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你的摄影工作室名字RST Producti-on,是什么意思?
简:我们公司的名字叫RST Production,我们不想简单地做一个个人化的工作室,我们想作为一个团队来为客户服务,Production(合作拍摄)这部分会占我们摄影的很大的比重,前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些外国的摄影师来到亚洲做一个摄影的案子,也会想到找一个当地的公司来合作,我们也会帮他们做Production。
RST是瑞典文,对应英文的Noise,发出声音的意思,意思是我们的工作要有Noise,要让人家听见我们做了什么,要发出声音。
我的拍档现在也是一个摄影师,我们一起创办的摄影工作室,他以前是一个男模,2000年的时候开始在一起合作,最早他是负责创意、制作的那些工作,我负责拍摄,配合蛮好的,开始在市场上有我们自己的位置。后来他对摄影有了兴趣,现在等于我们是两个摄影师,都在拍摄。我们公司也有长期合作的造型师以及化妆师发型师等,可以给那些不想找广告公司的客户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中:你怎么体会商业摄影师与客户的关系?
简:一个客户寻找摄影师,真正应该找的是符合他要求的摄影风格的人,而不是单纯考虑摄影师人在哪里,如果你的作品是客户真正需要的那种,哪怕你在非洲,他也会去找你。和你摄影师待在哪里完全没有关系。
客户往往有一种误区,要么是冲着摄影师的名气而来,虽然事先很喜欢他的作品,但是真正到了拍摄的阶段,却会提出要求,让摄影师改变,拍那些他本身不擅长的风格,按照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完全不可理喻,也有些叶公好龙。另外大多数客户都比较贪心,比较重量不重质,要求摄影师尽量多拍;比如很多客户喜欢长得漂亮的模特儿,而我个人首选有个性的模特儿,尽量符合品牌的Style, 这都是一些理念上的不同。
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摄影师以及港台摄影师来到大陆拓展摄影业务,你作为一个香港摄影师,想必也参与其中,你怎么看待国内摄影师所提到的商业影像越来越难做的说法?
简:相比国外以及港台,国内的商业摄影师见不到优势,我认为很大程度户上是运作的方式不对,2000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工作了很长时间,我第一次觉得工作的模式很不一样,有很多冲突,一些本土广告公司的老板就劝我入乡随俗,但我坚持我的方法,因为我在全世界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中国内地不行?
我会先做一些我认为好的东西,拿给客户看,听他的意见,然后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做两个版本的东西,让客户选择。在商业上,客户通常是蛮保守的,广告策略上一个不慎,品牌垮了,他背不起这个责任。他们心里也想尝试新的东西,但一般不会主动去创新,两个版本最终要看市场的反应。
从2004年、2005年,香港的商业摄影师受经济形势影响,开始有精英化的趋势,一般的摄影师逐渐被淘汰,混不下去,那些真正水平高的而收费又不是特别高的才能在香港本地生存,其实这些年香港在退步,而京沪发展得很快。国内比较好的商业摄影师大多在北京,我认为在技术上面和国际上已经差距不大了,但是在概念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香港的摄影师的优势在于他们从小就是西化的教育,所以在摄影的国际化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些。国内的摄影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中西融合的问题的话,还是不能做到很时尚,而时尚是商业摄影很重要的特质之一。
中:数码时代,一些摄影师觉得在整个拍摄环节中,自己的作用越来越小,另外你怎么看摄影与修图的关系?
简:我很注重前期的拍摄,通常都会在拍摄现场就把图片合成一下,看最后的效果。摄影师和修图师之间是一对矛盾体,图片在后期合成的时候是会有变数的,一些修图师比较没有Sense,只是把这当成机械的工作,不懂变通。我通常会找合作过的、能够合得来的修图师合作,也会先给他一个小图来试试,其实我本身也会修图的,一个商业摄影师必须要自己懂修图的。我也会建议客户在修图的环节不要图省钱。
在以前的胶片时代,摄影师就显得很重要,而现在的数码时代,要分两面来看,纯时尚的、商业的摄影,首选数码影像拍摄;而艺术类的摄影,还是要选胶片好一些。有些商业摄影师盲目还在追求胶片,我觉得是不合时宜的,根本还是要看最后的用途。以前的胶片时代,摄影师要练“摄影”的,要有过硬的技术,数码时代更注重想法,摄影只是一个工具与载体而已,如果拍得比较烂,后期的修图可以弥补很多拍摄上的不足。现在的摄影师更像导演,从概念、前期、后期,摄影师要兼顾各种,也要多元化,不能只懂摄影,还要懂设计、懂艺术……,每行都要懂一些。
简:我们公司的名字叫RST Production,我们不想简单地做一个个人化的工作室,我们想作为一个团队来为客户服务,Production(合作拍摄)这部分会占我们摄影的很大的比重,前期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些外国的摄影师来到亚洲做一个摄影的案子,也会想到找一个当地的公司来合作,我们也会帮他们做Production。
RST是瑞典文,对应英文的Noise,发出声音的意思,意思是我们的工作要有Noise,要让人家听见我们做了什么,要发出声音。
我的拍档现在也是一个摄影师,我们一起创办的摄影工作室,他以前是一个男模,2000年的时候开始在一起合作,最早他是负责创意、制作的那些工作,我负责拍摄,配合蛮好的,开始在市场上有我们自己的位置。后来他对摄影有了兴趣,现在等于我们是两个摄影师,都在拍摄。我们公司也有长期合作的造型师以及化妆师发型师等,可以给那些不想找广告公司的客户提供一条龙的服务。
中:你怎么体会商业摄影师与客户的关系?
简:一个客户寻找摄影师,真正应该找的是符合他要求的摄影风格的人,而不是单纯考虑摄影师人在哪里,如果你的作品是客户真正需要的那种,哪怕你在非洲,他也会去找你。和你摄影师待在哪里完全没有关系。
客户往往有一种误区,要么是冲着摄影师的名气而来,虽然事先很喜欢他的作品,但是真正到了拍摄的阶段,却会提出要求,让摄影师改变,拍那些他本身不擅长的风格,按照艺术的角度来看,这完全不可理喻,也有些叶公好龙。另外大多数客户都比较贪心,比较重量不重质,要求摄影师尽量多拍;比如很多客户喜欢长得漂亮的模特儿,而我个人首选有个性的模特儿,尽量符合品牌的Style, 这都是一些理念上的不同。
中: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摄影师以及港台摄影师来到大陆拓展摄影业务,你作为一个香港摄影师,想必也参与其中,你怎么看待国内摄影师所提到的商业影像越来越难做的说法?
简:相比国外以及港台,国内的商业摄影师见不到优势,我认为很大程度户上是运作的方式不对,2000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工作了很长时间,我第一次觉得工作的模式很不一样,有很多冲突,一些本土广告公司的老板就劝我入乡随俗,但我坚持我的方法,因为我在全世界都是这样做的,为什么中国内地不行?
我会先做一些我认为好的东西,拿给客户看,听他的意见,然后在中间找一个平衡点,做两个版本的东西,让客户选择。在商业上,客户通常是蛮保守的,广告策略上一个不慎,品牌垮了,他背不起这个责任。他们心里也想尝试新的东西,但一般不会主动去创新,两个版本最终要看市场的反应。
从2004年、2005年,香港的商业摄影师受经济形势影响,开始有精英化的趋势,一般的摄影师逐渐被淘汰,混不下去,那些真正水平高的而收费又不是特别高的才能在香港本地生存,其实这些年香港在退步,而京沪发展得很快。国内比较好的商业摄影师大多在北京,我认为在技术上面和国际上已经差距不大了,但是在概念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香港的摄影师的优势在于他们从小就是西化的教育,所以在摄影的国际化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些。国内的摄影师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中西融合的问题的话,还是不能做到很时尚,而时尚是商业摄影很重要的特质之一。
中:数码时代,一些摄影师觉得在整个拍摄环节中,自己的作用越来越小,另外你怎么看摄影与修图的关系?
简:我很注重前期的拍摄,通常都会在拍摄现场就把图片合成一下,看最后的效果。摄影师和修图师之间是一对矛盾体,图片在后期合成的时候是会有变数的,一些修图师比较没有Sense,只是把这当成机械的工作,不懂变通。我通常会找合作过的、能够合得来的修图师合作,也会先给他一个小图来试试,其实我本身也会修图的,一个商业摄影师必须要自己懂修图的。我也会建议客户在修图的环节不要图省钱。
在以前的胶片时代,摄影师就显得很重要,而现在的数码时代,要分两面来看,纯时尚的、商业的摄影,首选数码影像拍摄;而艺术类的摄影,还是要选胶片好一些。有些商业摄影师盲目还在追求胶片,我觉得是不合时宜的,根本还是要看最后的用途。以前的胶片时代,摄影师要练“摄影”的,要有过硬的技术,数码时代更注重想法,摄影只是一个工具与载体而已,如果拍得比较烂,后期的修图可以弥补很多拍摄上的不足。现在的摄影师更像导演,从概念、前期、后期,摄影师要兼顾各种,也要多元化,不能只懂摄影,还要懂设计、懂艺术……,每行都要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