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人间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孤独,需要便利店来治愈。
  時针指向半夜12点,商铺歇业,电车停运。唯有窗明几净的便利店,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犹如灯塔般指引着夜归的人们,也暗示着这座城市仍在正常运作。
  据统计,在日本每20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有时相隔不到100米就有两三家。在全家、罗森和7-11中,我最喜欢7-11,大概是因为曾经在这里打过近3年工。在这里打工的大多是学生,还有周围的家庭主妇。刚到日本时,我的日语还是零碎拼凑的状态,不知道如何用日语说购物篮、理发店或是青菜。“要不要来我打工的便利店试试?正好在招人。”因为学姐的这句话,我来到这家7-11,小心翼翼递上简历,店长简单扫了两眼便问道:“明天可以上班吗?”
  于是,我在便利店的打工生活开始了。
  时薪820日元,早班多50日元,夜班多200日元,在当地算是最低额度的时薪,但好在店里客人不多,经常很清闲。店长是一个扎着辫子的中年男子,没有成家,每天下班都会买一份炸鸡与两罐啤酒,从未变过。
  虽然已经过了好几年,但我当时在便利店的经历仍历历在目。比如,在特定时间检查饭团、便当类的食物是否需要废弃;所有的商品需要正面朝向顾客摆放,越新鲜的越要放在后面,以便优先将临近保质期的商品卖出;便利店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物流系统,只需用机器扫描条码便可实现订货、收货,订货按照自家销量,只订一个也无妨。由于便利店在日本的高度发达与普及,店员的责任范围扩展出了除导购、收银以外的许多其他业务,像是代寄快递、代缴水电费、发售活动门票、抽奖等各类杂事。那时候的我恨不得长出8只手。
  我喜欢上早班,下班后正好可以“无缝衔接”去学校上课。凌晨5点半走出家门,街道尚未从睡梦中醒来,在黑暗中呈现混沌的状态。路过快餐店松屋,总能看见一排西装革履的工薪族坐在吧台前,再过不久早班电车就要开始运行了,他们大概是靠吃早饭来消磨时间吧。
  冬天早起算得上是种痛苦的修炼,相比之下,我更爱夏季的清晨。
  早班时间里,除了上班族几乎没什么客人,闲下来时我会研究最近店铺又进了哪些新商品。日本人讲究“旬”,即时节。7-11的冷柜也离不开季节限定的商品——春天要吃惠方卷和樱饼,夏天是水羊羹和刨冰的主场,秋天翘首以盼各种栗子、南瓜和红薯甜品,而到了年末,炸鸡和草莓蛋糕的销量总是特别好。
  大概是因为喜欢观察人的缘故,在便利店打工的日子我并不觉得辛苦。放学后吵吵闹闹的小学生,爱买带有卡牌游戏的糖果;咖啡是上班族的“刚需”;主妇们习惯来此采购7-Premium系列的熟食(7-Premium是7-11旗下以高性价比为卖点的自有品牌)。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同事S君。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选择就职于大公司,而是白天在木工店打工,晚上来便利店兼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好几年。S君是个幽默健谈的人,每次和他搭档,总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或许在别人看来他不是那么合群,我却有些羡慕他可以自由随性地活着。
  在元旦刚过的一个晚上,我准备下班回家,他突然郑重地掏出压岁钱给我:“新年快乐。”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后来听店长说,木工店想把S君转为正式员工,他便辞去了便利店的兼职。
  S君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真好。
  在便利店的3年,尽管中途还去了剧院和画廊实习,但我仍舍不得放弃便利店的工作,尽量挤出时间排班。
  “天气真冷啊。”
  “枝头的樱花开了,春天要到了呢。”
  “是您当班啊,今天也要加油哦。”
  “晚上公园会有祭典,可热闹了,有时间务必来看看。”
  或许正是与客人之间这样淡淡的却又散发着季节感的对话吸引着我,又或许是喜欢冷柜、咖啡机、门铃发出的声响,这份工作陪伴我度过了那段孤独的岁月。
  某年3月初,我正式向便利店提出辞职。临走前,店长送了我一瓶酒:“这3年辛苦了。要再来神户玩啊。”我笑着道谢,走出店铺,抬头望见了春夜中若隐若现的月牙。
其他文献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跑来跑去,所以使用过各种交通工具。  我偏爱夜途,这样会遇到不同于白日的美,照片根本无法还原。  石河子到塔城的双层大巴卧铺上,同行的老师指着黏满胶带的车窗说:“据说这辆车冲进过赛里木湖。”  现在想来,冲进赛里木湖根本是个笑谈,那时竟然信以为真。12个小时的夜班车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侧是茫茫的骆驼刺。每隔几个小时会停車短暂休息,司机师傅喊道:“上厕所的同志们,男的左边女的右
期刊
早晨刚一起床,阿尔姗娜就问奶奶:“妈妈什么时候回来?”  “下午五六点吧。”奶奶回答。  但阿尔姗娜搞不懂时间的确切界限,只是觉得下午遥遥无期,迟迟不来,于是问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爸爸同意带她去公园玩,以此来消磨漫长的等待时间。她骑了木马,采了芒草,看了红葉,又在秋天的湖边走了一圈,把对我以及我所带来的礼物的巨大期待,消磨在湖水细细的涟漪中,最后再让爸爸带她吃了一顿馆子,这才快马加鞭地朝家中赶。  
期刊
一  兰州倚居黄河,菜场里的鱼贩每天总有新鲜货叫卖。我家有一半南方血统,于是鱼也成了童年回忆里的一道常见菜。二  当时我们一家四口里包括一只名叫“丢丢”的猫。这只猫是寒冬腊月从自行车棚里跟着母亲回家的,没有做过绝育,没用过豆腐猫砂,没吃过冻干零食和进口猫粮,如今看来完全站在科学喂养的反面。但丢丢活得安然健康,平日里胃口很好,爱吃玉米和鱼汤。于是,我妈下班带回来的食材里,常常又加上“鱼杂”。  鱼肚
期刊
一  翻翻中国的文学地图,某一个地方因为某位作家的执着书写而闻名的,实在算不上少数。远一些的,有柳宗元的永州、柳州,苏轼的黄州、密州;近一些的,也有老舍的济南、郁达夫的北平、张爱玲的香港、迟子建的北极村……但像高邮这样,广为读者偏爱,并且能让人每每提起来脸上总洋溢着欢快的市井气息的,到底还是少数。  提起高邮,人们随口就能背出不少句子:“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下过大雨,你来
期刊
在丽江永胜古镇,刚被井水冲洗一新的石板路上,珐琅银匠小谭正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手速摇动抽银丝机器的把手。他媳妇手中握着银丝的一头,边向前跑边回头。小谭大声催促她:“别东张西望,别跑歪了,旁边是别人的赛道!要笔直地跑,要匀速跑!”一根纤细的银丝正在两人之间生成。小谭7岁的女儿说:“只要一抽银丝,爸爸就成了魔鬼教练,那一头不管是谁拉着银丝,都会挨训。”  小谭闻声说:“当年,我在这条石板路上跑了7年,我爷
期刊
四例确诊。两个小区升级为中风险区。全员核酸……  消息一个一个传来,我们安之若素,照常上班。  外地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情况,惊讶于我们的一切如常,问:“疫情都无法让你们停止工作吗?”笑答:“只会让我们的心更火热。”  这自然是开玩笑。但那时的我们,的确一切如常。  2021年10月底的兰州,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出现,频频出现在新闻中。  与2020年初相比,所有人都淡然而笃定。我们一轮一轮做核酸检测
期刊
一  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要回家一趟,因为暑假在家门口社区医院接种的某疫苗,到了接种第二针的时间。  在我们三个人的微信群里,女儿发了张回家的火车车次截图,我立即从沙发上弹起来,做出“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姿势:“回家,做什么给她吃?”  “她喜欢吃糖醋排骨、油爆小河虾,喜欢炒年糕,喜欢夹黄油的菠萝包。”我一边说着,一边在便签纸上唰唰写下要买的东西。  第二天一下班,我就直奔超市,提着满满两大兜东西回来
期刊
裂帛,是撕裂锦缎的声音。  锦缎,我没有撕过,粗布我倒是撕过,刺啦——那声音的确是爽利的,干脆利落,甚至接近轻灵。没有利刃的介入,只用两手一抻,布就裂作两半。这样想着,我开始羡慕旧时在布庄上班的人,那样,岂不是每天都可以听到裂帛之声?  帛,裂开,在案上,分成了“楚河汉界”。两片布就此别过,这一片被做成了旗袍,那一片被做成了夹袄;这一片被裁剪成了肚兜,那一片被做了鞋面。好听的裂帛之声,其背后也可能
期刊
一  1983年,我14岁。那一年的除夕是2月12日。早在几天前,父亲就跟母亲说,今年春节,他打算向领导申请值班,从除夕到初三。母亲坚决不同意,说:“家家户户都在家团圆过年,你却要在最关键的4天值班,不行!”  父亲附在母亲耳边低声说了几句什么,仿佛往蜡像上吹了口热风,母亲刚刚还愤怒不满的表情,瞬间变得柔和了,还高兴地点头表示认同。这是我记忆中唯一的父亲用言语说服母亲的场景,说服速度之快,母亲的配
期刊
一  这一年我做过最值得的事情,就是去见了两个人。  一次是暑假和朋友羽衡旅游时,行至山东境内,我随口提起两年多没见的济南好友橙子,羽衡便提议不如顺道去看看对方。我的第一反应是算了吧,虽说橙子是我最为珍视的异地友人,但总觉得临时起意的造访是一种打扰,万一他并不乐意被我占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呢?但羽衡说:“别想那么多,人都是见一面少一面的。”  说见就见,我立刻将原定的行程延长了两日。在微信上跟橙子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