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如何探索学生课堂学习技术技能的主动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如何凸显学生的表现与主体地位。文章尝试以“先练后教”的教学模式为载体,通过小学阶段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常见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提出技术视角下“先练后教”策略方法的运用。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的尝试与实践体会,教学中及时提问与点拨,旨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掌握动作技能,目的使学生通过认知性学习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和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
小学阶段体育课的球类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球类运动的操作性知识,即我们常说的运动技术。有的动作技术结构复杂,有的动作技术结构简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动作技术,又能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的同时,在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球类教材的教学是小学体育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是发展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基本途径,但往往课堂教学活动过后学会还是会看不会做。
1 课堂案例再现
案例一:练而不思,难悟其道
在篮球传接球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完动作要领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展开练习两分钟。学生在练习开始后是笔者发现一组学生非常认真,选择了合适距离开始了双手胸前的一传一接练习,面对每一个来球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迎球去接到,并努力快速地传出。学生在规定的练习时间内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也没有向巡视的老师提出纠错指导的要求。
案例二:依样画葫芦,难懂要领
某教师排球垫球教学中,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方法对学生进行直观地教学,教师:“同学们在练习时注意看准来球,两臂夹紧前伸,伸插至球下,保持击球面平整而稳定,提肩抬臂将其击出……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讲的去尝试下,每位同学要求完成20次以上垫球练习……”
上述几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课堂活动的练习完全是建立在老师课堂要求之上,忽视了练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效率不高。我们常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常规”,分析问题原因所在,寻求到的“先练后教”到底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本文将作进一步思考。
2 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层面: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探究”与“自我建构”
对学生而言,在球类运动过程中只有真正地理解才能掌握应用技术,学生如果没有努力去解决问题,自主地發现问题,深入思考。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学习理论,课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把一些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进行传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关注度,往往只是通过观察、聆听、参与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学生无法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学生没有意识到应在课堂学习探究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2.2 教师层面:停留于“课堂教学”,忽视“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
以往人们常会理解教学亦是先教后学,只有教师先讲解然后学先示范学生才能够练习。其实不然,现如今强调学生的学已是现今人们普遍能接受的观点了,如何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才是很多教师踌躇犯难的操作性问题,课堂的关键任务是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我们经常说要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那么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前站在学生的前面,深刻把握学情与教材,在课中站在学生的后面,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在学生学习有疑惑或问题,教师要有耐心,适时给予一定的、有保留的支撑、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掌握技术。如果教师在学生课堂练习设计时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方法,那么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是探究性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力怎么可能不得到提升?
在球类教学中老师试想通过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体育老师采取以“讲解”→“示范”→“练习”→“讲解”→“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有的动作技术结构复杂,有的动作技术结构简单,在教学中对不同运动技术都采用传统的授教方式,学生并不能短时间内掌握技术技能。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郁,缺少对动作技能的认知与实践。所以我提出小学球类教学“先练后教”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旨在通过球类教学中采用“先练后教”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促其学会主动探究学习,解放教师课堂上的主导性地位。
3 对技术视角下“先练后教”的认识
“先练后教”模式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教学在后,授教新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掌握一些技术和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体育教学趣味性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成,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方式有两种:教学语言和练习方法。然而技术视角下的“先练后教”不是教与学过程浅层教学方法和内容形式的变化,而是更深层、更本质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新技术的学习在先有基础上习得新技能,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问题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并且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的焦点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球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思考、探究实践学习的能力。 4 技术视角下“先练后教”运用的策略
技术视角下的“先练后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一种策略方法的运用。“先练后教”模式不同于以往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而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教师不仅需要有意识地深入理解教材,而且能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旨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掌握动作技能,目的使学生通过认知性学习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和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以下几方面转变:
4.1 教师位置的变化
4.1.1 教师本位要向学生本位转变
“先练后教”模式的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也不再是对课堂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学生开始尝试独立、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主动学习状态,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而是起着促进作用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在学生每次练习前基本做到明确内容、明确要求,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目的地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出规律。
4.1.2 课前要站在学生的前面——“想”好问题
维果茨基说:“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时提前思考好在课堂上不同情况下所需要的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备课时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各类学生有可能在自己课堂上易出现或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单个或多种串联问题不是学生学学习时现象呈现,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方法的引领。
例如在指导排球击球部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时,预设一个问题为“你通过尝试后知道了哪里击球最有力吗?”其实教师的预设不仅引导了学生从手背、手掌、拳、虎口、掌根等多种击球部位的体验中找到答案,还使学生的练习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目标针对性,还要使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之间有着层次的梯度性。
4.1.3 课中要站在学生的后面——“提”好问题
先练后教一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事先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将令人困惑的、模糊的、或者会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适时地抛出给学生,并教师让出合理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对技术动作的充分领悟,教师更多地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退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后面,教师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不仅是课堂的观察者,更主要还是学生困惑之时的引导者,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站在学生身后的老師如果合理地把握提问的时机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思维。
4.2 学生能力的发展
4.2.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为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突破教师在单一地运用示范、讲解法,学生不再因课堂枯燥而学习兴趣不浓郁。例如在尝试排球多种形式的击球方法学习时,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来突破技术要领,积极探究学习任务,学生逐步、递进地掌握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2.2 思维判断能力的训练
体育课的学习实质上是运动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构建需要建立前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球类课的“先练后教”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推理的知识,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实践,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如篮球行进间胸前传接球技术,传接球的技术教师可以进行传授,但在行进间的过程中,传球的力量、方向、提前量等需要对同伴作出判断后的动作技术教师是无法进行传授的,必须是学生通过实际演练逐渐的探索、总结出来的。
4.2.3 团队合作意识的树立
传统的课堂练习模式中缺少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来自教师的讲解示范,很少有来自同伴或者其他学习资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配合的学习方式”。例如在瞬息万变的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传接球的路线、力度、角度、方式都不是固定的,传统的技术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无法感知动作的要点。而“先练后教”不同之处,它提倡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很多练习要通过团队合作更快更有效地探索解决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帮助学生要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
4.2.4 正确评估能力的形成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课堂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对自我评价和对同伴评价的过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先练后教”教学模式给学生搭建了正确评估自我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现对自己练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的评估能力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下,学生学会客观地面对自我,在探索学习中能够合理地选择因个体差异带来的练习难度。
5 小结
虽然笔者对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中技术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做了浅显的认识。在对“先练后教”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的思考有待改进,例如在面对不同类型教材内容时是否需要有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区分哪些技术适合于“先练后教”教学,如何体现“先练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倡导“学导课堂”的今天,运用“先练后教”构建高效课堂本文涉及不够全面,笔者有待进一步努力,深入完善。
(作者单位:1嘉兴市阳光小学;2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
小学阶段体育课的球类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球类运动的操作性知识,即我们常说的运动技术。有的动作技术结构复杂,有的动作技术结构简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既能使学生快速掌握动作技术,又能让学生在掌握动作技术的同时,在兴趣、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球类教材的教学是小学体育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老师教、学生学是发展学生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基本途径,但往往课堂教学活动过后学会还是会看不会做。
1 课堂案例再现
案例一:练而不思,难悟其道
在篮球传接球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在讲完动作要领后,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展开练习两分钟。学生在练习开始后是笔者发现一组学生非常认真,选择了合适距离开始了双手胸前的一传一接练习,面对每一个来球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迎球去接到,并努力快速地传出。学生在规定的练习时间内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和沟通,也没有向巡视的老师提出纠错指导的要求。
案例二:依样画葫芦,难懂要领
某教师排球垫球教学中,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方法对学生进行直观地教学,教师:“同学们在练习时注意看准来球,两臂夹紧前伸,伸插至球下,保持击球面平整而稳定,提肩抬臂将其击出……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老师讲的去尝试下,每位同学要求完成20次以上垫球练习……”
上述几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课堂活动的练习完全是建立在老师课堂要求之上,忽视了练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效率不高。我们常说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常规”,分析问题原因所在,寻求到的“先练后教”到底是什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本文将作进一步思考。
2 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学生层面: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探究”与“自我建构”
对学生而言,在球类运动过程中只有真正地理解才能掌握应用技术,学生如果没有努力去解决问题,自主地發现问题,深入思考。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学习理论,课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把一些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进行传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关注度,往往只是通过观察、聆听、参与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学生无法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学生没有意识到应在课堂学习探究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2.2 教师层面:停留于“课堂教学”,忽视“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
以往人们常会理解教学亦是先教后学,只有教师先讲解然后学先示范学生才能够练习。其实不然,现如今强调学生的学已是现今人们普遍能接受的观点了,如何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才是很多教师踌躇犯难的操作性问题,课堂的关键任务是从课堂教学转向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我们经常说要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那么意味着教师要在课前站在学生的前面,深刻把握学情与教材,在课中站在学生的后面,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而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在学生学习有疑惑或问题,教师要有耐心,适时给予一定的、有保留的支撑、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求知欲,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掌握技术。如果教师在学生课堂练习设计时注重课堂学习与课堂指导方法,那么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是探究性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力怎么可能不得到提升?
在球类教学中老师试想通过遵循“精讲多练”的原则,体育老师采取以“讲解”→“示范”→“练习”→“讲解”→“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有的动作技术结构复杂,有的动作技术结构简单,在教学中对不同运动技术都采用传统的授教方式,学生并不能短时间内掌握技术技能。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新颖,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郁,缺少对动作技能的认知与实践。所以我提出小学球类教学“先练后教”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旨在通过球类教学中采用“先练后教”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促其学会主动探究学习,解放教师课堂上的主导性地位。
3 对技术视角下“先练后教”的认识
“先练后教”模式是学生独立学习在先,教师教学在后,授教新知识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去尝试、探索、掌握一些技术和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到: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分解教材内容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体育教学趣味性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成,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方式有两种:教学语言和练习方法。然而技术视角下的“先练后教”不是教与学过程浅层教学方法和内容形式的变化,而是更深层、更本质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课堂设计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新技术的学习在先有基础上习得新技能,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问题设置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并且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的焦点是关注学生的思考,教学过程是学生自身进行探索、发现和建构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球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会思考、探究实践学习的能力。 4 技术视角下“先练后教”运用的策略
技术视角下的“先练后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一种策略方法的运用。“先练后教”模式不同于以往是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而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教师不仅需要有意识地深入理解教材,而且能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旨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掌握动作技能,目的使学生通过认知性学习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和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以下几方面转变:
4.1 教师位置的变化
4.1.1 教师本位要向学生本位转变
“先练后教”模式的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也不再是对课堂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学生开始尝试独立、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主动学习状态,教师不再是课堂活动的主导者,而是起着促进作用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在学生每次练习前基本做到明确内容、明确要求,然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目的地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出规律。
4.1.2 课前要站在学生的前面——“想”好问题
维果茨基说:“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时提前思考好在课堂上不同情况下所需要的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备课时尽可能周全地考虑到各类学生有可能在自己课堂上易出现或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因为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单个或多种串联问题不是学生学学习时现象呈现,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目标方法的引领。
例如在指导排球击球部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准备教学计划时,预设一个问题为“你通过尝试后知道了哪里击球最有力吗?”其实教师的预设不仅引导了学生从手背、手掌、拳、虎口、掌根等多种击球部位的体验中找到答案,还使学生的练习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目标针对性,还要使一个问题与下一个问题之间有着层次的梯度性。
4.1.3 课中要站在学生的后面——“提”好问题
先练后教一定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事先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将令人困惑的、模糊的、或者会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适时地抛出给学生,并教师让出合理的课堂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对技术动作的充分领悟,教师更多地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教师退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后面,教师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不仅是课堂的观察者,更主要还是学生困惑之时的引导者,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站在学生身后的老師如果合理地把握提问的时机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思维。
4.2 学生能力的发展
4.2.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因为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突破教师在单一地运用示范、讲解法,学生不再因课堂枯燥而学习兴趣不浓郁。例如在尝试排球多种形式的击球方法学习时,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来突破技术要领,积极探究学习任务,学生逐步、递进地掌握技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2.2 思维判断能力的训练
体育课的学习实质上是运动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构建需要建立前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球类课的“先练后教”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推理的知识,用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实践,解决新的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如篮球行进间胸前传接球技术,传接球的技术教师可以进行传授,但在行进间的过程中,传球的力量、方向、提前量等需要对同伴作出判断后的动作技术教师是无法进行传授的,必须是学生通过实际演练逐渐的探索、总结出来的。
4.2.3 团队合作意识的树立
传统的课堂练习模式中缺少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来自教师的讲解示范,很少有来自同伴或者其他学习资源。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配合的学习方式”。例如在瞬息万变的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传接球的路线、力度、角度、方式都不是固定的,传统的技术教学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无法感知动作的要点。而“先练后教”不同之处,它提倡交流、提倡合作学习,很多练习要通过团队合作更快更有效地探索解决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帮助学生要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
4.2.4 正确评估能力的形成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课堂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缺乏学生对自我评价和对同伴评价的过程。《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先练后教”教学模式给学生搭建了正确评估自我的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和能力表现对自己练习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正确的评估能力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下,学生学会客观地面对自我,在探索学习中能够合理地选择因个体差异带来的练习难度。
5 小结
虽然笔者对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中技术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策略做了浅显的认识。在对“先练后教”策略的研究过程中还有许多方面的思考有待改进,例如在面对不同类型教材内容时是否需要有进行一定程度的分类,区分哪些技术适合于“先练后教”教学,如何体现“先练后教”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倡导“学导课堂”的今天,运用“先练后教”构建高效课堂本文涉及不够全面,笔者有待进一步努力,深入完善。
(作者单位:1嘉兴市阳光小学;2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