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这种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尽量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最终能灵活解决数学问题。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就课堂教学的方法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以《锐角三角函数》的探究式教学实践作些探讨,与大家一起思考。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锐角,要求学生各自在草纸上也画一个,然后在角的一条边上任取一点A1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作出又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教师:大家可以看出A2O比A1O要长,而A2B2比A1B1也要长些,那么垂线AB与点到角顶点O的长度AO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
教师:大家想想,它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它们相减的差可能一样长;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小;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大;它们的比值可能一定;它们因角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可能没有规律……
3、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
4、运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好,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呢?
学生:实践出真知!
老师:好,现在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看看会是怎么一种结果!要求精确到0.1mm。
学生活动,认真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草纸上,有的同学还制作了记录表格。
5、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对问题做出回答。
老师:好,看来大家很棒呀,都量好了,并记录了下来。现在大家就根据你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看能否找出什么规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讨论,把我们的猜想进行逐一验证吧。
学生:我分析了,没有规律;我的结论是它们的差越来越大;我算出它们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有大有小,但都很接近;我的也是,我觉得应该近似一定吧,因为我们的测量会有误差……。最后一致同意:它们的比是一定的!
6、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
老师:大家的分析不错,那么大家再想想,在角的一边上任意一点A作另一边的垂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AOB,∠AOB的直角边AB与斜边AO的比值也会是一定的吗?大家可以多作一些,进行测量分析。
学生:我们多次测量分析后,觉得同一个角作出来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不同的角这个常数不一样,角越大,比值也越大。
老师:大家说的很好,我们就把这个比值叫这个锐角的正弦。
……
二、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课堂中首先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开始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参与的动机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新课程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能够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要在教师组织下,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克服困难,主动发展,并不断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促进理解,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
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使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批评性的再思考,从而获得了新的、深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体验得到了丰富,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探究。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锐角,要求学生各自在草纸上也画一个,然后在角的一条边上任取一点A1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作出又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教师:大家可以看出A2O比A1O要长,而A2B2比A1B1也要长些,那么垂线AB与点到角顶点O的长度AO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
教师:大家想想,它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它们相减的差可能一样长;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小;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大;它们的比值可能一定;它们因角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可能没有规律……
3、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
4、运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好,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呢?
学生:实践出真知!
老师:好,现在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看看会是怎么一种结果!要求精确到0.1mm。
学生活动,认真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草纸上,有的同学还制作了记录表格。
5、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对问题做出回答。
老师:好,看来大家很棒呀,都量好了,并记录了下来。现在大家就根据你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看能否找出什么规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讨论,把我们的猜想进行逐一验证吧。
学生:我分析了,没有规律;我的结论是它们的差越来越大;我算出它们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有大有小,但都很接近;我的也是,我觉得应该近似一定吧,因为我们的测量会有误差……。最后一致同意:它们的比是一定的!
6、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
老师:大家的分析不错,那么大家再想想,在角的一边上任意一点A作另一边的垂线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AOB,∠AOB的直角边AB与斜边AO的比值也会是一定的吗?大家可以多作一些,进行测量分析。
学生:我们多次测量分析后,觉得同一个角作出来的比值是一个常数。不同的角这个常数不一样,角越大,比值也越大。
老师:大家说的很好,我们就把这个比值叫这个锐角的正弦。
……
二、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思路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课堂中首先是由教师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开始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参与的动机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新课程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能够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要在教师组织下,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克服困难,主动发展,并不断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促进理解,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
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使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批评性的再思考,从而获得了新的、深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体验得到了丰富,认识也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