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们的话题,生态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城乡接合部的发展则显得十分重要。城乡接合部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地区,其景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同时兼具二者特点,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城乡接合部是二者之间的“急变带”,但现实问题层出不穷。本研究在前人对城乡接合部的土地利用、环境治理、社区文化、视觉现状等问题研究提供的重要参考上,结合广州当地城乡接合部的现状与问题,对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提出优化策略。将城乡接合部的生态环境与艺术、城市化发展与乡镇协同发展进行结合设计,建造现代化生态、艺术城市。其更大的应用价值则是在于通过生态景观设计将城乡接合部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文明新社区,这对广州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1 广州城乡接合部现状概况
由于城市不断扩展建设,原本以农业为主要职能的城乡接合部开始向工业、商业等其他职能转变,城乡接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一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进行谋生的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因其较低的物价、房租,成为外来务工者的首选之地。在广州,例如海珠区小洲村这种类型的城乡接合部是非常普遍的。
和众多城乡接合部一样,小洲村的居住人口数量在逐年上涨。而过往人员、车辆主要集中于居民生活区,以致居民生活区的人流量、车流量相当大。到目前为止,当地有3个银行、9个公交车站、3座桥梁、十多个交通要道以及两个学校。公共活动中心设备简单、老化,无人打理,大多数外来人口居住在当地人的自建房,因此大多数建筑并没有经过过多的规划设计。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小,且未与周边环境结合进行设计。
小洲村建于元末明初,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4个阶段,小洲村逐渐演变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现存古建筑有北帝庙、溪西简公祠、天后宫等,而最具当地特色的则是耗壳屋,其实现了现代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交叉。小洲村的房屋主要是依河而建,作为临水特色街道,其居住环境的生态景观则主要分布于河的两岸。当地生态景观环境因为并没有经过过多的设计与规划,整体生态景观格局较混乱。
2 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对海珠区小洲村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具体情况分析,发现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景观具有以下几个问题:
2.1 土地硬化
土地硬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归结于两点,首先是人为直接将土地变硬。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大多数原先以土壤为主的道路表面被铺上了水泥,加上有些屋主为了通过收租获得更多收入,直接在原本为农业用地的地方建起房屋,铺起水泥路。另一个原因则是降雨或灌水等外因的作用。在农业中,农药等产品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而农药等产品的使用剂量大多数是依靠农民自身的判断加上以前老一辈的经验。有些农民为了使自己的种植物外观变得美观起来,对氮肥磷肥等无机肥进行过度施加,同样也造成了土地硬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2.2 公共绿地少,质量不高
在海珠区小洲村,因为道路、路网密和建筑密集的原因,导致当地居住环境的公共绿地占地面积就变得相对来说较少了,加上大多数公共绿地的游憩设备简陋、造型丑,以及人们对公共绿地的管理、维护力度不足,造成了绿地质量不高的局面。因此,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下降,公共绿地使用率变低,使原有的公共绿地在功能发挥上受到了限制。
2.3 污水、垃圾、废弃物处理不合理,公共设施少、造型丑
对于城乡接合部而言,外来人口大幅度迁入本地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急剧增长,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扑面而来。在城乡接合部,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和农业方面,生活、农业中的各种污水混合剂,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湖库等水体中,造成了水污染。而垃圾以及废弃物的处理也存在不合理性,因为生活垃圾和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废弃物数量的急剧增加,原本就不足的垃圾收纳点就变成了垃圾堆积点,使垃圾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在小洲村几处较为空旷的地方有公共设施器材,但公共设施少,加上并未考虑周边环境等因素,以至于整体不协调,无美感。
2.4 道路、路网密,建筑密集
由于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一大批原先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在交通上,因为人流、车流的增大,道路、路网密度因此也增大。加上管理人员少,管理难度大,道路交通设施不齐全,所以交通事故易发。加上城市过高的房价和房租,大多数外来务工者选择白天在城市工作,晚上在城乡接合部定居。当地居民似乎发现其中商机,希望将人口红利转变为经济收益,不仅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而且在自家建筑附近的空旷地带进行违建,导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有些甚至直接是“背靠背”形式的建筑,造成道路、路网密,建筑密集的局面。
3 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视野下四大需求探索
3.1 生态湿地需求日益增加
生态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交汇地带,其功能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它不仅能维持生态平衡,而且在调节局部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当地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在这个人们对精神层面有着极大追求的时代,生态湿地的质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对生态湿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今,生态湿地除了兼顾以上的功能以外,同样也应该具备以下的功能,人们可以在生态湿地进行文化交流,可以进行教育活动,可以进行科研研究,为人们提供休憩与游览的场所。人们在实现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不影响湿地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3.2 社区对高质量、布局合理、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公共绿地的需求
公共绿地是指各种公园、花园、植物园等有游憩设施的,适合于人们进行活动,供人們共享游憩的绿地场所。公共绿地能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污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空间。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完善,社区对公共绿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公共绿地建设也逐渐成为衡量当地发展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在小洲村,公共绿地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的。当然,公共绿地不仅仅是指绿地面积,更多的应该是绿地的质量、布局。人们更加向往的状态应该是在满足安全,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等条件下,其植物景观的搭配、种植模式,与周边的环境、设施之间的相互呼应;同时也能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高质量、布局合理的公共绿地。 3.3 居住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与景观构筑物相融合的环保景观设计需求
随着人们的生活垃圾、污水量的增加,垃圾桶、污水处理点越来越多,污水、垃圾处理点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设计点。小洲村的生活污水大多数直接排入河流里,并没有进行二次处理,这么做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在污水处理点进行过滤装置设计的同时,对河流进行景观设计,使河流实现自我修复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地的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桶的设计、摆放方式等便成为影响当地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居住环境污水、垃圾处理与环境构筑物相融合设计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垃圾桶设计中加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同时搭配周围的景观构筑物,对垃圾桶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型设计,对周围景观进行景观小品设计,从而达到环保作用。
3.4 道路与周边绿化的生态、美观、舒适设计需求
广州城乡接合部的道路多、路网密,被周围建筑物直接包围。道路在最初的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周边绿化环境,所以在小洲村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许多人直接在道路上摆摊贩卖东西,特别是小洲村村入口的道路两旁,乃至道路上都是菜市场的一部分。这不仅影响车辆,也影响了过往的人们和当地的居民。因此,人们对道路以及道路周边的绿化设计需求不断加强,道路与周边绿化等环境设计则显得十分重要。道路不仅应该满足车辆、人流的通过,而且也应该防止灰尘到处飞扬,降低土地硬化问题,与周边绿化更好结合,让人们认识它的功能与作用,实现道路的生态设计、美观设计,带给人们舒适感。
4 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案例分析
4.1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将工业建筑与生态景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生态园充满了文艺气息。这不仅实现了现有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节约资金,而且也促进了人们与自然的互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与大自然有更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4.2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该设计综合运用雨洪生态管理的渗透、滞蓄和净化技术,以及“与水为友”的适应性设计,结合污染和硬化河道的生态修复,既节约了资金,又能够保留现状植被。运用本地的植物营造景观,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开发相结合,构建了一条贯穿城市的、低维护的生态绿道,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3 小结
在以上案例分析中可知,实现生态景观资源活化与再生,提高人与自然的互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对生态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不仅能改善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而且也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在考虑这两大方向的同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5 生态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通过对城乡接合部的文献资料以及案例分析,结合广州海珠区小洲村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景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广州海珠区小洲村提出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改造策略探讨,如图1所示。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科学完善道路和空间的景观格局;对垃圾废弃物、污水处理点进行可持续利用,合理布局绿色景观,建造生态环境。同时,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建筑元素等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实现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公共绿地、生态湿地等因素进行创新设计。
因此,本文的设计策略分为两大解决措施:
5.1 将现有的绿地进行优化、完善
要实现现有绿地的优化、完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就是适当使用渗水材料,比如说一些硬化较严重的地方我们都可以采用渗水材料来降低土地硬化这一问题。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停车位,采用草砖组合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既降低了土地硬化的问题,又实现了美观性。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完全绿化的方法,将杂乱地完全绿地,对被占用的绿地进行恢复。河堤、道路两旁的地都可以转化为绿地。小洲村是一个依河而建的古村寨,河流对当地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所以滨水地区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滨水地区,通过层级放坡或者隐形驳坎等多种形式,栽种苔草,加上以本土常绿植物为主,其他水生植物为辅,进行搭配种植。这样一来,河水在植物的作用下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净化,改善了水质,而且也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如图2所示。
与此同时,河道设计要建立河流与生态之间的联系,运用蜿蜒曲折这一特点,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在滨水地区设计观景亭、步道等设施来实现河道与人的互动性设计。如图3所示。
公共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加绿化面积,种植本土植物,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在公共绿地处还可以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如休息区、娱乐区等,这不仅达到美观、生态的效果,而且居民也在此地进行运动、娱乐,人们的活动、娱乐空间也得到了优化、完善。
5.2 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点,对处理点进行重新设计
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点,对垃圾、污水处理点进行重新设计可通过五大步骤来实现。
第一,对垃圾、污水服务站的外观以及位置进行重新设计,服务站位置需要定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地方,外观也需要进行设计改造,与周边的环境融合。第二,我们可以通过设施设计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在垃圾、污水处理点方面,因为当地的垃圾桶造型较丑,我们可以通过垃圾桶的造型设计,达到与景观构筑物相融合的作用。当地盛产耗壳,耗壳屋是小洲村的标志之一,我们可以结合耗壳这一特殊材料,运用于垃圾桶设计之中,同样也可用于花基、座椅等设施设计之中,使设计更具有地域性特色。第三,提高处理点的利用率来对处理点进行布置,在人们集中的地方,在垃圾、污水较多的地方多安置一些处理点,实现真正的有效运用。第四,我们可以将处理点进行功能改良,比如说污水口我们可以运用过滤装置,使污水进行过滤后再排放出来。第五,我们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让垃圾处理起来更加方便,以此来实现垃圾、污水处理点的完善。
6 结语
运用这两大典型的设计策略,不仅经费少、见效快,使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兼具以下作用:
6.1 生态化环境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
每一个城乡接合部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特殊符号融入两大设计策略之中,使每一个设计都有其本身的特色,实现真正的因地制宜设计。而小洲村作为古村落,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将生态化环境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建造一个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的生态村落,以此来走向乡村绿色发展与文化兴盛之路。
6.2 城市化发展与乡镇协同发展进行创新设计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概念,本设计策略研究通过城市现代化的高科技发展与先进的社区服务,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本土文化与生态化景观建设,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实现“三合一”,建造现代化生态城市。而小洲村作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传统古建筑对于当地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优势。将居住环境生态景观与古建筑相互融合,使这一资源的优势发挥至极致,以此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对当地传统建筑、文化有兴趣,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生态与经济双增长的作用。
通过这两大设计策略,实现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设计。让人们在享受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以及感受当地艺术气息的同时,也能体验广东传统村落和岭南水乡氛围,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使得城乡接合部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韵味,建造一个生态与建筑和谐发展的环境,以此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广州,幸福广州”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佚名.生态修复主旨探寻——国内十个生态修复设计案例介绍[DB/OL].北极星环境修复网,2019-07-03.
[2] 佚名.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城市腹地稀缺生态绿地[DB/OL].百家号,2018-12-05.
作者简介:张莉华(1997—),女,广东乐昌人,华南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生态景观。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设计;策略
1 广州城乡接合部现状概况
由于城市不断扩展建设,原本以农业为主要职能的城乡接合部开始向工业、商业等其他职能转变,城乡接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一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进行谋生的背景下,城乡接合部因其较低的物价、房租,成为外来务工者的首选之地。在广州,例如海珠区小洲村这种类型的城乡接合部是非常普遍的。
和众多城乡接合部一样,小洲村的居住人口数量在逐年上涨。而过往人员、车辆主要集中于居民生活区,以致居民生活区的人流量、车流量相当大。到目前为止,当地有3个银行、9个公交车站、3座桥梁、十多个交通要道以及两个学校。公共活动中心设备简单、老化,无人打理,大多数外来人口居住在当地人的自建房,因此大多数建筑并没有经过过多的规划设计。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小,且未与周边环境结合进行设计。
小洲村建于元末明初,经历了起源、发展、成熟、拓展4个阶段,小洲村逐渐演变成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现存古建筑有北帝庙、溪西简公祠、天后宫等,而最具当地特色的则是耗壳屋,其实现了现代化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相互交叉。小洲村的房屋主要是依河而建,作为临水特色街道,其居住环境的生态景观则主要分布于河的两岸。当地生态景观环境因为并没有经过过多的设计与规划,整体生态景观格局较混乱。
2 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对海珠区小洲村的实地调研、资料收集和整理以及具体情况分析,发现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景观具有以下几个问题:
2.1 土地硬化
土地硬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归结于两点,首先是人为直接将土地变硬。由于交通建设的需要,大多数原先以土壤为主的道路表面被铺上了水泥,加上有些屋主为了通过收租获得更多收入,直接在原本为农业用地的地方建起房屋,铺起水泥路。另一个原因则是降雨或灌水等外因的作用。在农业中,农药等产品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而农药等产品的使用剂量大多数是依靠农民自身的判断加上以前老一辈的经验。有些农民为了使自己的种植物外观变得美观起来,对氮肥磷肥等无机肥进行过度施加,同样也造成了土地硬化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2.2 公共绿地少,质量不高
在海珠区小洲村,因为道路、路网密和建筑密集的原因,导致当地居住环境的公共绿地占地面积就变得相对来说较少了,加上大多数公共绿地的游憩设备简陋、造型丑,以及人们对公共绿地的管理、维护力度不足,造成了绿地质量不高的局面。因此,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下降,公共绿地使用率变低,使原有的公共绿地在功能发挥上受到了限制。
2.3 污水、垃圾、废弃物处理不合理,公共设施少、造型丑
对于城乡接合部而言,外来人口大幅度迁入本地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数量上的急剧增长,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扑面而来。在城乡接合部,污水主要来源于生活和农业方面,生活、农业中的各种污水混合剂,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湖库等水体中,造成了水污染。而垃圾以及废弃物的处理也存在不合理性,因为生活垃圾和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废弃物数量的急剧增加,原本就不足的垃圾收纳点就变成了垃圾堆积点,使垃圾完全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而在小洲村几处较为空旷的地方有公共设施器材,但公共设施少,加上并未考虑周边环境等因素,以至于整体不协调,无美感。
2.4 道路、路网密,建筑密集
由于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一大批原先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在交通上,因为人流、车流的增大,道路、路网密度因此也增大。加上管理人员少,管理难度大,道路交通设施不齐全,所以交通事故易发。加上城市过高的房价和房租,大多数外来务工者选择白天在城市工作,晚上在城乡接合部定居。当地居民似乎发现其中商机,希望将人口红利转变为经济收益,不仅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而且在自家建筑附近的空旷地带进行违建,导致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间距越来越小,有些甚至直接是“背靠背”形式的建筑,造成道路、路网密,建筑密集的局面。
3 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视野下四大需求探索
3.1 生态湿地需求日益增加
生态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域之间的交汇地带,其功能对我们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它不仅能维持生态平衡,而且在调节局部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当地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在这个人们对精神层面有着极大追求的时代,生态湿地的质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们对生态湿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如今,生态湿地除了兼顾以上的功能以外,同样也应该具备以下的功能,人们可以在生态湿地进行文化交流,可以进行教育活动,可以进行科研研究,为人们提供休憩与游览的场所。人们在实现与大自然接触的同时,不影响湿地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3.2 社区对高质量、布局合理、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公共绿地的需求
公共绿地是指各种公园、花园、植物园等有游憩设施的,适合于人们进行活动,供人們共享游憩的绿地场所。公共绿地能有效地防治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污染,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公共活动空间。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完善,社区对公共绿地的需求日益增大,公共绿地建设也逐渐成为衡量当地发展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在小洲村,公共绿地是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的。当然,公共绿地不仅仅是指绿地面积,更多的应该是绿地的质量、布局。人们更加向往的状态应该是在满足安全,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等条件下,其植物景观的搭配、种植模式,与周边的环境、设施之间的相互呼应;同时也能与当地文化相融合,是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高质量、布局合理的公共绿地。 3.3 居住环境污水和垃圾处理与景观构筑物相融合的环保景观设计需求
随着人们的生活垃圾、污水量的增加,垃圾桶、污水处理点越来越多,污水、垃圾处理点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设计点。小洲村的生活污水大多数直接排入河流里,并没有进行二次处理,这么做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在污水处理点进行过滤装置设计的同时,对河流进行景观设计,使河流实现自我修复也是十分重要的。当地的垃圾桶随处可见,垃圾桶的设计、摆放方式等便成为影响当地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這也是居住环境污水、垃圾处理与环境构筑物相融合设计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垃圾桶设计中加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同时搭配周围的景观构筑物,对垃圾桶进行多种形式的造型设计,对周围景观进行景观小品设计,从而达到环保作用。
3.4 道路与周边绿化的生态、美观、舒适设计需求
广州城乡接合部的道路多、路网密,被周围建筑物直接包围。道路在最初的设计时并没有结合周边绿化环境,所以在小洲村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许多人直接在道路上摆摊贩卖东西,特别是小洲村村入口的道路两旁,乃至道路上都是菜市场的一部分。这不仅影响车辆,也影响了过往的人们和当地的居民。因此,人们对道路以及道路周边的绿化设计需求不断加强,道路与周边绿化等环境设计则显得十分重要。道路不仅应该满足车辆、人流的通过,而且也应该防止灰尘到处飞扬,降低土地硬化问题,与周边绿化更好结合,让人们认识它的功能与作用,实现道路的生态设计、美观设计,带给人们舒适感。
4 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案例分析
4.1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将工业建筑与生态景观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生态园充满了文艺气息。这不仅实现了现有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节约资金,而且也促进了人们与自然的互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与大自然有更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4.2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该设计综合运用雨洪生态管理的渗透、滞蓄和净化技术,以及“与水为友”的适应性设计,结合污染和硬化河道的生态修复,既节约了资金,又能够保留现状植被。运用本地的植物营造景观,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开发相结合,构建了一条贯穿城市的、低维护的生态绿道,为城市提供全面的生态系统服务,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4.3 小结
在以上案例分析中可知,实现生态景观资源活化与再生,提高人与自然的互动性是至关重要的。对生态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不仅能改善人们所生活的环境,而且也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在考虑这两大方向的同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进行生态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5 生态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通过对城乡接合部的文献资料以及案例分析,结合广州海珠区小洲村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景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广州海珠区小洲村提出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改造策略探讨,如图1所示。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科学完善道路和空间的景观格局;对垃圾废弃物、污水处理点进行可持续利用,合理布局绿色景观,建造生态环境。同时,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建筑元素等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实现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公共绿地、生态湿地等因素进行创新设计。
因此,本文的设计策略分为两大解决措施:
5.1 将现有的绿地进行优化、完善
要实现现有绿地的优化、完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就是适当使用渗水材料,比如说一些硬化较严重的地方我们都可以采用渗水材料来降低土地硬化这一问题。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停车位,采用草砖组合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既降低了土地硬化的问题,又实现了美观性。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完全绿化的方法,将杂乱地完全绿地,对被占用的绿地进行恢复。河堤、道路两旁的地都可以转化为绿地。小洲村是一个依河而建的古村寨,河流对当地的影响是十分大的,所以滨水地区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滨水地区,通过层级放坡或者隐形驳坎等多种形式,栽种苔草,加上以本土常绿植物为主,其他水生植物为辅,进行搭配种植。这样一来,河水在植物的作用下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净化,改善了水质,而且也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如图2所示。
与此同时,河道设计要建立河流与生态之间的联系,运用蜿蜒曲折这一特点,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通过在滨水地区设计观景亭、步道等设施来实现河道与人的互动性设计。如图3所示。
公共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增加绿化面积,种植本土植物,营造复式种植结构。在公共绿地处还可以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如休息区、娱乐区等,这不仅达到美观、生态的效果,而且居民也在此地进行运动、娱乐,人们的活动、娱乐空间也得到了优化、完善。
5.2 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点,对处理点进行重新设计
完善垃圾、污水处理点,对垃圾、污水处理点进行重新设计可通过五大步骤来实现。
第一,对垃圾、污水服务站的外观以及位置进行重新设计,服务站位置需要定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地方,外观也需要进行设计改造,与周边的环境融合。第二,我们可以通过设施设计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在垃圾、污水处理点方面,因为当地的垃圾桶造型较丑,我们可以通过垃圾桶的造型设计,达到与景观构筑物相融合的作用。当地盛产耗壳,耗壳屋是小洲村的标志之一,我们可以结合耗壳这一特殊材料,运用于垃圾桶设计之中,同样也可用于花基、座椅等设施设计之中,使设计更具有地域性特色。第三,提高处理点的利用率来对处理点进行布置,在人们集中的地方,在垃圾、污水较多的地方多安置一些处理点,实现真正的有效运用。第四,我们可以将处理点进行功能改良,比如说污水口我们可以运用过滤装置,使污水进行过滤后再排放出来。第五,我们还可以对垃圾进行分类,让垃圾处理起来更加方便,以此来实现垃圾、污水处理点的完善。
6 结语
运用这两大典型的设计策略,不仅经费少、见效快,使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中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兼具以下作用:
6.1 生态化环境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设计
每一个城乡接合部的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特殊符号融入两大设计策略之中,使每一个设计都有其本身的特色,实现真正的因地制宜设计。而小洲村作为古村落,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将生态化环境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建造一个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的生态村落,以此来走向乡村绿色发展与文化兴盛之路。
6.2 城市化发展与乡镇协同发展进行创新设计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概念,本设计策略研究通过城市现代化的高科技发展与先进的社区服务,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本土文化与生态化景观建设,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实现“三合一”,建造现代化生态城市。而小洲村作为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传统古建筑对于当地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优势。将居住环境生态景观与古建筑相互融合,使这一资源的优势发挥至极致,以此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对当地传统建筑、文化有兴趣,同时也带动了相关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生态与经济双增长的作用。
通过这两大设计策略,实现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设计。让人们在享受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以及感受当地艺术气息的同时,也能体验广东传统村落和岭南水乡氛围,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使得城乡接合部随着时代的变迁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韵味,建造一个生态与建筑和谐发展的环境,以此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广州,幸福广州”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佚名.生态修复主旨探寻——国内十个生态修复设计案例介绍[DB/OL].北极星环境修复网,2019-07-03.
[2] 佚名.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城市腹地稀缺生态绿地[DB/OL].百家号,2018-12-05.
作者简介:张莉华(1997—),女,广东乐昌人,华南农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