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务本,寻找精神的共振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a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从文章标题入手:学会审题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文题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蕴含着文章的主题思想;有的则直接揭示了中心。抓住了文题,也就常常找到了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心词是什么?——“轮椅上的”。比照课文内容就可以悟到作者的构思和选材:是为了更多地表现霍金作为一位强者,不屈服于命运的挫折和打击而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坚强的人格力量,而并非是单纯为了表现他在学术和科学上的巨大贡献。
  二、 从开头和结尾入手:上钩下联
  写作结构上有“凤头猪肚豹尾”之妙诀。在阅读中去,寻找作者书写时独运的匠心所在,你会发现,有的开篇点题,起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正有“凤头”之美;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极具“豹尾”之力。教学生抓住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上钩下联,文章就一目了然了。《姥姥的剪紙》一文并非就讲姥姥的剪纸技艺之高超,而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结尾处的描写其实就揭示了作者写作的深层意图:剪纸里寄托着浓浓的祖孙情,是联系祖孙情感的纽带,表达对姥姥的无限思念之情,扣住这样的结尾就可以准确把握住文章的主题思想了。
  三、 从分析结构入手:瞻前顾后
  有的文章中心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因此,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鞋匠的儿子》一课先写林肯就职演讲时的辩论,后写在南北战争中林肯解放了奴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课文前后两个内容看似完全不相干,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到:两次演讲一次围绕“做鞋”,一次围绕“救国”展开论说,其核心思想是——平等。因为平等,所以议员们抛弃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对凭尽心尽力的努力改变现状的劳动者发出衷心的赞赏,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出身卑微的总统,感受到人格的伟大;因为平等,林肯在国家即将遭遇分裂的时刻,毅然挺身而出,与南方的奴隶主贵族不屈不挠地斗争。这一段演说,就是林肯内心平等思想的彰显。
  四、 从分析文中议论句入手:画龙点睛
  有的文中议论句就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抓住这些句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与问》一课:“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这样议论的句子出现在用作论据的例子前后,或当引路的导游,或作经典的总结,让学生在具体感官的事例感知之后,通过这样规范简练的归纳提炼,不仅得到正确的理解,还促进认识得到理性的提升,思维获得科学的发展。
  五、 从分析人、事、物的特点入手:微言深意
  1. 抓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主旨。如《理想的风筝》一课开头:“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景物描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暗示着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生命力。
  2. 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孔子游春》一课并非把“赏景”作为重点,而是用一个自然段以比喻、排比的手法简练地生动再现春景之后,集中大段笔墨写“论水”和“言志”,但三者之间又因为“泗水”紧密联系,要启发学生从作者详略的处理中领悟孔子的循循善诱以及师生情浓。
  3. 抓人物的语言描写,理解文章的主旨。《钱学森》一文语言简洁,通过钱学森的两次语言表达,体现了人物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中,以一句“言为心声”的俗语引入学习方法——“抓住钱学森的语言去体会,找到通向他心灵的最佳路径”。课文中还有两句话——“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和“然而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动摇过”最能体现钱学森的归国决心和爱国热情,从这儿入手就能够启发学生读懂钱学森语言的内涵。
  六、 从分析背景入手:溯源务本
  学习课文,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比如,抓住《钱学森》一课中的第一次语言中“一切”设问,引导读文、联系资料体会到钱学森是如何为报效祖国“做准备”的:那么,他所做的“一切”有哪些呢?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一找。
  1. 课文中的:师从冯·卡门教授,成为“最得意的学生” 和“最得力的助手”,可见其优秀。冯·卡门是何等人物?介绍资料:美国著名的“火箭之王”“航天之父”。钱学森成为他“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两个“最”,你看出了什么?他异常勤奋,出类拔萃;他深受器重。
  可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形?连年的战争,中国落后、贫穷,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是被人看不起的,钱学森能成为如此杰出科学家的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优秀的背后,你还看出了什么?是钱学森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
  2. 除了文中写的,对钱学森留美时的学习和工作你还有哪些了解?师生补充资料。
  3. 再如引导学生感受钱学森不怕祖国贫穷时,教者精心提供了三种资料:建国初年人均收入69元;四五十年代中美两国国力、科学研究的环境;两国科技工作者的待遇对比。这样强烈的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钱学森归国决心之坚定,这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在感受回国艰难这一环节中,补充二战后美国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以及钱学森所受的苦难,但他历经艰辛不挫其志,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唤起学生对钱学森的由衷敬佩。背景资料的整合运用,为课堂的言语实践活动“添砖加瓦”,为直达文章主旨的行程“推波助澜”。
  (作者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其他文献
一、词语大连串。(12分)  二、该奖给谁?(请你在正确的答案后面画上笑脸。)(6分)  三、花儿朵朵开。(请给花心的字扩扩词)(8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一、根据要求写字词句。(28.5分)  二、选择题。(10分)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低年级口语交际的话题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形式是模拟生活场景的交谈,与生活实际情况没有多大的差别,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也正是生活中所用到的,很有使用价值。  人与人的交往时时刻刻都用到口头语言,因此作为口语交际的内容也较多,如一年级中有关礼仪之道的“学会道歉”“学会做客”,有关行为习惯的“大家来讨论”,有关爱国情怀的“小小体育窗”。到了二年级,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就要介绍小动物、小游戏给大家听了。
期刊
前不久,我在情境教育思想年会活动中,听到陆娟娟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一课。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似乎寻找到了一些体验情境、化生心境的方法。  一、 营造氛围,引导探究  我以为,情境可以是一段音乐、几幅图画,几句煽情的话语,更应该是一种氛围,一种涂抹着情感底色,综合着多种元素(语言、图画、音乐、活动等)的课堂氛围,而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体验、去探究、去思考、去分享的过程。上课伊
期刊
小学语文是儿童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尊重儿童文化,从儿童生态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儿童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学生快乐徜徉于语文天地中。  一、 保持童心  语文教育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创设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在师生的对话、活动交流中进入真情交融的境界。课堂上的教师,应该拥有一颗“孩子的心灵”——会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会
期刊
于永正老师的课上得很有魅力。他上课就像一块磁石,把孩子紧紧地吸引着,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境界,感到趣味盎然。于老师的课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我以为,其秘诀就是他曾经说过的那句话——要“蹲下来看孩子”。  怎么理解“蹲下来看孩子”这句话呢?老师“蹲下了”身子,就跟孩子的距离拉近了。在孩子的眼睛里,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威严师长,而是“忘年”的学习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融洽了,孩子才愿意向
期刊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首歌唱出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深切渴望。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密林深处,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中,如何针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凭借着他那双慧眼,能准确地发现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让语文课散发出知识魅力的芬芳,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语文的收获。现就于老师执教的《高尔基和他
期刊
[编者按]语文课程评价再怎么改革,也不可能取消考试,这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现实。既如此,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而言,最关心的就是“考什么”了。应广大老师要求,本期特别推出一组试题集锦,试图凸显这样几点:一是试题内容尽可能覆盖全册教材,也可以适度拓展;二是重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积累和储存情况;三是鼓励“大致了解,放胆试用”,即“在用中学,在学中用”。愿大家在分享几位命题人思考成果的同时,对自己
期刊
一、 让课堂彰显生命的和谐  灵动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和谐的课堂,是轻松愉悦的,是民主平等的,是合作探究的。例如,有位教师执教《荷花》一课,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自己最喜欢的好词佳句,并写下个人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他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心地交给学生,充分地信任他们。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回答让人惊叹,“冒”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挨挨挤挤”表示茂密、枝数多,像亲密的朋友挤在一起照相……我似乎看到许多文字如精灵般从
期刊
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起蓬勃的生命力与活力,才能得以优化。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自主学习方式释放出最大能量、发挥最高的效益呢?  一、 以“趣”叩开自主学习的智慧之门  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科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他们乐于主动探究。  1. 巧抓兴趣点。课前,充分研究教材,吃透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