路拳谱推演出五路拳法,是否就能还原创拳者五纪的本意呢?
  十三式的创编人以“八纲”为纲要,配以不同运化路径机势的五个拳套,而律纪规范训练途径,故而命名为“十三式”。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武学的内涵、技击的方式、训练的方法,创造性地发明“十三式”这种拳术。其柔缓舒展的运动方式,松活抖弹的震发作用,推手技巧的缠绕掷放,无一不是独创。可以说,十三式将中国武学内涵、武术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目前还无人超越其左右。遗憾的是,八纲我们尚且得以破晓,而五纪则残缺以致失传。目前陈家沟人不见其五纪的训练,连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也不见其踪影。
  笔者简单叙述了“八纲五纪”十三式的含义,再来看我们平常知晓的十三势就大相径庭了。“掤捋挤按采捌肘靠”,是以一种技击招势套用八卦的牵强方法;是以四正四隅八极而将技击招势定位化的形式,是用八个不同的技击手法代替了具有指导思维特征的八纲。至于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之五行,只不过是一般步法、步形而已。根本不可能起到律纪规范、优化整合众多技术招势训练模式作用。诚如笔名“平江不肖生”的武术小说家向恺然(1889-1957)先生在畅谈太极拳时很有见地地说,近人所谓八门五步十三式“此是勉强附会,断不可信。拥捋挤按等不过八种手法,断不能为八式”;“至于前、后、左、右、中定五式,更含糊可笑,何种拳术无前、后、左、右中定?又有何一定方式?古人对于一种技术命名,决不如此不按实际,必另有其十三式或其法失传,或其名变更;要非现在所流行之太极拳架式,可以名为十三式也”。
  (待续)
其他文献
随着高职教育的大众化,许多高职院校都面临实践教学资源匮乏的窘境.本文以常州纺院电类职业技能基础课程研究为例,介绍基于情境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策略和应用效果.
产业经济学是经过大量证据论证后将理论与政策紧密结合,科学创造的结果,是产业经济这门学科当中最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经济的前沿问题不断演变和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信贷已逐渐成为商业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各界专家乃至普通人氏的关注,故此,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这一议题也倍受人们瞩目,本文探讨商业银行信贷所存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因此“乐圣”等称呼出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人们对他的事迹和经历更是耳熟能详.从十一岁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小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越来越显著,并在促进就业、推动创新、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客观来看,当
周勇:广州南方城市研究院的院长,清华大学房地产(EMBA)研究生班授课导师,广州TUT本日市场策略设计有限公司的领导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对儿童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真正的教师.”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做的事情小、细、全,每一个关于学生的问题,都要靠我们
摘 要:我国与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特权法》对电力公司经营的某些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物权法》就的一些方面对电力企业的经营产生的影响进行解释。  关键词:最高额抵押;浮动抵押;地役权;相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的实施对于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
虽然易纲行长讲话未释放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的明确信号,但全球收紧周期中,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压力在不断加大,银行负债成本趋势性上行是确定的。  3月,通胀数据不及预期主要受春节因素扰动,未来随着节日影响消退,通胀仍将回归上行趋势。随着供给的持续放量,银行有限的超储能否消化天量供给仍不乐观。展望未来,利空因素依然较为确定,利率进一步下行所期待的利多因素仍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因此利率下行时更应获利了结,而非
期刊
教育政策本身带有局限性和不均衡性会影响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识和了解职业教育政策的这一特点,会更好的促进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