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
现实中,由于许多教师思想中存在着“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因此淡化了爱生意识,使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教师成了施爱者,学生成了被动的施爱对象,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并没有达到“以爱育爱”的目的。笔者结合着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自己优秀师德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一个爱的工作
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
二、崇高的精神境界决定教师要具有宽广的心胸
不在学生面前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严于律己。由于学生幼稚、不成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我们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热爱。”
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曾发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吃饭时,有一位男同学剩饭了,班长劝他吃下去,他拒绝服从,闹到我这里来,我发现饭盒里大半部分的菜他都没有吃,我意识到有可能是他挑食,不爱吃饭盒里的木耳白菜,我便开始劝他,给他讲营养的全面性,不要挑食。突然这位同学抬头冲我说了一句:“你又不是我妈,怎么管那么多?”说完,把饭盒往我桌子上一推,转身跑出了教室。我愣住了,大家也愣住了,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平时同学们非常尊敬老师,谁也没有这样顶撞过老师,大家都以为我会大发雷霆,把他找回来,狠狠地批评一顿。当时我也很生气,但马上就冷静下来了,把他的饭盒收好,放到他座位上,到外边买回他平时爱吃的水煎包,让同学到操场上找回他,继续吃饭。他毕竟是一个孩子,胆怯了,偷偷地看着我,我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就回办公室里了,我想我的离开能给他留下一个心理空间,后来,学生告诉我,他没有吃我买的水煎包,而是把他带的饭菜都吃了。
做错事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学生行为失当,老师要看这件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另外还要看他行为动机是否合理,然后再加以批判和处理,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才会产生效果。
三、爱要做到心理相容,还要理解学生,理解也是一种师爱。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
例如,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能给予他们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我们班原来有一位同学,由于学前的基础差,20以内的加减法不仅算得慢,而且还算不准,同学们也因此嘲笑他,每次做口算时,他都很紧张,偏偏轮到他时,他又算不出,急得面红耳赤,就是这样,他仍紧张地在心里算着,也不放弃,同学们往往发出一阵骚动。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每轮到他做时,我就挑一道简单的题给他,不需要进位或不需要退位的,他很顺利地就过关了。再后来,我怕同学们发现这个秘密,再讥笑他。我就事先告诉他我要出哪道题,先算好,一段时间后,他变了,自信了,声音大了,口算时,声音宏亮,回答准确,同学们也惊讶他的进步,都很佩服他,谁也不嘲笑他了。
那么,教师只有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去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助他渡过难关,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成绩比较起来,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他上课时,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
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给教师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落后,并不能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在教师的鼓舞和激励下,他们当中同样会涌现出苏步青、郭沫若等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爱的教育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做为教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象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现实中,由于许多教师思想中存在着“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因此淡化了爱生意识,使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教师成了施爱者,学生成了被动的施爱对象,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并没有达到“以爱育爱”的目的。笔者结合着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培养自己优秀师德方面,有了更大的提高。
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一个爱的工作
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
二、崇高的精神境界决定教师要具有宽广的心胸
不在学生面前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严于律己。由于学生幼稚、不成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我们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热爱。”
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曾发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中午吃饭时,有一位男同学剩饭了,班长劝他吃下去,他拒绝服从,闹到我这里来,我发现饭盒里大半部分的菜他都没有吃,我意识到有可能是他挑食,不爱吃饭盒里的木耳白菜,我便开始劝他,给他讲营养的全面性,不要挑食。突然这位同学抬头冲我说了一句:“你又不是我妈,怎么管那么多?”说完,把饭盒往我桌子上一推,转身跑出了教室。我愣住了,大家也愣住了,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平时同学们非常尊敬老师,谁也没有这样顶撞过老师,大家都以为我会大发雷霆,把他找回来,狠狠地批评一顿。当时我也很生气,但马上就冷静下来了,把他的饭盒收好,放到他座位上,到外边买回他平时爱吃的水煎包,让同学到操场上找回他,继续吃饭。他毕竟是一个孩子,胆怯了,偷偷地看着我,我没有说话,只是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就回办公室里了,我想我的离开能给他留下一个心理空间,后来,学生告诉我,他没有吃我买的水煎包,而是把他带的饭菜都吃了。
做错事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现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学生行为失当,老师要看这件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会产生什么影响,另外还要看他行为动机是否合理,然后再加以批判和处理,这样的教育才有针对性,才会产生效果。
三、爱要做到心理相容,还要理解学生,理解也是一种师爱。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
例如,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能给予他们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我们班原来有一位同学,由于学前的基础差,20以内的加减法不仅算得慢,而且还算不准,同学们也因此嘲笑他,每次做口算时,他都很紧张,偏偏轮到他时,他又算不出,急得面红耳赤,就是这样,他仍紧张地在心里算着,也不放弃,同学们往往发出一阵骚动。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每轮到他做时,我就挑一道简单的题给他,不需要进位或不需要退位的,他很顺利地就过关了。再后来,我怕同学们发现这个秘密,再讥笑他。我就事先告诉他我要出哪道题,先算好,一段时间后,他变了,自信了,声音大了,口算时,声音宏亮,回答准确,同学们也惊讶他的进步,都很佩服他,谁也不嘲笑他了。
那么,教师只有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去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助他渡过难关,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成绩比较起来,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他上课时,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
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给教师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落后,并不能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在教师的鼓舞和激励下,他们当中同样会涌现出苏步青、郭沫若等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爱的教育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
做为教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象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