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识字让课堂更有“语文味”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8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字理识字,提升了识字教学的科学意义
  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汉字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做到识字教学科学化,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下面就以学生易识错、写错的字为例,从字理角度教学,让识字课堂更具科学性。
  [案例一]苏教版一下《世界多美呀》一课中“美”字是难记字。两位教师对这个字的教学指导呈现了不同的方式:
  师甲:这个字笔画多,比较难记。大家开动脑筋,编个儿歌帮助记住这个字,我们比一比,谁的儿歌编得最好!
  在学生热烈地讨论之后,师生共同认定了这首儿歌编得最好:“王大娘,头上戴了两朵花。”于是学生一边念着儿歌,一边写“美”字。
  师乙:在古代“美”字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书写呢?(借助PPT演示字理变化)在古时候,羊是古人主要的副食品,他们认为,肥壮的大羊吃起来味道更鲜美。这个字本义是“美好”。字形像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一类饰品,打扮得十分美丽。而“美”字上部分指的就是“秃尾羊”,下部则是“大”字,大羊为美。“美”字最早的写法,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最后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字。
  同样是教学“美”字,在教完后,学生同样都掌握了这个字的字形,但哪种教法更具科学性?哪种教法更能将汉字丰厚的文化韵味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哪种教法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案例二]苏教版三下《狼和鹿》一课中“染”字是易错字,两种不同的教法也值得我们深思。
  师甲:“染”常常有人把右上的“九”写成“丸”,老师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帮助大家写出正确的字形。从前有个读书人,看到镇上有家染坊的招牌上把“染”字写错了。于是,他来到那家染坊,对店老板说:“我想在你们这里买一味药丸。”染坊的老板听了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我们这里是染坊,哪来药丸卖啊?”读书人听了,指着商店的招牌说:“既然是染坊不卖丸药,为什么上面有个‘丸’字呢?”老板一听,无言以对。所以,同学们记住了,染坊里面无药丸,千万别把“九”写成“丸”。
  师乙:同學们,很多人会写错“染”字,连大人也不例外,经常把上面的“九”写成“丸”,其实古时候很多染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有“染”的下面是“木”,提取出来后要用水将它化开,所以“染”的左上部分是“氵”,染色时要反复进行,多染几次,右上部分的“九”就代表很多次,所以,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口诀帮助记忆:上山找草木,加水反复煮;煮出颜色后,再加白棉布;搅拌九次后,白布变花布。
  可以说,两位教师都别具匠心地帮助学生识记易错字,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但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师乙的教学适当引进字理,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让他们感受和了解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使他们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师乙教的不仅是汉字更是文化。语文教师如果能了解一些汉字学知识,懂得一些汉字字理,确实对识字教学大有益处。
  二、 字理识字,促进了阅读文本的深入解读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苏教版二下的一篇阅读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塑造了“王二小”这个人物形象。但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怎样才能突破难点?我陷入了沉思。事有凑巧,班上一位学生提前预习了这篇课文,并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二小难道不怕死吗?”这个问题瞬间给我的备课思路打开了天窗。顺着这个问题继续走下去,我很快找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死”字。这个字不仅是本课要求会识会写的一类字,更能促使我深入解读文本。我习惯性地从字理入手,寻找“死”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课堂呈现方式:
  师:我们来看看“死”这个字,它的左边是“歹”字部,一起读——“歹”。这是“歹”古时候的写法“”。上面的一竖就像是人的脊柱,下面就像是人的两条腿。所以“歹”在古时候指人死后留下的骨架。经过演变,形成了这样的小纂体“”,最后成了我们今天看到“歹”字。歹字部的字一般都与“死亡”和“坏”的意思有关。“死”的右边是撇、竖弯钩代表着一个人“”演变成小纂体“”,最后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字形“匕”。“”“”两部分合起来就像一个人对着死去人的残骨伤心、跪着哀悼,这就是“死”古时候的写法。所以死指的是失去生命。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这个字。你们看,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观形知意,知意记形”。
  不难看出,在教学“死”字时,我先从部件“歹”字部入手,而了解一串跟“歹”字部有关系的字,起到了“识一个,带一串”的效果。
  随着对课文的步步深入,我用引读的方式引出“死”的另一层含义,铺就学生情感升华之路。
  师:当敌人明白二小骗了他们,气急败坏,“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在刚才学习“死”字时,我们说“死”是指失去生命,那么同学们想想,二小在带路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会死呢?
  生:知道。
  师:既然知道自己会死,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怎么不想想自己?)原来死除了指失去生命,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为了一些目的而不顾自己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很宝贵,可是13岁的二小为了不暴露潜伏着的后方机关、为了几千老乡、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正义的事业而不顾自己的生命!
  教学到这里,二小的形象不用我更多的赘述,已然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不着痕迹地达到了课堂的情感目标。较之我原先对文本的解读,“死”这个字让我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解读。我们说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和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会恐惧疼痛与死亡,但他们无私无畏,不畏艰险,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拥有令人敬佩的英雄品质。
  仔细品味汉字,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横、竖、撇、捺的奇妙组合,上下左右的巧妙搭配,部件部首的精妙赋义,均不是僵硬的符号,更不是无源之水,而是美丽和富有深邃内涵魅力的生命结晶。教师只有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字理,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蕴的文化,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课标”中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儿。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
其他文献
[编者按]语文课程评价再怎么改革,也不可能取消考试,这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既如此,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而言,最关心的就是“考什么”了。应广大老师要求,本期特别推出一组试题集锦,试图凸显这样几点:一是试题内容尽可能覆盖全册教材,也可以适度拓展;二是重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积累和储存情况;三是鼓励“大致了解,放胆试用”,即“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愿大家在分享几位命题人思考成果的同时,对自己
期刊
一、 让课堂彰显生命的和谐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例如,有位教师执教《荷花》一课,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好词佳句,并写下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他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心地交给学生,充分地信任他们。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冒”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挨挨挤挤”表示茂密、枝数多,像亲密的朋友挤在一起照相……我似乎看到许多文字如精灵般从
期刊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起蓬勃的生命力与活力,才能得以优化。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自主学习方式释放出最大能量、发挥最高的效益呢?  一、 以“趣”叩开自主学习的智慧之门  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科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乐于主动探究。  1. 巧抓兴趣点。课前,充分研究教材,吃透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期刊
一、 从文章标题入手:学会审题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蕴含着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则直接揭示了中心。抓住了文题,也就常常找到了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心词是什么?——“轮椅上的”。比照课文内容就可以悟到作者的构思和选材:是为了更多地表现霍金作为一位强者,不屈服于命运的挫折和打击而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强的人格力量,而并非是单纯为了表现他在学
期刊
古时的教育十分强调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培养,称其为“童子功”。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朝的《家塾课程》里写道:“大约以看、读、写、作四字为提纲……四者具而学生之基业始立……”前人的论述已经指出,语文基本功的培养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非凡。那么,在二十一世
期刊
一、本学期,我们学不少生字新词,你会写会用吗?读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12分)  二、时代在发展,词语也在增多。处处留心,就可以学到不少新词儿。按要求答题。(8分)  三、成语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库,多记善用,能增加文章表达效果。你能活学活用吗?(8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现状一】是自主学习,还是放任自流?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课例:《东方之珠》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美呢?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少数几个学生独立地读起来,多数同学开始“拉郎配”,嘻嘻哈
期刊
面对低中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及合作能力、合作意识的现状,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我们逐步摸索到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  一、 渗透合作概念,营造合作氛围  一年级的学生对“小组”的概念意识不强,因此,首先从形式入手,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在的小组,了解这种学习的方式,逐步形成“小组”的归属感。其次,把学生的座位由传统的“插秧式”改成“围桌式”,四至六人一组,各小组通过共同讨论,取一个小组成员都喜欢的名字,如:“草莓
期刊
现象一:研读缺失———对话肤浅﹑生硬  【案例】《“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文中的母亲﹑父亲对“我”的这首诗分别是怎么评价的?  生: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说“糟糕透了”。  师:对同一首诗,父亲﹑母亲竟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母亲很疼爱“我”。  生: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  师:母亲赞扬“我”的目的是什么?父亲批评的目的呢?  生:母亲
期刊
一、 标点补白,激活文本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既训练了思维,又激活了文本。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描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第4自然段中写道:“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读到这里时,学习们一定会产生共鸣,生活中观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