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才能有效的进行课堂听说训练?首先要把握“听说”训练的原则和目标;其次是在实际的训练中循序渐进。
【关键词】认知 激趣 积累 训练
一次,有位学生问我:“老师,语文这个名称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中的“语”这一内容的探究。
世界各国的母语教学都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相对于读写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这是因为:
1、在教学中,无论是统测还是升学考试,汉语都没有“听说”能力的考察,许多教师担心安排听说训练影响进度和占用读写训练时间,因而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和忽略了“听说”训练,使本来就有限的听说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让老师习惯于在一个安静的氛围中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习惯于静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对于在热烈的氛围中讨论、研究、总结,教师觉得课堂纪律组织难度大。学生觉得没有学到实在的东西,而变成说闲话或不说话,所以对“听说”能力的作用认识不足。
3、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依赖于富于变化的现实生活情境,而现实生活情境的可变性、复杂性,使“听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4、听说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用于最实际的生活当中,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而教师只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们说听说能力的培养难,且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紧抓“读写”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张开“听说”的翅膀。
怎样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听说训练?首先要把握“听说”训练的原则和目标。可分别用八个字来概括:听“专注、礼貌、善辩、速理”,说“大方、无病、清楚、有序”。其次是在实际的训练中要循序渐进。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说”的训练如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让“说”更具神采。在多年的教与学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探讨总结。
一、认知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提倡“研讨式”、“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多一些说的机会,有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舞台。这其中,起初是学生不愿开口,因为害羞的心理,担心“言多必失”、遭同学嘲笑。所以,教师须耐心引导并解除学生的思想障碍,鼓励学生、奖励学生、调动学生,让学生愿意说、想说。我每次与新同学见面,自我介绍之后,紧接着是学生的自我介绍,其中有落落大方的,有介绍生动的,有害羞的、不愿多说的,但我们都用掌声欢迎,并用事实告诉他们,哪些人的名字让大家记住了,因为他说得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说”的重要性。
二、激趣
课堂教学中,学生说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多为齐声朗读、齐答或个别回答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丰富“说”的内容,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后羿射日》、《夸父追日》这两个有关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引入新课讲授后,再让学生分两组讨论两小儿的看法,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试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学到了文化知识。
三、积累
“知识源于积累。”如何使听说素材丰富起来?这需要引导学生乐于观察生活并善于观察生活,通过多种渠道的“听、读”来充实自己,为“说、写”打基础。如何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充实自己,让自己的“说”有理有据?可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了解新闻时事、奇闻趣事,让说的内容丰富多彩,还可鼓励学生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锻炼自己,让自己的“说”更大方得体。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才能让“说”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训练
在教学中,还可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点。如:《三峡》一课的教学,在授完新课后,我安排了“导游训练”,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峡。学生非常感兴趣,为了能当好导游,对三峡的路线与景点必然熟记于心,然后再用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景点介绍给大家,效果不错。这样的训练既新颖又见成效。另外,如即兴演讲、辩论赛、故事会等也是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多种方式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与口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学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面对社会的考验。现今的人才市场,文凭只是“敲门砖”,而能力才是“试金石”,主考官更加重视面试、重视应试者的口头表达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应该具有很好的听话和说话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在社交场合做到机敏睿智、洒脱大方、应对自如。因此,为了学生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听说”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蓝天。
【关键词】认知 激趣 积累 训练
一次,有位学生问我:“老师,语文这个名称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中的“语”这一内容的探究。
世界各国的母语教学都关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相对于读写能力,听说能力的培养难度相对较大,这是因为:
1、在教学中,无论是统测还是升学考试,汉语都没有“听说”能力的考察,许多教师担心安排听说训练影响进度和占用读写训练时间,因而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和忽略了“听说”训练,使本来就有限的听说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让老师习惯于在一个安静的氛围中将知识教给学生。学生习惯于静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对于在热烈的氛围中讨论、研究、总结,教师觉得课堂纪律组织难度大。学生觉得没有学到实在的东西,而变成说闲话或不说话,所以对“听说”能力的作用认识不足。
3、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依赖于富于变化的现实生活情境,而现实生活情境的可变性、复杂性,使“听说”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4、听说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应用于最实际的生活当中,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而教师只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我们说听说能力的培养难,且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当我们在教学中紧抓“读写”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张开“听说”的翅膀。
怎样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听说训练?首先要把握“听说”训练的原则和目标。可分别用八个字来概括:听“专注、礼貌、善辩、速理”,说“大方、无病、清楚、有序”。其次是在实际的训练中要循序渐进。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说”的训练如何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让“说”更具神采。在多年的教与学中,我们都在不断地探讨总结。
一、认知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提倡“研讨式”、“探究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多一些说的机会,有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舞台。这其中,起初是学生不愿开口,因为害羞的心理,担心“言多必失”、遭同学嘲笑。所以,教师须耐心引导并解除学生的思想障碍,鼓励学生、奖励学生、调动学生,让学生愿意说、想说。我每次与新同学见面,自我介绍之后,紧接着是学生的自我介绍,其中有落落大方的,有介绍生动的,有害羞的、不愿多说的,但我们都用掌声欢迎,并用事实告诉他们,哪些人的名字让大家记住了,因为他说得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说”的重要性。
二、激趣
课堂教学中,学生说的内容并不是很多,多为齐声朗读、齐答或个别回答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丰富“说”的内容,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例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讲了《后羿射日》、《夸父追日》这两个有关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引入新课讲授后,再让学生分两组讨论两小儿的看法,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试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学到了文化知识。
三、积累
“知识源于积累。”如何使听说素材丰富起来?这需要引导学生乐于观察生活并善于观察生活,通过多种渠道的“听、读”来充实自己,为“说、写”打基础。如何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充实自己,让自己的“说”有理有据?可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了解新闻时事、奇闻趣事,让说的内容丰富多彩,还可鼓励学生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锻炼自己,让自己的“说”更大方得体。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才能让“说”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四、训练
在教学中,还可依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听说训练点。如:《三峡》一课的教学,在授完新课后,我安排了“导游训练”,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三峡。学生非常感兴趣,为了能当好导游,对三峡的路线与景点必然熟记于心,然后再用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景点介绍给大家,效果不错。这样的训练既新颖又见成效。另外,如即兴演讲、辩论赛、故事会等也是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多种方式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与口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学生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升学考试,更重要的是面对社会的考验。现今的人才市场,文凭只是“敲门砖”,而能力才是“试金石”,主考官更加重视面试、重视应试者的口头表达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应该具有很好的听话和说话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在社交场合做到机敏睿智、洒脱大方、应对自如。因此,为了学生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张开“听说”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