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书后,答不出问题,怎么办?
江苏徐州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孩子上大班。平时陪孩子读书的时候,为了加深他的印象,经常会在读完后提些问题和他交流,可是他要么不配合,要么就是支支吾吾的。请问,孩子这种情况是没有读懂吗?应该如何引导?
答:读完书后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很有必要,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收到效果。以下建议供参考:
1、直截了当地提问,不要模棱两可,更不要绕弯子
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提问一定要让他听得懂,答得上,千万不要高屋建瓴地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之类。大班的孩子还不会抽象概括,这样的问题他肯定答不上来。如果换种方式问“这个故事讲了几个人?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就一定没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抓不住重点也别着急,这是要慢慢训练的。
2、问孩子感兴趣的内容,重在培养阅读兴趣
提问的目不在于巩固所学,而在于激发兴趣。如果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不问也罢,改让他谈谈读后感。这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孩子一定会有话可说。接下来你也应该谈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从中得到些启发。
如果每次阅读文章后,你总是像布置任务似的提问,而这些问题又是孩子不感兴趣的,孩子就会感到无话可说。这时候父母也感到无趣,就问不下去了。这也是孩子上学后讨厌写读后感的真正原因。
3、用平常心来对待,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绝大多数人都对别人“考”自己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即使乐于接受挑战的孩子,时间一长也会感到疲倦,并产生厌学情绪。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无论学习还是游戏,都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待他。当孩子回答错了时,不要急忙纠正,而是让他再想一想,呵护他的自信心。
提问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他究竟听懂了多少,而不是答得对不对。你只有知道他听懂了多少,才能更好地指导下一步阅读。如果一开始就说“我考考你”,会让他感到压力骤增;而孩子一紧张,就可能会支支吾吾地拖延时间,不予配合。
孩子官迷心窍,怎么辦?
安徽合肥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新学期开学后,班里竞选班干部,三年级的儿子落选了。因为之前他一直都是班干部,所以回家后情绪很低落,闹着让我去找老师,一定要当上班干部。儿子为什么这么想当“官”呢?
答:1、要让孩子淡化“官欲”,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无非是家庭和学校两种环境。他如果生活在三口之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生活在大家庭中,影响范围就又扩大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如果家人整天谈论某某官员怎么“有钱”“有权”,甚至还很夸张,就势必会勾起孩子的官欲来。
在学校,有时候老师也会在言语上刺激孩子,说些“某某同学年年都是班干部,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之类的话,让孩子误以为只有班干部才是好孩子,从而导致官欲膨胀。当然,媒体有时也会有这种说法,这就更需要父母引导了。
2、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当官”,“当官”究竟是干什么的
小学生对“当官”的概念是模糊的,父母有必要告诉他一些管理知识,让他知道“当官”的任务是管理以及服务。进一步,还可以对他讲些管理的职能和服务的方式。
这么大的孩子对此肯定是似懂非懂,但不要紧,他一定会从中对“当官”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不再停留在“当官”就是“可以管别人”等错误认识上来。
3、一门心思“想当官”的孩子,说不定具有政治家潜质
孩子拥有领导才能并不是坏事情,所以孩子一门心思“想当官”,那就把他往正确的道路上引,说不定将来他是一颗政治明星呢。在孩子眼里,“当官”能引起全班乃至全校关注,更有成就感。这种心理如果不是太病态,就算是正常的。
为此,父母可以经常对他说些诸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想赢得同学们的选票,就必须努力为他们服务,与同学搞好关系”“要锻炼文笔、演讲、辩论等才能”之类的话,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个人魅力和领袖才能,引导他把权力和能力、责任结合起来,从原来单纯的迷恋权力转变为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有责任感,这同样也是因材施教。
(作者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多年,迄今已出版《我家孩子不任性:儿童自制力训练80法》等家教图书25部。)
江苏徐州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孩子上大班。平时陪孩子读书的时候,为了加深他的印象,经常会在读完后提些问题和他交流,可是他要么不配合,要么就是支支吾吾的。请问,孩子这种情况是没有读懂吗?应该如何引导?
答:读完书后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很有必要,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收到效果。以下建议供参考:
1、直截了当地提问,不要模棱两可,更不要绕弯子
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提问一定要让他听得懂,答得上,千万不要高屋建瓴地问“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之类。大班的孩子还不会抽象概括,这样的问题他肯定答不上来。如果换种方式问“这个故事讲了几个人?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就一定没问题。如果发现孩子抓不住重点也别着急,这是要慢慢训练的。
2、问孩子感兴趣的内容,重在培养阅读兴趣
提问的目不在于巩固所学,而在于激发兴趣。如果孩子对阅读不感兴趣,那么不问也罢,改让他谈谈读后感。这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孩子一定会有话可说。接下来你也应该谈谈自己的感受,让他从中得到些启发。
如果每次阅读文章后,你总是像布置任务似的提问,而这些问题又是孩子不感兴趣的,孩子就会感到无话可说。这时候父母也感到无趣,就问不下去了。这也是孩子上学后讨厌写读后感的真正原因。
3、用平常心来对待,千万不要惩罚孩子
绝大多数人都对别人“考”自己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即使乐于接受挑战的孩子,时间一长也会感到疲倦,并产生厌学情绪。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无论学习还是游戏,都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待他。当孩子回答错了时,不要急忙纠正,而是让他再想一想,呵护他的自信心。
提问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他究竟听懂了多少,而不是答得对不对。你只有知道他听懂了多少,才能更好地指导下一步阅读。如果一开始就说“我考考你”,会让他感到压力骤增;而孩子一紧张,就可能会支支吾吾地拖延时间,不予配合。
孩子官迷心窍,怎么辦?
安徽合肥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新学期开学后,班里竞选班干部,三年级的儿子落选了。因为之前他一直都是班干部,所以回家后情绪很低落,闹着让我去找老师,一定要当上班干部。儿子为什么这么想当“官”呢?
答:1、要让孩子淡化“官欲”,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
人是环境的产物,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无非是家庭和学校两种环境。他如果生活在三口之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如果生活在大家庭中,影响范围就又扩大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里。如果家人整天谈论某某官员怎么“有钱”“有权”,甚至还很夸张,就势必会勾起孩子的官欲来。
在学校,有时候老师也会在言语上刺激孩子,说些“某某同学年年都是班干部,这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之类的话,让孩子误以为只有班干部才是好孩子,从而导致官欲膨胀。当然,媒体有时也会有这种说法,这就更需要父母引导了。
2、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当官”,“当官”究竟是干什么的
小学生对“当官”的概念是模糊的,父母有必要告诉他一些管理知识,让他知道“当官”的任务是管理以及服务。进一步,还可以对他讲些管理的职能和服务的方式。
这么大的孩子对此肯定是似懂非懂,但不要紧,他一定会从中对“当官”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不再停留在“当官”就是“可以管别人”等错误认识上来。
3、一门心思“想当官”的孩子,说不定具有政治家潜质
孩子拥有领导才能并不是坏事情,所以孩子一门心思“想当官”,那就把他往正确的道路上引,说不定将来他是一颗政治明星呢。在孩子眼里,“当官”能引起全班乃至全校关注,更有成就感。这种心理如果不是太病态,就算是正常的。
为此,父母可以经常对他说些诸如“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想赢得同学们的选票,就必须努力为他们服务,与同学搞好关系”“要锻炼文笔、演讲、辩论等才能”之类的话,目的是培养孩子的个人魅力和领袖才能,引导他把权力和能力、责任结合起来,从原来单纯的迷恋权力转变为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有责任感,这同样也是因材施教。
(作者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多年,迄今已出版《我家孩子不任性:儿童自制力训练80法》等家教图书2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