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冯小刚一再表示:《一九四二》,能让人对民族性的认识都有质的提升。他知道并且相信许多中国人也会去观赏。但话是这么说,大伙除了去电影院撸上一遍之外,有哪个普通青年能真的因为一部电影,对所谓“1942春——1944冬,这吃的问题”有概念性的认知?真不用拔高什么,这是一个男人的书写,一个男人的理解,加上几个男人的诠释。它或许是个好片子,而你,因为冯小刚、陈道明、张国立、张涵予这几个名字去观赏它。或许喜爱它,或许看过之后忘了它。
同样,《王的盛宴》喧嚣不断,海选虞姬,吕雉换角,一会戚夫人又要辞演。直到11月海报贴进院线哦,刘烨、张震、吴彦祖,楚汉之争,必然是雄性盛宴。姚晨每日一转的《寒战》也不必说了,如果郭天王“抑扬顿挫”的颓废都能够被接受,那是否能超越《无间道》真就无所谓了。
电影应该是种中性的大众化产物,它早年间以视觉感和合家欢成为娱乐媒介,逐步成为人们视觉愉悦的渠道和沟通融合的工具。如今,带5毛性质影评人都有个高频词,曰“瑕不掩瑜”。《寒战》不是烂片,梁家辉、彭于晏这几位爷本身散发出强烈的性别感,让本片的歌颂式旋律和粗糙细节,只有连“5毛”都赚不到,又热衷指手画脚的青年才能“发现”。
其实,就光影记录而言,无论技术、视效、明星如何进步和闪亮,它作为“原始幻想”的基本诉求是不变的,无论是催人泪下还是轰动刺激,硬核色情还是柔软爱恋,它解决的都是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幻想差异。电影要诠释高于生活的吸引。SO,所有叙事、故事、刺激、想象都要和性别身份相关联,从电影题材被定制出来的时候开始,它就在关注受众的范围,如果说个性和口味是比较难以追溯的范畴的话,那么性别这一身份则是容易辨认的,明显的性别因素有助于取得观众的认同。
电影气质这个东西,说起来玄之又玄,为电影掏钱的理由,想来也千奇百怪。让我们再仔细审视2012年11月上档的三部大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与《寒战》。历史、侦查枪战、求生、谋略……它们满载送予男人“带入角色”的情怀与情节,也是定制给女性观众“灵肉YY”的皮相与气概。最是那一侧身的棱角,男女通吃,创纪录的单月票房,指日可待。
一九四二
多少老汉,情怀满腹
——《温故1942》
我们的历史小说可以将两千年前某个下午的生活场景都构想出来,如同亲身经历。我们拥有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甚至可以精确定位到我们目前身处何方,但是我们却不能对短短六七十年前发生的大灾难有意个细致而客观的了解,“我们是幸福的,但却也是可悲的。”冯小刚如是说。
显然,《1942》已经让有些人的菊花不舒服了,拍《2046》才最安全。我们能“温故”的《1942》,是美国记者估算的沦陷区大约因饥饿死亡300万-500万人,有超过2000万人受灾,也有些说法是3000万人,其实不重要,当数字上升到千万的时候,再去形容其多有什么意义?
英雄很少,同样你我也不是,假如回到1942,我们只会是那漫长的黑色的饥饿的悲伤的流民路上的饿殍,那时或许你正在煮你的儿子吃,当然也可能是在煮你的父母,也可能你在被人吃,如果有地狱,情景大抵如此。你或许还在为保钓愤愤不平,你也许还在吐槽我们的政府。但是,只有没经历过灾难的人,才会期待一场乱世的来临。
所以,不要再说这些无聊的言论了,去看《1942》吧,用幸存者的身份,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幸存者。
刘震云的1942:灾难面前,河南人的戏谑
《温故1942》原著作者是刘震云,讲述的是当年河南平原上大饥荒时期发生的故事,3000万饥寒交迫的河南灾民一路流亡的故事,在死人堆里挖掘出的故事。
可以肯定,不会是因为一场旱灾使300万人从地球上消失了。1942年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中日战争正处于相持的阶段,战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接着再追究的话,战争的背后是政治。不过,刘震云的眼里,灾难原因什么的并不需要深究,“更重要的是这些饿死的300万人对待自己被饿死的态度”,如果饿死的是欧洲人,他会追问“我为什么死?谁把我饿死了?”但是饿死了河南人,临死前,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种黑色幽默。
就像《温故1942》书里所写,老东家(张国立饰)的那句玩笑,“老马(范伟饰)是我的好朋友,他三天前饿死了,现在轮到我了,我比老马多活三天,我这辈子值了。”
刘震云的坚持,是当一个民族遇到的灾难特别多的时候,如何用幽默化解严谨,他心中的《温故1942》,展现的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当一个民族遇到的灾难特别多的时候,你用严谨的态度对付严峻,严峻都会变成一块铁。当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严峻的时候,幽默就会成为大海,严峻就会变成一块冰,这块冰掉到大海就会融化了。
冯小刚的1942:灾难面前,主旋律的拷问
如果说刘震云的小说是调查题,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选择题。他说:“剧本主要是分两条线,一条沿着灾民逃荒的路,一条线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对这件事的态度和他们处理的方式。”按照冯小刚的说法,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而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最终,电影结束于一个有力的宣示,“六年后,蒋介石失去大陆,退居台湾。”
《温故1942》按照华谊给出的官方解释:本片具有的现实意义是,从人民对历史的选择,从蒋介石政权失去民心、退居台湾的结局,看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性。”显然,冯小刚和刘震云自1994年开始合计改编《温故1942》的事情,到2003年才正式传出筹拍消息,投资难找是一个方面,剧本迟迟不能通过审查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故事在冯小刚的心里蛰伏了足足16年,也在中国观众心里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看过原著的观众都期待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反思民族历史的作品。从2003上海电影节,从冯小刚口中得知《1942》的消息,9年过去以后,当《唐山大地震》的成功让冯小刚有底气将《温故1942》搬上银幕之时,却似乎失去了原作者的部分初衷,多了不少主旋律的表达。 或许,被重塑的《温故1942》已经不复初衷,搬上大银幕的意义除了像《唐山大地震》那样很赚眼泪和钞票,所剩的东西不多。但是,千万不要用灾难去绑架什么。可以去问问身边的朋友,1942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大部分人肯定一脸茫然,三年河南灾荒?仍有大部分人一脸茫然,不管冯小刚是否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那场灾难,至少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事情,总会有意义的。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吃饱穿暖的生活。
王的盛宴
多少壮士,拔刀上路
——《王的盛宴》
项羽为何要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秦卒降将?樊哙如何能单枪匹马闯入项羽军帐之中?韩信为何会在高祖驾崩前集结家奴造反?……陆川在《王的盛宴》里给出自己的答案,但这些答案与《史记》和《资治通鉴》上的大相径庭。
道前人之事,偏离正史的历史故事有两种,一是“野史”,二曰“戏说”。既然是“戏说”就包括了戏剧也包括调戏,典故一旦归并入“戏说”,大概就不会有撰写《史记》被人割鸟的危险。陆川的这部电影,它属于后者,是“野史”,却丝毫没有“戏说”的成分。未经调戏或是渲染的“野史”能否被作为正史看待?“刘邦的噩梦”、“项羽的盔甲”、“韩信的枷锁”,一环扣一环,悬念层层解开,考验着观众的智力。这是一部《罗生门》式的电影,讲述两千年前中国大历史的谜团。
王朝更迭,权力和欲望,理想与杀戮,《王的盛宴》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霸王别姬”或者“鸿门宴”的传奇,而是一场残酷的“生存者游戏”。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揭开了一块历史的巨大疮疤,而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伤口在之后的两千年里也从未愈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功臣楼……远在美国的马克·吐温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刘烨的《盛宴》:置身乱世,投机主义
刘烨理应是个货真价实的高富帅,在这《王的盛宴》里他几乎变成了个腌臜泼皮。
汉高祖在没当上高祖前只是一介草民,或许他原也有理想要摆脱贫穷摆脱压迫摆脱秦的暴政,但本片对于刘邦反秦最直接动机的诠释只是因为他想解救自己的婆娘而已。我不记得史书上记载的高祖是否如此地实际、市侩而龌龊,但是鸿门宴前的刘邦在入了秦宫后,哈喇子流了一地,看着帝都建立的户籍简那会儿、下巴都掉到地上了。惘顾群臣进谏和项羽禁止入住秦宫的禁令,一心是个要关起门来作土皇帝的架势。直到真作了皇帝,依着韩信帮他灭了项羽,又开始疑神疑鬼,担心一起打下江山的老哥们儿谋反篡位,遂开始年复一年的窝里斗。
这才成就了一幅活脱脱患得患失的土财主的样子。刘烨给这位高祖的性格里,注入了连绵而混沌的理想、悲哀甚至是几丝黑色的幽默。
吴彦祖的《盛宴》:置身乱世,理想主义
吴彦祖的楚霸王项羽是陆川作为编剧笔下的一个罕见的古今中外的完人 。或许为演技和倾国倾城的貌所限,吴彦祖不大可能对项羽有过多的复杂的性格诠释。
如刘邦所说:项羽长得美、武艺高、军队壮、婆娘靓。从头到脚整一正版高富帅。夫所求者,其尽善之。因为太完美了,所以项羽大约可以说这样的话:你们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但凡谁先破咸阳,一律不许进住秦宫!不然保不齐你们这些凡人一旦北漂进了帝都,见了那等荣华富贵,就个个不知自己姓甚、都想当财主来、别忘了你们当草根时是反谁的。
项羽在本片里的悲哀之处,真正在于他那近乎无耻的理想:废除中央监控的统一户籍制、各自地方权力归地方管理、恢复十几个王国内的语言和文字以便保存各地的文化及思想、废除强制性的统一思想及精神上的奴化。或许片中项羽本来想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想当土财主的刘邦听到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每一个都有独立思维的民众是无法驾驭的。所以又美,又高,又壮,又靓的项羽(吴彦祖)很快就被将士们大卸八块儿了。
多少型男,忘穿秋裤
——《寒战》
中国的电影观众,不管现在口味如何,但恐怕没几个不是在港片浸淫中长大的。而且对于大多数男性观众来讲,成长路上最让人难忘的港片记忆大概是警匪片。前有《古惑仔》的兄弟义气,后有《无间道》的煎熬挣扎 ,我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无间道》的无数跟风之作,在当前的港片大环境下,除了《银河映像》,警匪这一类型片似乎也走进了死胡同,题材重复,角度陈旧。
这样看来,《寒战》似乎有一个开创新局面的勇气。虽然依旧是经典的双雄设置,但可能是史上警匪片中职位最高的双雄了——警务处两大副处长,厅级领导干部啊!
梁家辉的《寒战》:寒潮前夕,赤膊耍酷
《寒战》最大的创新在于,不同于传统警匪片的内核永远是善恶缠斗,本片中的歹徒成为了被虚置的第三方——虽然从能力上来讲,他们其实好像比以前片子的歹徒都强大。
前半部分对峙的两方,其实是行动组的鹰派李文彬(梁家辉饰)的个唱。其实,显而易见的是,导演组合在这里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是以一种充满自豪感的方式:香港能成为亚洲最安全的城市,靠的是法治精神,这与梁家辉以暴制暴的理念明显相悖。
但是,既然《寒战》以高端人物作为主角,格局就必须大,剧情发展也不能慢。事实上,冲锋车被绑到最终被歹徒劫走赎金的前半部分,节奏用“凌厉”形容都有点不够分量,戏剧冲突的小小高潮接二连三,信息量和转折点多到让观众实在是有点应接不暇。可以说,这样的叙事节奏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快到了连人物关系交待都被很巧妙地埋在了一些细微之处,目的当然还是在于节省篇幅。这样的做法到底优劣如何,是否太过rush导致意蕴不足?在全篇的第二部分,郭富城的戏码里,就“战战兢兢”地表现出来。
郭富城的《寒战》:寒潮来临,忘穿秋裤
随着“办公室叛乱”以刘杰辉(郭富城饰)的抢班夺权胜利告终,剧情进入劫案结案之后的部分,没有了前半部分的快节奏吸引眼球。
后半部分主打的内核,是体制内的办公室斗争。斗争原因在于对警务处长的争夺,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可重点在于,后半部分案子的解决依然仅是点缀,用力过猛的郭富城虽然不停出镜,但在案件侦破发展中的重要性几乎为零。加上《寒战》剧情合理性的打磨不够,前半部分无所不能的劫匪,却犯下了最容易被发觉的错误。就像对方球队有被收买了踢假球的,你轻松战胜。但作为本身有一定实力的队伍,没理由换个更弱的队来当对手。
更加让人失望的是,郭一手推动的结局,让《寒战》变成了一种主旋律的叙事范式。而这种范式我们似乎最常见的就是在大陆的反腐剧中:郭富城和同僚都被怀疑腐败,然后出于对党的事业的忠心毫无私心地互相争斗,最后发现,原来郭富城是一直被身边的亲人蒙在鼓里,打着他的旗号干了很多坏事。然后大义灭亲,跟同僚摒弃前嫌,然后说,我老了,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
在一部以高智商犯罪为噱头的片子,郭富城的角色设定接近“不穿秋裤的”花架子。这不是他本人的错,一来细节上做的不够到位,剧本硬伤太多。二来,大格局拍好了是震撼人心,有深度,拍的不好就成了歌颂式的主旋律。两位导演满怀着对香港法治理念的自豪,缺乏自我检讨和反思的精神和能力,这实在是难以跟《无间道》相比。
同样,《王的盛宴》喧嚣不断,海选虞姬,吕雉换角,一会戚夫人又要辞演。直到11月海报贴进院线哦,刘烨、张震、吴彦祖,楚汉之争,必然是雄性盛宴。姚晨每日一转的《寒战》也不必说了,如果郭天王“抑扬顿挫”的颓废都能够被接受,那是否能超越《无间道》真就无所谓了。
电影应该是种中性的大众化产物,它早年间以视觉感和合家欢成为娱乐媒介,逐步成为人们视觉愉悦的渠道和沟通融合的工具。如今,带5毛性质影评人都有个高频词,曰“瑕不掩瑜”。《寒战》不是烂片,梁家辉、彭于晏这几位爷本身散发出强烈的性别感,让本片的歌颂式旋律和粗糙细节,只有连“5毛”都赚不到,又热衷指手画脚的青年才能“发现”。
其实,就光影记录而言,无论技术、视效、明星如何进步和闪亮,它作为“原始幻想”的基本诉求是不变的,无论是催人泪下还是轰动刺激,硬核色情还是柔软爱恋,它解决的都是性别差异所带来的幻想差异。电影要诠释高于生活的吸引。SO,所有叙事、故事、刺激、想象都要和性别身份相关联,从电影题材被定制出来的时候开始,它就在关注受众的范围,如果说个性和口味是比较难以追溯的范畴的话,那么性别这一身份则是容易辨认的,明显的性别因素有助于取得观众的认同。
电影气质这个东西,说起来玄之又玄,为电影掏钱的理由,想来也千奇百怪。让我们再仔细审视2012年11月上档的三部大片,《一九四二》、《王的盛宴》与《寒战》。历史、侦查枪战、求生、谋略……它们满载送予男人“带入角色”的情怀与情节,也是定制给女性观众“灵肉YY”的皮相与气概。最是那一侧身的棱角,男女通吃,创纪录的单月票房,指日可待。
一九四二
多少老汉,情怀满腹
——《温故1942》
我们的历史小说可以将两千年前某个下午的生活场景都构想出来,如同亲身经历。我们拥有强大的网络搜索功能,甚至可以精确定位到我们目前身处何方,但是我们却不能对短短六七十年前发生的大灾难有意个细致而客观的了解,“我们是幸福的,但却也是可悲的。”冯小刚如是说。
显然,《1942》已经让有些人的菊花不舒服了,拍《2046》才最安全。我们能“温故”的《1942》,是美国记者估算的沦陷区大约因饥饿死亡300万-500万人,有超过2000万人受灾,也有些说法是3000万人,其实不重要,当数字上升到千万的时候,再去形容其多有什么意义?
英雄很少,同样你我也不是,假如回到1942,我们只会是那漫长的黑色的饥饿的悲伤的流民路上的饿殍,那时或许你正在煮你的儿子吃,当然也可能是在煮你的父母,也可能你在被人吃,如果有地狱,情景大抵如此。你或许还在为保钓愤愤不平,你也许还在吐槽我们的政府。但是,只有没经历过灾难的人,才会期待一场乱世的来临。
所以,不要再说这些无聊的言论了,去看《1942》吧,用幸存者的身份,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幸存者。
刘震云的1942:灾难面前,河南人的戏谑
《温故1942》原著作者是刘震云,讲述的是当年河南平原上大饥荒时期发生的故事,3000万饥寒交迫的河南灾民一路流亡的故事,在死人堆里挖掘出的故事。
可以肯定,不会是因为一场旱灾使300万人从地球上消失了。1942年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中日战争正处于相持的阶段,战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接着再追究的话,战争的背后是政治。不过,刘震云的眼里,灾难原因什么的并不需要深究,“更重要的是这些饿死的300万人对待自己被饿死的态度”,如果饿死的是欧洲人,他会追问“我为什么死?谁把我饿死了?”但是饿死了河南人,临死前,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种黑色幽默。
就像《温故1942》书里所写,老东家(张国立饰)的那句玩笑,“老马(范伟饰)是我的好朋友,他三天前饿死了,现在轮到我了,我比老马多活三天,我这辈子值了。”
刘震云的坚持,是当一个民族遇到的灾难特别多的时候,如何用幽默化解严谨,他心中的《温故1942》,展现的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当一个民族遇到的灾难特别多的时候,你用严谨的态度对付严峻,严峻都会变成一块铁。当用幽默的态度来对待严峻的时候,幽默就会成为大海,严峻就会变成一块冰,这块冰掉到大海就会融化了。
冯小刚的1942:灾难面前,主旋律的拷问
如果说刘震云的小说是调查题,冯小刚的电影其实是选择题。他说:“剧本主要是分两条线,一条沿着灾民逃荒的路,一条线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对这件事的态度和他们处理的方式。”按照冯小刚的说法,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而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并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命运。最终,电影结束于一个有力的宣示,“六年后,蒋介石失去大陆,退居台湾。”
《温故1942》按照华谊给出的官方解释:本片具有的现实意义是,从人民对历史的选择,从蒋介石政权失去民心、退居台湾的结局,看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性。”显然,冯小刚和刘震云自1994年开始合计改编《温故1942》的事情,到2003年才正式传出筹拍消息,投资难找是一个方面,剧本迟迟不能通过审查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故事在冯小刚的心里蛰伏了足足16年,也在中国观众心里埋下一颗好奇的种子,看过原著的观众都期待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反思民族历史的作品。从2003上海电影节,从冯小刚口中得知《1942》的消息,9年过去以后,当《唐山大地震》的成功让冯小刚有底气将《温故1942》搬上银幕之时,却似乎失去了原作者的部分初衷,多了不少主旋律的表达。 或许,被重塑的《温故1942》已经不复初衷,搬上大银幕的意义除了像《唐山大地震》那样很赚眼泪和钞票,所剩的东西不多。但是,千万不要用灾难去绑架什么。可以去问问身边的朋友,1942这个年份意味着什么?大部分人肯定一脸茫然,三年河南灾荒?仍有大部分人一脸茫然,不管冯小刚是否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那场灾难,至少这部电影让更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事情,总会有意义的。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吃饱穿暖的生活。
王的盛宴
多少壮士,拔刀上路
——《王的盛宴》
项羽为何要一夜之间坑杀四十万秦卒降将?樊哙如何能单枪匹马闯入项羽军帐之中?韩信为何会在高祖驾崩前集结家奴造反?……陆川在《王的盛宴》里给出自己的答案,但这些答案与《史记》和《资治通鉴》上的大相径庭。
道前人之事,偏离正史的历史故事有两种,一是“野史”,二曰“戏说”。既然是“戏说”就包括了戏剧也包括调戏,典故一旦归并入“戏说”,大概就不会有撰写《史记》被人割鸟的危险。陆川的这部电影,它属于后者,是“野史”,却丝毫没有“戏说”的成分。未经调戏或是渲染的“野史”能否被作为正史看待?“刘邦的噩梦”、“项羽的盔甲”、“韩信的枷锁”,一环扣一环,悬念层层解开,考验着观众的智力。这是一部《罗生门》式的电影,讲述两千年前中国大历史的谜团。
王朝更迭,权力和欲望,理想与杀戮,《王的盛宴》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霸王别姬”或者“鸿门宴”的传奇,而是一场残酷的“生存者游戏”。它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揭开了一块历史的巨大疮疤,而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伤口在之后的两千年里也从未愈合。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功臣楼……远在美国的马克·吐温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刘烨的《盛宴》:置身乱世,投机主义
刘烨理应是个货真价实的高富帅,在这《王的盛宴》里他几乎变成了个腌臜泼皮。
汉高祖在没当上高祖前只是一介草民,或许他原也有理想要摆脱贫穷摆脱压迫摆脱秦的暴政,但本片对于刘邦反秦最直接动机的诠释只是因为他想解救自己的婆娘而已。我不记得史书上记载的高祖是否如此地实际、市侩而龌龊,但是鸿门宴前的刘邦在入了秦宫后,哈喇子流了一地,看着帝都建立的户籍简那会儿、下巴都掉到地上了。惘顾群臣进谏和项羽禁止入住秦宫的禁令,一心是个要关起门来作土皇帝的架势。直到真作了皇帝,依着韩信帮他灭了项羽,又开始疑神疑鬼,担心一起打下江山的老哥们儿谋反篡位,遂开始年复一年的窝里斗。
这才成就了一幅活脱脱患得患失的土财主的样子。刘烨给这位高祖的性格里,注入了连绵而混沌的理想、悲哀甚至是几丝黑色的幽默。
吴彦祖的《盛宴》:置身乱世,理想主义
吴彦祖的楚霸王项羽是陆川作为编剧笔下的一个罕见的古今中外的完人 。或许为演技和倾国倾城的貌所限,吴彦祖不大可能对项羽有过多的复杂的性格诠释。
如刘邦所说:项羽长得美、武艺高、军队壮、婆娘靓。从头到脚整一正版高富帅。夫所求者,其尽善之。因为太完美了,所以项羽大约可以说这样的话:你们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但凡谁先破咸阳,一律不许进住秦宫!不然保不齐你们这些凡人一旦北漂进了帝都,见了那等荣华富贵,就个个不知自己姓甚、都想当财主来、别忘了你们当草根时是反谁的。
项羽在本片里的悲哀之处,真正在于他那近乎无耻的理想:废除中央监控的统一户籍制、各自地方权力归地方管理、恢复十几个王国内的语言和文字以便保存各地的文化及思想、废除强制性的统一思想及精神上的奴化。或许片中项羽本来想说的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想当土财主的刘邦听到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每一个都有独立思维的民众是无法驾驭的。所以又美,又高,又壮,又靓的项羽(吴彦祖)很快就被将士们大卸八块儿了。
多少型男,忘穿秋裤
——《寒战》
中国的电影观众,不管现在口味如何,但恐怕没几个不是在港片浸淫中长大的。而且对于大多数男性观众来讲,成长路上最让人难忘的港片记忆大概是警匪片。前有《古惑仔》的兄弟义气,后有《无间道》的煎熬挣扎 ,我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
《无间道》的无数跟风之作,在当前的港片大环境下,除了《银河映像》,警匪这一类型片似乎也走进了死胡同,题材重复,角度陈旧。
这样看来,《寒战》似乎有一个开创新局面的勇气。虽然依旧是经典的双雄设置,但可能是史上警匪片中职位最高的双雄了——警务处两大副处长,厅级领导干部啊!
梁家辉的《寒战》:寒潮前夕,赤膊耍酷
《寒战》最大的创新在于,不同于传统警匪片的内核永远是善恶缠斗,本片中的歹徒成为了被虚置的第三方——虽然从能力上来讲,他们其实好像比以前片子的歹徒都强大。
前半部分对峙的两方,其实是行动组的鹰派李文彬(梁家辉饰)的个唱。其实,显而易见的是,导演组合在这里表现出了明显的倾向性,而且是以一种充满自豪感的方式:香港能成为亚洲最安全的城市,靠的是法治精神,这与梁家辉以暴制暴的理念明显相悖。
但是,既然《寒战》以高端人物作为主角,格局就必须大,剧情发展也不能慢。事实上,冲锋车被绑到最终被歹徒劫走赎金的前半部分,节奏用“凌厉”形容都有点不够分量,戏剧冲突的小小高潮接二连三,信息量和转折点多到让观众实在是有点应接不暇。可以说,这样的叙事节奏本来就是一种创新,快到了连人物关系交待都被很巧妙地埋在了一些细微之处,目的当然还是在于节省篇幅。这样的做法到底优劣如何,是否太过rush导致意蕴不足?在全篇的第二部分,郭富城的戏码里,就“战战兢兢”地表现出来。
郭富城的《寒战》:寒潮来临,忘穿秋裤
随着“办公室叛乱”以刘杰辉(郭富城饰)的抢班夺权胜利告终,剧情进入劫案结案之后的部分,没有了前半部分的快节奏吸引眼球。
后半部分主打的内核,是体制内的办公室斗争。斗争原因在于对警务处长的争夺,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可重点在于,后半部分案子的解决依然仅是点缀,用力过猛的郭富城虽然不停出镜,但在案件侦破发展中的重要性几乎为零。加上《寒战》剧情合理性的打磨不够,前半部分无所不能的劫匪,却犯下了最容易被发觉的错误。就像对方球队有被收买了踢假球的,你轻松战胜。但作为本身有一定实力的队伍,没理由换个更弱的队来当对手。
更加让人失望的是,郭一手推动的结局,让《寒战》变成了一种主旋律的叙事范式。而这种范式我们似乎最常见的就是在大陆的反腐剧中:郭富城和同僚都被怀疑腐败,然后出于对党的事业的忠心毫无私心地互相争斗,最后发现,原来郭富城是一直被身边的亲人蒙在鼓里,打着他的旗号干了很多坏事。然后大义灭亲,跟同僚摒弃前嫌,然后说,我老了,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
在一部以高智商犯罪为噱头的片子,郭富城的角色设定接近“不穿秋裤的”花架子。这不是他本人的错,一来细节上做的不够到位,剧本硬伤太多。二来,大格局拍好了是震撼人心,有深度,拍的不好就成了歌颂式的主旋律。两位导演满怀着对香港法治理念的自豪,缺乏自我检讨和反思的精神和能力,这实在是难以跟《无间道》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