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突出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整合多种教学方法,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也纳入本课程教学设计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80-02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用于旅游服务行业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旅游心理学,对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能力锻炼有突出作用,因而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目前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关键在于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主要是为景区、旅行社、旅游宾馆、酒店的各岗位培养一线的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1]。根据这一职业岗位群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
2.教学模式单调,以教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心理学课程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该门课程本身涉及到较多心理学原理和理论,如果一味采取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动机弱,惰性增强,不愿思考。
3.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从目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普遍注重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旅游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
4.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还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若将评价标准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将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起到一定作用。
二、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从职业岗位群特点分析入手,明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建立与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心理训练,将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2],因而,我们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将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系统”的课程改革为“行动体系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1.分析和旅游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导游、旅游相关企业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旅游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特点,明确职业能力的构成。
2.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将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破传统的注重教而非注重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模块为载体,项目和团体心理训练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序化为三大模块九个任务,通过旅游项目活动的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利用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把旅游心理学教学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将逐步实现课程资源网络化,为教学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5.改革传统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平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完成情况和理论考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6.将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的训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心理素养,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有职业,更要让学生将来有事业,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结构[3],构建了“3+3”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教学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设计了由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了项目引导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三、课程设计创新的主要体现
1.按照旅游过程及服务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知识和素质三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的内涵及发展趋势;重点掌握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具备旅游服务人员必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个性完善的能力。
2.依据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旅游者是如何做出旅游决策开始,一直到送走游客做好后续工作为止,教学内容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旅游者心理”篇重点突出游客作为旅游决策者的中心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影响游客决策的心理因素和它们在游客进行旅游决策时发挥影响的过程。安排了游客的知觉、游客的态度、游客的个性和游客的情绪四章内容。“旅游服务心理”篇以“优质服务”为中心,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掌握怎样做到尊重服务,怎样实现优质服务,并结合有关原理对旅游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安排了饭店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和旅游其他服务心理(旅游交通服务心理、旅游购物服务心理和旅游投诉心理)三章内容。“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篇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和抗压、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安排了人际交往和心理保健两章内容[4]。
3.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
4.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对传统的理论过多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下设计相对独立的项目引导教学体系和团体心理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全过程。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5],具体来讲项目引导教学将通过六个步骤展开教学:(1)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旅游活动中的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4)确定项目;(5)协作学习;(6)学习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实践课程中团体心理训练开展的步骤如下:(1)导入课题;(2)布置训练任务;(3)分组进行拓展训练;(4)交流感受,分享体验;(5)学习心理知识;(6)小结。布置课后练习。 5.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模式建立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体系。(1)任务驱动教学:整个教学内容由三大模块九个任务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2)项目引导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体会和掌握完成部分工作的心态、要求、过程和步骤[6],同时掌握一些处理不同情境的应对方法和技巧[7]。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将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让其在特定仿真环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3)团体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团体合作共同完成训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享交流总结,对于学生的人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均有积极作用。(4)案例分析法:将各种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其从中体会不同的服务方式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最好能将同一事例的不同处理效果对比着讲,能起到较好的效果。(5)参观与学习:带领学生到景区景点、酒店参观,体会游客心理,让学生对于如何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6.构建全程考核的课程评价机制。以作业课堂汇报演示、实训报告、策划方案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为主。课程考核强调理论实践并重,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线,拟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各占50%的比例。
四、总结
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从2008年就已经启动,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从2010年初到现在已经进行了近两年的时间,已成功将课程建设的思路贯穿到日常教学,事实证明:从课堂效果、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学生各项能力所得到的培养来看,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崔英.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5.
[2] 薛群慧.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6.
[3] 汪科达.创境激趣探疑导学[J].时代教育,2010,(1):238.
[4] 余永霞.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全国商情,2010,(7):88.
[5] 罗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饭店管理原理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6):56.
[6] 潘雅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2).
[7] 朱生东.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旅游心理学教学[J].科技信息,2009,(25):401.
[责任编辑 魏 杰]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80-02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用于旅游服务行业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旅游心理学,对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能力锻炼有突出作用,因而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目前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关键在于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主要是为景区、旅行社、旅游宾馆、酒店的各岗位培养一线的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1]。根据这一职业岗位群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
2.教学模式单调,以教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心理学课程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该门课程本身涉及到较多心理学原理和理论,如果一味采取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动机弱,惰性增强,不愿思考。
3.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从目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普遍注重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旅游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
4.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还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若将评价标准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将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起到一定作用。
二、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从职业岗位群特点分析入手,明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建立与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心理训练,将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2],因而,我们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将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系统”的课程改革为“行动体系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1.分析和旅游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导游、旅游相关企业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旅游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特点,明确职业能力的构成。
2.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将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破传统的注重教而非注重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模块为载体,项目和团体心理训练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序化为三大模块九个任务,通过旅游项目活动的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利用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把旅游心理学教学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将逐步实现课程资源网络化,为教学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5.改革传统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平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完成情况和理论考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6.将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的训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心理素养,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有职业,更要让学生将来有事业,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结构[3],构建了“3+3”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教学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设计了由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了项目引导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三、课程设计创新的主要体现
1.按照旅游过程及服务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知识和素质三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的内涵及发展趋势;重点掌握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具备旅游服务人员必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个性完善的能力。
2.依据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旅游者是如何做出旅游决策开始,一直到送走游客做好后续工作为止,教学内容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旅游者心理”篇重点突出游客作为旅游决策者的中心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影响游客决策的心理因素和它们在游客进行旅游决策时发挥影响的过程。安排了游客的知觉、游客的态度、游客的个性和游客的情绪四章内容。“旅游服务心理”篇以“优质服务”为中心,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掌握怎样做到尊重服务,怎样实现优质服务,并结合有关原理对旅游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安排了饭店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和旅游其他服务心理(旅游交通服务心理、旅游购物服务心理和旅游投诉心理)三章内容。“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篇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和抗压、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安排了人际交往和心理保健两章内容[4]。
3.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
4.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对传统的理论过多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下设计相对独立的项目引导教学体系和团体心理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全过程。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5],具体来讲项目引导教学将通过六个步骤展开教学:(1)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旅游活动中的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4)确定项目;(5)协作学习;(6)学习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实践课程中团体心理训练开展的步骤如下:(1)导入课题;(2)布置训练任务;(3)分组进行拓展训练;(4)交流感受,分享体验;(5)学习心理知识;(6)小结。布置课后练习。 5.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模式建立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体系。(1)任务驱动教学:整个教学内容由三大模块九个任务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2)项目引导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体会和掌握完成部分工作的心态、要求、过程和步骤[6],同时掌握一些处理不同情境的应对方法和技巧[7]。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将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让其在特定仿真环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3)团体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团体合作共同完成训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享交流总结,对于学生的人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均有积极作用。(4)案例分析法:将各种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其从中体会不同的服务方式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最好能将同一事例的不同处理效果对比着讲,能起到较好的效果。(5)参观与学习:带领学生到景区景点、酒店参观,体会游客心理,让学生对于如何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6.构建全程考核的课程评价机制。以作业课堂汇报演示、实训报告、策划方案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为主。课程考核强调理论实践并重,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线,拟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各占50%的比例。
四、总结
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从2008年就已经启动,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从2010年初到现在已经进行了近两年的时间,已成功将课程建设的思路贯穿到日常教学,事实证明:从课堂效果、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学生各项能力所得到的培养来看,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崔英.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5.
[2] 薛群慧.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6.
[3] 汪科达.创境激趣探疑导学[J].时代教育,2010,(1):238.
[4] 余永霞.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全国商情,2010,(7):88.
[5] 罗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饭店管理原理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6):56.
[6] 潘雅芳.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2).
[7] 朱生东.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旅游心理学教学[J].科技信息,2009,(25):401.
[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