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di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在21世纪经历了一场彻底的革命。各国教育部门纷纷出台政策,规定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培养职前教师重要基地的高校,其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决定了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为深入了解中部地区高校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本文选取了具有四所代表性的中部院校,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调研手法,发现并剖析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中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笔者选取了江西师范大学(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 赣南师范学院(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和井冈山大学(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四所典型的中部院校。在教育技术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各校普遍以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重要的培养途径,因而笔者将调研对象定为两类,分别为从事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非教育技术专业且修过教育技术公共课)。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三种方法,以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文件为基准,分别从外部支持条件以及教育技术能力中所涉及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展开。
  
  中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为保证此次调研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笔者从师生两个角度出发,调查双方对同一问题或不同问题的相关反映。综合师生的问卷调查数据、访谈及实地观察的结果,笔者认为中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现状如下:
  (一)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与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与高校着力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总方针,促使目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出台之前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而言,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与标准的要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薄弱、相关知识的现实性不强、缺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或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等等。
  (二)教师与学生的“技术化倾向”严重
  理论和技术二者是地位平等、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应当更多学习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但其教学重心依然放在了“工具”的传授(如PPT制作、动画技术等等)上。与之类似,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更加在意自己能否做出一个“作品”出来。在“技术化倾向”环境中培养出的未来教师,他们缺少课堂设计的系统思维,缺少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技术在他们的课堂中不能发挥认知、效能、情境创设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整体而言,中部高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素养,但仍存在不足:1.一部分教师非科班出身:担任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的专业包含了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信息化教育)、教育学、计算机和物理教育等,一些非科班出生的教师不能保证其教育技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2.不熟悉具体知识点: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体系较为熟悉,但对于当中所涉及的具体知识点则表现陌生,系统知识不够扎实。3.知识的现时性不强。与传统知识点相比,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趋势的了解明显偏弱,其知识的现实性不强。4.传统的教学和评价方法占优势。教师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但所占比重不大,传统的课堂教授和卷面考试等依然是课程中常用的方法。
  (四)高校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支持条件,但仍存在较大不足
  虽然相关高校不仅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培养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方针,同时更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本校的软硬件设备。但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已有的设备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学生数,这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生学习绩效的提高等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五)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版本繁多,类型单一,作用甚微
  目前,已出版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版本繁多、编排结构庞杂、侧重的知识点各异、权威性不高,这为高校选择合适的教材增加了不少难度。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作用并不突出,出现了一部分教学与教材脱离的现象。同时,教材的类型单一,多以纸制为主,而其他附有光盘的教材,其光盘的制作也多以简单的内容呈现为主,缺乏系统设计。
  
  改善中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状况的策略
  
  为进一步改善中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状况,提升职前教师教育能力水平,基于对相关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从人、物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可行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软硬件设备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支持性的信息技术环境
  1.硬件设备的建设与管理。在硬件建设方面,由于网络教室中师生的互动性更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优,因而高校应将目光更多定位在对网络教室的建设上。同时,在硬件管理方面,为提高网络教室设备的使用年限,高校可采取层级型的责任制方式,将责任分层级地分配到各监督员和各学生,实现责任到人。
  2.软件设备的建设与管理。软件设备的建设与管理需要高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与各教育技术授课教师之间积极的沟通交流。教育技术中心应事先安装教师可能使用到的各种类型软件,教师也应积极向教育技术中心反映课堂设备的使用情况。这种“教师—中心”之间信息的循环往复,可确保相关负责单位准确掌握教师的软件需求,提高软件的利用率。
  (二)提高教材质量,改善教材使用效果
  作为地区教育技术发展核心的各省市教育技术协会,可组织相关教育技术专家根据本省的发展需求,制定分别适应文科与理科特点的教育技术教材大纲,依据大纲编著相关教材,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该教材,保证全局培养思路与不同学科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同时,编著教材的相关部门可建设相关的课程网站,当中可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非线性呈现,更可设立不同模块的讨论区,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实现学生与教材内容的交互性。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程教学方法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改善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将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
  1.调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化倾向”,实现理论与技术的平衡发展
  在学生学习技术模块之前,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好相关知识的理论支架,特别是培养其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塑造其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同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与技术合理融合,避免学生将“教育技术”简单等同于“信息技术”。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鼓励教师开展终身学习
  教师应培养积极的意识态度,全面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基础及其发展脉络,形成对教育技术相关概念和应运原则的理性认知,掌握具体的信息技术原理及其教学应用,掌握各种现代媒体的具体使用方法,提升教学设计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合作能力与研究能力。高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的机构培训,并针对培训成绩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3.选择多样化的教学与评价方式,优化课程教学
  基础的、良构性的知识(如相关定义、概念、媒体类型等等)学习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高阶的、劣构性的知识(如课程设计、整合、资源选择等等)学习可采用自主、探究、协作与反思为特点的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除笔试与作品呈现等方式外,教师也可适当采取其他评价方法,如量规、学习契约、自我评价、概念地图、绩效评估、电子学档或范例展示等。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其有意义学习
  1.增强学生教育技术的运用意识
  意识不仅是行动的启动引擎,更是行动的维系动力。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努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更应培养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工具建构知识的能力
  奥苏贝尔(Ausubel)认为,学习者必须自己发现知识的意义,将之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并加以统合、融会贯通。在学习教育技术相关内容时,学生可利用各种语义网络工具、专家系统、超媒体工具等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各知识点间的内在关系,综合多样化观点,反思原有知识结构,创造性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更新学科知识体系。因而高校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技术学科相关的远程学习网站中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
  3.采取多种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利用远程学习方式
  教育技术学科的学习,除了可以采取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多样的其他学习方式,而其中,远程学习的方式尤为突出。探究式学习与分布式学习是远程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也是促进学生高阶能力发展的两种有效方式。学习者根据某一学习主题,组建异质性的学习共同体,利用各种社会网络工具与小组成员交流探究(观察并提出问题、制定调查计划、收集分析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等等),从而实现与他人的资源共享、观点发散和智慧聚合。
  4.增加学生实际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机会
  高校应积极与实验基地合作,开设各种形式的实习活动,安排学习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学生进入实际课堂中开展技术的整合活动。学生在学科实习的过程中,应积极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开展课堂教学,反思自己与他人的整合过程,听取专家及其他组员的意见,在相关的学习文档中记录实习活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其培养必须得到相关高校的重视。相信在有益政策的引导下,中部高校师范类学生的教育技术培养的外界支持条件将得到改善,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将得到提高,最终将有力地促进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
其他文献
毛泽东在人际交往上,到底采用过多少种方式,是任何人都难以回答的。这是因为毛泽东在人际交往上,出于强烈的需要和浓厚的兴趣,不拘泥于任何方式方法,不限于固定的格式,而是随机应变,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进行广泛地交  往活动。     谈心交往    毛泽东是健谈的人,也是善谈的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在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通过谈心,他了解了很多难以了解的情况;通过谈心,他使很多人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通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练习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关键词】浅谈 提高 初中 历史 教学 效果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
摘 要: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自主探究 强化储存 认知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
摘要: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性,就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那么分层次式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满足此要求。其目的是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就以初中数学课本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为例来对初中数学分层次式教学进行浅析。  关键字: 初中数学 分层次 教学 有效性  学生对于所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爱好以及接受
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面对新课程与教育新形势,校长首先要形成价值领导意识和价值领导力,在塑造和谐校园文化中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均衡教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师生关系紧张、师德问题、教育的公共形象和信任感下降,学业负担过重、“片面教育”“过分统一的教育”“对后进生的失
【摘要】阅读是最基本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它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探求有效的阅读方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引言  阅读是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从接触语文开始,阅读伴随着终生。通过扎实学习、训练,学生自身拥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随着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