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情境,多向互动,张扬个性,这是我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课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口语交际;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84-01
口语交际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课,教师组织教学时,必须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忌上成语言技巧课。作为教师,对交际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要高屋建瓴,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引发学生“深层互动”为前提,以“活化教材,深化教学”为方略,把培养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落到实处。在口语交际课《学会赞美》整个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典型示范,置身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这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决定的。
对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因此,我在教学《学会赞美》时,先“请”来了孩子们熟悉的鞠萍阿姨,通过播放她的一段录像,让孩子们了解了什么是赞美。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播放了一段自拍的录像,内容是:前一阵子,学校举行了中年级语文阅读竞赛,我们班获得了“优胜团体”光荣称号,有九位同学在竞赛中获了奖,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么称赞他们的。通过呈现范例,让学生明白,既然是赞美,就必须做到:情感真诚、语言恰当、态度亲切。
2.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因此,在学生了解了该怎样赞美别人时,我又适时播放了课本中要求练习说话的材料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之中。这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力量,由每个四人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一起说一说、演一演。在给了他们充分的练习时间之后,我让孩子们到讲台前表演给大家看,由大家评议,他们是否做到了情感真诚、语言恰当、态度亲切。在集体评议的过程中,又使每一位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3.联系生活,张扬个性。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的一时、一事、一物……让孩子们触发灵感,激发兴趣。在课本上的内容练说完成之后,我“趁胜追击”,播放了从校园里拍摄的三组镜头,分别是:同学自觉捡废纸;课堂上同学写姿正确,字迹端正;做广播操时同学们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划一。让学生对照每组镜头分别练说赞美的话。这都是孩子们身边最熟悉的场景,因此他们爱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
二、讲究互动,注重参与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加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体现交际功能。
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模式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引导学生“敢说”。因为生生交流呈现的是一个相对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其次,生生交流模式中有竞争与合作。学生从竞争、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性。没有课堂上的竞争,学生也很难适应社会中的竞争性要求;再次,课堂中积极交流的良好氛围对一些胆小、信心不足的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和促进。所以这种方式特别容易激活学生思维,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获得平等交谈的权力,合作精神、交际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班里就有很多小画家、小歌唱家、小作家、小乐手……还有像劳动积极的、关心集体的、作业整洁的、成绩优秀的同学……真是数也数不清。你想赞美班里的哪位同学,你就真诚地去赞美他吧!让学生自由组合,走下位置,说赞美的话。在这种面对面的“对话”情境中,学生们“你来我往”,双向互动,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这种自由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口语交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师生互动,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走出师生圈,转换角色,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交际网。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把自己作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作为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可以点拨,引导,当然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拓宽了双向交流的渠道,从生生到师生,让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更高了。因此,我也走进交流的行列,去赞美那些“丑小鸭”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同时,我也欣喜地接受孩子们对我真诚的赞美。
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人们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的问题更深入。相应的,这种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因此,在最后,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在学校里,同学、老师就是你最亲近的人,那回到家里呢?谁是你最亲近的人呢?他们为你做过哪些事呢?让每一个孩子去思索,去感受来自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这时,我让孩子们走下位置,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把自己想说但没有说出来的话,借此机会大胆地说出来。这样,生生、师生、群体互动,场内场外融为一体,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全部蕴涵其中了。
关键词:小学;口语交际;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84-01
口语交际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实践课,教师组织教学时,必须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忌上成语言技巧课。作为教师,对交际活动的策划和设计要高屋建瓴,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引发学生“深层互动”为前提,以“活化教材,深化教学”为方略,把培养儿童的口语交际能力落到实处。在口语交际课《学会赞美》整个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很多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典型示范,置身情境。
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这是由我们的教学对象决定的。
对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学习原动力。因此,我在教学《学会赞美》时,先“请”来了孩子们熟悉的鞠萍阿姨,通过播放她的一段录像,让孩子们了解了什么是赞美。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播放了一段自拍的录像,内容是:前一阵子,学校举行了中年级语文阅读竞赛,我们班获得了“优胜团体”光荣称号,有九位同学在竞赛中获了奖,听一听其他同学是怎么称赞他们的。通过呈现范例,让学生明白,既然是赞美,就必须做到:情感真诚、语言恰当、态度亲切。
2.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实物、图片、声像、表演、语言描绘等,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让孩子们置身其中,乐而动情,进而情动而辞发。因此,在学生了解了该怎样赞美别人时,我又适时播放了课本中要求练习说话的材料录像,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之中。这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团结合作的力量,由每个四人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一起说一说、演一演。在给了他们充分的练习时间之后,我让孩子们到讲台前表演给大家看,由大家评议,他们是否做到了情感真诚、语言恰当、态度亲切。在集体评议的过程中,又使每一位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3.联系生活,张扬个性。丰富的日常生活是孩子们永恒的话题,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时空,再现多彩生活的一时、一事、一物……让孩子们触发灵感,激发兴趣。在课本上的内容练说完成之后,我“趁胜追击”,播放了从校园里拍摄的三组镜头,分别是:同学自觉捡废纸;课堂上同学写姿正确,字迹端正;做广播操时同学们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划一。让学生对照每组镜头分别练说赞美的话。这都是孩子们身边最熟悉的场景,因此他们爱说,会说,课堂气氛活跃。
二、讲究互动,注重参与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加口语表达能力,才能体现交际功能。
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模式是十分有效的。首先,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引导学生“敢说”。因为生生交流呈现的是一个相对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其次,生生交流模式中有竞争与合作。学生从竞争、合作的经验中获得自尊和尊重他人、社交能力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没有课堂上的合作,学生很难形成社会所要求的合作性。没有课堂上的竞争,学生也很难适应社会中的竞争性要求;再次,课堂中积极交流的良好氛围对一些胆小、信心不足的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和促进。所以这种方式特别容易激活学生思维,在互动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和思维方法,获得平等交谈的权力,合作精神、交际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班里就有很多小画家、小歌唱家、小作家、小乐手……还有像劳动积极的、关心集体的、作业整洁的、成绩优秀的同学……真是数也数不清。你想赞美班里的哪位同学,你就真诚地去赞美他吧!让学生自由组合,走下位置,说赞美的话。在这种面对面的“对话”情境中,学生们“你来我往”,双向互动,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这种自由的、富有创新意识的口语交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师生互动,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走出师生圈,转换角色,建立一个平等交流的交际网。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把自己作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作为教师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可以点拨,引导,当然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拓宽了双向交流的渠道,从生生到师生,让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更高了。因此,我也走进交流的行列,去赞美那些“丑小鸭”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同时,我也欣喜地接受孩子们对我真诚的赞美。
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人们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的问题更深入。相应的,这种群体间的互动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因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中可以培养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态度及参与意识与交往能力。因此,在最后,我还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在学校里,同学、老师就是你最亲近的人,那回到家里呢?谁是你最亲近的人呢?他们为你做过哪些事呢?让每一个孩子去思索,去感受来自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这时,我让孩子们走下位置,找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把自己想说但没有说出来的话,借此机会大胆地说出来。这样,生生、师生、群体互动,场内场外融为一体,情感的交流、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全部蕴涵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