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群众文化事业的明天任重而道远。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要强化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理念,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共铸更大的辉煌。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里来,加大我市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着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加强文化艺术的创作,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贴近人民生活的伟大作品。
关键词:乳山市;群众文化;发展
一、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仅靠8个“样板戏”和一些“语录歌”来支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节目,也要经层层把关,符合政治要求的才能排演。当时演出率极高的歌曲《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歌词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美帝国主义必定灭亡,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再配上战斗动作夸张的舞蹈,简直就像在振臂高呼政治口号。“文革”后期,小型歌舞、表演唱、曲艺等节目内容才逐渐丰富起来。歌曲创作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千年铁树开了花》《打起手鼓唱起歌》等,表达了人们内心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美好渴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我市群众文化生活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文化不再仅仅是为了政治运动服务,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需求。随着各种思潮的活跃,曾被讥讽为“靡靡之音”的港台流行歌曲,也纷纷进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里。齐秦的《大约在冬季》、邓丽君的《甜蜜蜜》,这些歌曲大受年青人的欢迎,到现在还广为流传。更可喜的是,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始活跃了起来,农村的业余剧团、秧歌队等重新恢复,传统剧目和传统民间文艺节目也重现舞台。我市新戏的创作与演出,也进入黄金期。自主创作了一些引起轰动效果的大戏,大型现代吕剧《林娘》,国内3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慧梅出嫁》、《淬火》、《段志军》等剧目,曾到青岛、烟台等大城市和莱阳、海阳等县演出;每部新戏,都深入全市农村巡回演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质量大幅提高。自1984年正月开始,农村秧歌年年进城汇演,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尚;村级文化大院日常文娱活动兴盛,各类文体设施投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为引领,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乳山的文化繁荣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连续六届中国(乳山)母爱文化节的举办,让乳山的母爱文化传遍了海角天涯;冯德英文学馆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连续多年举办的新春秧歌汇演、新春灯会、消夏文化夜市、农民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同欢乐文艺小分队走基层、送文化下乡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大大提升了乳山人民的幸福指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文艺作品的繁荣,涌现出许许多多讴歌乳山、赞美乳山的优秀原创歌曲、美术、摄影和文学作品,有许多在网络电视等媒体广为传播,大大提高了家乡乳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在文化领域里先后获得了众多工作荣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先进县”“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牌为“山东省优秀文化广场”,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现今,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扶持,乳山市各类文化设施发展较快,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文化服务跟不上群众需求。当前各级在提供文化产品或开展文化活动时,没有很好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的产品(活动)依然是老产品、老内容,过去由于通讯、电视、网络、交通等不发达,群众愿意听广播、看露天电影、唱戏剧、跳秧歌等,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农民更喜欢上网、看电视、跳现代舞,而我们现在的文化服务跟不上文化需求。
二是缺乏文化活动“带头人”。当前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艺创作表演、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经营管理等专长的农村文化人才,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三、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开展符合基层群众不同口味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随着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素质民众的文化需求,让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足不出户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带来的便利,用通俗易懂的文艺语言为老百姓进行表演,使文艺作品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服务的功效。
二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一要以制度为保障。要建立详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标准,对已经建设完成的农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站等活动开展情况建章立制,进行细化,并建立起市、镇、村、管理员四级目标责任制,对各级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与经济建设同等对待,列入考核,以制度的形式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挥最大功效。二要以城乡互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利用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等阵地长期深入开展文艺下乡、书画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坚持城乡互动送文化。
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一要通过调查摸底,将文化骨干人才汇集起来,登记造册,建立相应的人才信息库,充实到到文化服务战线工作,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二要配足配齐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并做到专职专用,确保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事有人管、责有人担。三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制定宣传文化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采取外出参观学习、交流,邀请专家进行培训、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文化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乳山市;群众文化;发展
一、我市群众文化工作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仅靠8个“样板戏”和一些“语录歌”来支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节目,也要经层层把关,符合政治要求的才能排演。当时演出率极高的歌曲《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歌词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规律不可抗拒,不可抗拒, 美帝国主义必定灭亡,全世界人民一定胜利!”再配上战斗动作夸张的舞蹈,简直就像在振臂高呼政治口号。“文革”后期,小型歌舞、表演唱、曲艺等节目内容才逐渐丰富起来。歌曲创作也进入了新的时期,《千年铁树开了花》《打起手鼓唱起歌》等,表达了人们内心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美好渴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我市群众文化生活也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文化不再仅仅是为了政治运动服务,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需求。随着各种思潮的活跃,曾被讥讽为“靡靡之音”的港台流行歌曲,也纷纷进入我市人民群众的生活里。齐秦的《大约在冬季》、邓丽君的《甜蜜蜜》,这些歌曲大受年青人的欢迎,到现在还广为流传。更可喜的是,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始活跃了起来,农村的业余剧团、秧歌队等重新恢复,传统剧目和传统民间文艺节目也重现舞台。我市新戏的创作与演出,也进入黄金期。自主创作了一些引起轰动效果的大戏,大型现代吕剧《林娘》,国内3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慧梅出嫁》、《淬火》、《段志军》等剧目,曾到青岛、烟台等大城市和莱阳、海阳等县演出;每部新戏,都深入全市农村巡回演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质量大幅提高。自1984年正月开始,农村秧歌年年进城汇演,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风尚;村级文化大院日常文娱活动兴盛,各类文体设施投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我市以文化为引领,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乳山的文化繁荣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连续六届中国(乳山)母爱文化节的举办,让乳山的母爱文化传遍了海角天涯;冯德英文学馆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创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连续多年举办的新春秧歌汇演、新春灯会、消夏文化夜市、农民文化艺术节、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同欢乐文艺小分队走基层、送文化下乡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大大提升了乳山人民的幸福指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文艺作品的繁荣,涌现出许许多多讴歌乳山、赞美乳山的优秀原创歌曲、美术、摄影和文学作品,有许多在网络电视等媒体广为传播,大大提高了家乡乳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市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市在文化领域里先后获得了众多工作荣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文化先进县”“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牌为“山东省优秀文化广场”,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现今,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事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大力扶持,乳山市各类文化设施发展较快,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文化服务跟不上群众需求。当前各级在提供文化产品或开展文化活动时,没有很好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提供的产品(活动)依然是老产品、老内容,过去由于通讯、电视、网络、交通等不发达,群众愿意听广播、看露天电影、唱戏剧、跳秧歌等,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农民更喜欢上网、看电视、跳现代舞,而我们现在的文化服务跟不上文化需求。
二是缺乏文化活动“带头人”。当前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艺创作表演、文化传承传播、文化经营管理等专长的农村文化人才,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三、对策思考
一是进一步开展符合基层群众不同口味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随着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适应形势发展变化,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素质民众的文化需求,让群众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可以足不出户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带来的便利,用通俗易懂的文艺语言为老百姓进行表演,使文艺作品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征求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程度地发挥文化服务的功效。
二是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机制。一要以制度为保障。要建立详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标准,对已经建设完成的农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站等活动开展情况建章立制,进行细化,并建立起市、镇、村、管理员四级目标责任制,对各级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与经济建设同等对待,列入考核,以制度的形式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挥最大功效。二要以城乡互动为载体。紧密结合农村发展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利用镇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等阵地长期深入开展文艺下乡、书画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坚持城乡互动送文化。
三是进一步加强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一要通过调查摸底,将文化骨干人才汇集起来,登记造册,建立相应的人才信息库,充实到到文化服务战线工作,带动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二要配足配齐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并做到专职专用,确保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事有人管、责有人担。三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制定宣传文化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采取外出参观学习、交流,邀请专家进行培训、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开展文化工作奠定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