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冰 局外人,局内人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977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会不会已经被时代甩掉了?”
  4月12日下午3点半,演员何冰的最新角色是摄影师镜头中的“演员何冰”。
  在北京798一家传媒公司的楼梯台阶上,何冰身着牛仔外套和校服风格的黑白运动裤,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摆着类似于托腮凝视的深沉姿势。他肤色暗沉、眼袋深重、表情苍白,木讷与尴尬取代了他在话剧舞台上那种熟悉的机敏。拍摄快结束时,摄影师让他自由发挥,他想了一会儿,腾地抬起右脚,跷起非常北京爷儿们的二郎腿。全场哄笑,他一脸无辜。
  两个月前,49岁的何冰进入到时下最典型的娱乐工业体系之中——他签了人生中第一家经纪公司,为了宣传新电视剧《白鹿原》,他开始接受高密度的采访。
  “为了拍照片居然还化了妆,这是我以前没有过的经历。”采访刚开始,何冰就大方承认了自己拍照时的不适,但随即他又流露出中年人的那种礼貌与克制:“得配合,不能什么都由着自己性子来。”
  这一两年,何冰觉得自己开始遭遇中年危机。能接到的角色都接近老年人了;以前出去见人都得喊别人“哥”“姐”,现在到人群中一看,谁都比自己小;身体机能也开始退化,以前连续拍戏十几个小时都能斗志昂扬,现在连续作战七八个小时,他就得依靠意志力去说服自己了;他不会使用电脑,只用DVD看碟,和一帮端着电脑的年轻人在一起开会时,他感觉自己变得可有可无、不合时宜。他内心分娩出一种隐隐的担忧:我会不会已经被时代甩掉了?
  1991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何冰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北京人艺”)工作。当时技术革命尚未汹涌而至,很多老先生还处在抵触电视剧的状态中,“大家觉得这不是艺术”。在何冰的回忆里,这部有着良好文化传统的老机器还在按照过去的方式运转。
  “以前在北京人艺就是面对剧场和观众,出去就是面对电影院电视台,可现在网络突然来了,我就觉得特陌生。”中年演员的不安全感从四面八方袭来,何冰担心自己故步自封。“当这个职业召唤你的时候,绝不会通知你,而当你被挤下车、看着这个车的背影时,你也不会知道你是怎么下来的。”
  采访前一晚,何冰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又谈论起这个话题:当这个世界已不再是你年富力强时熟悉的那个世界,你该如何应对?
  何冰给出的答案言简意赅:“要工作,不停地工作。”
  “只有去做才有意义,否则一个人坐家里没意思,它不能给你营养。可能真有那样的高手,坐在家里参禅修道就能获得灵魂上的自由,但我没见过。所以要迎着生活,勇敢地上去……勇敢是我们这个年纪最豪迈的姿态。”何冰说。他需要呼吸新鲜空气,也对签订公司怀揣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这些年轻人能帮到我。”
  为了团队协作,何冰被迫开始使用微信,在采访和拍摄时收起自己的倦怠和懒散。
  “所谓牺牲,无非就是惯不惯着自己。”

观众有追问就好


  对何冰而言,不惯着自己是扮演很多角色的前提。比如演鹿子霖之前,他必须先与自己进行道德博弈。“在我的生活中,我绝对不会是他这样的人。但我知道我必须接受他才能内心舒服地表演。”
  在作家陈忠实的原著中,鹿子霖是一个阴险狡诈、在利益面前没有底线的好色之徒。他有农民的贪婪、怯懦,也有大时代中小人物不能掌握命运的悲凉。
  二十多岁时,何冰就读过这部小说,后来人艺排话剧版《白鹿原》,何冰曾毛遂自荐演鹿子霖。但当时林兆华导演觉得他年纪太小,和饰演男主角白嘉轩的濮存昕不太搭,就没有应允。后来兜兜转转,何冰终于在电视剧中扮演了这个角色。
  “鹿子霖是个难题,如果一味地写他的坏和自私,这个人物会不会显得单薄?”《白鹿原》编剧申捷曾经有过这样的担忧。而在白嘉轩的扮演者张嘉译看来,白鹿二人是白鹿原的两面,具体到个体时他们才是分隔开的两人。“他们相爱相杀。”张嘉译这样解释人物关系。
  作为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总监,张嘉译也参与到了选角工作中。他说选定何冰饰演鹿子霖,重要原因是“何冰具备完成条件,也能捕捉到农民身上狡诈的东西”。
  “何冰很聪明,什么都明白。他也灵动,小眼睛一翻,什么都有了。”张嘉译在电话里调侃。两人相识二十余年,但直到这部戏才有合作。“一搭手就知道他的功力。我们俩到现场走一趟,找到演戏支点,一试就搭住了,变一个动作、一句台词,都是一点就通。”
  
  为了撑起这个与自己秉性相反的角色,何冰尝试用喜剧的眼光去审视鹿子霖。“他觉得自己特复杂,其实特简单。他每天在想,我这么一算计,这一亩二分地就是我的了、这二斗公家粮我又能侵吞了,每天都在算这种小账。我们看觉得这人鸡贼,可他自己一定觉得这是機智。生活中有这种人,你这样去演不就行了?把鸡毛蒜皮的小聪明渗透出来,你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是好人,但其实你早就被别人看得清清楚楚了。这样的话,喜剧性不就出来了吗?”
  对于鹿子霖的结局,何冰也有自己的想法。聊剧本时,他问过编剧申捷:“是不是应该再多写点什么?”在何冰看来,原著中的鹿子霖被陈忠实宽恕了:作者无法阻止他尔虞我诈的行径,只好让他变成行尸走肉,丧失快乐,解除痛苦,然后免于惩罚。
  何冰认为剧本中应该加一些和白嘉轩对比的戏:一个演忘却,一个演折磨,不直接给观众解释,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难道自私了一辈子的人就没事,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就应该痛苦?”
  “观众有追问就好。”何冰强调,“现代戏剧至少有两个以上真理才形成,否则单一真理叫什么?叫布道。我们给不出人生的答案,这也不是艺术工作者的天职。”
  每一次开始演戏前,何冰都会先厘清自己将演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再考虑这个人在社会格局中会有怎样的盔甲。他说,观众需要胡萝卜素,大部分的演员就只会演胡萝卜素,而不会抽身而出把自己变成胡萝卜,于是荧屏上充斥着大量满脸正气的好人和满脸奸佞的小人——“可生活中哪能那么轻易辨别出好人和坏人啊?要那样的话,生活太简单了,人也太简单了。”

“我内心谦虚到有点自卑”


  何冰出生于1968年,19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同班较早出名的陈小艺、江珊相比,有点鞋拔子脸的他几乎没有沾上青春年少的光:他既没有风流倜傥的脸,也很早就失去了轻盈的世俗快乐。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逢年过节时,父母带他去北海公园玩,路上能买一根冰棍就已经是极大的慷慨。可何冰说他从未从中获得愉悦感,甚至不理解逛公园能带来什么乐趣。他觉得自己从小就有点悲天悯人。
  后来决定考中戏,是因为自己成绩太差,“华山就这一条路了。”三试时,考场设在中戏办公楼四楼,学生们拉着大幕考,何冰好奇,拉开侧幕一看,底下坐的都是于是之、蓝天野这样的表演艺术家。“就为了招一帮学生,一群戏剧大师坐在下面。”何冰感慨。
  1991年中戏毕业之后,何冰来到北京人艺工作,每月工资99元。他跑各种龙套,杵在台上戳大枪、在侧幕出声不露脸,或者全场就说一句台词。
  为了赚钱,他去一些剧组面试,对方客客气气倒热水,说:“回头给你打电话。”何冰出门才想起来:对方其实连电话都没留。那时候流行音乐电视,吃外形的亏,他还是只能演一些不起眼的龙套。他害怕命运不会选择他,他害怕表演无法成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钱。
  那段时间光景惨淡,何冰记忆中总是漫长的冬天,“非常迷茫,非常孤独。”人艺的舞台监督告诉了他一个在冬天吃饭的办法,于是他一整个冬天都那样吃饭:支一个蜂窝煤的炉子,锅里放满水,塞一大把不值钱的白菜进去,小心翼翼地捞两片速冻的羊肉,再买张大饼就着卤酱吃。他彻夜彻夜地读小说,白天睡到下午四五点再去剧院后台洗个热水澡,“觉得自己像个人了,开始跑龙套。”
  这样的境遇直到1996年参演《甲方乙方》才有所好转。在这部公认的贺岁片鼻祖电影中,何冰饰演“好梦一日游”四人组中的梁子,和他搭戏的演员是导演冯小刚、已经拿到戛纳影帝的葛优、已凭借《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等电视剧为人所知的刘蓓。电影获得了1997年度“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何冰终于从一名龙套演员熬成了主角。他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主演的电视剧《空镜子》《浪漫的事》都有了不错的收视率和口碑。但也就在那段时间,从贫穷中解脱出来的何冰开始生出一种新的自我怀疑:我竟是这样一个视财如命的人?
  他将嗔怒娇痴全写在脸上,为了赚钱,他拍了烂电视剧。对于烂的标准,他非常斩钉截铁:“凡是我演得不好的电视剧,我都没有进入过角色。观众不喜欢的、没出名的,都是不好。”
  “没有出名的就一定不好吗?没有遗珠吗?”
  “没有。我们电视剧领域的创作还没有那么阔,但凡有一点好,观众都会鼓掌称赞,因为坏的太多了。”
  去年何冰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第一句话就是:“何老师,这里有一个戏,您看一下。”何冰问:“是什么戏?”对方答:“XX韩剧您看过吗?就这戏。”
  “你拍戏是为了什么啊?你是有思想、有话想说才拍戏对不对?结果就是复制。”何冰说,“玄幻没问题,小鲜肉也没问题,只是缺少国字号的正剧,好像也不对吧?我相信所有人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并不是在谈小鲜肉的高片酬,而是在谈论他是否有与高片酬匹配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
  怀疑自己是“钱狠子”不久之后,何冰给父母买了一套房,心才逐渐定了下来。他不再急吼吼地接戏,安慰自己之前“什么戏都接”只是因为缺乏安全感。他庆幸自己很快从掌声和名利中清醒,也庆幸自己本质上并非唯利是图之人。他承认当前的电视剧在营养传播上趋弱,但也感激它依然生机勃勃:“养活了一帮人,算是最大的功德。”
  2005年3月,何冰主演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在央视一套首播,第二周的平均收视率达到7.85,甚至超过了《新闻联播》,在2005年上半年央视播出的所有电视剧中位居第一。2015年,他和青年导演徐昂合作,主演了口碑上乘的《十二公民》。电影获得了罗马电影节最高奖项“马可·奥雷利奥”奖,何冰饰演的8号陪审员延续了宋慈身上的刚正不阿,成为主导电影走向的关键人物。
  “我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作为人,我们都有惩恶扬善的欲望。这两个角色,并非我演得多好,而是这种感情我们是共通的。”何冰说他至今都对自己在《大宋提刑官》中的表演感到汗颜,认为那种表演枝蔓丛生,子弹库里有点装备就恨不得倾囊而出。
  他把自己当作这些作品的局外人,戏份一杀青就决绝告别,偶尔打开电视看见自己的脸,他都不作停留。他认为自己还没拍出能够配得上“艺术家”称号的作品,而中国满地都是艺术家只是因为“这三个字给得便宜”。“这个称谓意味着位置和待遇,而且中国很多艺术家,是熬到了岁数才称为艺术家。就跟作家一样,真配得上作家的有幾个?你作品得有力量啊,不是说这辈子写了好几千万字都是烂文章,就能称为作家。”
  何冰将这条线设得很高,因而觉得自己还离得很远:他内心有荣辱,还会因表扬而高兴,为批评而生气——“演员要活在掌声中,可又不能贪恋它。”这是他一直在琢磨的课题。他说纯种的混蛋才是艺术家,而自己,还是一个内心谦虚到有点自卑的人。

表演,是演给自己看


  这两年,何冰作品不多。最近在电视上出现,还是在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中。他读郁达夫写给沈从文的信、读杨恽写给孙会宗的信,读编剧蔡春猪写给自闭症儿子的信……沉郁顿挫、字句铿锵,话剧舞台上的多年锤炼使他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掌控力。
  1999年和2004年,何冰曾两次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2011年,他与陈道明合作《喜剧的忧伤》,全部18场演出卖出16200张票,创下北京人艺的票房纪录。
  很多人认为何冰已经成为人艺的台柱子,但何冰自己却不太当真:“大家随便都是台柱子,这就已经不值钱了。一个房子哪需要那么多柱子?自己得知道斤两。”
  他也不认为获得梅花奖的两部话剧是他的巅峰状态。在他眼中,迄今为止在舞台上出神入化的经历就只有一次。   有一年他在话剧舞台上演《窝头会馆》,有一幕要砸酒瓶子,没用对劲儿,手指上嵌了一大块玻璃碎碴,戏服的大宽袖子里瞬间被鲜血染红了。当时距离演出结束还剩五分钟,搭戏的演员以为出了大事,正想起身放弃演出,何冰赶紧用眼神制止她。在余下的时间里,何冰脑子再没有空间去想表演的技术,惟一能做的便是安静、规矩地演完。他不再有炫耀,也不再有骄矜,在对外力怀有巨大恐惧时,他进入了一种修禅的境界。
1.话剧《喜剧的忧伤》何冰与陈道明
2.电影《十二公民》
3.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剧照
4.电视剧《白鹿原》剧照
5.电影《甲方乙方》剧照,何冰与冯小刚

  何冰信奉从局限中能获得广袤的自由,也希望把人生苍凉的底色氤氲于每一个角色之中——苍凉,他说这是他的人生观:“人生最终就是这样,不过我们同时还在寻找阳光而已。所有的事情都在提醒你,当你经验最丰富、人生进入最好阶段的时候,突然你就老了。”
  在人艺舞台上,何冰曾和戏剧大师林连昆演过几百场话剧。这是他的高山:“(林连昆)站在台上宠辱不惊,又是角色又是自己,水乳交融,他就像一个指挥家一样指挥着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太灵巧了。”但也正因如此,何冰内心产生了深深的惋惜:“在他们最好的时候往往没戏演了,可能是不需要了,可能是你自己身体不行了,可能你不符合现在的审美价值观、年轻观众不要看了……这些都是可能的问题,你说能不悲凉吗?但这就是你一生努力的过程。”
  随着林连昆、于是之等老先生相继过世,人艺也从枝繁叶茂的鼎盛落入时代的次席。这几年,资本一窝蜂涌入影视剧行业,大多数演员从舞台走向镜头,从此不再回头。对于表演行业被大量热钱包围,何冰坦言在目前中国的创作领域,真正的富人还没有诞生。
  “你没有力量和资本对抗,也不能要求别人对物质无欲无求。我们也没有权利要求资本懂戏,所以你不能责怪它,甚至你应该觉得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资本终于来了,因为不来更不好。只是我们从业者首先要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们由衷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在人艺浸淫多年,何冰说那种鼓励塑造人物的表演观念、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早已长在了自己身上。他在日常生活中抽熊猫香烟、爱干净、穿时髦的窄脚裤,可在内心,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我谈的这些事儿,哪件不是穿长衫的?”
  这些年,何冰的阅读兴趣集中于物理、宗教和哲学。在很多问题上,他都流露出宿命的论调:“从猿变到人,恒定的东西没变,人就没变。我们的贪婪变了吗?自私变了吗?这些也不是坏词,不然哪来社会进步?”
  他不介意自己能否跟上新闻,因为他认为人类就是不断地复刻重制,连阳光都是8分钟之前的,“哪有什么新消息?”
  他不妄图僭越哲学家对宇宙命题的思考,只想以演员的使命把住人性善恶的根。活了半生,他极少做出冒险的举动,几乎克己复礼地遵守着本分——他最喜欢的战争场景始终不是见血封喉的那一瞬间,而是敌我双方开战前错剑致礼的那个仪式。
  “所有的表演说好听点是演給别人看,说实在话,是演给自己看。我只想圆圆满满地演完演员这个角色。”何冰说,这是人到中年、身上插满标签之后,他,惟一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东西。
其他文献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公布了关于韩春雨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校方称,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布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翌日,韩春雨公开表示接受有关的处理意见,并向同行和社会公众表示歉意和感谢。  但很多网友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对于“论文是否存在造假”并未盖棺定论。  韩春雨事件发酵了两年。2016年5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论文《DNA-guided genome
摘 要:近几年加大对司法改革的进行,法制意识在公众之中有所增强并随着冤假错案的纠正,分析冤假错案中的物证审查情况、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更是着重分析物证审查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而通过此次的研究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  关键词:物证审查;物证鉴定;非法证据排除  中图分类号:D9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119 — 03  从古至
不知是克孜尔石窟里9年的宗教体验,还是走回大城市10年的世俗困纾,让王征从面带英锐之气的青年山水画师,变成慈眉善目的中年佛教美术学者。  14年前日本NHK电视台来石窟拍摄,镜头里的他头发中长、中分,显出青年艺术工作者的玉树临风,说话腼腆。他说:“在临摹(壁画)的时候,感觉像在跟古人对话。一种气息,通过蒙在上面的灰呀土呀,传递到心中。……一种信念吧,佛教里说,人画一身菩萨,就等于念了多少经。”  
提起盖里奇,你会想到什么?  他已经42岁,脸上纹路错杂,发际线明显靠后,却还被人称为“英伦坏男孩”。他幼年时有读写障碍,难以理解晦涩的文字,成人后导演的影片却常以结构精密、线索复杂著称。他有个贵为爵士夫人的母亲,他所钟爱的角色却是黑帮、暴徒以及流氓。不说话时,他忧郁、沉闷甚至痛苦,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他却变得耀眼、才思敏捷,能够从果酱迅速联想到相对论。  《大侦探福尔摩斯》上映前,他最出名的头衔可
摘要: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目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尚停留在“奔走、呼吁”的探讨层面,缺乏可操作性,还没有在中小学中真正实施。本文根据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命价值失落现象,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在中学生物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并详细分析了其缘由、内涵和实施步骤,着重探讨了如何在中学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将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以期能顺利推行生命教育,提高德
接到爷爷病危的电话是在早春一个清冷的午后。虽然早知道他的病情随时可能不可收拾,放下电话还是慌了神。正在大学宿舍的我连滚带爬下了床,抓起一件衣服就走,快到公交车站才发现没带钱,不得不折返。当时真有点“方寸大乱”的感觉。    两年前,爷爷刚动完手术,我和两个叔叔去青岛看他。一坐在病床边,他就迫不及待讲起了手术的经历:“一觉醒来就结束了,一点也不痛苦。”说这些话时,老人家就像个孩子。然而,当时的我和爷
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时时有新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赋予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去开凿“生活”这眼活水,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的规律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海洋链接在一起,使他们不仅能用语文来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更能用语文来创造新的生活,成为一个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语文人”。    
雪山近在眼前巴里坤的早晨  蜃气在天山北麓的盆地里虚无飘渺地蒸腾,覆盖着积雪的山顶仿佛是悬在半空的云,自东向西连绵不断。  烈日下,一个流浪汉在天山脚下沿着公路闷头走着,身上的厚棉衣泛着油光,背着一个鼓囊囊的编织袋,拎着两个大小不一的布袋子,前倾的上身左右交替地晃着,远远看上去像失码的天平。在路边一处水洼旁,他放慢了脚步,一群乌鸦围着一只站在褐色砂岩上的大鵟,大鵟昂着首、张着喙像在布道。我们的车从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将EWB引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利用EWB软件进行仿真、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消除对理论知识的“抽象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教与学在良好互动的同时更生动、直观,达到使学生对逻辑电路的基本理论易于理解,对拓展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目的。  关键词: EWB 计
[摘 要]新媒体技术带来的 “工具理性”极大地消解了现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学校园,尤其强烈地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影响。大学校园里,教师、学生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主要桥梁——知识内容和文化环境是大学教育的几个主体,而如今它们的主体性正面临着工具理性的强力消解。我们在反思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坚守文化自觉,在使用工具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