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瘦金体的缘分,起于我的一本书,那本叫做《莫问奴归处》的女性历史文化书籍的封面,被设计者很有创意地用瘦金体题了书名。一本写古代女性的书,封面配上笔势纤弱,飘忽瘦劲,娴雅遒美的题字,看上去瘦的那么舒服那么和谐那么贴切,与书中绿肥红瘦的千古才女们,瘦到了一起,雅到了一起。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文艺的亡国皇帝,前朝的南唐后主李煜算一个,宋徽宗赵佶便是步其后尘的另外一个。
李煜很文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金陵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汴京的阶下囚,一腔悲愤,只能寄情于缠绵缱绻的诗词中。
赵佶,一个比李煜还文艺的皇帝。当年,他的祖爷爷赵匡胤在欺凌嘲笑带着文人迂腐酸臭气的倒霉皇帝李煜的时候,做梦都不会想到,几代之后,历史的这一幕会在他们老赵家的子孙身上重演。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中行进着,起于草莽的开国皇帝对文艺男一般都是很鄙视的,经过若干年若干代,他那些锦衣玉食的子孙后代中,便会有一些人生出文艺细胞,比如宋神宗赵顼那个名叫赵佶的儿子,天生就是一个搞文学艺术的材料。
父亲去世的时候,赵佶四岁,比他大五岁的哥哥赵煦继承了皇位,依照常理,他板上钉钉是没有当皇上的份儿了,所以,按照自己的爱好,他长成了一枚率真的文艺青年。
北宋,是一个注重人文、全民推崇优雅的时代,在民间,稍稍顾得上温饱的平民百姓都在追求宋瓷一样精致的小资生活,生在皇宫,衣食无忧的皇子,把自己打造出一身书卷气堆砌的斯文和浪漫也就不足为奇了。
焚一炉香,袅袅香烟中,伴着氤氲茶香,吟诗作词,抚琴画画,把玩瓷器古钱,或与三五好友小亭清风中一起蹴鞠,一起到瓦舍勾栏欣赏一场民间的辫子剧。很多时候,赵佶的性格是抑郁的,父亲早逝,没过多久,母亲也郁郁寡欢随父亲而去,锦衣玉食的生活,阻挡不住内心情感上的虚无,他把情感寄予很文艺的精神层面,在书法中,在诗词中,在品香读书中,读经谈画论道中,他为自己开启了一种宋代皇家文艺青年最时尚最有品位的生活模式。
命运,因了二十五岁皇兄的逝去,而发生了变化。
元符三年皇宫春节的大红灯笼还没撤去,一夜之间,皇帝驾崩,喧嚣的中国红立即换成了带着浓浓悲凄氛围的素白,赵佶在那个寒冷的季节一脸懵懂被推上皇位。
这个有些瘦弱,有些浪漫,很文艺,很小资,很喜欢标新立异的第十一皇子,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他怎么可以做皇上?
他原本就不是做皇上的材料,把一个国家交给这个不懂得政治为何物的文艺青年,举国上下一团糟是必然的。于是,便毫无悬念地出现了蔡京无法无天的当政,宋江方腊的农民起义,北部边境金人隔三差五地侵扰的乱局。
内困外忧,足以让这个文艺皇帝变得不文艺。
但是,赵佶的文艺却是深入到骨髓里的。
宁肯不顾江山,他也不能放弃他对艺术的追求。皇宫外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皇宫内,他却还在笔墨之间找寻他的雅致的生活。身上的担子重如泰山,压得他几近窒息。他无力承担那样的沉重,只有躲进书房中,躲进文化艺术之中,才能稍稍得到一丝放松,他的文艺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解脱和安慰。
他握笔的手是软弱的,和翰林书画院那些专业画家书法家相比,他的心中少了些超然的宁静,他的书法,与苏轼的天然,黄庭坚的劲健,米芾的纵逸,蔡襄的蕴藉相比,另具特色,那瘦直挺拔独具魅力的瘦金体,像他的人,看似弱不禁风,却柔中有刚,那字体像一弯瘦瘦的江南冷月,忧郁,恬静,超凡脱俗的儒雅中,细细探寻,某个笔画间,却有着不安分的灵动。那字,要用大楷笔的笔尖写,一笔一划,神闲气定,摒心静气,细瘦工整却骨架充实,这字不是阴柔带着娘娘腔的奶油小生,而是一个纤瘦但不失阳刚之气的儒雅书生。
那种字迹,莫不是在无数个清冷夜晚,暂且忘却了政坛的喧嚣,他的忧愁结成了那细细瘦瘦的构架,在书案上铺开洁白稠密的宣纸挥墨书瘦金的那一刻,他似乎找寻到了真正的自己。瘦金字中寄托了他的诸多情愫,或许,他更向往隐居山林,独享诗书画之静之美,寻得一份精神的自然愉悦。或许,他哀叹自己生在了帝王家庭,心中暗羡那些平民或贵族家庭出身的文人墨客,他们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可以忘情山水间,放浪不羁做纯粹的艺术家。他却做不到,他的人生注定要被政治主宰,沉重的责任标签牢牢贴在他的生命中,他想方设法逃避,逃避,越是逃避,那标签像紧箍咒,就箍得越紧。
与瘦金字相映成趣的,还有他的工笔画,笔致上看似简练,却细劲工致,精巧典雅,每一幅画作都那么古雅精妙幽美,美得令人窒息,美得让后世的个把多情文艺女子也想穿越到宋代,爱上那个能画出如此美图的画家。那样的工笔画,只有配上那样的瘦金字,才能营造出那样美的意境。
这字,这画,不能用朦胧写意的诗来配,只能用词,婉约缠绵清丽可人绝美的词来诠释。“罗绮生香娇上春。金莲开陵海,艳都城。宝舆回望翠峰青。东风鼓,吹下半天星。”这样花月春风的词句,与他的瘦金体和工笔画,算得上是绝配。
如若一生便这样安安静静写字,作词,作画,即使做一个不称职不务正业的皇帝,只要混过一輩子,也就罢了。
远在北方的金国人也看出了,这个混事的北宋皇帝把江山经营的一塌糊涂,这给了他们南侵的机遇,于是,靖康元年深秋,伴随着一路南下的冷风,金国军队秋风扫落叶一般,把大宋北部的大小城池扫了一遍,直至他们的马蹄嗒嗒作响一鼓作气踏进汴梁城皇宫的砖地上,正在书写瘦金字的皇帝赵佶被束手就擒,乖乖成为俘虏。
国亡了,帝王梦碎了。本来赵佶这个皇位也是碰巧捡来的,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在那个位置上坐着也是活受罪,让他彻底失落的不是丢了皇位,而是做艺术家的梦想也成了泡影。他和皇子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浩浩荡荡被押送到冰天雪地的北国,押送到一个与瘦金字,与工笔画毫不搭界的荒壤囚禁地,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他不过是一个阶下囚,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哪敢奢望金国皇帝发善心替他安下一张书案,备下一刀宣纸。
异乡荒凉萧瑟的凄冷夜晚,那一弯如同瘦金体的冷月下,满怀的悔恨、哀怨、凄凉,又与谁人诉说?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遶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这首可以传世的绝美亡国蒙尘词《眼儿媚》,便是此时的心境,这首词和他的瘦金体以及工笔画一起,成为宋朝文化顶级水准的代表作。
历朝历代,但凡丢了江山的皇帝们,总会留下无尽的骂名。赵佶身后的骂声,与别的亡国君王相比,似乎要弱一些,这或许是因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独创的瘦金体,自成一家的工笔画,精工极研的词赋,替他做了一下粉饰,遮掩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瑕疵。以至于说起赵佶,后世的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瘦金体,是一弯萧索旧时月下,一个面色苍白挥毫悉心慢慢书写的文弱书生,而忽略了,他也曾是把祖宗留下的朗朗乾坤草草丧送掉的千古罪人。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文艺的亡国皇帝,前朝的南唐后主李煜算一个,宋徽宗赵佶便是步其后尘的另外一个。
李煜很文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从金陵至高无上的皇帝到汴京的阶下囚,一腔悲愤,只能寄情于缠绵缱绻的诗词中。
赵佶,一个比李煜还文艺的皇帝。当年,他的祖爷爷赵匡胤在欺凌嘲笑带着文人迂腐酸臭气的倒霉皇帝李煜的时候,做梦都不会想到,几代之后,历史的这一幕会在他们老赵家的子孙身上重演。
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中行进着,起于草莽的开国皇帝对文艺男一般都是很鄙视的,经过若干年若干代,他那些锦衣玉食的子孙后代中,便会有一些人生出文艺细胞,比如宋神宗赵顼那个名叫赵佶的儿子,天生就是一个搞文学艺术的材料。
父亲去世的时候,赵佶四岁,比他大五岁的哥哥赵煦继承了皇位,依照常理,他板上钉钉是没有当皇上的份儿了,所以,按照自己的爱好,他长成了一枚率真的文艺青年。
北宋,是一个注重人文、全民推崇优雅的时代,在民间,稍稍顾得上温饱的平民百姓都在追求宋瓷一样精致的小资生活,生在皇宫,衣食无忧的皇子,把自己打造出一身书卷气堆砌的斯文和浪漫也就不足为奇了。
焚一炉香,袅袅香烟中,伴着氤氲茶香,吟诗作词,抚琴画画,把玩瓷器古钱,或与三五好友小亭清风中一起蹴鞠,一起到瓦舍勾栏欣赏一场民间的辫子剧。很多时候,赵佶的性格是抑郁的,父亲早逝,没过多久,母亲也郁郁寡欢随父亲而去,锦衣玉食的生活,阻挡不住内心情感上的虚无,他把情感寄予很文艺的精神层面,在书法中,在诗词中,在品香读书中,读经谈画论道中,他为自己开启了一种宋代皇家文艺青年最时尚最有品位的生活模式。
命运,因了二十五岁皇兄的逝去,而发生了变化。
元符三年皇宫春节的大红灯笼还没撤去,一夜之间,皇帝驾崩,喧嚣的中国红立即换成了带着浓浓悲凄氛围的素白,赵佶在那个寒冷的季节一脸懵懂被推上皇位。
这个有些瘦弱,有些浪漫,很文艺,很小资,很喜欢标新立异的第十一皇子,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他怎么可以做皇上?
他原本就不是做皇上的材料,把一个国家交给这个不懂得政治为何物的文艺青年,举国上下一团糟是必然的。于是,便毫无悬念地出现了蔡京无法无天的当政,宋江方腊的农民起义,北部边境金人隔三差五地侵扰的乱局。
内困外忧,足以让这个文艺皇帝变得不文艺。
但是,赵佶的文艺却是深入到骨髓里的。
宁肯不顾江山,他也不能放弃他对艺术的追求。皇宫外江山社稷岌岌可危,皇宫内,他却还在笔墨之间找寻他的雅致的生活。身上的担子重如泰山,压得他几近窒息。他无力承担那样的沉重,只有躲进书房中,躲进文化艺术之中,才能稍稍得到一丝放松,他的文艺气质,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解脱和安慰。
他握笔的手是软弱的,和翰林书画院那些专业画家书法家相比,他的心中少了些超然的宁静,他的书法,与苏轼的天然,黄庭坚的劲健,米芾的纵逸,蔡襄的蕴藉相比,另具特色,那瘦直挺拔独具魅力的瘦金体,像他的人,看似弱不禁风,却柔中有刚,那字体像一弯瘦瘦的江南冷月,忧郁,恬静,超凡脱俗的儒雅中,细细探寻,某个笔画间,却有着不安分的灵动。那字,要用大楷笔的笔尖写,一笔一划,神闲气定,摒心静气,细瘦工整却骨架充实,这字不是阴柔带着娘娘腔的奶油小生,而是一个纤瘦但不失阳刚之气的儒雅书生。
那种字迹,莫不是在无数个清冷夜晚,暂且忘却了政坛的喧嚣,他的忧愁结成了那细细瘦瘦的构架,在书案上铺开洁白稠密的宣纸挥墨书瘦金的那一刻,他似乎找寻到了真正的自己。瘦金字中寄托了他的诸多情愫,或许,他更向往隐居山林,独享诗书画之静之美,寻得一份精神的自然愉悦。或许,他哀叹自己生在了帝王家庭,心中暗羡那些平民或贵族家庭出身的文人墨客,他们可以自由地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可以忘情山水间,放浪不羁做纯粹的艺术家。他却做不到,他的人生注定要被政治主宰,沉重的责任标签牢牢贴在他的生命中,他想方设法逃避,逃避,越是逃避,那标签像紧箍咒,就箍得越紧。
与瘦金字相映成趣的,还有他的工笔画,笔致上看似简练,却细劲工致,精巧典雅,每一幅画作都那么古雅精妙幽美,美得令人窒息,美得让后世的个把多情文艺女子也想穿越到宋代,爱上那个能画出如此美图的画家。那样的工笔画,只有配上那样的瘦金字,才能营造出那样美的意境。
这字,这画,不能用朦胧写意的诗来配,只能用词,婉约缠绵清丽可人绝美的词来诠释。“罗绮生香娇上春。金莲开陵海,艳都城。宝舆回望翠峰青。东风鼓,吹下半天星。”这样花月春风的词句,与他的瘦金体和工笔画,算得上是绝配。
如若一生便这样安安静静写字,作词,作画,即使做一个不称职不务正业的皇帝,只要混过一輩子,也就罢了。
远在北方的金国人也看出了,这个混事的北宋皇帝把江山经营的一塌糊涂,这给了他们南侵的机遇,于是,靖康元年深秋,伴随着一路南下的冷风,金国军队秋风扫落叶一般,把大宋北部的大小城池扫了一遍,直至他们的马蹄嗒嗒作响一鼓作气踏进汴梁城皇宫的砖地上,正在书写瘦金字的皇帝赵佶被束手就擒,乖乖成为俘虏。
国亡了,帝王梦碎了。本来赵佶这个皇位也是碰巧捡来的,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在那个位置上坐着也是活受罪,让他彻底失落的不是丢了皇位,而是做艺术家的梦想也成了泡影。他和皇子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浩浩荡荡被押送到冰天雪地的北国,押送到一个与瘦金字,与工笔画毫不搭界的荒壤囚禁地,在那个偏远的地方,他不过是一个阶下囚,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哪敢奢望金国皇帝发善心替他安下一张书案,备下一刀宣纸。
异乡荒凉萧瑟的凄冷夜晚,那一弯如同瘦金体的冷月下,满怀的悔恨、哀怨、凄凉,又与谁人诉说?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遶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这首可以传世的绝美亡国蒙尘词《眼儿媚》,便是此时的心境,这首词和他的瘦金体以及工笔画一起,成为宋朝文化顶级水准的代表作。
历朝历代,但凡丢了江山的皇帝们,总会留下无尽的骂名。赵佶身后的骂声,与别的亡国君王相比,似乎要弱一些,这或许是因了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独创的瘦金体,自成一家的工笔画,精工极研的词赋,替他做了一下粉饰,遮掩了他在其他方面的瑕疵。以至于说起赵佶,后世的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瘦金体,是一弯萧索旧时月下,一个面色苍白挥毫悉心慢慢书写的文弱书生,而忽略了,他也曾是把祖宗留下的朗朗乾坤草草丧送掉的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