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税实务课程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课,税务筹划课程是融纳税实务和会计核算于一体的应用型边缘性课程。以往的课程设计将纳税实务作为税务筹划的前置课程,造成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内容整合,学生在学习纳税实务的同学掌握税务筹划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纳税意识并利用合理的手段减少企业的税收成本,为企业理财,增强学生技能。
关键词:财经专业;纳税实务;税务筹划;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188-02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逐步规范,企业需求既具有税法知识又懂理财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高职财经专业成为向社会输送兼具税法与理财知识人才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都是分别开设课程,并安排在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一般是将纳税实务作为税务筹划的前置课程。由于教材的编排,税务筹划课程里又有大量的税法知识,导致知识重复,课时浪费,也破坏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上并未达到满足社会对于兼具税法和理财复合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需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进行整合,在提高学生涉税业务处理的同时培养税务筹划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发展空间。
一、高职院校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程定位不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纳税实务课程里已经很详细的讲解了税法知识,但在税务筹划课程中同样含有大量的税法知识及会计处理,由于纳税实务课程和税务筹划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教师在讲授税务筹划知识时又需帮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的税法知识。教学内容严重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重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教学欠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纳税实务课程与企业办税员岗位对接,课程操作性很强,虽然纳税实务课程的教材编排上包括税费计算和纳税申报两部分,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学校没有模拟电子报税系统实训基地,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偏理论性,缺少实践操作,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纳税实务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现在企业都采用电子申报纳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从,缺乏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纳税筹划课程属于应用型边缘性课程,具有为企业理财的性质,学生需要在掌握税收法律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筹划课程同样实践性较强,但在税务筹划的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大多是由教师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的,并不是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分析,理论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于税务筹划仅限于理论的学习,不能真正认识到税务筹划对企业的意义,从而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三)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任课教师大部分理论知识扎实,但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生动的案例,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教学效果。虽然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但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上有深厚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税法制度在不断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税法制度,并从实践中取得新的资料,将最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二、纳税实务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职教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税法的基础知识和延伸知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税务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在内容整合,使学生在纳税实务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了解企业还可以用合理手段减轻税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税收制度的正确认识。
(三)有利于建立比较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分开教学,学生学习完纳税实务课程再学习税务筹划课程,这样看似比较合理,但学生的知识体系比较零散,学生不会自主联系这两门课程的相关性。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碰到涉税实物时能很自然的联系税务筹划的相关内容并运用到工作上。
三、纳税实务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实施
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应遵循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税法类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寻找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点,提高课程知识在岗位上的利用率。具体来说,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内容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并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课程性质
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结合市场发展、行业需求以及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财经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整合后课程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准确填制中小企业税务登记表;正确核算中小企业的应纳税额;掌握中小企业网上纳税申报表的填列;掌握中小企业流转税、所得税纳税筹划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够根据企业情况进行简单的税务筹划。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应围绕企业办税员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安排,以企业纳税实务工作流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先学习纳税实务的知识,然后用税务筹划作为知识的延伸,并在每个税种学习完之后让学生填制税务登记表,进行税务申报,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纳税申报流程,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式、案例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延伸,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除了理论知识还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一部分行业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会计工作技能与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工作岗位对能力的需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整合过程中应注重围绕企业办税员工作岗位需要,在税收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税务筹划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邓建敏.高职财会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5):230—231.
[2]李华.税收类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7):43—45.
[3]胡春晖.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整合研究——以财会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4,(10):42—45.
关键词:财经专业;纳税实务;税务筹划;课程整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1-0188-02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逐步规范,企业需求既具有税法知识又懂理财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高职财经专业成为向社会输送兼具税法与理财知识人才的重要平台。然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都是分别开设课程,并安排在在不同的学期进行教学,一般是将纳税实务作为税务筹划的前置课程。由于教材的编排,税务筹划课程里又有大量的税法知识,导致知识重复,课时浪费,也破坏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上并未达到满足社会对于兼具税法和理财复合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财经专业需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进行整合,在提高学生涉税业务处理的同时培养税务筹划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工作中的发展空间。
一、高职院校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程定位不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纳税实务课程里已经很详细的讲解了税法知识,但在税务筹划课程中同样含有大量的税法知识及会计处理,由于纳税实务课程和税务筹划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教师在讲授税务筹划知识时又需帮学生回忆之前已学过的税法知识。教学内容严重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重复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教学欠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纳税实务课程与企业办税员岗位对接,课程操作性很强,虽然纳税实务课程的教材编排上包括税费计算和纳税申报两部分,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现象,学校没有模拟电子报税系统实训基地,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偏理论性,缺少实践操作,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纳税实务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现在企业都采用电子申报纳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从,缺乏基本的职业判断能力,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纳税筹划课程属于应用型边缘性课程,具有为企业理财的性质,学生需要在掌握税收法律的基础上为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税务筹划课程同样实践性较强,但在税务筹划的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大多是由教师根据理论知识设计的,并不是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分析,理论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对于税务筹划仅限于理论的学习,不能真正认识到税务筹划对企业的意义,从而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三)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任课教师大部分理论知识扎实,但缺少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生动的案例,一定程度上牵制着教学效果。虽然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但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上有深厚的基础。特别是近几年,税法制度在不断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税法制度,并从实践中取得新的资料,将最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二、纳税实务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职教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衔接。”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掌握税法的基础知识和延伸知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税务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之一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在内容整合,使学生在纳税实务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延伸,让学生了解企业还可以用合理手段减轻税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税收制度的正确认识。
(三)有利于建立比较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大部分高职院校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分开教学,学生学习完纳税实务课程再学习税务筹划课程,这样看似比较合理,但学生的知识体系比较零散,学生不会自主联系这两门课程的相关性。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帮助学生建立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碰到涉税实物时能很自然的联系税务筹划的相关内容并运用到工作上。
三、纳税实务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教学改革实施
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应遵循高职院校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税法类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寻找课程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结合点,提高课程知识在岗位上的利用率。具体来说,打破原有的教材编排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内容直接与工作岗位对接,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接近实际工作的过程,并兼顾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课程性质
高职院校以培养职业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结合市场发展、行业需求以及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围绕财经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整合后课程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准确填制中小企业税务登记表;正确核算中小企业的应纳税额;掌握中小企业网上纳税申报表的填列;掌握中小企业流转税、所得税纳税筹划基础理论和技术,能够根据企业情况进行简单的税务筹划。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应围绕企业办税员岗位工作内容进行安排,以企业纳税实务工作流程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先学习纳税实务的知识,然后用税务筹划作为知识的延伸,并在每个税种学习完之后让学生填制税务登记表,进行税务申报,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纳税申报流程,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问题式、案例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到课外延伸,提高教学效果。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提升教学效果,教师除了理论知识还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专职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同时聘请一部分行业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将会计工作技能与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工作岗位对能力的需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将纳税实务课程与税务筹划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整合过程中应注重围绕企业办税员工作岗位需要,在税收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税务筹划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参考文献:
[1]邓建敏.高职财会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5):230—231.
[2]李华.税收类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7):43—45.
[3]胡春晖.税务会计、税法与税收筹划课程整合研究——以财会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4,(10):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