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行进到今天,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都相信,不读书不积累的学生学不好语文。但是,如何让学生读书积累?很多人的答案是: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要说,兴趣是学生最初投入的诱因,如果没有“习惯”这位严师,学生绝不可能将读书积累进行到底。
一、现状思考和经验模式
目前,基础教育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投入学习。但是,自主学习要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自主学习的长期性和实效性。否则,自主学习很容易只发挥短期效应,学生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就自主积极地投入,而对于兴趣不浓厚,或在缺乏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就会变自主学习为放任自流式,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要读书,要积累,关键还在拓展和积累习惯的养成。
要学生养成习惯,一靠诱因兴趣,二靠教师引导,三靠长期督促,四靠成就感激发。
二、一点尝试
以我所教班级为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的拓展和积累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诗词教学中的拓展和积累——教学生填补思维空白。
经过一段时间的诗词教学,我发现学生并未如我所期待的满腹经纶,出口锦绣,作为考试内容,他们背得不情不愿。其实学生的潜力非常大,如何拓展诗词教学,让学生主动填补思维上的空白,甚至如饥似渴地去积累诗词呢?
在一堂诗词教学课上,我偶然进行了一点尝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讲授陆游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学生为陆游满腔爱国赤诚所感动。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陆游的另一首名作《钗头凤》,于是我讲述了他与前妻唐婉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让他们知道爱国诗人有忠肝义胆,亦有满腹柔肠,并深情背诵了《钗头凤》的上阕,“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学生们都感慨唏噓不已,这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鼓励他们回去背背这阕词。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不仅有陆游的《钗头凤》,还有《卜算子》等其他名作,甚至还有位学生即兴背诵了毛泽东那首《卜算子》……凡是有所收获的学生我都给予了表扬,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鼓舞。此后的诗词教学,我都注意了这种迁移,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于是,课堂上有了席慕容低吟浅唱《一棵开花的树》,也有了舒婷傲骨铮铮的爱情宣言《致橡树》,有了范仲淹勾勒寥廓的“碧云天,黄叶地”,也有了苏轼雄浑苍凉地高唱“大江东去”……
等到学生有一定积累之后,我就在班上真的举办赛诗会,评选诗词积累高手,还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名句,丰富点缀文章,这些给了学生很强的成就感。潜移默化中,拓展和积累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和底蕴。
(二)阅读积累——可前五分钟里的奇迹。
许多学生不爱读书,没有兴趣,更没有好的读书习惯。但兴趣可以激发,习惯可以培养,每天可前五分钟里,就蕴藏着这样的奇迹。
单说一下我如何利用课前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到了初二,我给了学生一个新课题——名著阅读交流。我给了学生们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尊重原著,文学欣赏”为前提,形式自由,创意随心。可以介绍作者、背景、内容,也可以再现精彩片段、经典语录等等。又挑选了几名平日阅读量较大,心理素质好的学生,给予精心指导后,给大家做示范。
就这样,新的课前活动在班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今让我难忘。简?爱充满激情的告白,在静静的教室里回荡,那是一个很羞涩的女孩正在做最酣畅的表演;那个很调皮的男生用评书的形式再现了《三国演义》的经典篇章,表现了惊人的口才;几个男孩的小品《杨志杀狗》为他们博得了满堂彩……学生们阅读名著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常常能看到同学们在课下相互探讨,彼此交流。
到了后期,有的学生把中外两部《狂人日记》拿来对照,有的把大小仲马的作品同台比拼……凡是形式新颖、见解独到的学生,我都给予鼓励赞赏,给了他们很强的成就感。活动坚持下来,就渐渐收到了成效,很多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所涉猎,因忙碌而放弃读书的孩子也见缝插针地读,因为读书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三)写作积累——日记中的点滴收获。
每位语文老师都会强调让学生写日记,但效果往往不遂人意。我也要求学生写日记,但我不限定题目,只要求他们“我笔写我心”。对不同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写作能力强的,我建议他多写,文笔不好的学生,我要求他多摘抄,适当写日记,有的学生下笔困难,我就要求他每周至少一篇,文字多少不限制。这样,给每个都订下了他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日记不再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日记的批阅,我也反复斟酌。分数分为七个等级,“优+”是最高荣誉,我给得极其“吝啬”,要么是文质兼美的珍品,要么是能触动心灵的“真品”,学生们必须苦心才能偶得。评语更是必不可少,而且绝对不能空洞无物,我会用心和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做最亲密的接触,最真诚的交流。定期我会评选最佳文章,在征得作者同意之后,全班共同欣赏,这充分给了学生成就感。很多学生毕业后仍保留着他们的日记本,而且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四)情感的沉淀——人文素养在课堂中的累积。
初中生的心理,还处于一种儿童与青少年交接的灰色地带,有了独立意识,却不免稚气。再看教材,每一篇文字都洋溢着人文情怀的馨香,都旨在让学生感悟生活,尊重生命。以他们的阅历之浅,度作家文字之沧桑,可行吗?既然学生缺乏情感体验,那么教师就要点点滴滴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语文课本中的情感元素化为无声的春雨播洒在孩子尚还稚嫩的心怀中,让他们养成感受生活,沉浸文字的好习惯。
张晓风的文字中蕴涵着苍凉广阔的情怀,难以让学生理解,那么就读吧!优美地读,沉静地读,忧伤却不消极地读,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为行道树诉说沧桑的心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丝毫没让学生感动,他们的笑声破坏了所有氛围,于是我让一个最擅朗读的孩子为全班朗读这篇童话,我们一起闭上双眼,在黑暗中静静倾听;我让学生们为母亲深情背诵《荷叶母亲》;我们一起在课堂上欣赏《绿色蝈蝈》的精彩画面;一起观云,验证《看云识天气》……一颗易感的心也许是上天的礼物,但对于还不成熟的初中生,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启蒙他们的心智感情。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篇文章,让人文素养一点点累积。
三、实施中的几点注意。
1、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长期积累,这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长期的督促。
2、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要处处紧跟,这样捆绑式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扼杀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3、习惯的养成,应该以兴趣为前提,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其实,语文教学就是在琐碎之中,让学生将点滴积累汇聚于心,让他们在懵懂的年龄中,没有因无知而虚度光阴,在这最宝贵的三年中,能够多读点好书,丰厚自己的积累,从而一生受益。那么,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无愧于心了。
一、现状思考和经验模式
目前,基础教育非常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投入学习。但是,自主学习要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就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计划,管理好时间,能够自我约束,合理安排时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保证自主学习的长期性和实效性。否则,自主学习很容易只发挥短期效应,学生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就自主积极地投入,而对于兴趣不浓厚,或在缺乏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就会变自主学习为放任自流式,难以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要读书,要积累,关键还在拓展和积累习惯的养成。
要学生养成习惯,一靠诱因兴趣,二靠教师引导,三靠长期督促,四靠成就感激发。
二、一点尝试
以我所教班级为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的拓展和积累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诗词教学中的拓展和积累——教学生填补思维空白。
经过一段时间的诗词教学,我发现学生并未如我所期待的满腹经纶,出口锦绣,作为考试内容,他们背得不情不愿。其实学生的潜力非常大,如何拓展诗词教学,让学生主动填补思维上的空白,甚至如饥似渴地去积累诗词呢?
在一堂诗词教学课上,我偶然进行了一点尝试,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讲授陆游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学生为陆游满腔爱国赤诚所感动。这时,我脑海中浮现出陆游的另一首名作《钗头凤》,于是我讲述了他与前妻唐婉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让他们知道爱国诗人有忠肝义胆,亦有满腹柔肠,并深情背诵了《钗头凤》的上阕,“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学生们都感慨唏噓不已,这就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鼓励他们回去背背这阕词。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的语文课堂上,不仅有陆游的《钗头凤》,还有《卜算子》等其他名作,甚至还有位学生即兴背诵了毛泽东那首《卜算子》……凡是有所收获的学生我都给予了表扬,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鼓舞。此后的诗词教学,我都注意了这种迁移,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于是,课堂上有了席慕容低吟浅唱《一棵开花的树》,也有了舒婷傲骨铮铮的爱情宣言《致橡树》,有了范仲淹勾勒寥廓的“碧云天,黄叶地”,也有了苏轼雄浑苍凉地高唱“大江东去”……
等到学生有一定积累之后,我就在班上真的举办赛诗会,评选诗词积累高手,还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运用积累的名句,丰富点缀文章,这些给了学生很强的成就感。潜移默化中,拓展和积累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和底蕴。
(二)阅读积累——可前五分钟里的奇迹。
许多学生不爱读书,没有兴趣,更没有好的读书习惯。但兴趣可以激发,习惯可以培养,每天可前五分钟里,就蕴藏着这样的奇迹。
单说一下我如何利用课前活动,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到了初二,我给了学生一个新课题——名著阅读交流。我给了学生们一些建议和指导,以“尊重原著,文学欣赏”为前提,形式自由,创意随心。可以介绍作者、背景、内容,也可以再现精彩片段、经典语录等等。又挑选了几名平日阅读量较大,心理素质好的学生,给予精心指导后,给大家做示范。
就这样,新的课前活动在班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至今让我难忘。简?爱充满激情的告白,在静静的教室里回荡,那是一个很羞涩的女孩正在做最酣畅的表演;那个很调皮的男生用评书的形式再现了《三国演义》的经典篇章,表现了惊人的口才;几个男孩的小品《杨志杀狗》为他们博得了满堂彩……学生们阅读名著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常常能看到同学们在课下相互探讨,彼此交流。
到了后期,有的学生把中外两部《狂人日记》拿来对照,有的把大小仲马的作品同台比拼……凡是形式新颖、见解独到的学生,我都给予鼓励赞赏,给了他们很强的成就感。活动坚持下来,就渐渐收到了成效,很多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所涉猎,因忙碌而放弃读书的孩子也见缝插针地读,因为读书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三)写作积累——日记中的点滴收获。
每位语文老师都会强调让学生写日记,但效果往往不遂人意。我也要求学生写日记,但我不限定题目,只要求他们“我笔写我心”。对不同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写作能力强的,我建议他多写,文笔不好的学生,我要求他多摘抄,适当写日记,有的学生下笔困难,我就要求他每周至少一篇,文字多少不限制。这样,给每个都订下了他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日记不再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日记的批阅,我也反复斟酌。分数分为七个等级,“优+”是最高荣誉,我给得极其“吝啬”,要么是文质兼美的珍品,要么是能触动心灵的“真品”,学生们必须苦心才能偶得。评语更是必不可少,而且绝对不能空洞无物,我会用心和他们在文字的世界里做最亲密的接触,最真诚的交流。定期我会评选最佳文章,在征得作者同意之后,全班共同欣赏,这充分给了学生成就感。很多学生毕业后仍保留着他们的日记本,而且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
(四)情感的沉淀——人文素养在课堂中的累积。
初中生的心理,还处于一种儿童与青少年交接的灰色地带,有了独立意识,却不免稚气。再看教材,每一篇文字都洋溢着人文情怀的馨香,都旨在让学生感悟生活,尊重生命。以他们的阅历之浅,度作家文字之沧桑,可行吗?既然学生缺乏情感体验,那么教师就要点点滴滴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语文课本中的情感元素化为无声的春雨播洒在孩子尚还稚嫩的心怀中,让他们养成感受生活,沉浸文字的好习惯。
张晓风的文字中蕴涵着苍凉广阔的情怀,难以让学生理解,那么就读吧!优美地读,沉静地读,忧伤却不消极地读,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为行道树诉说沧桑的心境;《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丝毫没让学生感动,他们的笑声破坏了所有氛围,于是我让一个最擅朗读的孩子为全班朗读这篇童话,我们一起闭上双眼,在黑暗中静静倾听;我让学生们为母亲深情背诵《荷叶母亲》;我们一起在课堂上欣赏《绿色蝈蝈》的精彩画面;一起观云,验证《看云识天气》……一颗易感的心也许是上天的礼物,但对于还不成熟的初中生,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去启蒙他们的心智感情。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篇文章,让人文素养一点点累积。
三、实施中的几点注意。
1、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长期积累,这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长期的督促。
2、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要处处紧跟,这样捆绑式教学不仅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扼杀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3、习惯的养成,应该以兴趣为前提,教师要思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从而形成一种习惯,以达到自主学习的长效性和稳定性。
其实,语文教学就是在琐碎之中,让学生将点滴积累汇聚于心,让他们在懵懂的年龄中,没有因无知而虚度光阴,在这最宝贵的三年中,能够多读点好书,丰厚自己的积累,从而一生受益。那么,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无愧于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