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2017年毕业生典礼上的致辞以“吃亏就是占便宜”为主题,跟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获得了满堂喝彩和微信朋友圈迅速转载。他提到“价值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随时随地在影响我们的行为。特别是当你要做出重要抉择的时候,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就会被唤起。”“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而当今学生价值观迷失的问题是极具普遍的,例如崇尚金钱、权力、世俗生活的成功,这在我们几岁十几岁的小孩子身上都屡屡可见,成人生活世界的法则已经过早地侵蚀着我们下一代的心灵世界,当前学生价值观迷失的问题亟待引起教育的足够重视。而青少年的价值迷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自我认识缺失的表征。从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出发,引导个体走向与自己、他人、世界的关系之中,拓展个体人生的价值内涵,把个体引向对真善美人生的追求,这实际上是教育的基本内涵。我们新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应该寻求新的路径,找准青少年价值观缺失的关键原因,从个体自我认识的拓展出发,敞开个体价值生活的路径,逐步走向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
中国古代哲学从来就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一种时间的哲学、行动的哲学;从来就把世界存在当成不证自明的前提来看待。中国哲学的论域是三个,宇宙、社会和人生。宇宙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环境,社会是群体的生存方式,人生是个人的生存方式,前者为“天”后两者即“人”,所以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涉及到宇宙论、本体论、知行观、方法论、人生价值论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回答人应当如何应对这个世界?所以,对于认识世界、指导人生、确定价值取向、寻找安身立命之地最好的参考是中国古代哲学。它一方面表现现实主义品格,倡导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看重实用理性,这是“内在性”,另一方面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品格,要求超凡入圣,看重价值理性,这就是“超越性”,“内在超越”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表明基本的价值导向。如果从横面剖析,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的人生课题:第一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生存意义所在的问题。很多思想家强调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性,把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历史使命置于个人价值之上,如先秦的孔孟荀,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苏轼、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顾炎武、王夫之等。第二是人生理想和完美人格的问题,二者是每个人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抱负和人生追求的导航系统,为人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动力,并使人察觉到人生是充实的。如把为天下兴利除害作为人生理想的墨子,把成圣贤作为完美人格的儒家学派,把清静淡迫、自然无为作为人生追求的道家学者等等。第三是人生准则和人生态度,究竟以什么作为人生准则,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抱什么态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四是人生修养和养生。中国古人既重视个人内在的心性修养又顾及外在的形体磨练,试图达到性命双修、德业俱全的人生境界。第五是生死观。这五个方面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对人本质的回答实际上就蕴含着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和完美人格的问题,而要实现人生理想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生准则、人生态度、人生修养和养生之道的操作实践上。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可以先从人的本质的回答着手,进而引导其对自我进行深入认识并且自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精神的超越。
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稳定,而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这是环环相扣的三个因素。第一步错就会导致步步错。个体价值精神建構正是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发展之上。正如蒙田所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自我认识就是引导个体去超越感觉经验,以理性去建构个体人生。作为人就是去成为人,个体正是在自我认识的引导与展开的过程中,获得个体人生的内涵。个人价值观念的发展与个人自我认识的深化彼此相关、相互促进。只有个人真实的自我认识的发展与相关价值理念的确立,一个人才能积极应对环境的变迁而逐步扩展个体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框架中获得个体价值观念的完善。缺少了个人自我认识的发展作为基础,个人的价值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外在权威而作出的非自我选择,哪怕这种选择表面上是属于高层级的道德,但这种选择依然缺少了真实的个人基础。一旦环境变化,这种缺少了个体内在真实基础的价值选择就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人生价值的迷失就相伴而生。
当代社会个人生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随着生活的富足而带来的个人生活价值的虚空,导致生活的迷茫与个体人格的萎缩。在今天社会急剧世俗化的现实之中,一切神圣价值都可能遭致鄙弃,金钱、欲望、享乐成为大众生活基本的意识形态。因此,如何重新敞开个人神圣价值的路径,从而敞开个体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实际上乃是当代社会一个隐在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在敞开社会生活价值的同时,使得传统的社会动员、整体训导的方式转化成一种个人性的文化-心理层面的自主实践,从而使得神圣价值的个人性体悟与认同得以实现。引导学生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并积极拓展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有深度的、有价值内涵的、有灵魂的教育。如此,学生才可能经由自主、体验、探究的学习,而获得个人自我认识的不断超越,走出“小我”而不是局限于“小我”,追求学习过程的审美愉悦而又关注自我心灵的完善,从而使得教育的过程成为价值性陶冶充盈的过程。个体接受教育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的发展,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更获得了个体自我认识的不断扩展,自我心灵世界的不断丰富,个体人生的价值内涵通过教育得以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教育研究,2006,(1)
[2].刘铁芳.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论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引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宋志明.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郑晓江 程林辉.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史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
中国古代哲学从来就不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而是一种时间的哲学、行动的哲学;从来就把世界存在当成不证自明的前提来看待。中国哲学的论域是三个,宇宙、社会和人生。宇宙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环境,社会是群体的生存方式,人生是个人的生存方式,前者为“天”后两者即“人”,所以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涉及到宇宙论、本体论、知行观、方法论、人生价值论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回答人应当如何应对这个世界?所以,对于认识世界、指导人生、确定价值取向、寻找安身立命之地最好的参考是中国古代哲学。它一方面表现现实主义品格,倡导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看重实用理性,这是“内在性”,另一方面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品格,要求超凡入圣,看重价值理性,这就是“超越性”,“内在超越”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表明基本的价值导向。如果从横面剖析,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几乎涉及所有重大的人生课题:第一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问题,人的价值问题实质上就是人生存意义所在的问题。很多思想家强调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性,把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历史使命置于个人价值之上,如先秦的孔孟荀,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苏轼、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顾炎武、王夫之等。第二是人生理想和完美人格的问题,二者是每个人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抱负和人生追求的导航系统,为人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动力,并使人察觉到人生是充实的。如把为天下兴利除害作为人生理想的墨子,把成圣贤作为完美人格的儒家学派,把清静淡迫、自然无为作为人生追求的道家学者等等。第三是人生准则和人生态度,究竟以什么作为人生准则,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抱什么态度,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第四是人生修养和养生。中国古人既重视个人内在的心性修养又顾及外在的形体磨练,试图达到性命双修、德业俱全的人生境界。第五是生死观。这五个方面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对人本质的回答实际上就蕴含着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和完美人格的问题,而要实现人生理想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生准则、人生态度、人生修养和养生之道的操作实践上。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可以先从人的本质的回答着手,进而引导其对自我进行深入认识并且自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精神的超越。
心理健康的终极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稳定,而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这是环环相扣的三个因素。第一步错就会导致步步错。个体价值精神建構正是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发展之上。正如蒙田所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自我认识就是引导个体去超越感觉经验,以理性去建构个体人生。作为人就是去成为人,个体正是在自我认识的引导与展开的过程中,获得个体人生的内涵。个人价值观念的发展与个人自我认识的深化彼此相关、相互促进。只有个人真实的自我认识的发展与相关价值理念的确立,一个人才能积极应对环境的变迁而逐步扩展个体自我发展的空间,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框架中获得个体价值观念的完善。缺少了个人自我认识的发展作为基础,个人的价值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外在权威而作出的非自我选择,哪怕这种选择表面上是属于高层级的道德,但这种选择依然缺少了真实的个人基础。一旦环境变化,这种缺少了个体内在真实基础的价值选择就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人生价值的迷失就相伴而生。
当代社会个人生存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随着生活的富足而带来的个人生活价值的虚空,导致生活的迷茫与个体人格的萎缩。在今天社会急剧世俗化的现实之中,一切神圣价值都可能遭致鄙弃,金钱、欲望、享乐成为大众生活基本的意识形态。因此,如何重新敞开个人神圣价值的路径,从而敞开个体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实际上乃是当代社会一个隐在却又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在敞开社会生活价值的同时,使得传统的社会动员、整体训导的方式转化成一种个人性的文化-心理层面的自主实践,从而使得神圣价值的个人性体悟与认同得以实现。引导学生个体自我认识的发展,并积极拓展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有深度的、有价值内涵的、有灵魂的教育。如此,学生才可能经由自主、体验、探究的学习,而获得个人自我认识的不断超越,走出“小我”而不是局限于“小我”,追求学习过程的审美愉悦而又关注自我心灵的完善,从而使得教育的过程成为价值性陶冶充盈的过程。个体接受教育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的发展,社会适应性不断增强,更获得了个体自我认识的不断扩展,自我心灵世界的不断丰富,个体人生的价值内涵通过教育得以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教育研究,2006,(1)
[2].刘铁芳.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论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引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宋志明.薪尽火传:宋志明中国古代哲学讲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4].郑晓江 程林辉.中国古代人生哲学史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