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画如何相通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angy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法和绘画艺术在中国的演化、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两门艺术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从书画的工具、布局、笔法、意境四个方面区论述书画之间如何相通,以期对当今书画、书画家们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深思。
  关键词:书画相通;工具;笔法;布局;意境
  书法和中国画在美术领域,虽然被看作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但二者之间的联系却非常紧密。古代文人作画时,在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字幅若干。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因此,在古代,字画便形成一种融为一体的艺术表现方式。诚如清代书画家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所言:“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由此可见,在古代,书画家们在追求艺术表现的同时,便将书法与绘画糅合在一张宣纸上。因此,“书画同源”“书画相通”这些观点,历来为历朝历代文人画家所津津乐道。
  一、 书画相通之工具相通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书画工具在艺术创作中不光起到了艺术载体这样的作用,工具的好坏决定了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和韵味。而书画在工具上的相同,决定了他们在技法、意境上的相通之处,它是基础。
  笔 :说到笔,中国画和书法创作时,都会用到毛笔。毛笔一般分为狼毫、羊毫、兔毫、兼毫等,毛笔质地柔软,蘸上墨,便在宣纸上创作出艺术作品。古代文人作画之后,一般是有感而发,继续用画笔在画的空白处抒发情感、概括画意。诚如汉代杨雄说: “笔软则奇怪生焉。”由此可见,同样的创作工具,为书画相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之一。
  墨 :古代文人在进行书法和绘画在创作时使用的墨,一般是用砚台加上一定量的水,研磨、稀释之后使用的。写意山水画在用墨上,讲究层层晕染,而书法在用墨上,考究干湿浓淡,实际上两种艺术创作方式,都是将“墨”这种单一的颜色的书画颜料 , 浓晕淡染地入画入书, 使书面和画面变得更有层次, 更加生动。诚如唐代书画家贾岛赋诗《送僧归天台》道:“妙语研磨讲,应齐智者踪。”写意画与书法在墨色上的统一性,为书画同源又添加了佐证。
  纸 : 古代文人墨客在进行书画创作时所用的纸, 都是宣纸。而宣纸的生熟性,决定了纸的吸水性 , 使书画创作时,用墨上,水的稀释程度、运笔的快慢、腕力的轻重,都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纸 ,作为书画创作的载体,为书画相通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
  二、书画相通之画面布局相通
  从书画所使用的笔、墨、纸等工具的相同,说明书画之间可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传统书画的传承历史悠久,书画之间在艺术表现布局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人墨客深思酝酿之后,面对一张宣纸,将自己胸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书写、绘画出来,宣纸上各事物之间的组织、布置一直是书画家们颇为重视和考究的。
  书画艺术在布局上也是有共通之处的,书法讲究分行间距,绘画强调浓淡疏密;书法讲究单字解体结构,绘画强调错落有致,这些其实都是书画艺术在布局上的共同规律。
  历代以来,有很多书画大家对“书法与绘画体势结构布局相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布局先须相势,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理论家谢赫在其所著的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中国画论著作《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从这本书中所提到的“经营位置”中,可以看出布势对绘画的重要性,而“经营”二字也颇具考究,意为经营和构造,需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最终书法的构图决定了它的艺术变现形式和它所传达给欣赏者的意味。
  三、书画相通之笔法相通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而中国画的基础,比如说,形的勾勒,也是线条。因此,从笔法都是以线条为基础这一点来说,书画是相通的。书法的线条有粗有细,笔力多变,挥洒自如;中国画的线条浓淡相宜,墨色晕染,如行云流水。对于这一点,许多书画家都极为赞同。如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锡伯族爱国将领布彦图,他曾在《画学心法问答》中说:“画家与书家同。书家用笔必须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败笔;画家用笔亦要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庸笔弱笔。” 又如秦祖永在《桐阴画诀》中道:“唐子畏论画云:‘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不过执笔转腕灵妙耳。须知如何执笔,如何转腕灵妙,此中便有无数法门,学者可细心参究”,说明书画家对于线条的重视和研究之深。书法用笔提倡多力丰筋,画法用笔重骨法挺拔。楷书用笔工整、细致,如四大楷体之一的欧体楷书,收敛、严肃。笔者初学书法时,便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入手,而在绘画方面,则从工笔画开始研习。笔者在联系欧书时发现,欧楷的细致用笔与绘画工笔花鸟时如出一辙。对于这样的发现,笔者绝不是第一人,早在南齐时代 ,谢赫在《六法论》中就提出“古法用笔”,他强调在绘画创作上,尽量多运用描写形象中的笔致与线条。又如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他被后世尊为“画圣”,可见其艺术影响力之深远。吴道子一生的艺术成就主要以壁画著称,但是他曾向“草圣”张旭和“四名狂客”贺知章学习过书法,体会用笔之道,他从书法用笔中总结技巧,创作出“柳叶描”,被后世尊为白描之鼻祖。再如中国近代山水画家黄宾虹先生在《画语录》中说:“赵孟顷谓‘石如飞白木如箱,颇有道理。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之上。昌硕先生深悟此理。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先生,他既是国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和篆刻家,善书写石鼓文和钟鼎篆书,用笔醇厚茂密,结构古朴,婀娜多姿,他的画同样具备这些特点。现代书法家张叔通先生在《九峰樵子谈画》中道:“余每作画,必先写宇;写宇有得,再去作画。夫书与画,非但同出一源,而其用笔用墨之法,颇有共通之理。或干或湿,或细或粗,或急或缓,或收或放;书有一点一画、一竖一撇、一钩一捺,而画亦有之。书忌板实、支嫩、拘泥,而画亦忌之”。由此看来,书法与绘画在用笔上大抵是相通的,且笔墨在创作时的技巧也是相通的,善画者必善书,善书者亦可善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
  四、书画相通之意境相通
  中国的文字之所以形成了一种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表现形式,正是因为它将书法家的气韵传达给了欣赏者,这种线条极具变化性的书写形式,耐人寻味。他们所书写的内容大都是押韵平仄的古诗词,或吟诵政治,或感叹美景,或抒发情感。总之,基本都是以古文的方式书写出来,古拙、质朴、苍劲的韵味自然而发。
  再回顾古今中国画家的丹青,所渲染之内容大都是山水、竹石、花鸟、人物之类,鲜有西方油画、素描中写实的现代景物。这些内容给观赏者带来的是师法自然、崇尚“古意”的感觉,这也就决定了书画在意境上的相通性。书与画讲究气韵和意境,正如小楷的工整、秀丽让人联想到工笔画,行草的变化、流畅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写意山水。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联想,如巍峨高山之于烟雾飘渺的瀑布;如苍劲松柏之于青苔遍布的千年顽石;如争奇斗艳的牡丹之于停落花枝的黄鹂。这不是原创作者强加于欣赏者的,它们并不存在于同一艺术布局之中,却因所表达出的韵味、意境的相同,却在带给艺术欣赏者的感官上,有了异曲同工之处。由此可见,书画艺术在意境上是相通的。
  俯瞰当今书画界,书画家们面临的困境,并非因为创新不够,反而是继承不足,这导致书法、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离与脱节现象。于是,便需要我们开始重新研究前人的画论,欣赏他们的传世作品,从书法用笔之中,获取绘画的线条走向,从绘画韵味中获取书写之势。然而,无论在作画还是作书上,要使它们充满活力,具有较高审美的艺术价值,就要注重研究书画笔法的艺术组合,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或者说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要有好的线条,必须有相当强的笔法,笔法上有所造诣,线条和笔法互相借鉴、融合,才会有书画艺术在意境上的共通。
  作者简介:
  吴杨,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论。
其他文献
按照传统“教材-圣经”教材观对待统编教材,现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效果亦无法保证。这就要求转变教材观,树立“教材-材料”教材观
社会主义企业需要有同心同德、勇于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可以使不利的客观条件被克服、被改变,成为有利的客观因素。而这种精神状态则要靠多种多样形式的
最近,自治区党委宋汉良书记在自治区农业生产会议上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我认为,这是十分适合时宜的。事实上,不但振兴新疆的农业需要强调科技,而且振兴新疆的工业、商
摘 要: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留下了浩瀚的文字资料,除了大量的古籍之外,石刻及拓片也是一种重要的文献形式,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石刻及拓片的种类繁多,且各地均有分布,可以说数量也是很大的。但是目前对于石刻及拓片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水平还远远不能和纸质文献相比。对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石刻及拓片的重要价值,并积极采取措施来提高其保护和利用水平。  关键词:图书馆;石刻;拓片;价值;保护;
国务院决定,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这对完成“八五”计划,搞好经济建设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对搞好商业工作,提高商业效益也有着重大作用。
艺术理论是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总结,影响着艺术实践活动。高校艺术教育以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为目标,包括实践型的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包括学术型的艺术理论和研究人才,以及既
职业生涯教育是当前职业学校进行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工作,旨在帮助学生更加认识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生活,自觉、主动地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与创业观念,学会依据社会
SQL Server数据库课程是我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数字林业专业、软件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因此,教育
作者簡介:  郑雪娇,浙江财经大学,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期刊
经济学家刘国光在《浙江学刊》1990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长远来看,深化改革和治理整顿都要服务于经济发展,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但是,在不同阶段,治理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