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与实践,这两者应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现实中,中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关键词】教育与实践;脱节;思考
理论来自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这两者应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现实中,中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导致这类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复杂的,而改变这一现象的对策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结果而来。
我们来讨论一下教育与实践脱节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在笔者看来,对此进行了如下的分类。
第一,“应试教育”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渐渐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直至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等等,都以“分数”、“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强有力地主导着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校长、教师形成了的巨大心理压力,由此导致了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的简单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易考点、易混点”成为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主要的“关注点”;教参、教辅、教案集成为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主要的“关注点”;“命题”权利的部门所印发的“训练册”、“丛书集”等,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凭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成为教和学的主要方式、方法;成绩排队、名次公布、与利益名誉挂构等,成为学校对教师管理的主要手段。如此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日久成习,致使校长和教师早已丧失了的理性思维能力、兴趣和需求。于是,中小学校长普遍地轻视、拒绝教育理论,是“势所必然”。这是一种普遍的“训练出来的无能”和“训练出来的平庸”。
第二,教育失衡的恶果。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今天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同时也是教育实践者排斥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制度在一开始就人为地用政策、财力、物力、师资、生源把少数学校推上了绝对优势地位,而把多数学校推向了只能为“生存”而挣扎的劣势地位。在以“应试”为惟一学校评价标准的社会背景下,“重点学校”可以轻松地把优质生源“一网打尽”,它们的“高分数”、“高升学率”实属“自然”,它的校长和教师哪里还需要“教育理论”!而那众多的“薄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终年处于“求生存而不得”的“绝望”之中,哪里还顾得上去学习什么教育理论!可以说,对于“重点学校”主导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理论”实属多余。也许有人会举出“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例子来反对这一观点,但是,我要说:极其特殊的例子并不能代替和改变普遍的现实。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运用不善所引起的失衡。我国政府通过设置“教研”部门来管理学校教学。从现实情况看。政府的“教研”部门如能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对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确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事实上,这些教研机构并没有提出教育理论要运用到实际实践中去的具体想法,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个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也是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第四,学校特质的反映。圣吉认为:“管理体制决定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塑造未来社会的形貌。” 我国现在中小学校的典型“特质”是“科层等级制”,这使许多学校不像学校而更像行政机关。再加上“处级”、“科级”、“股级”等等“行政职级身份”,于是滋长了许多校长的行政思维、行为方式和“长官作风”,由此又必然地导致了不少中小学校的“管理主义”。在这些学校中,制度至上,“指挥、指令、指示”与“服从、听话、循规蹈矩”成为校内人际关系的实质,复杂的教育事业变成了简单可以“计量”的“工种”,教师变成了半体力劳动者。试想,这样的学校怎么还会有教育理论的需求?
针对于笔者认为的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求其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一,坚决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要把“分数”“升学率”当做教育的唯一
价值取向,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以理论运用于实践为主,积极的推行理论指导实践,更加强调动手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易考点、易混点” 摆脱“训练出来的无能”和“训练出来的平庸”。
第二,学校教育平等化。正因为一开始就人为地用政策、财力、物力、师资、生源把少数学校推上了绝对优势地位,而把多数学校推向了只能为“生存”而挣扎的劣势地位,从而划分出了高低两个等级。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而平等的运用,导致“高层学校”因为是资优生而觉得不需要理论指导,而“低层学校”因为平庸而没精力去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第三,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相配合。要使教育理论知识活性化,在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确立知识分享的理念,拓宽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沟通的渠道。具体来讲就是学校机构要运用理论研究的结果来指导自己学校的工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理论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并得到证明的,对于我们的实践是起主要的指导作用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的奋起将是整个人类真正精神的奋起,因此教育工作者理应担当起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重任,积极的为理论运用于实践而努力。当然要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要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广大知识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努力配合。
一旦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而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将辉煌发展下去,从而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教育与实践;脱节;思考
理论来自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这两者应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现实中,中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导致这类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复杂的,而改变这一现象的对策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结果而来。
我们来讨论一下教育与实践脱节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在笔者看来,对此进行了如下的分类。
第一,“应试教育”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渐渐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直至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等等,都以“分数”、“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强有力地主导着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校长、教师形成了的巨大心理压力,由此导致了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的简单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易考点、易混点”成为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主要的“关注点”;教参、教辅、教案集成为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主要的“关注点”;“命题”权利的部门所印发的“训练册”、“丛书集”等,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凭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成为教和学的主要方式、方法;成绩排队、名次公布、与利益名誉挂构等,成为学校对教师管理的主要手段。如此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日久成习,致使校长和教师早已丧失了的理性思维能力、兴趣和需求。于是,中小学校长普遍地轻视、拒绝教育理论,是“势所必然”。这是一种普遍的“训练出来的无能”和“训练出来的平庸”。
第二,教育失衡的恶果。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今天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同时也是教育实践者排斥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制度在一开始就人为地用政策、财力、物力、师资、生源把少数学校推上了绝对优势地位,而把多数学校推向了只能为“生存”而挣扎的劣势地位。在以“应试”为惟一学校评价标准的社会背景下,“重点学校”可以轻松地把优质生源“一网打尽”,它们的“高分数”、“高升学率”实属“自然”,它的校长和教师哪里还需要“教育理论”!而那众多的“薄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终年处于“求生存而不得”的“绝望”之中,哪里还顾得上去学习什么教育理论!可以说,对于“重点学校”主导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理论”实属多余。也许有人会举出“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例子来反对这一观点,但是,我要说:极其特殊的例子并不能代替和改变普遍的现实。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运用不善所引起的失衡。我国政府通过设置“教研”部门来管理学校教学。从现实情况看。政府的“教研”部门如能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对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确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事实上,这些教研机构并没有提出教育理论要运用到实际实践中去的具体想法,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个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也是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第四,学校特质的反映。圣吉认为:“管理体制决定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塑造未来社会的形貌。” 我国现在中小学校的典型“特质”是“科层等级制”,这使许多学校不像学校而更像行政机关。再加上“处级”、“科级”、“股级”等等“行政职级身份”,于是滋长了许多校长的行政思维、行为方式和“长官作风”,由此又必然地导致了不少中小学校的“管理主义”。在这些学校中,制度至上,“指挥、指令、指示”与“服从、听话、循规蹈矩”成为校内人际关系的实质,复杂的教育事业变成了简单可以“计量”的“工种”,教师变成了半体力劳动者。试想,这样的学校怎么还会有教育理论的需求?
针对于笔者认为的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求其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一,坚决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要把“分数”“升学率”当做教育的唯一
价值取向,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以理论运用于实践为主,积极的推行理论指导实践,更加强调动手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易考点、易混点” 摆脱“训练出来的无能”和“训练出来的平庸”。
第二,学校教育平等化。正因为一开始就人为地用政策、财力、物力、师资、生源把少数学校推上了绝对优势地位,而把多数学校推向了只能为“生存”而挣扎的劣势地位,从而划分出了高低两个等级。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而平等的运用,导致“高层学校”因为是资优生而觉得不需要理论指导,而“低层学校”因为平庸而没精力去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第三,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相配合。要使教育理论知识活性化,在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确立知识分享的理念,拓宽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沟通的渠道。具体来讲就是学校机构要运用理论研究的结果来指导自己学校的工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理论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并得到证明的,对于我们的实践是起主要的指导作用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的奋起将是整个人类真正精神的奋起,因此教育工作者理应担当起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重任,积极的为理论运用于实践而努力。当然要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要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广大知识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努力配合。
一旦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而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将辉煌发展下去,从而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