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工具理性坚守文化自觉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t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技术带来的 “工具理性”极大地消解了现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学校园,尤其强烈地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影响。大学校园里,教师、学生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主要桥梁——知识内容和文化环境是大学教育的几个主体,而如今它们的主体性正面临着工具理性的强力消解。我们在反思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坚守文化自觉,在使用工具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内涵和价值意蕴,在教育过程中把价值的、人文的、内涵的要求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日常行为中,共同培育人类社会的新生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36 — 02
  当波斯曼著《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时就已经描绘了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失控和知识垄断的危害,他深刻批判科学技术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现实威胁——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1〕 20年过去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变革浪潮席卷全球,对于工具理性的批判也成为了“自法兰克福学派以来的各种技术批判主义者以及后现代主义者学术批判的主流”〔2〕,媒体技术带来的“文化工业”和“工具理性”极大地消解了现代文化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文化规约和实体情景的历史延承在以新媒体传播的现代文明体系里,承受着来自科技工具理性的价值挑战与理念改写。〔3〕工具理性主导着人们的意识,使人们享受并依赖着技术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失去个性与独特性。新媒体技术影响尤甚。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任务的大学校园,尤其强烈地受到了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全面反思。
  工具理性的概念来源于韦伯,他把理性划分为两种类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他认为:“工具合理性行为取决于对周遭客体和他人行为的期待,这些期待被行为者当作达到自己合理追求和计算目标的‘条件’或‘手段’。价值合理性行为是为某些意识到的伦理的、审美的、宗教的或行为的其他形式的价值本身的信念所决定的行为,他与成功的希望无关。”〔4〕工具理性追求工具的功能、效率,追求技术的最先进和功能的最强大,从而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价值理性则指向对人的命运、尊严和价值的关怀,其功能在于反思性、批判性和否定性。
  无论是从技术教育层面来看,还是从新媒体本身作为工具的普遍使用来看,工具理性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诉求,弱化了大学校园曾拥有的“知识的圣殿”般的理念;人们对于新媒体工具的过分依赖,削弱了人作为“智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大学校园里,教师、学生以及连接二者之间的主要桥梁——知识内容和文化环境是大学教育的几个主体,而如今它们的主体性正面临着工具理性的强力消解。
  (一)消解教师的主体性
  1.消解教师的权威性。新媒体工具成为丰富便捷的知识来源。当知识变得随手可得时,传统意义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就要面临挑战。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一张干净的无字白纸,而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信息时代大学生,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传授方式就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或是知识体系没有与时俱进,就难免受到学生的诟病,这从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于教师、对于知识的尊重。古人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现代社会则很难树立此理念。
  2.淡化师生关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扩展了知识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使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的个性化选择程度与时空选择的广度大大提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者,课堂也不再是唯一的学习途径,师生关系大大淡化。
  3.弱化教师个人魅力。新媒体信息过载导致大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新习惯,同时,可称为“全媒体”的终端丰富了大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视听”也渐渐成为一种新阅读习惯。为适应这种新型阅读和学习习惯,现代大学普遍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教学技术的多媒体化确实带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等好处,但对多媒体课件的过分使用和完善美化体现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大多将多媒体课件视作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而忽视传统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教师个人魅力。
  4.异化学术创新能力。现代社会的功利诉求,使得教师这一职业群体不停在职称、课题和奖项之间追逐争夺。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客观上使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思考力和思辨性一定程度上降低,另一方面,职称、金钱、名誉等功利价值代替了兴趣成为教师进行学术创新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前一百名内出现的个数与次数凤毛麟角,这与中国知识界的学术创新能力低下息息相关。
  (二)消解学生的主体性
  1.学习变成“学而不习”。新媒体技术的便利和迅捷性,是以牺牲人的思维能力为代价的。首先,新媒体技术及其传播方式和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全新、全开放式的知识来源,并发展了新的知识建构方式,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积累方式被弱化。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学习,既要学新知识也要复习,温故才能知新。如今,大学生复习和记忆的学习方式被“百度”所替代,除了闭卷考试,大部分时间“学而不习”。其次,“习”也含有一种思考的意思,“温故”是要经过思考,才能“知新”。新媒体提供的信息的丰富完整性,弱化了大学生的思考能力。相较而言,传统的纸质书本由于作者视野、观点和篇幅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第三,新媒体的超时空特性,开创出新的学习观念。学习变成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而越是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学习”概念更加消失于无形。
  2.丰富原有大学生个人角色定位。大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从信息的传播角度来看,他们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可以参与信息的发布与意见的表达;在言论表达的时候,他们既可以是意见领袖,也可以是意见领袖的追随者;在使用各种带有广告的应用工具时,他们既是受益的免费用户,同时也是广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他们有时既是买家,也是卖家……大学生角色的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这一群体的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因为每一种角色都使他们在某项事件处理过程中产生纠纷和困扰的可能性加大。比如网络开放的信息传播和言论空间,使大学生参与谣言传播和公共事件的可能性增大、使大学管理者对大学生言论自由的尺度的把握难度加大、使校园舆情的监测与引导难度加大。   3.新媒体加速了大学生个人角色的社会化进程。首先,新媒体开创了大学生社会接触的新形式,他们对于社会图景的认知更加直接和主动——他们可以寻找到任何他想要的主题进行搜索和探知(而无关乎真实),这就相当于他们在离开校园之前就已经通过网络迈出了通向社会的第一步伐,对社会图景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探知。同时,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利弊兼有。虽然各类快速便捷的即时通讯工具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成本、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但它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面对面交流。有时会造成部分学生的交往障碍。
  (三)消解原有知识结构和内容
  “合理”信息的限制被突破。波斯曼把大学的规则体系描述成一个“信息控制机制”。“这个控制机制的标准常常见诸教学计划”,学校通过这个计划来控制什么是大学生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合理的信息不应进入大学的知识系统中〔5〕。他所指的“合理”信息,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内容,二是数量。在内容上,大学教育的培养理念已从“精英”转向“大众”,注重知识的专业性和多样性,知识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限制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种类,首要的便是必须以科学精神为前提。新媒介在内容上提供了一切可能的信息,包括伪科学、神学、谣言等不真实信息,有时让人难辨真假。在数量上,虽然大学教育并不严格限制知识的数量,但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快速阅读和视听阅读习惯、手机和网络依赖症、冗余数据信息干扰……,这些都导致现代大学生普遍显示出一种浮躁、焦虑的情绪,失去了内心的安宁和思考的深度。可见,移动终端、电脑的个性化使用,已经使信息的种类和数量的供应失去了控制,学校设计出的知识结构及其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挑战。
  (四)消解文化环境
  1.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学校是意识形态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环境。新媒体入侵给大学校园带来的不仅是信息失控,文化和意识形态环境同样遭受挑战。可以看到,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的易塑性在新媒体环境中得到强化——网络信息过载可能导致新的意识形态困惑和文化矛盾。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通过新媒体途径获取文化消费品的便捷性和廉价性使得他们比以往的大学生们更容易、也更有可能面对这些文化和意识形态冲突。同时,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等深受媒体泛娱乐化影响。据曹瑞荣等对上海市18所大学进行的大学生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各类视频行为排名第 三,仅次于使用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工具。〔6〕
  2.大学校园文化和传统的精神内涵在网络信息海洋中很容易像泡沫一样越飘越远。现代大学教育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波斯曼对电脑技术的严厉批判之一便是“电脑宣判”——电脑技术生成的答案和数据垄断了人们的思想〔7〕。信息和技术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大学生们丢失自我意识,丢失最深层次的文化领悟和理性思考。而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主要是在无形地寄载于师生间的文化交流、同学间的学习氛围以及作为整体的大学校园生态环境之中,润物无声。
  3.新媒体带来道德危机问题。尚且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思想观念尚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面对新媒体信息和技术垄断,必然会产生新的焦虑和矛盾。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其传播信息时有可能发布虚假、夸张不实或不道德信息,同时,网络诈骗事件频发、从未消失的网络谣言的不断兴起和辟除等事件都比较容易导致大学生新的信任危机。作为用户的大学生,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面前,也容易冲动地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进行一些敏感话题和观点的讨论和传播。如何能面对负面事件的集中爆发、“吐槽”洪流等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和道德自守,不迷失于“围观”的集体无意识中;如何能面对新媒体世界中无处不在的各类诱惑坚守自我,不迷失于暂时的好奇和欲望中,是现代大学生理性使用新媒体工具的一种必需的内心修炼,也是大学生思政工作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文化自觉的价值坚守
  韦伯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仅仅只是工具理性的现代化,其结果是人类的价值和意义丧失了存在的客观性。 “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和传承、研究、融合、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8〕作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独特机构,大学本身应在政府和企业之外享有一定意义上的独立性,如此才能工业技术、媒介垄断和商品消费意识大潮中保持警惕。韦伯的“价值理性”强调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而不计较功利性后果。大学教育更应着眼于对于人的终极关怀价值。大学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弘扬并坚守了一系列精神追求:如对于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真理的理性气质、坚持文化批判精神等。
  新媒体不仅仅只是技术工具,它提供了难以计数的信息数量,改变了传播方式,更是我们无时无刻不接触和使用的环境。“每一种媒介承载的感知或意识偏向——我们最意识不到的方面,正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东西,比媒介内容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9〕大学教育在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超越工具理性,唤醒文化自觉,坚守大学教育的文化本性。
  (一)坚守大学教育的文化定位和责任追求
  大学教育要回归到教育的终极价值上来,就必须坚持大学最原初最本质的文化定位和责任追求。文化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文化定位是指,大学要立足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育人和文化引领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以培育和传播高尚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品格为主要目的,把大学生当成最核心最本质的“人”进行关怀,充分发展和发扬他们的个性,而不是将他们作为统一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极力追求高就业率。从时代的深度来审视大学的历史责任,大学教育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传承民族正气、弘扬经典智慧、树立优秀品格;从社会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大学的现实责任,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培育技能的同时应该要突出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树立起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   (二)坚守大学校园的纯真秉性和浪漫理想
  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象牙塔”,最主要是因之纯洁性和理想性。现代大学校园虽然无法完全超然于世俗之外,但相对于社会竞争的残酷和复杂,大学校园的纯真秉性无疑是不可重现的。当下正在热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反映出一个时代特征:大学校园的青春浪漫正在成为80后美好的集体回忆。这种对于理想和纯真逝去的深切怀念,恰恰说明工具理性下的功利诉求使得现代社会大多数人忘却了大学时期的浪漫理想。如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所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大学是一个理想的所在,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坚守大学校园的纯真秉性和浪漫理想,首先要坚守大学教育追求真理的理想性和知识探索的纯真性,使之超然于政府、企业的指标限制和利益要求之外。其次才能在每一个个体层面引导学生坚持人生理想和目标,服务和奉献社会,最终增进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
  (三)坚守大学精神的价值引领与道德示范。
  正如哲学家赵鑫珊所说: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除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一代大学生与一个时代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大学精神与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道德操守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坚守大学精神的价值引领就是坚守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坚守大学精神的道德示范,就是坚守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希望。有了更高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示范,就有了能引导着人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前进的灯塔。
  新媒介技术的进步,虽然对传统的大学校园无论是环境还是文化层面都带来了挑战和冲击,但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也为大学校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信息洪流和创新空间,更为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不断超越自我的平台和路径。超越工具理性,回归大学的价值本身,就是回归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终极意义。反思工具理性,与唤醒大学校园的文化自觉,树立伦理追求和美学追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实践层面,文化自觉,就是要把这种价值回归内化为教育的自觉行为,在使用工具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文内涵和价值意蕴,在教育过程中把价值的、人文的、内涵的要求体现在大学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和日常行为中,共同培育人类社会的新生力量、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参 考 文 献〕
  〔1〕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9.
  〔2〕 赵建军. 超越“工具理性批判”〔J〕.哲学研究,2006,(05).
  〔3〕 杨状振.偏执的神话与迷离的景观——新媒体人文精神批评论纲.新闻传播与评论〔M〕.2010:1.
  〔4〕 张广斌,谢廷龙,赵承福.教育管理组织:技术理性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03,(08).
  〔5〕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4.
  〔6〕 曹荣瑞,江林新,廖圣清,董少校. 上海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12,(04).
  〔7〕 〔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7.
  〔8〕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8).
  〔9〕 〔美〕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 何道宽,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36.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摘 要:《纲要》明确指出:“语言是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工具。”语言的本质功能是交往功能,0—3岁是发展语言、学习交往的最关键时期。本文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四川五个地州的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进行调研,旨在了解0—3岁儿童语言交往现状,并对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  关键词:0—3岁 语言 交往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交流基础之上的,幼儿时刻都需要与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公布了关于韩春雨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校方称,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布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翌日,韩春雨公开表示接受有关的处理意见,并向同行和社会公众表示歉意和感谢。  但很多网友认为,这一调查结果对于“论文是否存在造假”并未盖棺定论。  韩春雨事件发酵了两年。2016年5月,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论文《DNA-guided genome
摘 要:近几年加大对司法改革的进行,法制意识在公众之中有所增强并随着冤假错案的纠正,分析冤假错案中的物证审查情况、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更是着重分析物证审查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进而通过此次的研究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  关键词:物证审查;物证鉴定;非法证据排除  中图分类号:D9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11 — 0119 — 03  从古至
不知是克孜尔石窟里9年的宗教体验,还是走回大城市10年的世俗困纾,让王征从面带英锐之气的青年山水画师,变成慈眉善目的中年佛教美术学者。  14年前日本NHK电视台来石窟拍摄,镜头里的他头发中长、中分,显出青年艺术工作者的玉树临风,说话腼腆。他说:“在临摹(壁画)的时候,感觉像在跟古人对话。一种气息,通过蒙在上面的灰呀土呀,传递到心中。……一种信念吧,佛教里说,人画一身菩萨,就等于念了多少经。”  
提起盖里奇,你会想到什么?  他已经42岁,脸上纹路错杂,发际线明显靠后,却还被人称为“英伦坏男孩”。他幼年时有读写障碍,难以理解晦涩的文字,成人后导演的影片却常以结构精密、线索复杂著称。他有个贵为爵士夫人的母亲,他所钟爱的角色却是黑帮、暴徒以及流氓。不说话时,他忧郁、沉闷甚至痛苦,一旦打开了话匣子,他却变得耀眼、才思敏捷,能够从果酱迅速联想到相对论。  《大侦探福尔摩斯》上映前,他最出名的头衔可
摘要: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目前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尚停留在“奔走、呼吁”的探讨层面,缺乏可操作性,还没有在中小学中真正实施。本文根据学校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命价值失落现象,结合新课程改革,提出在中学生物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并详细分析了其缘由、内涵和实施步骤,着重探讨了如何在中学生物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中将认知层面的构想真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际行动,以期能顺利推行生命教育,提高德
接到爷爷病危的电话是在早春一个清冷的午后。虽然早知道他的病情随时可能不可收拾,放下电话还是慌了神。正在大学宿舍的我连滚带爬下了床,抓起一件衣服就走,快到公交车站才发现没带钱,不得不折返。当时真有点“方寸大乱”的感觉。    两年前,爷爷刚动完手术,我和两个叔叔去青岛看他。一坐在病床边,他就迫不及待讲起了手术的经历:“一觉醒来就结束了,一点也不痛苦。”说这些话时,老人家就像个孩子。然而,当时的我和爷
生活处处皆学问,社会时时有新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底蕴深厚的社会生活,赋予我们宝贵的学习资源,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去开凿“生活”这眼活水,按照人们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读写听说的规律来训练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海洋链接在一起,使他们不仅能用语文来认识生活,适应社会发展,更能用语文来创造新的生活,成为一个个符合社会要求的“语文人”。    
雪山近在眼前巴里坤的早晨  蜃气在天山北麓的盆地里虚无飘渺地蒸腾,覆盖着积雪的山顶仿佛是悬在半空的云,自东向西连绵不断。  烈日下,一个流浪汉在天山脚下沿着公路闷头走着,身上的厚棉衣泛着油光,背着一个鼓囊囊的编织袋,拎着两个大小不一的布袋子,前倾的上身左右交替地晃着,远远看上去像失码的天平。在路边一处水洼旁,他放慢了脚步,一群乌鸦围着一只站在褐色砂岩上的大鵟,大鵟昂着首、张着喙像在布道。我们的车从
摘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给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将EWB引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教师在讲述理论的同时,利用EWB软件进行仿真、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消除对理论知识的“抽象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教与学在良好互动的同时更生动、直观,达到使学生对逻辑电路的基本理论易于理解,对拓展应用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目的。  关键词: EWB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