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革·传统文化》之“五四的误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j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毓生先生曾在《中国意识的危机》中就“五四”问题进行了评估,认为“五四”是全盘反传统的,而彻底的反传统必然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严家炎先生认为此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并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驳斥与论证,不但论述了“五四”的启蒙性和进步性,也对“五四”的误读进行了纠正。
  【关键词】:五四;文革;反传统
  在《五四·文革·傳统文化》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严家炎先生首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真是全盘反传统吗?”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和论证。林毓生先生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前提,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普遍君权,造成了传统文化道德秩序崩溃”[1],而“五四”就是利用这个空隙来全盘反传统的。但事实上却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但并没有君权观念、“三纲五常”等落后的思想,传统文化道德并没有彻底的崩溃解体。恰恰相反,“五四”正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实际上“五四”是从思想战线的角度为辛亥革命补上了缺少的一课。正如《新青年之新宣言》里所言:“《新青年》杂志是中国革命的产儿。……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败落互解之表象而已。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画符的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如何能见什么自由平等……当时社会思想处于如此畸形的状态之中,独有《新青年》首先大声疾呼:反对孔教,反对伦常,反对男尊女卑的谬论,反对矫揉做作的文言,反对一切宗法社会的思想,才为‘革命的中国’露出真面目,为中国的社会思想放出有史以来绝未曾有的奇彩。”[2]综合考辨之,林毓生先生所设置的问题的前提就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笔者认为,“传统”的含义实际上是不能确定的。历史上世代相传,具有特征性的一切社会因素都可以称之为“传统”,比如说历史学说、思想、风俗、道德、制度等都可以称之为“传统”。但传统有好有坏,有的传统会促进历史的进步,而有的传统则会限制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甚至以偏概全。而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坚人物所谓的“批孔”也正是抱着“传统文化”有好有坏的态度来进行的。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宪法与孔教》二文曾经指出:在民国时代,“定孔教为国教”是倒行逆施; “三纲说”“为孔教之根本教义”, “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之所由起也。此等别尊卑、明贵贱之阶级制度,乃宗法社会封建时代所同然。”所以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并不是针对孔子与儒家文化本身,而是针对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3]据严家炎先生在文章中推荐的包括陈独秀、易白沙、李大钊、胡适、高一涵以及后来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等一系列的文论看来,这些论说的下笔之处虽然有不当的地方,但是并没有全盘否定孔子,也没有完全意义上否定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中儒家以外的诸子各家,新文化倡导者也有详细的分析,其中墨家就受到他们很高的评价,比如说《新青年》第1卷第2号发表的易白沙的《述墨》一文就极大褒扬了墨家的思想。
  另外,严家炎先生在《五四·文革·传统文化》中也为“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事实证明这只是后人把胡适“四川省只手大孔家店”这句戏言改成“打倒孔家店”,并且还当做五四的口号。究其来源于成因,实在可笑。
  同时,笔者也认为,就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部分,五四新文化运动者并没有轻易地全盘反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还受到了他们的赞扬,比如说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历代文人的高风亮节与精神傲骨等都收到过他们的推崇。而五四新文化运动者们反对的只是传统文化中那些阻碍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就文学作品而言,作为现代文学的扛旗人,鲁迅的创作可以表现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对象,比如在《灯下漫笔》中对奴性的批判,《孔乙己》中对科举与八股的批判,《阿Q正传》中对中国人安于自我欺骗的批判等。在《五四·文革·传统文化》中,严家炎先生总结:反对儒家三纲,革新伦理道德,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做的一件大事,也是它的一大功劳。毫无疑问,这是极其恰当的。
  当然,五四还有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发动文学革命。但是,这也不是说要把中国以往所有的文学全部推翻否定,其中许多新文化运动者甚至还欣赏、赞美传统文学里优秀的部分,他们只是要“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所谓“推到贵族文学”和“推倒古典文学”,联系《文学革命论》上下文,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对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和元明清戏曲小说给予了高度评价,进而会发现“推倒古典文学”其实只是“推倒仿古文学”的意思,所以,我们也不应该再将其进行误读。
  在文章第一部分结尾,严家炎先生给出论断: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说成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造成“断裂”这种说法,在三个层面上都是说不通的、不恰当的、不合理的。之所以这样说,严家炎先生认为第一,这种说法把儒家这百家中的一家当作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这是不恰当的。第二,这种说法把“三纲”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当作了儒家学说的全盘,这也是不恰当的。第三,这种说法忽视了即使在儒家文化中,原本就有的非主流的“异端”成分存在,例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启蒙思想文化,综上所述,把“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成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这种说法是十分不恰当的。
  在《五四·文革·传统文化》中的第二部分中,严家炎先生论证了“文革与五四其实是南辕北辙”之观点。严家炎先生认为文革其实算不上文化运动,而五四在思想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所以从这一层面来说,“文革是五四的继续”这一说法也是无法成立的。
  在文章第三部分,严家炎先生告诫我们:为了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我们不应该否定五四、误读五四,而是应正视五四的优秀精神和内涵,继续发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启蒙和理性的精神,继续挖掘其中对本民族发展有益的成分和内容。
  先生曾在《五四的误读》也提到:“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不怕颠覆,就怕误读。”[4]总体着眼《五四·文革·传统文化》这篇文章,先生站在社会历史的立场坚持实证考据,剖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革,为我们理清了二者的关系:文革并非五四的继续。
  究其关于“五四的誤读”,来源于海外汉学家林毓生先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这一著作,国内学者亦有跟风现象。近些年来,海外汉学在国内可谓是风生水起,当然,其中也出现了很多坚实而有创意的著述,但是毕竟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例如,温儒敏先生曾在《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提到的,“海外汉学家的学术背景、理路和动力都离不开其所根植的土壤,其概念的运用、思维模式、意识问题,也大都源于西方特定的学术谱系,盲目崇拜和一味照搬并不可取。”[5]因为盲目地模仿,只会让国内的学术研究失去标准和根基,最后还可能会销蚀国内自身的研究。所以,我们应深深扎根于本民族文化的肥沃的土壤,当然也可参考部分国外优秀汉学家的研究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使本民族文化研究不断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2]《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第一集 下册, 第385-386 页
  [3]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载《甲寅》日刊.1917年3月
  [4]严家炎:《五四的误读》,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4
  [5]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赵坤(1992—),女,河南商丘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在未来,散文要朝着那个方向发展,要用何种方式进行发展,这都成为现阶段需要重点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散文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的朝向,也是分析我国散文界所处的发展地位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和反应。所以,目前,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散文正确的发展方向,确立相应的发展趋势。在确定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或者是选择有代表性的名家,用他们的写作方式,指点未来我国散
期刊
我遥望窗外的风景  绿荫掩盖了阳光  風铃叮叮作响  徐徐凉風拂过发梢  夏天已经来临  蝉鸣声声不歇  带着燥热和莫名的悸动  砥砺前行
期刊
【摘要】:2016年11月21日,众多媒体网站上都发布了标题为“爱狗人士抱必死的决心高速拦截运狗车被撞10米”全国一片哗然,又一次把志愿者推到了风口浪尖。多数网友开始诟病“中国式救狗”,认为小题大做、方式太过极端,很可能危及到高速上其他车辆的安全、不可理解、志愿者太疯狂等等,谈到中国式救助,就无法避免的涉及动物福利,现如今动物福利在中国还是个“稀罕之物”对于动物的救助不是依靠法律更多地还是依靠民间
期刊
【摘要】: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的重要代表之一就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戒指》,这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部作品对每一个人物的把握都是恰到好处,角色塑造的典型性也是运用的十分到位,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力作。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作家巧妙的应用了一个小人物的经历来表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生活状况。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观众如入其境。  【关键
期刊
【摘要】:为了了解城市流动妇女的生活现状,心理压力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确实的分析出原因和提出更实用的建议;采用问卷调查和访问的方式,對昆明市官渡陈家营的流动妇女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主要了解昆明市官渡区流动妇女的基本信息,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她们的情感生活状况。我对陈家营100名流动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问,便对调查的数据做了统计分析得出:这个城市的流动妇女大多数在30岁到50岁之间。同时,这个城市的流动
期刊
【摘要】:审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审美带领人美感知了美,从美里面带给了人们快乐。审美是人类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一个情感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文学中感知美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文学中带来的美,学生的文学水平才能够显著提高。所以,如今的教学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学生的对文学鉴赏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文学鉴赏;文学审美;审美培养  引言  审美能力是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它能够深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中,鲁迅先生是杰出的一位代表,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在教育方面形成系统理论和论著,但是其教育理念在其作品中有着诸多的体现。本文主要从其散文作品进行教育理念的剖析,其散文作品中主要是从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中表达出对现代教育的期待,鲁迅先生的期待包含着对自由和个人天性、创造性的尊重,这与我们当前所强调的素质教育有着相通性,可见其教育理念具有超前性,也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期刊
【摘要】: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作者自身具有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从想象角度对文学创作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揭示想象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并且,想象是一个作者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锻炼想象力是每位作家需要做的一种基本的功课。所以,作家具备良好的想象力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想象力决定了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创造力;想象;思维  一、引言  大脑在思考和运作的过程中,经常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来了不一样的文化变化,对于中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生产力和经济注入了一股不一样的元素,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使得我国的文化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全球文化。由于这样的文化全球化的冲击,对于我国传统和当代的文学而言,既是一场挑战,亦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机会。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文学特性,坚持自己的长处,在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交流中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融会贯通,中西结合。如若
期刊
【摘要】: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华兹华斯的诗论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学理论主要集中在《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第三版的序言及附录中,在序言中,华兹华斯探讨了诗歌的题材、语言、本质及诗人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华兹华斯对于诗人的描述,从诗人的特征和本质出发,讨论华兹华斯对于诗人的看法。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人观;浪漫主义  1798年,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出版了二人的诗歌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