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小学阶段的学生主体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儿童阶段,这就决定了小学课程教学活动不仅要以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更要以儿童的视域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小学教育阶段最为基础性的教学活动,更是发展小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和应用的教学活动,其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小学生的成长成才进度以及小学生的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站在小学生主体性角度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以满足小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儿童视域;路径
【中图分類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和具体应用内容,同时,语言文字不仅是基础性的认知和人际交往工具,而且是其他课程教育教学知识阐述和解读的支撑。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开启小学生语言文字认知和应用的起始阶段,因此,其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知识认知和拓展能力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探求和解读效果,更影响着小学生整体性课程的学业水平。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小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语文课程教学的新路径以便于形成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与小学生儿童天性特点的契合点,以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相适应,促使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语文教学活动认可和接纳,从而发挥自我天性去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这也潜在地促使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认识获得发展。
一、儿童视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我们的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忽视了小学生的自身身心和思维特点,而是站在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使得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过于成人化和深层化,对于儿童认知和思维程度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困难。这就使得小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失去兴趣,致使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学业成绩处于低下状态,最终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事业的發展。因此,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站在儿童视域角度去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以最大化地激化小学生以自我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获得新知,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儿童视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途径
1、以儿童游戏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从小学生的身心和思维认知特点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儿童阶段,这就决定了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要有儿童特点,以便于小学生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身心和思维认知相统一,促使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和思维程度上对小学语文教材能够有一个深透性的认知和解读,这也就实现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从小学生活动的轨迹来看,小学生对游戏总是充满了极大地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采用游戏方式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使教材知识与游戏有机相契合,在游戏中贯穿着知识的成分,以使游戏淡化知识教学的理论化和抽象化而是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这一教学形式中,进而使小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并提高了认识。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让小学生认识“蓝天是白云的家,土地是禾苗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以“词语找朋友”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分成两组,各举着“蓝天、土地……”和“白云、小鸟……”纸质卡片,让相互组合以寻找自己的家或者伙伴。这样小学生不仅很快地掌握了《共同的家》这一教材内容,而且从内心深处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2、拓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挖掘小学生的能动创造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由于空间和时间性的约束力,使得本来爱动的小学生产生一种厌烦感,也就不利于吸引小学生发挥能动性参与到课堂小学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顺从小学生爱动的儿童天性,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从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儿童的能动创造性。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一年语文下册《柳树醒了》这一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把小学生引到操场上进行,让小学生仔细观察操场周围柳树的变化,去探求柳树到底怎么醒了,是什么促使它醒了。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一下子激发了小学生的探索性,他们跑动着仔细观察并积极思索教师的问题,并积极回答,而后教师发现不爱发言的小学生也开始活跃起来且问题回答正确,这一教学活动正是顺应了小学生的爱动天性并利用其优势去激发和挖掘小学生的能动创造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毋庸置疑,站在儿童知识接受度和思维认识角度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遵从小学生身心成长客观性特点的现实性需求,也是当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践行的现实性要求。只有在儿童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才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够使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最大化地得以吸收和应用,最终,有助于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认识和应用素养得到提升,也便于形成一种推动力促使小学生心智不断得到开放和完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性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姚会梅.探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现状与创新[J].华章,2014,(6):305-305.
[2]邵文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7):6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儿童视域;路径
【中图分類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包含着大量的语言文字知识和具体应用内容,同时,语言文字不仅是基础性的认知和人际交往工具,而且是其他课程教育教学知识阐述和解读的支撑。同时,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开启小学生语言文字认知和应用的起始阶段,因此,其教学成效如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知识认知和拓展能力发展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这个世界的探求和解读效果,更影响着小学生整体性课程的学业水平。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小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探索语文课程教学的新路径以便于形成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与小学生儿童天性特点的契合点,以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相适应,促使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语文教学活动认可和接纳,从而发挥自我天性去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这也潜在地促使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认识获得发展。
一、儿童视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必要性
我们的传统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忽视了小学生的自身身心和思维特点,而是站在教师的知识和思维水平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使得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过于成人化和深层化,对于儿童认知和思维程度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困难。这就使得小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失去兴趣,致使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学业成绩处于低下状态,最终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事业的發展。因此,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站在儿童视域角度去开展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以最大化地激化小学生以自我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获得新知,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儿童视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途径
1、以儿童游戏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
从小学生的身心和思维认知特点来说,小学生正处于儿童阶段,这就决定了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要有儿童特点,以便于小学生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与小学生身心和思维认知相统一,促使小学生从内心深处和思维程度上对小学语文教材能够有一个深透性的认知和解读,这也就实现了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从小学生活动的轨迹来看,小学生对游戏总是充满了极大地兴趣,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采用游戏方式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使教材知识与游戏有机相契合,在游戏中贯穿着知识的成分,以使游戏淡化知识教学的理论化和抽象化而是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这一教学形式中,进而使小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并提高了认识。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让小学生认识“蓝天是白云的家,土地是禾苗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以“词语找朋友”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分成两组,各举着“蓝天、土地……”和“白云、小鸟……”纸质卡片,让相互组合以寻找自己的家或者伙伴。这样小学生不仅很快地掌握了《共同的家》这一教材内容,而且从内心深处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
2、拓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以挖掘小学生的能动创造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由于空间和时间性的约束力,使得本来爱动的小学生产生一种厌烦感,也就不利于吸引小学生发挥能动性参与到课堂小学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顺从小学生爱动的儿童天性,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从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儿童的能动创造性。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一年语文下册《柳树醒了》这一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把小学生引到操场上进行,让小学生仔细观察操场周围柳树的变化,去探求柳树到底怎么醒了,是什么促使它醒了。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一下子激发了小学生的探索性,他们跑动着仔细观察并积极思索教师的问题,并积极回答,而后教师发现不爱发言的小学生也开始活跃起来且问题回答正确,这一教学活动正是顺应了小学生的爱动天性并利用其优势去激发和挖掘小学生的能动创造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毋庸置疑,站在儿童知识接受度和思维认识角度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遵从小学生身心成长客观性特点的现实性需求,也是当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践行的现实性要求。只有在儿童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才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也才能够使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最大化地得以吸收和应用,最终,有助于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认识和应用素养得到提升,也便于形成一种推动力促使小学生心智不断得到开放和完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性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姚会梅.探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现状与创新[J].华章,2014,(6):305-305.
[2]邵文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