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
关键词:幼儿音乐;了解需要;浸润;创造空间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让音乐的美伴随孩子的一生
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就像学前班教材中的《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苏格兰民歌,除了教授音乐技巧外,一定要注重歌词表达的关于友情宝贵的主题。这首歌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传唱,说明这首音乐作品永恒的魅力。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二、创设浸润幼儿心灵的音乐环境,让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尝试着在一日活动中采用“音乐浸入式”是不错的选择。何谓“浸入式”?顾名思义就是让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生动、格调健康活泼的音乐“浸泡”着幼儿,让他们感受音乐元素,发展听觉能力,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培养心灵,形成良好的性格。
我们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植入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形成条件反射,知道什么样的音乐响起该去做什么。比如早晨一入园的时候我们放的歌曲是《如果感到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4/4拍,旋律活泼、风趣而富有朝气。前三句是逐音升高的模拟递进式结构,结尾新颖、简单。大家围坐成一圈,教师将歌词的适当部分替换成已经来园的幼儿的名字,然后带领幼儿按照歌词做拍手、跺脚、拍肩、拍腿的动作。
幼儿园的进餐环节,除了要提供有足够营养的食物,还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进餐前需要平稳、明朗的音乐,如约翰.施特劳斯的《多瑙河圆舞曲》,让幼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不会引起暴饮暴食或者食欲不振。
午睡前是幼儿听故事和音乐的时间,幼儿常常在奇趣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音乐中进入梦乡。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幼儿的睡眠质量,除了给幼儿盖好被子,观察幼儿的身体情况,我们选择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进行播放,如《小红帽》,音乐有童话感,能够让幼儿产生美好的想象,有利于睡眠。
在起床环节,幼儿刚刚从睡梦中醒来,通常动作比较缓慢,整个状态处在半梦半醒之间。所以,为尽快让幼儿清醒,进行下一个环节活动,需要通过节奏感较强的、活泼欢快的起床音乐来进行辅助。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和《铃儿响叮当》等,进行曲音乐和动感活泼的音乐比较适合,以培养幼儿听觉上的熟悉感。
离园时,包括教师与小朋友说再见,小朋友互相说再见,教师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情况等环节,适合选用抒情、优美的音乐,如《小步舞曲》等等,可以使幼儿的情绪较为平稳地等待家长,有序地整理东西。
三、活用教材,吸收社会环境中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音乐教育与时俱进
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适合幼儿歌唱,因为有些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了,所以歌曲的选择影响着幼儿歌唱的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歌曲适合幼儿演唱?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像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老鼠画猫》(诙谐的)、《小兔乖乖》(欢快的)、《柳树姑娘》(优美的)……其实,还有一些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活动相关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电视剧里的插曲,有时代性,又适合幼儿歌唱,让幼儿唱,为什么不行?如果一棍子把这些歌曲打死,不是可惜?现代的教育应具有现代的气息,孩子们对于新事物比成人来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那些歌曲的一出现,他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幼儿比较难掌握的问题例如附点音符、音的跨度以及歌唱时的感情,在此时便迎刃而解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试着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了解我们敦化的六鼎山,瞻仰金鼎大佛,那首四海传扬的《吉祥六鼎山》旋律流畅,脍炙人口,大班的孩子居然模唱得有板有眼,既拓宽了幼儿的音乐视野,又弘扬了我们的地方文化。
四、给孩子留有创造的空间,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中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如仿编歌词,根据歌曲创编动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用以上的歌唱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我认为还不够,孩子身上还有许多创造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向更深层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孩子的创造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幼儿音乐;了解需要;浸润;创造空间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让音乐的美伴随孩子的一生
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寻找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意义,积极尝试把二者统一于一个教育过程当中。实际上,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的东西,比如讲礼貌、谦让、合作、互助等主题。就像学前班教材中的《友谊地久天长》,是一首非常经典的苏格兰民歌,除了教授音乐技巧外,一定要注重歌词表达的关于友情宝贵的主题。这首歌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在传唱,说明这首音乐作品永恒的魅力。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略了对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造成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此外,在音乐技巧的练习中,教师们也应该注意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儿童的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仅仅注意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
二、创设浸润幼儿心灵的音乐环境,让音乐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尝试着在一日活动中采用“音乐浸入式”是不错的选择。何谓“浸入式”?顾名思义就是让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生动、格调健康活泼的音乐“浸泡”着幼儿,让他们感受音乐元素,发展听觉能力,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培养心灵,形成良好的性格。
我们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植入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形成条件反射,知道什么样的音乐响起该去做什么。比如早晨一入园的时候我们放的歌曲是《如果感到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4/4拍,旋律活泼、风趣而富有朝气。前三句是逐音升高的模拟递进式结构,结尾新颖、简单。大家围坐成一圈,教师将歌词的适当部分替换成已经来园的幼儿的名字,然后带领幼儿按照歌词做拍手、跺脚、拍肩、拍腿的动作。
幼儿园的进餐环节,除了要提供有足够营养的食物,还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进餐前需要平稳、明朗的音乐,如约翰.施特劳斯的《多瑙河圆舞曲》,让幼儿心情舒畅,情绪稳定,不会引起暴饮暴食或者食欲不振。
午睡前是幼儿听故事和音乐的时间,幼儿常常在奇趣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音乐中进入梦乡。教师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保证幼儿的睡眠质量,除了给幼儿盖好被子,观察幼儿的身体情况,我们选择有一定故事情节的音乐进行播放,如《小红帽》,音乐有童话感,能够让幼儿产生美好的想象,有利于睡眠。
在起床环节,幼儿刚刚从睡梦中醒来,通常动作比较缓慢,整个状态处在半梦半醒之间。所以,为尽快让幼儿清醒,进行下一个环节活动,需要通过节奏感较强的、活泼欢快的起床音乐来进行辅助。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和《铃儿响叮当》等,进行曲音乐和动感活泼的音乐比较适合,以培养幼儿听觉上的熟悉感。
离园时,包括教师与小朋友说再见,小朋友互相说再见,教师与家长沟通幼儿在园情况等环节,适合选用抒情、优美的音乐,如《小步舞曲》等等,可以使幼儿的情绪较为平稳地等待家长,有序地整理东西。
三、活用教材,吸收社会环境中的优秀文艺作品,让音乐教育与时俱进
在我们的教材上,有许多好歌,但并不一定适合幼儿歌唱,因为有些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了,所以歌曲的选择影响着幼儿歌唱的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歌曲适合幼儿演唱?我认为只要幼儿感兴趣的、健康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像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老鼠画猫》(诙谐的)、《小兔乖乖》(欢快的)、《柳树姑娘》(优美的)……其实,还有一些与当时国内外重大活动相关的流行歌曲,甚至有些电视剧里的插曲,有时代性,又适合幼儿歌唱,让幼儿唱,为什么不行?如果一棍子把这些歌曲打死,不是可惜?现代的教育应具有现代的气息,孩子们对于新事物比成人来得更加敏感,更易于接受。那些歌曲的一出现,他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我们在教学中幼儿比较难掌握的问题例如附点音符、音的跨度以及歌唱时的感情,在此时便迎刃而解了。
在日常教学中,我试着让幼儿园的小朋友了解我们敦化的六鼎山,瞻仰金鼎大佛,那首四海传扬的《吉祥六鼎山》旋律流畅,脍炙人口,大班的孩子居然模唱得有板有眼,既拓宽了幼儿的音乐视野,又弘扬了我们的地方文化。
四、给孩子留有创造的空间,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中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教育提倡因材施教。我们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如仿编歌词,根据歌曲创编动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用以上的歌唱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我认为还不够,孩子身上还有许多创造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向更深层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孩子的创造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