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微型小说密码构建情智共生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l889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篇力透二战的外来译作, 又不像当代通俗文学那样知近,品析留白与猜读续写也是流于形式。如何解读出本意,挖掘出真意,领悟到深意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会品鉴微型小说应该是教学的着力点。
  笔者反复品咂这不足400字的微文,摒弃所有教辅资料,从历史出发,从文学出发,从学生出发,从自我出发,几番探寻,觅得一条登临绝顶的佳径。以一文为例破解微型小说教学密码,让学生期待的小说学习真正有学法的掌握和思维的成长才应是教者的探索方向。
  一、剖幽析微——追踪反常之处
  微型小说是一种具有二难机制的艺术体裁:一方面,它的篇幅短小,时空有限;另一方面,又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蕴藉深刻的内涵。解决这个矛盾最有效的方法,是制造“陌生化”,让读者对文体、人物、情节、意蕴等感到新奇,从而获得阅读情趣。这种“陌生化”就是靠打破常规实现的。
  1.寻找文章的反常之处,思考读出哪些信息?
  2.交流——反常的环境
  (1)“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正常的车厢该是怎样的?——男女老幼。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战争惨烈。
  (2)“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
  正常的火车该是怎样的?——快速地驶向某地。
  我们来看一组资料——
  资料: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1942年,德国空军保护伞,柏林繁华。1942年-1944年, 防空部队被调往前线。盟军的空袭力度渐大,柏林市民生活被打乱至崩溃。 1945年,柏林战役,苏军攻陷柏林。我们来推想一下,文中的柏林应该是第几阶段?——第二阶段。
  缓慢——暗示战时国民的麻木。“驶出”不是“驶向”暗示前路没有方向。
  背景的适时嵌入,有助于学生发现语言的准确表现力,进而得到反常的关键信息点。
  3.交流——反常的人物
  读过课文,你知道反常的人物是谁?——老妇人
  我们知道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而作者在刻画老妇人和小姑娘的时候,老师只提取出了“三言两笑”,你觉得这种蜻蜓点水的方法能把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吗?
  (1)老妇人: “一、二、三”——表意不明;
  声音盖过车轮的“咔嚓咔嚓”声。——侧面表现声音大。
  反复,三次,实际上可能更多次。
  由此可以猜测她——神志不清、精神有问题。【板书:疯】
  车上的人有看出来吗?
  (2)两个小姑娘的笑。“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笑”——发现奇特,不由自主。
  “再次偷笑”——被扫一眼,仍忍不住。
  侧面衬托。表现老妇人病重伤痛。
  车上的人难道看不出来吗?为什么不制止小姑娘?
  ——车上人对战争带来的伤亡疯癫早已习以为常,也表现民众的漠然麻木。【板书:漠】
  这篇微小说渲染这样一种反常的情境目的为何呢?
  二、阐幽明微——破解陡转之谜
  1.读完文章,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看看我们能不能异口同声解开谜底。
  齐读课文原话——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去疯人院啊。
  2.到这里,我们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什么作用?——悬念、铺垫、衬托、暗示。
  3.构成这种艺术翻转的关键人物是——后备役老兵。
  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这个人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也是老兵。请结合文中具体词句说说他是怎样一个人。
  PPT:這是一位 的父亲。
  这是一位 的丈夫。
  这是一位 的军人。
  坚强隐忍的父亲——失去儿子送妻子去疯人院,隐忍比崩溃更为痛苦。【板书:殇】
  冷静、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丈夫——“坐在他身旁”、“挺了挺身板”,“可怜的夫人”,“送”,动作语言描写。
  悲伤无奈的老兵——“轮”,为了国家有不能推脱的责任,“总得”,家破人亡却无法顾及的悲切。
  【板书:守】
  【教师板书】
  ■
  4.这个故事中,有疯在柏林,有漠在柏林,有殇在柏林,有守在柏林,一张惨苦伤痛的二战真实照片被还原。一切准确的领悟都要感谢奥莱尔高妙的笔法——陡转。大家看,这一陡转,让我们看清了什么?
  【教师板书】
  ■
  ——法西斯在柏林!
  5.什么是法西斯?
  PPT:标志的含义是一把用一束木棒将柄围绕起来的战斧,意思为"带钩的十字"。象征着强权、暴力、恐怖统治、主张对外侵略掠夺。
  6.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还守在柏林的老兵,是反战者还是主战者呢?
  辩题:反战者VS主战者
  ——学生各抒己见。
  老师提供资料: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德国商人辛德勒意识到德国政府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是一座“杀人工厂”,于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里面的犹太人到自己的搪瓷厂来。战争结束,1000名犹太人证明他并非战犯。
  ——辛德勒是反战者,面对惨无人道的杀戮有觉醒有行动。
  《德国二战老兵最后的战争》1933年德国人口为6614万,纳粹在“保卫祖国”的名义下共征召了兵员约1800万人。希特勒为实现他征服世界的战争计划,打着“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领袖”的旗号赌上了全部德国青年的生命。
  老兵的回答:“我是一名优秀的士兵,同时也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罪恶政体中,一个不错的工具。”   ——老兵是希特勒“保卫祖国”战争的被裹挟者、中毒者、牺牲者,是被希特勒洗脑的结果,是千千万万德国兵的缩影。
  7.结论:这是一位执迷不悟又悲伤无奈的军人。
  这篇文章折射了德国战败前的惨景及法西斯毁灭人性的本质。
  此环节以多角度剖析人物性格为线展开,通过巧妙醒目的陡转板书——法西斯标志,带学生挖掘特定时期人性的本源。辩论是一个深度思考的契机,它更有助于还原语文课堂的启智功能,起着准确扣准文章脉搏的作用。
  三、以微知著——深悟战争之痛
  1.在柏林的痛,老妇人意识到了吗?
  ——老妇人表面上看是个没有意识的疯子,但是从口里始终念叨的“一、二、三”可见这明明指的就是战争中丧命的三个儿子。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丧子更为痛楚的事情了。所以这巨大的噩耗打击崩溃了老妇人的精神,侧面影射战争摧毁一个家庭的残酷。
  2.在柏林的痛,这车人意识到了吗?
  “静”——(1)“车厢平静”:后备役老兵眼光扫射的威慑力。 这是外在的。
  (2)与前文小姑娘的笑形成对比。
  (3) “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战争的惨烈触及内心的震惊和心痛。 这是内在的。
  这沉寂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大家都不说话了?
  ——各自联想到自己的家庭,都是家破人亡,有相似的死亡痛点。有同情、有羞愧、有恐惧。
  PPT:这是一群 由麻木到有反思有触动的乘客 的乘客。【板书:改“漠”为“思”】
  【教师板书】
  ■
  3.战争的痛,你意识到了吗?
  这篇小说没有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只是截取战争背后的一个切面,就能够表现深刻的思索,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板书:在柏林,我们不能忘记错误的代价。】
  侵略一方如此伤痛,被侵略一方呢?我们便是亚洲战场的受害者。
  联系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用文学的语言,写一条争警示语。
  在 ,我们不能忘记 。
  【教师板书】
  ■
  在柏林,我们不能忘记错误的代价。
  在美国,我们不能忘记拯救的坚勇。
  在中国,我们不能忘记大义的牺牲……
  战争是罪恶的,走过历史的人们更懂得生存的意义。请大家铭记奥莱尔醒世的小说,救赎那些冷漠麻木的灵魂,远离战争、捍卫和平!
  这个环节走向了文本内核,有触及灵魂的思考有由此及彼的联想。充分利用题目带动学生步步探究更有说服力。从最开始的偏正结构“疯在柏林、守在柏林、殇在柏林、思在柏林” 到后来的状语前置句式“在柏林,我们不能忘记错误的代价”再到“在世界各地都不能忘记战争带来的伤害”这样的警示语拟写, 层层深入地将文本解读推向高潮。
  微型小说把握生活是“化整为零”,反映生活是“以點制胜”,力求用很小的载体负载起很大的涵量,它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的含蓄。它总是用形象说话,含而不露,引而不发,让读者去体会话外之音、“境外之境”、“象外之象”。所以我们的解读不能流于表象,要读出技法的波动节奏,读出人物的清晰性格,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而我们的课堂,就是要靠巧妙地切入、适机地追问、背景的暗嵌、思想的争鸣来真正“化微为大”,达到对小说本身的深刻理解。
  要相信,具有浓郁文学气息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满心期待的课堂;秉承智慧与情感共生的设计理念,一定有学生文学素养的丰厚积淀。
  参考文献
  ①唐瑛:《聚焦“活生生”的人和“活泼泼”的文——以微型小说“赏味”为例谈微型小说教学》,《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5年第11期。
  ②杨旻:《品读词句悟主旨——以〈在柏林〉教学为例》,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年第10期第25页。
  ③王敏:《微型小说的鉴赏与教学》,《职业技术教育》,1994年第3期第26页。
  ④戴冠青:《文体把握、叙事建构与批评研究——新时期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审思》,《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叙事学研究:理论、阐释、跨学科——第二届国际叙事学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2009年第13期。
  ⑤吕植家:《含蕴其中 理不直指——微型小说立意的最佳表现方式》。《写作》,2007年第4期。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北极探险家  六岁的儿子问:“爸爸,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北极探险家。”  爸爸:“好啊,爸爸支持你。”  孩子:“可是我想现在开始训练自己。”  爸爸:“怎么个训练法?”  孩子:“我每天要吃一个冰淇淋。”     家长会  学生对老师说:“我想请我爷爷来开家长会,行吗?”  老师问:“为什么你爸爸和妈妈不来呢?是他们没时间吗?”  学生回答说:“不,因为爷爷耳朵听不清!”    总统随从  一个学生
尽管语文人都认为语文课应该“用课文来教(学)语文”,可是,“教课文”一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习俗。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纵观全国语文专业期刊发表的阅读课教案,几乎没有一课的目标设计没有指向课文内容的,大多数教案直接以课文内容为教学目标。课改马上二十年了,作为“例子”的课文再也不是“圣经”了,怎能还是停留在“教教材”的层次,进入不到“用教材教”的境界呢?注重文本,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无疑是阅读教学不可
摘 要 对同时存在于初中与高中多版本语文教材的篇目,初中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细致深入地开展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入手,细读品鉴,深临文境,最终达成超越时间、空间和现实生活的体悟。本文拟通过《老王》这一名篇中可以利用的三次换位、一个矛盾与一处对比,抽丝剥茧逐个场景分析我与老王之间在同一时代背景下,相逢未必深相识、同呼吸却不共命运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老王常年怀有的一番复杂情感。   关键
巧记三角函数定义:初中所学的三角函数有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它们实际是三角形边的比值,可用下面的一句话记定义。一位不高明的厨子教徒弟杀鱼,说了这么一句话:正对鱼磷(余邻)直刀切。正:正弦或正切,对:对边即正是对;余:余弦或余切,邻:邻边即余是邻;切是直角边。  三角函数的增减性:正增余减  特殊三角函数值记忆:首先记住30度、45度、60度的正弦值、余弦值的分母都是2,正切、余切的分母都是3,分
2013年度最励志的人物是谁?如果你是问英格兰民众的话,一定会有很多人告诉你这个答案——瑞奇·兰伯特。  兰伯特是谁?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简称英超)南安普顿队的一名现役前锋。如今,他的每一场比赛,都有数不尽的球迷在现场、在电视机前大声呐喊他的名字,为他加油助威。在英超,南安普顿根本算不上一支大球队,为何兰伯特能积攒下这样大的人气?  在足球这个洋溢着青春力量的赛场上,16~22岁是成名的黄金年龄段
李瑜,男,14岁,就读于×××中学,人送外号“鱼少侠”,与“玫瑰女”一起被称为校园的“绝代双骄”。不过,这少侠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不管什么年代,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而江湖里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一不小心就会毁掉“少侠”的一世英名。总之,想要成为一代大侠,方法与技巧必不可少。接下来且看鱼少侠在这险象环生的江湖中如何自我保护和抗争,成长为一代大侠——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当鱼少侠李瑜看到抽屉
无论是高中生的思维特点、高考作文的命题倾向,还是实际写作教学的看似有路可寻的自身特点,都决定着论述文写作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从高考作文阅卷和平时教学来看,目前写出的大多数论述文理性不足、枯燥乏味,甚至出现套话作文。笔者以为通情方能达理,真正好的论述文定当理性与感性交光互影,韩愈名篇《师说》便是论述文写作的最好教材。  韩愈出身寒门,其在《祭十二郎文》言“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人们常说,文学与生活存在很大距离。这种说法本身并无不妥,但在特殊时期,文学又与生活惊人相似,并给生活带来诸多启示。   以前读加缪的《第一个人》,从中感受到了他的致命诱惑:率性、坦然、宽容、谦卑、勇敢。近期,随着疫情的持续升温,加缪的《鼠疫》突然火了起来,我也购买了一本阅读。不得不说,大师就是大师,一本200多页的著作,算不上大部头,但带给我的震撼却是多方面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当前的抗疫以及
在《奋斗》中王珞丹本色的演出让所有观众记住了她的活泼开朗。在《奋斗》后接着播出的《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王珞丹把钱小样的冲动莽撞、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却从未放弃过追求和努力演得活灵活现,她因此更吸引了媒体的目光,成了各大时尚、健康媒体争相邀请的红人。  王珞丹自己呢?从内蒙古赤峰市独自来北京闯荡娱乐圈,并非轻而易举。“我没有米莱优越的家庭背景,所以我在北京的打拼依然需要努力。”当初接第一部戏时,王珞
“李瑜,本周六晚在某某卡拉OK小学同学聚会,你这个风云人物一定不能少。7点钟准时见!”  “你们谁那么牛,选在卡拉OK厅聚会?我们一群中学生,去那里行不行呀?”  “组织者就是你兄弟我!别像个娘儿们似地啰啰嗦嗦,到时见。我还要通知别人,挂了。”  鱼少侠李瑜看着电话犹豫了一会儿,最终还是想见老同学的念头占了上风,而且以往都是跟着大人去唱歌,自己去还是头一回,忍不住就想试试。  聚会那天,到了指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