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的法律涵义,是指直辖市、建制市和建制镇。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城市美学研究的“城市”不仅仅是静止的客体对象,包括建筑、景观、各种生活现象,更要研究活动的城市主体,即城市的灵魂——人。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一、城市设计的形式之美
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之美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尺度、节奏与韵律、对称、不对称与均衡、整体空间的色彩处理、光影的综合运用等。
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
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设计师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按艺术方式改造环境,就是环境艺术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形态的环境构成要素,诸如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但是,环境艺术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和门类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二、城市设计的功能之美
城市空间的功能实用是其形式美观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广场等空间设施的形式必须首先服务于它的功能,同时空间的功能又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功能和形式中,单一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有损城市空间的美感。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
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如果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三、城市设计的精神之美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对不同城市的评价,比如野蛮、粗俗、文雅、得体、素质高等。其实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观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又是城市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赏者,而且是城市美的创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形态美的创造。
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感知到城市环境、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审美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城市审美教育是通过城市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铸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的感觉、想像、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等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符合城市的艺术创造。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
总之,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以上三个方面,才能让城市呈现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二——规划师.
[2]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段汉明.城市美学与环境景观设计.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地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城市美学研究的“城市”不仅仅是静止的客体对象,包括建筑、景观、各种生活现象,更要研究活动的城市主体,即城市的灵魂——人。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
一、城市设计的形式之美
现代意义上的形式之美主要包括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尺度、节奏与韵律、对称、不对称与均衡、整体空间的色彩处理、光影的综合运用等。
城市的艺术形象是城市形态美的外在表现,它是人们接受美和培养美的媒介,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同时也是规划师、设计师和建筑师思想情感的表现和表达。
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建筑的高度密集,这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部分。建筑实体对于城市整体美的贡献不在于建筑个体,而在于建筑群体和空间的组合。现代建筑从整体观念提出:不但建筑个体的形象要尽善尽美,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也要和谐统一。
城市建筑设计要根据城市形态的总体要求,仔细推敲城市空间的比例、尺度、序列和建筑群的色彩、高低、体形、质感和韵律等,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通过对建筑实体负责任的设计,设计师可以成功创造出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建设,按艺术方式改造环境,就是环境艺术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涉及所有物质形态的环境构成要素,诸如自然景观、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艺术、壁画艺术、工艺美术、广告装饰等。但是,环境艺术并不是这些构成要素和门类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二、城市设计的功能之美
城市空间的功能实用是其形式美观的前提和基础,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广场等空间设施的形式必须首先服务于它的功能,同时空间的功能又通过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功能和形式中,单一地追求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有损城市空间的美感。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态,就具备了创造美感的基本条件。一个城市如果结构合理,我们便说它在美学原则上体现了合规律性。它能够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基本需求条件,就能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构筑广阔的舞台,从而在美的层面体现出城市设计美的合目的性来。一个城市如果形象真实,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认知的基础。
高层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结构合理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说,城市形态的真,必须首先做到结构合理,然后才考虑在真实的形态下去塑造形象。如果只有惹眼的形象,而这种形象与城市的结构完全脱节,那这个城市的形态就属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无法创造美的。
三、城市设计的精神之美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对不同城市的评价,比如野蛮、粗俗、文雅、得体、素质高等。其实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观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体,又是城市审美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赏者,而且是城市美的创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形态美的创造。
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感知到城市环境、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审美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育和培养。城市审美教育是通过城市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对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铸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艺术的表现还要依靠创作者的感觉、想像、情感和对艺术的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就等同于艺术家,他们必须深入现实生活,获得深刻的社会体验和生活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去发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炼、凝聚,同时加上丰富的情感,从而创作出艺术的典型形象,使人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既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符合城市的艺术创造。我们必须将建筑、城市与人的知觉三者拉近,放在文化与哲学的高度加以看待,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
总之,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以上三个方面,才能让城市呈现真正的美。
参考文献:
[1]马武定.城市美学之二——规划师.
[2]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3]段汉明.城市美学与环境景观设计.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