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与实践脱节的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科研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hong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理论与实践,这两者应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现实中,中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关键词】教育与实践;脱节;思考
  理论来自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这两者应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在现实中,中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导致这类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而且复杂的,而改变这一现象的对策要根据具体的研究结果而来。
  我们来讨论一下教育与实践脱节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在笔者看来,对此进行了如下的分类。
  第一,“应试教育”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多种复杂因素作用下,渐渐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直至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政府等等,都以“分数”、“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强有力地主导着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校长、教师形成了的巨大心理压力,由此导致了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的简单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易考点、易混点”成为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主要的“关注点”;教参、教辅、教案集成为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主要的“关注点”;“命题”权利的部门所印发的“训练册”、“丛书集”等,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凭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等成为教和学的主要方式、方法;成绩排队、名次公布、与利益名誉挂构等,成为学校对教师管理的主要手段。如此学校管理和教学行为,日久成习,致使校长和教师早已丧失了的理性思维能力、兴趣和需求。于是,中小学校长普遍地轻视、拒绝教育理论,是“势所必然”。这是一种普遍的“训练出来的无能”和“训练出来的平庸”。
  第二,教育失衡的恶果。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成为了今天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障碍,同时也是教育实践者排斥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一制度在一开始就人为地用政策、财力、物力、师资、生源把少数学校推上了绝对优势地位,而把多数学校推向了只能为“生存”而挣扎的劣势地位。在以“应试”为惟一学校评价标准的社会背景下,“重点学校”可以轻松地把优质生源“一网打尽”,它们的“高分数”、“高升学率”实属“自然”,它的校长和教师哪里还需要“教育理论”!而那众多的“薄弱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终年处于“求生存而不得”的“绝望”之中,哪里还顾得上去学习什么教育理论!可以说,对于“重点学校”主导的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理论”实属多余。也许有人会举出“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例子来反对这一观点,但是,我要说:极其特殊的例子并不能代替和改变普遍的现实。
  第三,“教学管理”制度运用不善所引起的失衡。我国政府通过设置“教研”部门来管理学校教学。从现实情况看。政府的“教研”部门如能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对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确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事实上,这些教研机构并没有提出教育理论要运用到实际实践中去的具体想法,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个推动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也是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第四,学校特质的反映。圣吉认为:“管理体制决定企业、政府和教育机构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将塑造未来社会的形貌。” 我国现在中小学校的典型“特质”是“科层等级制”,这使许多学校不像学校而更像行政机关。再加上“处级”、“科级”、“股级”等等“行政职级身份”,于是滋长了许多校长的行政思维、行为方式和“长官作风”,由此又必然地导致了不少中小学校的“管理主义”。在这些学校中,制度至上,“指挥、指令、指示”与“服从、听话、循规蹈矩”成为校内人际关系的实质,复杂的教育事业变成了简单可以“计量”的“工种”,教师变成了半体力劳动者。试想,这样的学校怎么还会有教育理论的需求?
  针对于笔者认为的引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这些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求其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一,坚决避免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不要把“分数”“升学率”当做教育的唯一
  价值取向,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应以理论运用于实践为主,积极的推行理论指导实践,更加强调动手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重点、难点知识点、易考点、易混点” 摆脱“训练出来的无能”和“训练出来的平庸”。
  第二,学校教育平等化。正因为一开始就人为地用政策、财力、物力、师资、生源把少数学校推上了绝对优势地位,而把多数学校推向了只能为“生存”而挣扎的劣势地位,从而划分出了高低两个等级。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而平等的运用,导致“高层学校”因为是资优生而觉得不需要理论指导,而“低层学校”因为平庸而没精力去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第三,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相配合。要使教育理论知识活性化,在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确立知识分享的理念,拓宽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沟通的渠道。具体来讲就是学校机构要运用理论研究的结果来指导自己学校的工作,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理论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并得到证明的,对于我们的实践是起主要的指导作用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育的奋起将是整个人类真正精神的奋起,因此教育工作者理应担当起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重任,积极的为理论运用于实践而努力。当然要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要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广大知识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努力配合。
  一旦教育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而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将辉煌发展下去,从而为中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其他文献
教育的四大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学生、教师是这四大要素中鲜活的个体,师生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施程度。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学困生才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这也正是教师的天职。  从教已经十个年头,我深知,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班主任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学困生之所以后进,有着各种原因。有的调皮捣蛋,有的反应迟钝, 有的自
期刊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写教学反思,能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促进教师教育理论学习的深入,促成教师的经验积累和提升。下面仅就如何写教学反思作一探索,与同行商榷。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课堂的丰富多彩、生动多姿就意味着教学
期刊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
期刊
据查,小学生对作文感到吃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害怕和讨厌“硬逼”他们写作文。其次,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如果能让学生就自己的兴趣爱好选取生活中的事或物,经常练笔,习作训练效果则会更好。我们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只鸟的话,那么,把“笼子”打开,还其自由,任其飞翔,让生活去教会他习作,激发学生兴趣,从“要我写”的被动心态中解脱出来,产生一种“我要写”的强烈的习作欲望。它
期刊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  一、图形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通
期刊
[摘要]叙述一堂市级作文竞赛课的教学任务的提出,教师准备过程,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课后反思。思考教材应该更具有指导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出发点,讲究课堂效率与追求功利的界限。探索作文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 ;理念 ;预设 ;生成 ;反思;提高 My class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中“表达交流”中的第三篇,主要是从写作
期刊
[摘要]现在的班主任不能只用制度,规范去管理班级,更要用细心、爱心和恒心用爱护学生,父母离异造成孩子心灵的重创后,她的思想行为会发生变化,教师用爱心及行动能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更好的释放,才能激发出孩子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潜能,教育才是成功的。  [关键词]爱;收获;感动Harvest with love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爱需要教育,教育更需要爱。”这是我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参
期刊
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着这样一个紧迫的课题,如何把幼儿培养成本世纪的成功者。当今,很多国家的教育重心已由"智力开发"转移到"人格建构"方面。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对幼儿的早期人格塑造,把自尊、自信、自控、独立性和责任感等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努力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下功夫,为幼儿从小打好社会化的根基。我校学前教育正是从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材高度,实施了对幼儿人格建构的探究。  一、帮助幼儿调
期刊
[摘要]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但班主任工作辛苦、繁杂、责任重大、工作难做,特别是在农村的初级中学,由于家庭因素,周围环境的影响,班主任工作就更困难,所以很多教师都不愿当班主任。我却认为,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虽然难做,如果在平凡的工作中,能在学生身上倾注满腔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的细心、平等交往的诚心,倾听沟通的耐心和给自己工作的信心
期刊
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给予学生的更应是生命底色的浸染和文化的熏陶。经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构建了生命文化课堂的6个要素。  1.呵护性。呵护学生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充满活力,富于创造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无微不至的关心热爱学生。做到真诚、热情、鼓励、赞美。打造快乐性、充实性、幸福性的课堂。  2.自主性。自主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