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的分享行为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亲社会的一种只要表现形式,是衡量道德行为的重要指标。早在20世界50年代,Ugurel-Semin就研究了4~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的发展状况,发现291名被试在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慷慨”倾向到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8岁。“分享公平”倾向缓缓渐进,至11~12岁达到高峰,8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导地位。Damon对儿童分享观念的研究则概括出4~8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的三个水平:平等分配(5~6岁)按劳分配(6~7岁)和仁爱观水平(约8岁以后)。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更详尽的阐述,以便供广大幼教同行和家长朋友们参考。
  二、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存在的问题:分享意识不强,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3~4岁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言行表现不一,新纲要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旨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影响分享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第一,家庭环境因素。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爱的经验,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家园合作对幼儿教育很重要,幼儿的分享行为并不是老师在短短一个活动或者一节课就能形成的,幼儿每天的生活重心除了幼儿园就是家里,因此,老师、家长都起着很重要的教育作用,做好家园的合作工作,互相沟通了解幼儿的具体情况,家园采取一致的教育态度,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养成分享的好习惯,这样,幼儿的分享行为就会得到了很大的培养。
  第二,物质因素。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也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幼儿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很多幼儿在玩玩具及交换时分手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
  第三,教育因素。教育中,特别是幼儿教师给儿童的影响比较全面、深刻。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树立幼儿分享意识,自觉产生分享愿望,要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应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因为幼儿品德形成,需要幼儿经历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这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正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渗透“分享”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将“分享”内容有效渗透到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多的给孩子创设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自由、独立的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引导孩子把自己的书、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看、一起玩;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让孩子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一想,感受他人的愿望,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内心体验;提供机会,体验分享。开学初,我们就鼓励每个幼儿带一件自己心爱的玩具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通过示范榜样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移情训练是指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称赞,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它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非常愉快,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得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的激励。根据上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利用文学作品时的形象,让孩子体验分享行为的乐趣,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孩子在逐步成长的过程中,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强弱是孩子是否能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由于幼儿在感知方面常按自己的需要去感知事物,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所表现出来的分享行为较不稳定,常有一中虚假的分享行为,在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仍难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切磋、协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家园共育、走进社区,让温馨的家庭、社会环境成为形成幼儿良好分享品质的摇篮。
  三、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体会
  用心观察,因材施教,观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观察,不仅可以看到幼儿个体行为的变化,更可深究到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心理反应,主观愿望和想法以及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态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分享意识一旦形成,既要付诸行动,也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主动学习分享行为。众所周知,所有的行为习惯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对孩子进行分享教育;通过对活动的评价,将分享的价值观内化为幼儿的道德价值标准。描述→评价→内化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晓之以理,使幼儿树立道德信念,提高道德认识水准,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最终在已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习惯、实施分享教育,其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孩子认识到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为他人、为集体创造欢乐,是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的“种子”,使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化为幼儿的道德价值标准。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如何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效益,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大胆实践。在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弄清楚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期刊
学校是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是学校一切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的中心环节。  一、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
期刊
课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语文课堂更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在语文“新课标”的背景下,提倡让学生在“乐”中读;在“乐”中品;在“乐”中悟;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见效很慢的学科,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我们怎样积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语文呢?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充满欢笑,让学生“乐”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才能
期刊
在教学一年级《人民币》的内容中,我向学生抛出问题:小林想用5角钱买一根冰棒,妈妈这里只有一元的、两元的、五元的,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样做呢?这时候我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表情,有的孩子很为难,不知该如何选择,紧接着有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了手,回答道:要一元的。并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可见这个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有一种数学的思维习惯,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说到底,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期刊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强调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角色游戏活动作为一种自主化的游戏形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运用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社会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
期刊
一、课文特点  《秋天》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诗不长,仅三节,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
期刊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地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由单纯获取知识,转为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创造力、实践力、知识力、学习力和信息力。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 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的评价方式才是科学的呢?科学的评价方式又有哪些呢?  教学评价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理念。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初中生物学教师可结合生物科学的课程性质,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多元化课堂,凸显生物学重要概念。  一、进行科学探究,构建重要概念  在活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同学,注意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并且捕捉一定数量的鼠妇以备课堂上使用。课堂上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官收集的材料
期刊
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学活动如何改革,如何有效地开展,一直是广大数学教育研究者、教师和学生探索的重点和难点。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的预设与调控是重中之重。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单调乏味的被动学习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一)以学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本价值趋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  在新的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