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华公司于1930年10月成立,创办人为罗明佑和黎明伟,是院线商和制片商联手的成功范例。自第一部影片《故都春梦>X孙瑜导演)起,“联华”几乎以每月一片的速度,陆续推出《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等片,很快异军突起,和“老牌”的明星公司与天一公司成三足鼎立之势。孙瑜编导的《野草闲花》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期待的变化。当时在明星公司工作的蔡楚生就曾对孙瑜说:看了你的《野草闲花》,真把我吓了一大跳!影片为影坛带来一股新风,一种新的气息。这让蔡楚生和很多业内人士以至广大观众感到震惊。
“联华”最初出品的这些影片,大都由阮玲玉、金焰主演,且多为无声电影(阮玲玉一生主演影片29部,均为默片)。几乎与此同时,有人在积极探索,努力将电影蛰伏的声音元素,带到光亮处。1930年六七月间,天一公司以蜡盘唱片与放映机同步放出的方式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钟声》,但未及放映,便毁于火灾。此后明星公司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合作,以“民众影片公司”的名义,于1931年1月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院和咖啡馆、舞厅一样,成为当年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都会居民爱去的时髦场所。电影表现普通面貌的世界,展示了它特有的张力,为大众提供绝佳影像尤其是新兴电影运动(1933-1937亦称左翼电影运动),暴露着电影能量的极致,强烈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在新兴电影运动兴起的30年代中期的这几个年头,据统计,电影平均年产量为60部左右,其中最少的1936年为42部;上海电影观众总人数年均约为936万人,日均约为25600人,电影院近40个,约有36500个座位,白天场次人少一点,晚上的上座率则很高。资料表明,1936年,大米售价为1石(156市斤)9.943元,而首轮影院晚场最高票价为1.5元(一般为0.60元),看电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高消费了。但即使如此,在很多人那里,看电影成为一句摩登的口号,没有任何重要的电影会被他们漏过去。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流行报刊和流行读物的出版聚集地,也是中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基地,90%以上的国产电影源出于此,其中包含30年代电影、“孤岛”电影和40年代战后电影3个时段的电影制作。这个时期的电影,由于整体上取得了世所公认的典范性成就,因而占有了中国电影史上相当突出的位置,而其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影市场,则占了全国电影票房的50%以上。
“孤岛”电影,有着特殊的社会与商业语境,和特殊的题材选择(如古装片)与惊人的产量。“在回顾‘孤岛’电影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一个严峻的历史事实:那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已经沦陷,300万上海人民,失去了祖国的荫庇,犹如遗落道旁的孤儿,面对的是残暴无比的民族敌人。 因为上海还有英、法租界,界内居民,还有一点 最低限度的活动余地。但租界这把保护伞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本身就受着日本强大武装的包围和威胁,形势岌岌可危;租界要保护的,首先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中国利益。”(柯灵)由于环境特殊,影片审查和发行及投资的回报有较大风险,因此存在营业至上,你拍七天、我拍六天的情况。
“孤岛”时期,导演方面有朱石麟、卜万苍、费穆、方沛霖等,演员方面有陈云裳、周璇、顾兰君、金山等人,相当活跃。他们中的不少人,拍片也是很严谨的。如费穆导《孔夫子》,唐槐秋化孔夫子的装,每次都要化好几个小时;陈云裳是默片时走红起来的明星,国语讲不大好,她演《木兰从军》等片,在语言上狠下功夫;周璇表演时很投入,她演的《渔家女》,情绪感人,所唱插曲,控诉当时冷酷无情的社会,同时寓示着抗日的激情:“疯狂的世界,鸟儿为什么要唱?花儿为什么要开?花儿不许开,鸟儿不许唱,我不要这个疯狂的世界。”
1946年年初,阳翰笙、史东山、蔡楚生等人回到上海。于该年6月组织成立了联华影艺社(也叫联华制片厂),开始筹拍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时的创作力量除阳翰笙、史东山、蔡楚生、郑君里、孟君谋外,还吸收或邀请了徐韬、王为一、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陶金、韩仲良、朱今明、韩尚义、李恩杰等导演、演员、摄影师、美工师参加。在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 1947年2月,《八千里路云和月》完成上映。
40年代战后的上海,有很多重要的影片。《万家灯火》是其中一部。有人称它为“灵魂的写实主义”,1983年、 1987年香港影评人评选“中国十大影片”,它两次都光荣入选。
先后在“中电”一厂、二厂、三厂工作过的张骏祥、陈鲤庭、汤晓丹、沈浮、赵丹、秦怡、徐昌霖、吴蔚云、朱今明、顾而已、应云卫等人,所拍《遥远的爱》、《天堂春梦》、《衣锦荣归》、《还乡日记》、《乘龙快婿》、《追》、《幸福狂想曲》、《喜迎春》等影片,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费穆后来在“文华”拍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有人这样说他和他的影片:“他的修养很高,有学问,法文、古文都很好,所以他拍出来的戏,很淡雅——就像龙井茶泡了第二、第三次的那个味道。”(黎莉莉)。
战后时期美国片充斥中国市场,上海每天看电影的观众的总数中,大牛是看美国片,放映国产片的影院,约占1/3都不到,几乎完全是美国片的天下。到1947年及以后,则有很大改观。《一江春水向东流》放映仅在沪光、丽都、美琪三家影院,就有46万人,张爱玲与桑弧合作的《太太万岁》,在皇后和金城大戏院放映,观众人数也达15万人。而《假凤虚凰》在著名的大光明大戏院放映,观众人数便达17万人。另外有一个统计,在战后同期上海进口的卖座美国影片《乱世佳人》、《一千零一夜》、《蛇蝎美人》等在沪放映,据两家影院统计,也仅为17万人、22万人、21万人!上海的银幕没有被美国电影独占。
“联华”最初出品的这些影片,大都由阮玲玉、金焰主演,且多为无声电影(阮玲玉一生主演影片29部,均为默片)。几乎与此同时,有人在积极探索,努力将电影蛰伏的声音元素,带到光亮处。1930年六七月间,天一公司以蜡盘唱片与放映机同步放出的方式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钟声》,但未及放映,便毁于火灾。此后明星公司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合作,以“民众影片公司”的名义,于1931年1月摄制完成了故事片《歌女红牡丹》。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院和咖啡馆、舞厅一样,成为当年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都会居民爱去的时髦场所。电影表现普通面貌的世界,展示了它特有的张力,为大众提供绝佳影像尤其是新兴电影运动(1933-1937亦称左翼电影运动),暴露着电影能量的极致,强烈地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在新兴电影运动兴起的30年代中期的这几个年头,据统计,电影平均年产量为60部左右,其中最少的1936年为42部;上海电影观众总人数年均约为936万人,日均约为25600人,电影院近40个,约有36500个座位,白天场次人少一点,晚上的上座率则很高。资料表明,1936年,大米售价为1石(156市斤)9.943元,而首轮影院晚场最高票价为1.5元(一般为0.60元),看电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高消费了。但即使如此,在很多人那里,看电影成为一句摩登的口号,没有任何重要的电影会被他们漏过去。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流行报刊和流行读物的出版聚集地,也是中国电影制片业的中心基地,90%以上的国产电影源出于此,其中包含30年代电影、“孤岛”电影和40年代战后电影3个时段的电影制作。这个时期的电影,由于整体上取得了世所公认的典范性成就,因而占有了中国电影史上相当突出的位置,而其作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电影市场,则占了全国电影票房的50%以上。
“孤岛”电影,有着特殊的社会与商业语境,和特殊的题材选择(如古装片)与惊人的产量。“在回顾‘孤岛’电影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一个严峻的历史事实:那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上海已经沦陷,300万上海人民,失去了祖国的荫庇,犹如遗落道旁的孤儿,面对的是残暴无比的民族敌人。 因为上海还有英、法租界,界内居民,还有一点 最低限度的活动余地。但租界这把保护伞是非常脆弱的,他们本身就受着日本强大武装的包围和威胁,形势岌岌可危;租界要保护的,首先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中国利益。”(柯灵)由于环境特殊,影片审查和发行及投资的回报有较大风险,因此存在营业至上,你拍七天、我拍六天的情况。
“孤岛”时期,导演方面有朱石麟、卜万苍、费穆、方沛霖等,演员方面有陈云裳、周璇、顾兰君、金山等人,相当活跃。他们中的不少人,拍片也是很严谨的。如费穆导《孔夫子》,唐槐秋化孔夫子的装,每次都要化好几个小时;陈云裳是默片时走红起来的明星,国语讲不大好,她演《木兰从军》等片,在语言上狠下功夫;周璇表演时很投入,她演的《渔家女》,情绪感人,所唱插曲,控诉当时冷酷无情的社会,同时寓示着抗日的激情:“疯狂的世界,鸟儿为什么要唱?花儿为什么要开?花儿不许开,鸟儿不许唱,我不要这个疯狂的世界。”
1946年年初,阳翰笙、史东山、蔡楚生等人回到上海。于该年6月组织成立了联华影艺社(也叫联华制片厂),开始筹拍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时的创作力量除阳翰笙、史东山、蔡楚生、郑君里、孟君谋外,还吸收或邀请了徐韬、王为一、白杨、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陶金、韩仲良、朱今明、韩尚义、李恩杰等导演、演员、摄影师、美工师参加。在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 1947年2月,《八千里路云和月》完成上映。
40年代战后的上海,有很多重要的影片。《万家灯火》是其中一部。有人称它为“灵魂的写实主义”,1983年、 1987年香港影评人评选“中国十大影片”,它两次都光荣入选。
先后在“中电”一厂、二厂、三厂工作过的张骏祥、陈鲤庭、汤晓丹、沈浮、赵丹、秦怡、徐昌霖、吴蔚云、朱今明、顾而已、应云卫等人,所拍《遥远的爱》、《天堂春梦》、《衣锦荣归》、《还乡日记》、《乘龙快婿》、《追》、《幸福狂想曲》、《喜迎春》等影片,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费穆后来在“文华”拍的《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有人这样说他和他的影片:“他的修养很高,有学问,法文、古文都很好,所以他拍出来的戏,很淡雅——就像龙井茶泡了第二、第三次的那个味道。”(黎莉莉)。
战后时期美国片充斥中国市场,上海每天看电影的观众的总数中,大牛是看美国片,放映国产片的影院,约占1/3都不到,几乎完全是美国片的天下。到1947年及以后,则有很大改观。《一江春水向东流》放映仅在沪光、丽都、美琪三家影院,就有46万人,张爱玲与桑弧合作的《太太万岁》,在皇后和金城大戏院放映,观众人数也达15万人。而《假凤虚凰》在著名的大光明大戏院放映,观众人数便达17万人。另外有一个统计,在战后同期上海进口的卖座美国影片《乱世佳人》、《一千零一夜》、《蛇蝎美人》等在沪放映,据两家影院统计,也仅为17万人、22万人、21万人!上海的银幕没有被美国电影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