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全面实施对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培养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要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定位、社会需求和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形成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四组课程体系模块。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特別契合当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积极作用。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8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部等三部委在《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这些政策的出台对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培养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要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目前,国内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建设都是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为研究对象。本科预防医学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此课程设置以传统五大卫生和流行病、卫生统计为主导。这种课程设置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6年版)》提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12项内容。因此,培养出适应社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科预防医学人才是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重点。
二、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为导向
一个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要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应以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培养目标是构建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教育课程结构。
(二)以提升知识、素质、能力整体优化为目标
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门数多,面面俱到。但是调查发现,课堂上很多实际应用的知识又未曾学习。因此,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换,提升整体素质。
(三)加强人际沟通与现场应急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为辖区居民,需要公共卫生医师与居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应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
三、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主要措施
经过多次专家访谈,结合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科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及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通过重新合理地取舍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预防医学课程结构,形成了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四组课程体系模块。
(一)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主要以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主要开设课程见表1。
(二)专业课程模块
根据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特点,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传统的五大卫生及其他预防医学类课程。主要开设课程见表2。
(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同时也紧密联系岗位,对接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主要开设的课程见表3。
(四)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在健康知识的传播、人际沟通与交流,因此本次课程体系研究将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设置为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开设的课程见表4。
四、评价
本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设置的四个课程体系模块,既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出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内容的预防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又兼顾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为毕业生职称考取打下基础。同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课程需要不断实践和发展,通过改革使其保持价值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焕发人才培养的活力。后期我们将会通过对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的走访,及时做出修订。
参考文献:
余日安,杨翌,邹宇华,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 10(16):815-818.
[关 键 词] 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0-0082-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部等三部委在《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这些政策的出台对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培养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要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目前,国内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建设都是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为研究对象。本科预防医学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此课程设置以传统五大卫生和流行病、卫生统计为主导。这种课程设置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6年版)》提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12项内容。因此,培养出适应社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科预防医学人才是高职高专课程设置的重点。
二、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原则
(一)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为导向
一个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岗位能力要求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高专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应以岗位适应能力为导向,培养目标是构建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教育课程结构。
(二)以提升知识、素质、能力整体优化为目标
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门数多,面面俱到。但是调查发现,课堂上很多实际应用的知识又未曾学习。因此,课程设置应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换,提升整体素质。
(三)加强人际沟通与现场应急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为辖区居民,需要公共卫生医师与居民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课程设置应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很好的融合。
三、高职高专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主要措施
经过多次专家访谈,结合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专科人才能力的要求,以及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通过重新合理地取舍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预防医学课程结构,形成了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能力拓展课程四组课程体系模块。
(一)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主要以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主要开设课程见表1。
(二)专业课程模块
根据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结合预防医学专业特点,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传统的五大卫生及其他预防医学类课程。主要开设课程见表2。
(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为后续专业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同时也紧密联系岗位,对接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主要开设的课程见表3。
(四)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在健康知识的传播、人际沟通与交流,因此本次课程体系研究将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设置为能力拓展课程,主要开设的课程见表4。
四、评价
本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设置的四个课程体系模块,既突出了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出能够胜任岗位工作内容的预防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又兼顾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的要求,为毕业生职称考取打下基础。同时,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课程需要不断实践和发展,通过改革使其保持价值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焕发人才培养的活力。后期我们将会通过对实习基地及用人单位的走访,及时做出修订。
参考文献:
余日安,杨翌,邹宇华,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 10(16):81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