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者宜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综合不同类型学习者选用模式“引趣—导读—思议”集体进行课堂教学,引趣-突出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导读-重在突出重点,掌控疑难和不足;思议-强调思路点拨,学会思维和探究。
关键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A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79-02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者宜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如被动学习者——引导学习;协作学习者——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权变学习者——探究学习。综合不同类型学习者选用模式“引趣—导读—思议”集体进行课堂教学。
一、引趣-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引入“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课前教师可先搜集几张血液检查表,也可以投影教材中的图1-16。以教材中的图1-16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葡萄糖的浓度单位(mmol/L),思考这种单位表达的含义(每升血液中含4.94mmol的葡萄糖)、这种浓度的表示方法与之前学习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区别,在实际应用中有何优越性、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通过创设这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教学内容的推出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亦使学生在思考之余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探究新知识充满浓厚兴趣。
在引入“萃取”这一节内容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情境:
取四只小试管,分别标记为a、b、c、d。
在a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植物油,振荡后静置;
在b中加入适量的水和酒精,振荡后静置;
在c中加入适量的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
在d中加入适量的碘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
(知识提示:①CCl4是一种有机溶剂,无色、油状、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②I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易溶于CCl4)
提出问题:
①在a、b、c三只试管中分别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②怎样分离a、c两只试管中的混合物?用到的主要仪器是什么?
③通常沾在衣服上的油污无法用水洗去,而用汽油可以将其去掉,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这一原理分析在d试管中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情境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现象(或已有的知识)入手,自主探究新知识,为“萃取”的导出做了一个自然的铺垫,变“新”为“旧”,降低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二、导读-重点突出,掌控疑难和不足
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给出以下阅读提纲:
①第一张较为科学和完整的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___________在1869年制得的。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共_____个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 族),共有 个族。
②观察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颜色,试着对元素进行分类 。
③观察每种元素符号,在书写上有什么规律?
④觀察每一种元素上的内容,从中可以获取那些信息?
⑤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写出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
a、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核外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b、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纵行的元素原子核外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
(提示:可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考虑)
C、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
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_________=_________.
d、从表中查出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11﹣18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填元素符号)。
e、科学家宣布,现已人工合成了第114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在周期表中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它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
三、思议-思路点拨,学会思维和探究
在课堂学习中,根据学生的位置和学习状况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最好是6人为一小组,并有学习小组长,小组长的作用一是把小组的学习任务分工给组员;二是让强兵带弱兵,达到兵点兵、兵教兵、兵强兵;三是把组内的分散观点进行归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把组内的统一认识作为“成果”与其他学习小组交流,没有统一认识的或对某些问题有疑问的,则放在组间交流时认真借鉴和补充或是在教师点评环节中重点思考。学习小组长的选用千万要注意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小组长首先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再次是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才考虑优秀成绩。同时,还要定期对学习小组长进行培训,好的小组长就是老师的助手,就是一个小老师。由于他们与同学是同龄人,所以,他们往往能解决教师常常不能解决的一些难题。 对各小组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 他们就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意。而能够实现这种结合的惟一条件是,学生心中有‘引起思维的导火线’,也就是说,关于所讲的东西学生已略有所知”。因此, 学生在“引”、“读”之后,对已知的和刚学到的就能各抒已见、对自己产生疑问的地方相互之间争论不休,而“道理不争不明”,从而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争论,学会探究。
“议”的形式通常可分为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
(1)组内交流。
在组内交流之前,每人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要点)。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分工,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学习内容(教材或导学案)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或成员间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位学生都要发言,可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表达自己在该问题上的困惑(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组内成员可相互解惑,相互辩论。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组间交流。
就是在教师的暗示下,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对预习目標的达成情况作一简单汇报,特别是针对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问,重点提出来,由其他小组给予解答。人的另一天性是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中学生表现欲望更强烈,在别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个人能够代表本组为之解决,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从而广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触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的发展,特别是促使他们另辟蹊径,往往会出现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存在着创新,这一点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中之重。组间交流也是学生参与广度最高的一个环节,他们热情高涨,常常能撞击出很多火花,通过这一环节,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了,这也是解决教师从头死讲到底的最好良方。
综上,在课堂上通过建立这种“引”、“读”、“议”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以往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实现学生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方法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素萍.基于人性假设理论的远程学习者分类及泛在学习模式设计.江苏科技信息,2010,3:1-3.
[2]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教育研究[J],2002(2):68-72.
[3]庞远锋.同层分组 重点帮扶——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模式的一点思考.教学研究[J].2012,01:24.
[4]白静慧.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第12卷第2期:90-92.
作者介绍:
赵芬,1976年出生,女,汉族,籍贯江苏宿迁,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化学教育与教学,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关键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AG6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79-02
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习者宜采用不同的学习模式:如被动学习者——引导学习;协作学习者——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权变学习者——探究学习。综合不同类型学习者选用模式“引趣—导读—思议”集体进行课堂教学。
一、引趣-情境引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引入“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课前教师可先搜集几张血液检查表,也可以投影教材中的图1-16。以教材中的图1-16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葡萄糖的浓度单位(mmol/L),思考这种单位表达的含义(每升血液中含4.94mmol的葡萄糖)、这种浓度的表示方法与之前学习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区别,在实际应用中有何优越性、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通过创设这些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教学内容的推出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同时亦使学生在思考之余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探究新知识充满浓厚兴趣。
在引入“萃取”这一节内容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情境:
取四只小试管,分别标记为a、b、c、d。
在a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植物油,振荡后静置;
在b中加入适量的水和酒精,振荡后静置;
在c中加入适量的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
在d中加入适量的碘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
(知识提示:①CCl4是一种有机溶剂,无色、油状、有刺激性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②I2在水中的溶解度小,易溶于CCl4)
提出问题:
①在a、b、c三只试管中分别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②怎样分离a、c两只试管中的混合物?用到的主要仪器是什么?
③通常沾在衣服上的油污无法用水洗去,而用汽油可以将其去掉,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根据这一原理分析在d试管中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
通过以上实验情境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从日常熟悉的现象(或已有的知识)入手,自主探究新知识,为“萃取”的导出做了一个自然的铺垫,变“新”为“旧”,降低了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难度。
二、导读-重点突出,掌控疑难和不足
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给出以下阅读提纲:
①第一张较为科学和完整的元素周期表是由俄国化学家___________在1869年制得的。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共_____个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 ,(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 族),共有 个族。
②观察元素周期表的元素颜色,试着对元素进行分类 。
③观察每种元素符号,在书写上有什么规律?
④觀察每一种元素上的内容,从中可以获取那些信息?
⑤元素周期表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写出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
a、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的元素原子核外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b、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纵行的元素原子核外排布的特点是:_________
(提示:可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序数考虑)
C、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
原子序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_________=_________.
d、从表中查出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11﹣18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________(填元素符号)。
e、科学家宣布,现已人工合成了第114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在周期表中应该排在什么位置?它是金属元素还是非金属元素?
三、思议-思路点拨,学会思维和探究
在课堂学习中,根据学生的位置和学习状况进行分组,每个学习小组最好是6人为一小组,并有学习小组长,小组长的作用一是把小组的学习任务分工给组员;二是让强兵带弱兵,达到兵点兵、兵教兵、兵强兵;三是把组内的分散观点进行归纳,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而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把组内的统一认识作为“成果”与其他学习小组交流,没有统一认识的或对某些问题有疑问的,则放在组间交流时认真借鉴和补充或是在教师点评环节中重点思考。学习小组长的选用千万要注意不能以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小组长首先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再次是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才考虑优秀成绩。同时,还要定期对学习小组长进行培训,好的小组长就是老师的助手,就是一个小老师。由于他们与同学是同龄人,所以,他们往往能解决教师常常不能解决的一些难题。 对各小组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要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结合起来, 他们就不会感到疲劳和倦意。而能够实现这种结合的惟一条件是,学生心中有‘引起思维的导火线’,也就是说,关于所讲的东西学生已略有所知”。因此, 学生在“引”、“读”之后,对已知的和刚学到的就能各抒已见、对自己产生疑问的地方相互之间争论不休,而“道理不争不明”,从而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争论,学会探究。
“议”的形式通常可分为组内交流和组间交流。
(1)组内交流。
在组内交流之前,每人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要点)。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分工,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定期轮换主发言人,每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就学习内容(教材或导学案)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或成员间存在争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位学生都要发言,可以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表达自己在该问题上的困惑(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组内成员可相互解惑,相互辩论。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组间交流。
就是在教师的暗示下,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对预习目標的达成情况作一简单汇报,特别是针对本组不能解决的疑问,重点提出来,由其他小组给予解答。人的另一天性是具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中学生表现欲望更强烈,在别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个人能够代表本组为之解决,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就感,从而广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触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的发展,特别是促使他们另辟蹊径,往往会出现求异思维,在求异中存在着创新,这一点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重中之重。组间交流也是学生参与广度最高的一个环节,他们热情高涨,常常能撞击出很多火花,通过这一环节,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了,这也是解决教师从头死讲到底的最好良方。
综上,在课堂上通过建立这种“引”、“读”、“议”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以往常规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实现学生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逐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教无定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才能使这种方法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周素萍.基于人性假设理论的远程学习者分类及泛在学习模式设计.江苏科技信息,2010,3:1-3.
[2]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王坦.教育研究[J],2002(2):68-72.
[3]庞远锋.同层分组 重点帮扶——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模式的一点思考.教学研究[J].2012,01:24.
[4]白静慧.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第12卷第2期:90-92.
作者介绍:
赵芬,1976年出生,女,汉族,籍贯江苏宿迁,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化学教育与教学,有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