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取得鱼翅,全球每年有大量的鲨鱼被捕捞,以目前人类捕杀鲨鱼的速度,鲨鱼种族有可能在未来5到20年内消失。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护鲨行动",激起了公众对于鱼翅的高度关注和探讨。在禁食鱼翅的浪潮中,环保NGO的传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其中不乏很多经典手法。本文以"护鲨行动"为例,总结和归纳了其传播路径、关键节点及主要手段,对环保领域的公益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保 鱼翅 公益传播 NGO 明星代言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75-2
现如今,“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广告词已深入人心,鱼翅也从当初国人餐桌上的高档品变成了人们不愿触碰的道德底线。如果某位名人的宴席上被爆出有鱼翅这道菜,立刻会引来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几年前还被富裕阶层奉为上品、用以标榜身份地位的鱼翅餐,如何变成了今天的道德标尺,这背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护鲨传播战。
1一切从政策支持开始
2010年,美国夏威夷州州长林格尔签订了一项法案,决定从2011年7月1日开始禁止一般机构或个人持有、出售鱼翅,以保护鲨鱼物种。在夏威夷营业的餐馆,如果违法持有或销售鱼翅,将面临5000美元至1.5万美元罚款,如果多次违法将面临更严厉处罚。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州立法形式禁止持有或出售鱼翅,使对鱼翅的讨论从大众舆论上升到了政府政策层面。
接下来,美国加州议员推动了禁止鱼翅法案在加州通过,加拿大多伦多也纷纷通过类似法案。在北美主要华人聚居区,对鱼翅的抵制也十分厉害。如今,禁止鱼翅的政策仍在继续推进:2013年7月26日,纽约州颁布了鱼翅禁令。据悉,禁令实施后,违法者最高可处15天监禁,每条鲨鱼100美元的处罚。
在任何一个环保传播战役的开端,总离不开政策支持,环保倡议如果脱离了政府支持,它的力度很可能大打折扣。同样的例子,在反对黑熊取胆的“拯救黑熊”行动中,亚洲动物基金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联合行动,从开始便获得了行政部门的认可。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由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制定取缔活熊取胆业时间表的建议”,将活熊取胆推向舆论关注的焦点,为后来取得的成果奠定了基础。而在鱼翅问题上,虽然最初的立法行动发生在美国,但随即扩展到全球,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热潮,当然也影响到中国本土。
2业内领袖权威发声
2011年,香港半岛酒店集团宣布,旗下包括香港、上海、北京、东京、曼谷及芝加哥等多个城市的酒店,自2012年1月1日起停止供应鱼翅食品。由于鱼翅是香港婚庆和生意筵席中的常见肴馔,此举可谓开创了亚洲禁食鱼翅的先河。
2012年初,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也宣布推行“可持续海产品计划”,宣布旗下各酒店餐厅、宴会场合停止供应鱼翅产品。据悉,这与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密切相关,该项目关注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保护。
在中国大陆地区,俏江南集团总裁汪小菲发布微博,号召网友拒吃鱼翅,并宣布侨江南全面禁翅。此条微博很快被转发评论过千,获得众多网友赞赏。由于采用社交媒体平台,随即引发了公众在网络上对禁食鱼翅的探讨。
以香港半岛酒店、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和俏江南为代表的酒店和餐饮企业,作为业内人士的权威代表,开始意识到鱼翅消费给鲨鱼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鱼翅生意即将给自身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场停售鱼翅的运动,是“护鲨行动”中最具实际意义的重要一环。
3正反双方的拉锯式博弈
对传播过程而言,话题的争论性必不可少,而禁止食用鱼翅的声音必然影响到另一部分利益相关者——海产商。随后,香港海产商会召开媒体恳谈会,反驳NGO对鱼翅贸易的所有攻击,用各种数据和事例作为佐证,提出反对观点。其中包括:声称鲨鱼肉的需求才是捕鲨的主要原因,禁翅无法保护鲨鱼;割鳍弃鲨很少发生;国际公约中99%的鲨鱼品种都未被列入保护范围等。
然而海产商的声音对主流舆论影响甚微,据悉,香港海产品商会在北京的媒体见面会后两周,只有少数几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由于舆论已经形成“一边倒”的倾向,那些“证据”不仅无法浇灭人们保护动物的热情,反而由于形成正反双方的争论而使“护鲨行动”更具话题性。
无独有偶,在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中,随着公众对“活熊取胆”的争议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了企业与动物保护组织之间的一场战役。归真堂发出的“归真堂养熊基地开放日”邀请函,邀请媒体和社会名人参观养熊基地,其初衷是为了向世人证明那些被取胆的黑熊过得很好,然而此举非但没有取得人们对于归真堂的谅解,反而引发了更多争议,甚至使归真堂上市受到质疑。动物保护机构“它基金”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归真堂此次的公开参观将媒体和环保人士分开,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根本无法观察到本质问题。
在环保传播中,必然涉及利益相关方的相反观点,但越是针锋相对的声音,越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如今社交网络风靡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在环保事件中发表看法,谁能率先占领舆论和道德的最高点,谁就能掌控主动权。
4感性营销:用“心”思考
除此之外,在关于环境保护的传播上,感性营销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利器。正如日本营销学者小村敏峰所说:“现在如果我们不用感性观点来观察分析市场就根本无从理解市场。”在“护鲨行动”的传播过程中,公众的复杂情感被激起,这种情绪积蓄已久,人们无暇或完全不愿去分辨海产品利益集团提供的所谓“真相”。
在感性营销的过程中,有些要素是传播路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他们的出现足以引爆整场“护鲨行动”:
(1)社会性共鸣:表面上看,禁食鱼翅是环保问题,而实际上,正因它触及了某些社会问题,迅速点燃了公众情绪。在中国,鱼翅宴有史以来被视为只有“富人”才有机会品尝的菜肴,象征着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雖然它早已被证明并无特别的营养成分,但却因其社会属性而身价倍增。吃得起鱼翅的人,往往是那些“穷奢极欲、缺乏社会责任感、暴发户商人和腐败分子”。正因如此,禁翅更成为了一呼百应的热潮,公众内心的正义感和保护动物的道德感一起被点燃。
(2)明星公益代言:早在2006年,姚明第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发出声音,呼吁人们停止食用鱼翅,媒体就开始了关于禁翅大规模的报道。2009年11月,美国野生救援协会(WildAid)的“保护鲨鱼”公益广告片在北京发布,郭晶晶担任主角。不久后,姚明的护鲨公益广告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扩散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在百度上的搜索结果超过640万条。如今,越来越多的名人参与到呼吁禁食鱼翅的行动中来,他们在微博上纷纷阐明立场,建议用粉丝代替鱼翅,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3)视听传达:姚明代言的公益广告在大街小巷出现,甚至在越来越多的显著位置:地铁、公交车站、楼宇上方、繁华街区,人们随处可见。一些NGO在与媒体的合作中免费获得了原本昂贵的广告位资源,而企业也开始用禁翅行动表达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由此形成了公众、NGO、媒体、企业的合力,为“护鲨行动”营造了积极的舆论环境。同时,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出现在网络上,这些以事实为基础,稍做艺术加工的作品,在网络上如病毒般迅速扩散,播放过千万次,看过的人很容易为之感动。而将整场行动推向高潮的事件,便是当时热映的法国电影《海洋》,观众在悲情音乐渲染的氛围中,看着鲨鱼被割掉鱼翅,在海底奄奄一息的画面,震惊之余深受触动,很多人从此开始决定支持禁翅。
正如《引爆点》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说:建立起一个流行潮的三个法则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在“护鲨行动”传播中,“禁翅”本身是有足够社会影响力和附着力的事件;政治领袖、业内名人和大众明星是整场传播中的关键人物;而NGO深谙舆论环境的威力,将整场行动有序地整合起来,使其在积极氛围中不断推向高潮。如今,关于禁翅的争论仍在继续,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场战役的过程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对环保公益传播而言,其典型意义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环保 鱼翅 公益传播 NGO 明星代言
[中图分类号] X-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9-175-2
现如今,“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广告词已深入人心,鱼翅也从当初国人餐桌上的高档品变成了人们不愿触碰的道德底线。如果某位名人的宴席上被爆出有鱼翅这道菜,立刻会引来媒体和公众的质疑。
几年前还被富裕阶层奉为上品、用以标榜身份地位的鱼翅餐,如何变成了今天的道德标尺,这背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护鲨传播战。
1一切从政策支持开始
2010年,美国夏威夷州州长林格尔签订了一项法案,决定从2011年7月1日开始禁止一般机构或个人持有、出售鱼翅,以保护鲨鱼物种。在夏威夷营业的餐馆,如果违法持有或销售鱼翅,将面临5000美元至1.5万美元罚款,如果多次违法将面临更严厉处罚。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州立法形式禁止持有或出售鱼翅,使对鱼翅的讨论从大众舆论上升到了政府政策层面。
接下来,美国加州议员推动了禁止鱼翅法案在加州通过,加拿大多伦多也纷纷通过类似法案。在北美主要华人聚居区,对鱼翅的抵制也十分厉害。如今,禁止鱼翅的政策仍在继续推进:2013年7月26日,纽约州颁布了鱼翅禁令。据悉,禁令实施后,违法者最高可处15天监禁,每条鲨鱼100美元的处罚。
在任何一个环保传播战役的开端,总离不开政策支持,环保倡议如果脱离了政府支持,它的力度很可能大打折扣。同样的例子,在反对黑熊取胆的“拯救黑熊”行动中,亚洲动物基金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四川省林业厅联合行动,从开始便获得了行政部门的认可。2007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由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制定取缔活熊取胆业时间表的建议”,将活熊取胆推向舆论关注的焦点,为后来取得的成果奠定了基础。而在鱼翅问题上,虽然最初的立法行动发生在美国,但随即扩展到全球,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热潮,当然也影响到中国本土。
2业内领袖权威发声
2011年,香港半岛酒店集团宣布,旗下包括香港、上海、北京、东京、曼谷及芝加哥等多个城市的酒店,自2012年1月1日起停止供应鱼翅食品。由于鱼翅是香港婚庆和生意筵席中的常见肴馔,此举可谓开创了亚洲禁食鱼翅的先河。
2012年初,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也宣布推行“可持续海产品计划”,宣布旗下各酒店餐厅、宴会场合停止供应鱼翅产品。据悉,这与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密切相关,该项目关注生物多样性和动物栖息地保护。
在中国大陆地区,俏江南集团总裁汪小菲发布微博,号召网友拒吃鱼翅,并宣布侨江南全面禁翅。此条微博很快被转发评论过千,获得众多网友赞赏。由于采用社交媒体平台,随即引发了公众在网络上对禁食鱼翅的探讨。
以香港半岛酒店、香格里拉酒店集团和俏江南为代表的酒店和餐饮企业,作为业内人士的权威代表,开始意识到鱼翅消费给鲨鱼带来的巨大危害,以及鱼翅生意即将给自身品牌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场停售鱼翅的运动,是“护鲨行动”中最具实际意义的重要一环。
3正反双方的拉锯式博弈
对传播过程而言,话题的争论性必不可少,而禁止食用鱼翅的声音必然影响到另一部分利益相关者——海产商。随后,香港海产商会召开媒体恳谈会,反驳NGO对鱼翅贸易的所有攻击,用各种数据和事例作为佐证,提出反对观点。其中包括:声称鲨鱼肉的需求才是捕鲨的主要原因,禁翅无法保护鲨鱼;割鳍弃鲨很少发生;国际公约中99%的鲨鱼品种都未被列入保护范围等。
然而海产商的声音对主流舆论影响甚微,据悉,香港海产品商会在北京的媒体见面会后两周,只有少数几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由于舆论已经形成“一边倒”的倾向,那些“证据”不仅无法浇灭人们保护动物的热情,反而由于形成正反双方的争论而使“护鲨行动”更具话题性。
无独有偶,在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中,随着公众对“活熊取胆”的争议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了企业与动物保护组织之间的一场战役。归真堂发出的“归真堂养熊基地开放日”邀请函,邀请媒体和社会名人参观养熊基地,其初衷是为了向世人证明那些被取胆的黑熊过得很好,然而此举非但没有取得人们对于归真堂的谅解,反而引发了更多争议,甚至使归真堂上市受到质疑。动物保护机构“它基金”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归真堂此次的公开参观将媒体和环保人士分开,如果不具备专业知识,根本无法观察到本质问题。
在环保传播中,必然涉及利益相关方的相反观点,但越是针锋相对的声音,越会引发更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如今社交网络风靡的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在环保事件中发表看法,谁能率先占领舆论和道德的最高点,谁就能掌控主动权。
4感性营销:用“心”思考
除此之外,在关于环境保护的传播上,感性营销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利器。正如日本营销学者小村敏峰所说:“现在如果我们不用感性观点来观察分析市场就根本无从理解市场。”在“护鲨行动”的传播过程中,公众的复杂情感被激起,这种情绪积蓄已久,人们无暇或完全不愿去分辨海产品利益集团提供的所谓“真相”。
在感性营销的过程中,有些要素是传播路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他们的出现足以引爆整场“护鲨行动”:
(1)社会性共鸣:表面上看,禁食鱼翅是环保问题,而实际上,正因它触及了某些社会问题,迅速点燃了公众情绪。在中国,鱼翅宴有史以来被视为只有“富人”才有机会品尝的菜肴,象征着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雖然它早已被证明并无特别的营养成分,但却因其社会属性而身价倍增。吃得起鱼翅的人,往往是那些“穷奢极欲、缺乏社会责任感、暴发户商人和腐败分子”。正因如此,禁翅更成为了一呼百应的热潮,公众内心的正义感和保护动物的道德感一起被点燃。
(2)明星公益代言:早在2006年,姚明第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发出声音,呼吁人们停止食用鱼翅,媒体就开始了关于禁翅大规模的报道。2009年11月,美国野生救援协会(WildAid)的“保护鲨鱼”公益广告片在北京发布,郭晶晶担任主角。不久后,姚明的护鲨公益广告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扩散开,“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在百度上的搜索结果超过640万条。如今,越来越多的名人参与到呼吁禁食鱼翅的行动中来,他们在微博上纷纷阐明立场,建议用粉丝代替鱼翅,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
(3)视听传达:姚明代言的公益广告在大街小巷出现,甚至在越来越多的显著位置:地铁、公交车站、楼宇上方、繁华街区,人们随处可见。一些NGO在与媒体的合作中免费获得了原本昂贵的广告位资源,而企业也开始用禁翅行动表达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观,由此形成了公众、NGO、媒体、企业的合力,为“护鲨行动”营造了积极的舆论环境。同时,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出现在网络上,这些以事实为基础,稍做艺术加工的作品,在网络上如病毒般迅速扩散,播放过千万次,看过的人很容易为之感动。而将整场行动推向高潮的事件,便是当时热映的法国电影《海洋》,观众在悲情音乐渲染的氛围中,看着鲨鱼被割掉鱼翅,在海底奄奄一息的画面,震惊之余深受触动,很多人从此开始决定支持禁翅。
正如《引爆点》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所说:建立起一个流行潮的三个法则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在“护鲨行动”传播中,“禁翅”本身是有足够社会影响力和附着力的事件;政治领袖、业内名人和大众明星是整场传播中的关键人物;而NGO深谙舆论环境的威力,将整场行动有序地整合起来,使其在积极氛围中不断推向高潮。如今,关于禁翅的争论仍在继续,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场战役的过程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对环保公益传播而言,其典型意义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