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最高级别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检测器”。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特征,既可为教师制订作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还能为学生写好作文提供一些指导。本文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写作能力:
1 中学生已经部分具备进行写作的能力
1.1 有了良好感性知识的准备。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学生平时有了生活感受可以写成作文,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积累、及时表达的一些习惯。每个人手头几乎都有生活札记本,也有不少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他们表达心声的伙伴。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学生建立了一些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这为他们写作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作文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影像概念,为进一步写作提供了心理准备。
1.2 教师的讲评作文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里规律来指导学生的作文课,并进行有系统的训练,教师很快批阅,给予评价、认可,这样就利用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例如我在读了学生的一篇文章《沉默的爱》时,孩子的眼中充满了对小作者的羡慕之情。这都为我们以后作文教学提供了心理诱导。
2 中学生写作能力障碍的分析
2.1 意志障碍。学生意志品质,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认为作文难写的同学,往往不是由于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体表现为这样几点:首先,缺乏写作的自觉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就写作困难生中的多数而言,往往是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认识不到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作只是为了应付,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写作的速度和增加误区的数量;其次,缺乏写作的坚韧性。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意志力的培养只有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进行,离开困难,砥励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什么习惯可言。
2.2 情感障碍。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有的学生的写作基础本来就薄弱、知识面窄,然而教师或家长却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写作任务,而在同样多时间内,这些东西往往是离他们想象的较远,无法全部接受的,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从而导致了他们害怕写作,甚至厌恶写作。
2.3 思维障碍。心理学指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而许多学生或许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而构成了他们的思维障碍。思维广度不够:写作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但是许多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孤立观点看问题,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又忽略了其它方面。思维深度不力: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部分学生的思维往往不能与教师思维同步,常处于茫然的状态,对待问题总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
3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
3.1 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兴趣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有写作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某文章中好的词句发生兴趣,当掌握了一部分后,又会对语段及篇章感兴趣,进而大量积累。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身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大都有参与的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抓住他们表现的心理,不断培养参与的意识。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其次,名著名作家的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作过程的了解,了解他们探索写作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写作,献身写作的精神,处理写作中问题的技巧,这些都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最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知识结构,而且还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3.2 强化写作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促进学生写作心理转变。写作动机一般来源于下列三方面:首先,求知欲,即来源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知道了一个新词,就想知道用在什么样的句子中,继而写作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表达,从而产生了了解有文采的文章的欲望;其次,明确的目标,写作过程中,目标越具体越好,每堂课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应围绕这个目标去创设写作情景,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促进学生写作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正确的评价,教师批改作文时,应正确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课堂上适时表扬也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一般情况下,正确的、强烈的写作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获得好的写作效果,反之就差;写作效果也能强化写作动机,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当然,决定写作效果的好差还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写作方法、写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总之,写作动机与效果之间是辨证的能动的关系。
1 中学生已经部分具备进行写作的能力
1.1 有了良好感性知识的准备。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学生平时有了生活感受可以写成作文,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积累、及时表达的一些习惯。每个人手头几乎都有生活札记本,也有不少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他们表达心声的伙伴。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学生建立了一些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这为他们写作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作文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影像概念,为进一步写作提供了心理准备。
1.2 教师的讲评作文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学生的心里规律来指导学生的作文课,并进行有系统的训练,教师很快批阅,给予评价、认可,这样就利用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例如我在读了学生的一篇文章《沉默的爱》时,孩子的眼中充满了对小作者的羡慕之情。这都为我们以后作文教学提供了心理诱导。
2 中学生写作能力障碍的分析
2.1 意志障碍。学生意志品质,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认为作文难写的同学,往往不是由于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体表现为这样几点:首先,缺乏写作的自觉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就写作困难生中的多数而言,往往是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认识不到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作只是为了应付,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写作的速度和增加误区的数量;其次,缺乏写作的坚韧性。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意志力的培养只有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进行,离开困难,砥励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什么习惯可言。
2.2 情感障碍。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有的学生的写作基础本来就薄弱、知识面窄,然而教师或家长却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写作任务,而在同样多时间内,这些东西往往是离他们想象的较远,无法全部接受的,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从而导致了他们害怕写作,甚至厌恶写作。
2.3 思维障碍。心理学指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逻辑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而许多学生或许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从而构成了他们的思维障碍。思维广度不够:写作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但是许多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这方面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孤立观点看问题,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又忽略了其它方面。思维深度不力:由于思维方式的不适应,部分学生的思维往往不能与教师思维同步,常处于茫然的状态,对待问题总习惯于表面的直观形象思维。
3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
3.1 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兴趣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有写作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某文章中好的词句发生兴趣,当掌握了一部分后,又会对语段及篇章感兴趣,进而大量积累。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身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大都有参与的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抓住他们表现的心理,不断培养参与的意识。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其次,名著名作家的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作过程的了解,了解他们探索写作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写作,献身写作的精神,处理写作中问题的技巧,这些都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最后,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知识结构,而且还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3.2 强化写作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促进学生写作心理转变。写作动机一般来源于下列三方面:首先,求知欲,即来源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知道了一个新词,就想知道用在什么样的句子中,继而写作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表达,从而产生了了解有文采的文章的欲望;其次,明确的目标,写作过程中,目标越具体越好,每堂课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应围绕这个目标去创设写作情景,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促进学生写作动机的形成与发展;最后,正确的评价,教师批改作文时,应正确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课堂上适时表扬也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一般情况下,正确的、强烈的写作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获得好的写作效果,反之就差;写作效果也能强化写作动机,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当然,决定写作效果的好差还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写作方法、写作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总之,写作动机与效果之间是辨证的能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