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人心目中,书店是除了家之外最能帶给人温暖的第三空间。
每一间书店、每一本陈列在货架上的书背后并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而是一种人的精神,携带有主人的知识、情感与经历。
而今,伴随着实体书店的经营转型以及人们对第三空间的需求升级,书店逐渐承担了更多公共空间功能而吸引了更多关注,业内人士甚至提出一种“书店力”的说法。所谓“书店力”,指在专业的书籍选品、主题陈列和阅读推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书店的外延,从书店到阅读空间再至文化地标。
不管是人文特色浓郁的连锁书店,个性的独立书店,或是温暖的社区书店,如何让它成为美学与新知的体验场?成为创意张扬与情感连接的社交地?成为地域文化彰显的理想第三空间?我们从拥有3 500余个书店的“书店之都”成都,去一寻答案。
几何书店 把烟火气融入书店
陈晓明给人的印象粗犷而细腻,留着大胡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夹杂着些许北方口音。因为几何书店将总部落地在成都,作为书店联合创始人、主理人的他,也将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搬到了成都。
在他看来,成都的文化很难用一本书、一句话、一个词来概括,当你深入一条小巷,喝一杯茶、掏个耳朵,再来一碗冰粉,这些闲适与琐碎就构成了一种城市共识——文化即生活。陈晓明说:“我们希望几何是一家具有烟火气的书店,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人们在这里与文化生活交融,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丰盈。”
几何书店的位置在成都猛追湾附近的望平街,这片区域藏着老成都人市井生活的记忆。陈晓明说自己第一次来猛追湾时,就觉得这里是最适合几何书店的地方。坐在书店的临窗位置,可以看到热气腾腾的早点摊,还有在路边打太极的居民。到了晚上,不远处的香香巷挤满了吃火锅喝啤酒的年轻人。几何书店所在的大楼,前身是国税局办公楼,为了保存老建筑的时光记忆,几何书店在空间设计上,并没有一味地求新求异,而是“依旧做旧”地将老成都的闲适融入设计中。
在店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本土元素,比如令书店名声大噪的旋转楼梯和三层塔型构造,或许它看上去极具网红特质,但其设计灵感却是源于古老的猛追湾地名故事。相传顺城墙而下的府河,在流到猛追湾时恰好城墙倒拐,自然河也倒拐,那弯处河水自然猛急些,百姓便称此处叫猛追湾,还有一些有关河神、河怪的传说。陈晓明把书店的三层塔型建筑比喻为“九层妖塔”,寓意摆脱偏见,追逐本心,沿着蜿蜒的旋转楼梯,拾级而上,仿佛穿越过繁杂的生活,抵达最真实的内心深处。此外,几何书店中还摆放着不少古香古色的八仙桌、太师椅、条凳,这些都是陈晓明团队专程从安仁古镇居民家中挑选而来,轻触桌面,还可以感受到时光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凹痕。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做设计最弱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人放在中心,要么是建筑特别抢人,要么是把不同的人区分开来。”陈晓明说书店空间应该去神圣化,让人感到亲近和放松。一走进几何书店,就可以看到各种拱顶设计,而楼梯墙面上开出的几个小方孔上摆着蜡烛,陈晓明说这样柔和的线条和烛光,会给人在心理上带来一种安定感。
书店空间最重要的一定是书的陈列摆放,在精心测算下,几何空间把书柜都定制成最适宜人取放的高度,以此来增加人们与一本好书相遇的几率,而八仙桌上摆放的图书则让人感觉读书就好像是日食三餐一样的平凡事。在陈晓明看来,人在太大的空间尺度中容易感到惶恐不安,而拥有三层空间的几何书店,则通过设计技巧将“大的空间做小”,比如二楼的图书区,就通过拱形门洞将亚洲文学、西洋文学等板块区隔成一个个小角落,人们可以隔绝其他干扰,安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为了让书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几何书店提供咖啡、功夫茶、文创等多元化的产品。在三楼的文创区,不仅有一些生活小物的展售,旁边的手作区显得更有温度,几张长桌上摆着剪刀、彩纸、毛线、布料、胶水等,如果你对某件物品感兴趣,可以立刻动手制作。手作区每天对外开放,重在体验感,顾客不一定非要购买。
在整体的三层空间之外,通过二楼的连接通道到达大楼另一端,书店还有一处上百平方米的独立阅读空间,专为那些想要上自习或认真办公的人准备。楼上就是社区的梅花剧社,偶有阵阵乐声传来。文化与生活彼此滋养,这或许正是这家书店独特的烟火气质。
新山书屋 可以“生长”的空间
新山书屋入口处的门不大,每次只容得下一人通行,不过正因为如此,当你走进后,更能明显感到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入口处摆放着一盆形态柔美的金丝猴蕨,色调温暖的实木书架、书台高度适中,图书触手可及,其间还有不少山野味十足的插花,掉落在桌面上的黄色花瓣未经特别打扫,呈现着最自然的状态。再往里走,有一块隔出来的黑胶唱片区,两位女生靠着地台坐下,搭着同一条围巾,在纸张、咖啡、实木、香氛的混合香气中,享受从唱机里传来的无杂质音乐。新山书屋共两层,中间还被划分出两个小夹层,上楼梯时能明显听到木质地板吱呀作响,那仿佛是时光的痕迹,让人感觉这不像是才开不久的新书店。
2018年新山书屋首店在重庆开业,第二年创始人李晖便把第二家店开到了成都。在书市行业浸染多年,李晖深刻明白传统书店在当下已没有一点生存空间,购书无法成为人们走进书店的理由。而今,复合书店成为常态,行业竞争不再是品类,而是对时间的占有。“要让人来这里能静下心来,要让人愿意留下来。”
在李晖心中,一家理想的书店应该是亲近自然的,要让书结合木头,要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阳光。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最自然的状态。
新山书屋没有刻意营造文艺感,但精致与文艺却又于细节之处悄然弥漫。比如店里的植物和插花,书台上所摆放的插花通常与你面前一本书封面的植物相同,让人感觉美好的事物从书中走到了现实。书店的花艺不是固定的,而是与特邀花艺师有个“一周一会”的约定,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同的陶艺花器、不同的花草绿植让书屋有了四季更替的景色。 书屋将咖啡、文创、餐饮等与书结合在一起,围绕“书”的主题,不同物件,都以“策展”的思维展开陈设,这也从更多角度诠释了“书”的趣味。
关于整个空间的设计,李晖说这其中有一条贯穿的“声音动线”。刚进书店时,你会感觉一下安静了,可深入店内,你会发现一些有关分贝的秘密。一楼的餐饮区是声音最“活跃”的区域,二楼书籍区的声音会小一个度,但也更加多元,偶有敲击键盘的声响,翻阅纸张的哗哗声,还有伴着音乐声的私语……实际上,这样的“声音动线”既让身处不同区域的人有一个可以彼此观看,交流的尺度,同时这些白噪音又不至于影响人们专注做自己的事。
“我们不做传统卖书的空间,我们更希望是以书为媒介,像自家的书房般随意、安定,泡一壶茶,冲一杯咖啡,蜷缩在沙发上,让时间奢侈地流过。”李晖说。
为了更好地融入成都这座城市,新山书屋还专门邀请成都设计师毛继军操刀,以老木料作为空间主要用材。做旧的钢铁、深色的灯具、暗柔的灯光,一起与木头呼应,形成内敛沉稳又值得回味的“美”。在他看来,“有时候你声音太大,对方往往听不清你到底说了什么。”设计也是一样,新山书屋的设计就像成都带给人的感觉:温和而有态度,用一种自然生长的力量欢迎所有人。
一苇书坊 以人来定义空间
前不久一苇书坊的主人阿俊发了一条朋友圈,自己刚喝完威士忌还在微醺状态下,书店一下来了七八个人,其中有一人问他:“书店有《夜色温柔》吗?”阿俊查了查库存,在书架上找到两个版本,这位客人全要了,临走之前又买了一个帆布袋。后来,阿俊意识到这位客人正是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当时开业仅两三个月,位于网红玉林片区彩虹街8号的一苇书坊,就有了如此高的知名度,的确像许多本地朋友说的那样:玉林从此有酒有书相伴。
当初,阿俊与两位合伙人花了3个月的时间搞定了取名、确定设计方案以及装修。他回忆说,当时大家想了彩虹、自在、一苇三个名字群发给朋友,结果源于帕斯卡尔名句的“一苇”得到了最多的支持。
尽管开店的过程有些仓促,但阿俊对书店未来的定位却十分清晰,他说一个空间最重要的还是人,希望一苇书坊能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吸引着有趣的人,把这里当做交流的据点。在空间设计上,他们拒绝了热门的网红工业风,而是选择将经营者的诉求与人的体验放在首位。
一苇书坊的空间面积不大,入口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窗,街坊邻居路过时,可以看到书店里正在进行的活动。紧挨玻璃窗里,摆着一把竹椅,上面端放着一本书,与旁边线条简约的白色落地灯形成鲜明对比。
走进书店,周围的三面墙均被密密麻麻的书籍占满,而位于整个空间最显眼的区域则是一块开放式的吧台,摆了各式咖啡杯、茶杯,头顶的吊柜里还摆着红酒、梅子酒与各式精酿啤酒,如果是第一次来,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家咖啡馆。对于这样的设计,阿俊说考虑到空间有限,书墙既节约空间又能尽可能多地展示书籍,而“C位”吧台区的设计则突显了整个空间的公共性,他希望以此促进顾客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那些独自前来的顾客提供一个人的角落。至于那些酒,或许正是玉林地域特色的体现,再或者,在书店的签售、分享会中,酒能助兴,帮助参与者打开话匣子。
阿俊还特别让设计师在门口做了一条临窗的长凳,为街区的居民提供一个可以歇脚或晒太阳的区域,他希望来书店的不只是一些作家、艺术家、设计师等文艺界人士,而是和社区产生更好的互动。书店迎来了许多来自社区的居民,阿俊记得有两三次他都碰到了一位80岁上下的老爷爷,在这里点一杯茶,看上两三小时的书。还有一位家住对面小区的高三学生,晚上11点左右来到书店上自习,一些工作时间自由的居民也会参与书店的活动,和大家一起饮酒畅聊。
在阿俊看来,以前人们最爱去茶馆交流会友,而现在书店则扮演着公共文化空间的角色。這里发生的事,不应该只是由书店的主理人、合伙人、店长来完成,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内容层面的创造。
“书店的空间升级,最关键是能让人在这里发现好书,参与到一些好的活动,让人产生连接。”阿俊说自己正策划一个名叫“玉林夜大”的线下通史类课程,帮助人们摆脱手机碎片化的阅读,同时又能掌握一些艺术史、人类学、文学史的入门知识。在活动中没有所谓的大咖,嘉宾与学员可以进行对谈式的交流。
一座城市在发展,必然拥抱更多外来人士,对于这些新入者,他们需要去结交朋友,从而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书店作为第三空间,通过好的空间环境和活动,或许能产生更多社交价值与可能性。
每一间书店、每一本陈列在货架上的书背后并不是冷冰冰的“算法”,而是一种人的精神,携带有主人的知识、情感与经历。
而今,伴随着实体书店的经营转型以及人们对第三空间的需求升级,书店逐渐承担了更多公共空间功能而吸引了更多关注,业内人士甚至提出一种“书店力”的说法。所谓“书店力”,指在专业的书籍选品、主题陈列和阅读推荐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书店的外延,从书店到阅读空间再至文化地标。
不管是人文特色浓郁的连锁书店,个性的独立书店,或是温暖的社区书店,如何让它成为美学与新知的体验场?成为创意张扬与情感连接的社交地?成为地域文化彰显的理想第三空间?我们从拥有3 500余个书店的“书店之都”成都,去一寻答案。
几何书店 把烟火气融入书店
陈晓明给人的印象粗犷而细腻,留着大胡子,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中夹杂着些许北方口音。因为几何书店将总部落地在成都,作为书店联合创始人、主理人的他,也将自己的工作、生活都搬到了成都。
在他看来,成都的文化很难用一本书、一句话、一个词来概括,当你深入一条小巷,喝一杯茶、掏个耳朵,再来一碗冰粉,这些闲适与琐碎就构成了一种城市共识——文化即生活。陈晓明说:“我们希望几何是一家具有烟火气的书店,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人们在这里与文化生活交融,发现生活的美好与丰盈。”
几何书店的位置在成都猛追湾附近的望平街,这片区域藏着老成都人市井生活的记忆。陈晓明说自己第一次来猛追湾时,就觉得这里是最适合几何书店的地方。坐在书店的临窗位置,可以看到热气腾腾的早点摊,还有在路边打太极的居民。到了晚上,不远处的香香巷挤满了吃火锅喝啤酒的年轻人。几何书店所在的大楼,前身是国税局办公楼,为了保存老建筑的时光记忆,几何书店在空间设计上,并没有一味地求新求异,而是“依旧做旧”地将老成都的闲适融入设计中。
在店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本土元素,比如令书店名声大噪的旋转楼梯和三层塔型构造,或许它看上去极具网红特质,但其设计灵感却是源于古老的猛追湾地名故事。相传顺城墙而下的府河,在流到猛追湾时恰好城墙倒拐,自然河也倒拐,那弯处河水自然猛急些,百姓便称此处叫猛追湾,还有一些有关河神、河怪的传说。陈晓明把书店的三层塔型建筑比喻为“九层妖塔”,寓意摆脱偏见,追逐本心,沿着蜿蜒的旋转楼梯,拾级而上,仿佛穿越过繁杂的生活,抵达最真实的内心深处。此外,几何书店中还摆放着不少古香古色的八仙桌、太师椅、条凳,这些都是陈晓明团队专程从安仁古镇居民家中挑选而来,轻触桌面,还可以感受到时光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凹痕。
“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做设计最弱的一点就是没有把人放在中心,要么是建筑特别抢人,要么是把不同的人区分开来。”陈晓明说书店空间应该去神圣化,让人感到亲近和放松。一走进几何书店,就可以看到各种拱顶设计,而楼梯墙面上开出的几个小方孔上摆着蜡烛,陈晓明说这样柔和的线条和烛光,会给人在心理上带来一种安定感。
书店空间最重要的一定是书的陈列摆放,在精心测算下,几何空间把书柜都定制成最适宜人取放的高度,以此来增加人们与一本好书相遇的几率,而八仙桌上摆放的图书则让人感觉读书就好像是日食三餐一样的平凡事。在陈晓明看来,人在太大的空间尺度中容易感到惶恐不安,而拥有三层空间的几何书店,则通过设计技巧将“大的空间做小”,比如二楼的图书区,就通过拱形门洞将亚洲文学、西洋文学等板块区隔成一个个小角落,人们可以隔绝其他干扰,安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为了让书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几何书店提供咖啡、功夫茶、文创等多元化的产品。在三楼的文创区,不仅有一些生活小物的展售,旁边的手作区显得更有温度,几张长桌上摆着剪刀、彩纸、毛线、布料、胶水等,如果你对某件物品感兴趣,可以立刻动手制作。手作区每天对外开放,重在体验感,顾客不一定非要购买。
在整体的三层空间之外,通过二楼的连接通道到达大楼另一端,书店还有一处上百平方米的独立阅读空间,专为那些想要上自习或认真办公的人准备。楼上就是社区的梅花剧社,偶有阵阵乐声传来。文化与生活彼此滋养,这或许正是这家书店独特的烟火气质。
新山书屋 可以“生长”的空间
新山书屋入口处的门不大,每次只容得下一人通行,不过正因为如此,当你走进后,更能明显感到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入口处摆放着一盆形态柔美的金丝猴蕨,色调温暖的实木书架、书台高度适中,图书触手可及,其间还有不少山野味十足的插花,掉落在桌面上的黄色花瓣未经特别打扫,呈现着最自然的状态。再往里走,有一块隔出来的黑胶唱片区,两位女生靠着地台坐下,搭着同一条围巾,在纸张、咖啡、实木、香氛的混合香气中,享受从唱机里传来的无杂质音乐。新山书屋共两层,中间还被划分出两个小夹层,上楼梯时能明显听到木质地板吱呀作响,那仿佛是时光的痕迹,让人感觉这不像是才开不久的新书店。
2018年新山书屋首店在重庆开业,第二年创始人李晖便把第二家店开到了成都。在书市行业浸染多年,李晖深刻明白传统书店在当下已没有一点生存空间,购书无法成为人们走进书店的理由。而今,复合书店成为常态,行业竞争不再是品类,而是对时间的占有。“要让人来这里能静下心来,要让人愿意留下来。”
在李晖心中,一家理想的书店应该是亲近自然的,要让书结合木头,要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阳光。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最自然的状态。
新山书屋没有刻意营造文艺感,但精致与文艺却又于细节之处悄然弥漫。比如店里的植物和插花,书台上所摆放的插花通常与你面前一本书封面的植物相同,让人感觉美好的事物从书中走到了现实。书店的花艺不是固定的,而是与特邀花艺师有个“一周一会”的约定,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不同的陶艺花器、不同的花草绿植让书屋有了四季更替的景色。 书屋将咖啡、文创、餐饮等与书结合在一起,围绕“书”的主题,不同物件,都以“策展”的思维展开陈设,这也从更多角度诠释了“书”的趣味。
关于整个空间的设计,李晖说这其中有一条贯穿的“声音动线”。刚进书店时,你会感觉一下安静了,可深入店内,你会发现一些有关分贝的秘密。一楼的餐饮区是声音最“活跃”的区域,二楼书籍区的声音会小一个度,但也更加多元,偶有敲击键盘的声响,翻阅纸张的哗哗声,还有伴着音乐声的私语……实际上,这样的“声音动线”既让身处不同区域的人有一个可以彼此观看,交流的尺度,同时这些白噪音又不至于影响人们专注做自己的事。
“我们不做传统卖书的空间,我们更希望是以书为媒介,像自家的书房般随意、安定,泡一壶茶,冲一杯咖啡,蜷缩在沙发上,让时间奢侈地流过。”李晖说。
为了更好地融入成都这座城市,新山书屋还专门邀请成都设计师毛继军操刀,以老木料作为空间主要用材。做旧的钢铁、深色的灯具、暗柔的灯光,一起与木头呼应,形成内敛沉稳又值得回味的“美”。在他看来,“有时候你声音太大,对方往往听不清你到底说了什么。”设计也是一样,新山书屋的设计就像成都带给人的感觉:温和而有态度,用一种自然生长的力量欢迎所有人。
一苇书坊 以人来定义空间
前不久一苇书坊的主人阿俊发了一条朋友圈,自己刚喝完威士忌还在微醺状态下,书店一下来了七八个人,其中有一人问他:“书店有《夜色温柔》吗?”阿俊查了查库存,在书架上找到两个版本,这位客人全要了,临走之前又买了一个帆布袋。后来,阿俊意识到这位客人正是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当时开业仅两三个月,位于网红玉林片区彩虹街8号的一苇书坊,就有了如此高的知名度,的确像许多本地朋友说的那样:玉林从此有酒有书相伴。
当初,阿俊与两位合伙人花了3个月的时间搞定了取名、确定设计方案以及装修。他回忆说,当时大家想了彩虹、自在、一苇三个名字群发给朋友,结果源于帕斯卡尔名句的“一苇”得到了最多的支持。
尽管开店的过程有些仓促,但阿俊对书店未来的定位却十分清晰,他说一个空间最重要的还是人,希望一苇书坊能成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吸引着有趣的人,把这里当做交流的据点。在空间设计上,他们拒绝了热门的网红工业风,而是选择将经营者的诉求与人的体验放在首位。
一苇书坊的空间面积不大,入口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窗,街坊邻居路过时,可以看到书店里正在进行的活动。紧挨玻璃窗里,摆着一把竹椅,上面端放着一本书,与旁边线条简约的白色落地灯形成鲜明对比。
走进书店,周围的三面墙均被密密麻麻的书籍占满,而位于整个空间最显眼的区域则是一块开放式的吧台,摆了各式咖啡杯、茶杯,头顶的吊柜里还摆着红酒、梅子酒与各式精酿啤酒,如果是第一次来,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家咖啡馆。对于这样的设计,阿俊说考虑到空间有限,书墙既节约空间又能尽可能多地展示书籍,而“C位”吧台区的设计则突显了整个空间的公共性,他希望以此促进顾客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为那些独自前来的顾客提供一个人的角落。至于那些酒,或许正是玉林地域特色的体现,再或者,在书店的签售、分享会中,酒能助兴,帮助参与者打开话匣子。
阿俊还特别让设计师在门口做了一条临窗的长凳,为街区的居民提供一个可以歇脚或晒太阳的区域,他希望来书店的不只是一些作家、艺术家、设计师等文艺界人士,而是和社区产生更好的互动。书店迎来了许多来自社区的居民,阿俊记得有两三次他都碰到了一位80岁上下的老爷爷,在这里点一杯茶,看上两三小时的书。还有一位家住对面小区的高三学生,晚上11点左右来到书店上自习,一些工作时间自由的居民也会参与书店的活动,和大家一起饮酒畅聊。
在阿俊看来,以前人们最爱去茶馆交流会友,而现在书店则扮演着公共文化空间的角色。這里发生的事,不应该只是由书店的主理人、合伙人、店长来完成,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内容层面的创造。
“书店的空间升级,最关键是能让人在这里发现好书,参与到一些好的活动,让人产生连接。”阿俊说自己正策划一个名叫“玉林夜大”的线下通史类课程,帮助人们摆脱手机碎片化的阅读,同时又能掌握一些艺术史、人类学、文学史的入门知识。在活动中没有所谓的大咖,嘉宾与学员可以进行对谈式的交流。
一座城市在发展,必然拥抱更多外来人士,对于这些新入者,他们需要去结交朋友,从而形成新的情感共同体。书店作为第三空间,通过好的空间环境和活动,或许能产生更多社交价值与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