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我国各科教师越发注重教学质量的问题,他们试图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来推动教学发展。而作为初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情感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因此,本文就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实践思考进而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传情达意;初中美术;情感培养;实践思考
引言:
新时期,人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非传统教学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基于此,以学生为主的情感教育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美术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因获得情感培养而享受美术学习的过程,进而更加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一、以教师自身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形成[1]。绝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甚至一个眼神而产生不同的思维知觉,比如当某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错误,此时教师若出现一个不耐烦的眼神或者是用批判性的词语,就会极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当教师给出一个激励的眼神,并鼓励学生下次继续努力的时候,学生就会燃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信念。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力量来表现自身的情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我们的节日》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组织学生提前准备相关图片,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在网上搜集与节日相关的影视片段并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当学生看完视频后引导他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共同展开“我身边的节日”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进来,要感情充沛,与学生分享自己所过的节日经验。这样一来,当学生看到教师充满热情的组织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会瞬间投入进来并积极发言,表现自我。
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中,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催化剂,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绝佳机会。因此,教师若要获得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就要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2]。以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水墨交融写青山》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为学生播放有关中国名山自然风貌的纪录片,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将这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弥补了教师语言讲述的缺陷,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和形象化。并且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中国山水除了使用照片的形式记录,还可以使用山水画等形式进行描绘。或者,教师可以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先为学生展示一幅《秀石疏林图》,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于《秀石疏林图》的欣赏探究,来思考这幅画传递出了什么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等等问题。学生可以以四人为小组,也可以直接与同桌交流,然后派出代表给出各自的回答。比如,生1: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生2:“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树、石的造型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趣味性强的活动,比如做游戏、小组比赛、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加享受美术学习的过程,并在各种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以此完成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承担着教的责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承担着学习的责任,二者彼此联系,不可分离。而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学生也要试图走近教师,与他们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3]。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以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蓝白之美》为例,教师可以在一开始上课之时就以谈话的方式创造互动情境,比如可以问学生:“蓝白二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见他们的运用?”学生根据问题经过思考后自由回答,如:在衣服颜色的设计上、家里的毛巾、地板等,蓝白色给人带来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提问来给予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并缓解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培养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得學生主动接近、认识、学习和感悟美术,也有利于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传情达意,润物无声,才会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传宝.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77.
[2]周燕.关于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探析[J].名师在线,2018(29):86-87.
[3]王桂珍.初中美术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16.
关键词:传情达意;初中美术;情感培养;实践思考
引言:
新时期,人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非传统教学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基于此,以学生为主的情感教育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美术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因获得情感培养而享受美术学习的过程,进而更加快乐地学习与成长。
一、以教师自身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形成[1]。绝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甚至一个眼神而产生不同的思维知觉,比如当某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错误,此时教师若出现一个不耐烦的眼神或者是用批判性的词语,就会极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之,当教师给出一个激励的眼神,并鼓励学生下次继续努力的时候,学生就会燃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信念。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力量来表现自身的情感,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我们的节日》为例,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组织学生提前准备相关图片,然后教师结合教材在网上搜集与节日相关的影视片段并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当学生看完视频后引导他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共同展开“我身边的节日”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进来,要感情充沛,与学生分享自己所过的节日经验。这样一来,当学生看到教师充满热情的组织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也会瞬间投入进来并积极发言,表现自我。
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中,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催化剂,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绝佳机会。因此,教师若要获得良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就要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呈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2]。以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水墨交融写青山》为例,教师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为学生播放有关中国名山自然风貌的纪录片,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将这节课所学的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弥补了教师语言讲述的缺陷,另一方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动化和形象化。并且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中国山水除了使用照片的形式记录,还可以使用山水画等形式进行描绘。或者,教师可以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先为学生展示一幅《秀石疏林图》,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于《秀石疏林图》的欣赏探究,来思考这幅画传递出了什么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等等问题。学生可以以四人为小组,也可以直接与同桌交流,然后派出代表给出各自的回答。比如,生1: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生2:“石分三面、树分四枝”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山水画中树、石的造型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趣味性强的活动,比如做游戏、小组比赛、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更加享受美术学习的过程,并在各种活动的参与过程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以此完成情感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承担着教的责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承担着学习的责任,二者彼此联系,不可分离。而良好的课堂效果需要建立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学生也要试图走近教师,与他们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实现教学相长的良好学风[3]。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以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蓝白之美》为例,教师可以在一开始上课之时就以谈话的方式创造互动情境,比如可以问学生:“蓝白二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见他们的运用?”学生根据问题经过思考后自由回答,如:在衣服颜色的设计上、家里的毛巾、地板等,蓝白色给人带来一种清爽、舒适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提问来给予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并缓解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情绪,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实施情感培养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得學生主动接近、认识、学习和感悟美术,也有利于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进而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传情达意,润物无声,才会推动初中美术教学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传宝.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177.
[2]周燕.关于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探析[J].名师在线,2018(29):86-87.
[3]王桂珍.初中美术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