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又是校风建设。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强化管理者的文化意识,同时还要形成高校自身的特色。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刘晓静(1979- ),女,湖南株洲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艺术教育。(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39-02
校园文化的提出,是高校管理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也即从强调管理技术、管理体制跃升到强调管理思想、管理艺术。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入学校管理之中,可以使管理者跳出纯理性管理的桎梏,增加管理的艺术性,使学校管理具有时代特点和感情色彩,不仅会使学校管理更加有效,而且能弥补行政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缺陷,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方向。
何为校园文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答案。笔者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高校里的折射和反映,它反映了高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表现于高校的课内与课外、物质与精神、制度与行为等各个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要真正承担起引领社会的责任,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与管理,而切入点就是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风建设。所谓校风,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教育环境。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构成学校的基本文化环境,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言行,引导着人才的培养。校风是一种行为风尚,它对学校成员的约束靠的是一种无形力量,也就是学校内约定俗成的生活态度、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学校内群体的内聚功能以及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校内舆论等。这些无形力量对于校风建设都可能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就要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一)校风建设的影响因素
校风建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致可以归纳为学校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学校外部条件主要是指社会大环境。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都会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既不可能把学校封闭起来,完全杜绝社会消极影响的侵袭,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要在清醒认识、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以正面疏导为主,把积极影响引入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各种消极影响则要坚决抵制。而学校在不能左右社会大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一方面争取教育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会对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
(二)良好校风的建设
1.校风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风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上述教育方针,把它渗透到教育教学、生活娱乐、规划管理、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环境。高职院校要依据上述方针从具体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现实状况和努力方向出发,才有可能形成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真正激励全院成员奋发进取、团结合作的校风。
2.校风建设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校风是一种教育环境,而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在校风建设过程中,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1)充分利用和强化管理的力量,发挥规章制度、组织纪律的作用,并加强宣传,使全院成员思想上树立校风的概念。特别是要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突出抓好几个“第一”,如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教师的第一课,班级的第一次集体活动等,这对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和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2)努力培养学院成员的认同感,使每个成员都把自己融入学院、班级和集体之中,保持认识、情感和行动的一致性,并将校风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要求。
3.领导和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树立榜样对校风建设具有强化作用。校园内悬挂文化名人的画像,请英雄模范作报告,宣传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等,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对校风建设影响最大的,还是学院领导和教师的榜样作用。领导和教师生活在学生当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仿效的直接榜样。领导、教师是校风的设计者、倡导者和最先体现者,他们的实践引导着学生对校风的认同。此外,学院职工也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学院领导应培养全体职工树立为人师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优质的服务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并用模范行为感染和教育学生,使校风真正成为全校师生
员工共同具有的行为风尚。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管理是一种中观管理,其管理对象是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它强调系统管理,追求最佳整体效益。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系统管理、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关键是强化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
应当明确,校园文化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学生自发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校园文化的全部,而且学生自发的各项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局限性,甚至会产生负效应。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在于学校领导、教师的高度重视、主动参与和积极引导。强化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端正教育思想
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实现这一要求,重要的就是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明确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加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二者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占据主导地位,以把握校园文化的方向,滤除各种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健康的校园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化的环境和具体生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形式。
(三)强化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意识
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生活准则、举止风度以至于一言一行,都会对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管理者应有意识地担当起校园文化的主要设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在于形成自身的特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可以预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会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但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统一模式。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高校内外部条件千差万别,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培养目标、客观条件、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校自身文化优势、区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才可能使院校的全体成员都自觉接受并以之为荣,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可能保持旺盛的活力,经久不衰。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这是因为:第一,高校是定向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第二,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要面临就业,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与企业文化相沟通,体现其特色;第三,高校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等物化形态的完善,体现其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构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高铁菊,韩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刘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创新[J].研究与实践,2007(3).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刘晓静(1979- ),女,湖南株洲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艺术教育。(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8-0039-02
校园文化的提出,是高校管理思想升华的一个标志,也即从强调管理技术、管理体制跃升到强调管理思想、管理艺术。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入学校管理之中,可以使管理者跳出纯理性管理的桎梏,增加管理的艺术性,使学校管理具有时代特点和感情色彩,不仅会使学校管理更加有效,而且能弥补行政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缺陷,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动力和方向。
何为校园文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答案。笔者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在高校里的折射和反映,它反映了高校的特点、面貌和个性,表现于高校的课内与课外、物质与精神、制度与行为等各个方面。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决定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要真正承担起引领社会的责任,首先就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与管理,而切入点就是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风建设。所谓校风,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教育环境。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构成学校的基本文化环境,影响着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言行,引导着人才的培养。校风是一种行为风尚,它对学校成员的约束靠的是一种无形力量,也就是学校内约定俗成的生活态度、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学校内群体的内聚功能以及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校内舆论等。这些无形力量对于校风建设都可能有积极和消极的作用。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就要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作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内容。
(一)校风建设的影响因素
校风建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致可以归纳为学校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两个方面。学校外部条件主要是指社会大环境。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各种观念都会对学校教育发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既不可能把学校封闭起来,完全杜绝社会消极影响的侵袭,也不能对其放任自流。要在清醒认识、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以正面疏导为主,把积极影响引入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各种消极影响则要坚决抵制。而学校在不能左右社会大环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良好的校风,一方面争取教育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会对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
(二)良好校风的建设
1.校风建设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校风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上述教育方针,把它渗透到教育教学、生活娱乐、规划管理、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环境。高职院校要依据上述方针从具体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现实状况和努力方向出发,才有可能形成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真正激励全院成员奋发进取、团结合作的校风。
2.校风建设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校风是一种教育环境,而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在校风建设过程中,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1)充分利用和强化管理的力量,发挥规章制度、组织纪律的作用,并加强宣传,使全院成员思想上树立校风的概念。特别是要重视新生的入学教育,突出抓好几个“第一”,如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教师的第一课,班级的第一次集体活动等,这对于良好校风的形成和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2)努力培养学院成员的认同感,使每个成员都把自己融入学院、班级和集体之中,保持认识、情感和行动的一致性,并将校风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要求。
3.领导和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树立榜样对校风建设具有强化作用。校园内悬挂文化名人的画像,请英雄模范作报告,宣传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等,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对校风建设影响最大的,还是学院领导和教师的榜样作用。领导和教师生活在学生当中,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仿效的直接榜样。领导、教师是校风的设计者、倡导者和最先体现者,他们的实践引导着学生对校风的认同。此外,学院职工也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学院领导应培养全体职工树立为人师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优质的服务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并用模范行为感染和教育学生,使校风真正成为全校师生
员工共同具有的行为风尚。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管理是一种中观管理,其管理对象是以人为核心的动态系统,它强调系统管理,追求最佳整体效益。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系统管理、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关键是强化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
应当明确,校园文化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学生自发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不是校园文化的全部,而且学生自发的各项文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目性、局限性,甚至会产生负效应。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健康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在于学校领导、教师的高度重视、主动参与和积极引导。强化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意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端正教育思想
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要实现这一要求,重要的就是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明确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加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二者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并占据主导地位,以把握校园文化的方向,滤除各种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健康的校园文化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优化的环境和具体生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形式。
(三)强化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意识
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他们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生活准则、举止风度以至于一言一行,都会对学校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管理者应有意识地担当起校园文化的主要设计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在于形成自身的特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可以预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会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但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统一模式。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高校内外部条件千差万别,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必须从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培养目标、客观条件、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学校自身文化优势、区域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才可能使院校的全体成员都自觉接受并以之为荣,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可能保持旺盛的活力,经久不衰。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这是因为:第一,高校是定向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特色鲜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第二,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要面临就业,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意与企业文化相沟通,体现其特色;第三,高校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等物化形态的完善,体现其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冰.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构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2]高铁菊,韩枫.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浅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刘涛.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反思与创新[J].研究与实践,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