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梦中的精神家园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寻找心灵或精神家园的过程,本身也是诗歌精神锻造和释放的过程。
  阳光充沛的午后,打开窗户。雨过天晴,大地平和,万物生长,空气怡人。就像一首诗里说的:“一个转身,春天来了。春在风中,柔柔地吹……”
  泡一杯茶,在桌前坐下来。我之所以这么静静地坐下来,是因为书桌上,有一本诗集:《最高的那座山》。这是好朋友曾瀑刚刚寄来的。他在2020年这个全世界都恐慌的春天,却默默地把一本诗集放在了我的书桌上(这部诗集近日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高高大大的曾瀑,玉树临风,鼻梁上的眼镜,尤显儒雅。虽然进京多年,言谈中仍然有一股子云南话的味道,让人感到亲近和亲切。
  诗集《最高的那座山》共四辑,160首诗。第一辑主要写故乡和亲人,纯粹的乡愁诗;第二辑大多来自军旅生涯,来自于那些美好、崇高的记忆;第三辑色调稍显低沉,笔触深入历史、社会、人生、人性,有沉思、反思,也有批判;第四辑有“香草美人”意味,但不是屈原赞美圣君那种“香草美人”,它是一种阴柔之美融解在心灵的秘密,亦可视之为爱情诗。也许是得益于他对英美新批评派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吧,张力成了曾瀑这部诗集显著的美学特征。
  这部诗集所收录的诗歌都不长,具象、质感、隽永,直率、坦诚、深刻,化繁就简,节奏铿锵,语境旷达。曾瀑的诗歌有着浓厚的生命诗学特质,这些与生命同构的文字,是灵与肉的结晶体,是早已融化在血液中的生命机能的记忆,有着浑然天成的生命重量。
  一、浓浓的游子情怀
  我知道这部诗集的分量。因为去年暮夏以来,差不多有大半年时间曾瀑被疾病折磨。九死一生的他,顽强站立起来。这个世界还有爱他的人,也有他爱的人,更有他的诗,他不能就此倒下。唯如此,这部诗集才尤显珍贵。也许,我们都是游子的原因,对他的诗我格外感觉美好。我敢保证,一个游子和一个默守田园的人同时读曾瀑的诗,会得到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觉。曾瀑在诗集后记中说:“故乡永远属于那些漂泊者,一个从未经历过背井离乡、生离死别的人,是没有故乡的。由此看来,当年我毅然决然远走他乡,其最大意义或许不在于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而在于让我从此有了一个魂牵梦萦的故乡。”难怪这部诗集中,有那么多对于故乡和往昔的追忆。
  大量追忆或回忆,是曾瀑抒情诗游子情怀、故乡情结的一大特点,展现出亦真亦幻、亦远亦近、亦虚亦实扑朔迷离的画面感。比如《给母亲》中:“每回到你身边一次,我的惶恐/便会加重一分/在与光阴的赛跑中/愈来愈力不从心/无论省略去多少山河/再也扶不稳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你的影子/对你的爱,变成了一道/错误的算术题/我此生最大的悲哀/就是将加法做成了减法。”哪一个游子读这样的诗不会想起自己愈来愈苍老的母亲,那种欲走还休,不走不行的惆悵和牵肠挂肚般的不舍?母亲是游子心中最柔软部位珍藏的温暖,是游子四处碰壁之后的抚慰,是游子真正的故乡。母亲在哪里,哪里就是游子的故乡。“我一生的漂泊、打拼、屈辱和荣耀/全都是因为这一栋历尽沧桑的老屋”,这是诗人《老屋》中的诗句。你觉得他抒发的仅仅是对老屋的情感吗?
  对故乡的怀念,是诗人从始至终的情怀。那个自小离家的游子,一生的情感全都倾注在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中。正是这种纯朴情感,使诗意有了厚重感,让诗情有了家乡味儿。“父亲,这树丛和荒草为何越砍越多/通向你的路,为何越走越陡峭,越走越遥远/漫天风雪中吻别你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坚强/世界上,再没有别的什么事情能够让我悲伤/然而,我却无法安慰你留下的这把弯刀/无法阻止它和一块石头相拥而泣,哭出一地铁锈”,这是《弯刀》中的一段。深沉、大气、澄朗,在诗人胸怀里,这把弯刀如此沉重,如此坚硬,你认为这仅仅是一把刀吗?纵观曾瀑这本诗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张力,无论哪首诗,只要你读进去,就会发现,含混、歧义、多解,给人以散发式联想,或者说,从哪个角度都可以理解、释义、揣摩,都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
  诗歌在这种境界中扩大了自己,创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也真切地抒写出了诗人的情感。当然,仅有这些是绝对不行的,那毕竟是想象的生活,不是现实的生活。而现实却是痛苦的,她在召唤自己,必须苏醒,必须去奋斗。这样,通过真幻对比,诗歌的内容更真实,也更高了一个层次。《黑与白》是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诗。大量使用幻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父亲、对故乡的追念,抒发了游子思乡的真实感情。他写道:“你可曾知道,平原上的乌鸦,比山里的还要黑/父亲,当我亲吻着你的照片,说真的好想你,真的好想家/这才意识到,我已经弄丢了回乡的路/你不再拄着拐杖,在屋檐下久久眺望/开始埋怨黑夜太短,装不下一幕接一幕的剧情/常常一觉醒来,为一个失败的梦落泪,大发雷霆/怪我不配合,没能及时出场。说为见到儿子,宁愿长睡不起。”读这样的诗,哪一个热血男儿不潸然泪下?哪一个游子不心潮汹涌?又有哪一个浪迹天涯的漂泊者没有亲吻过父母的照片?诗人在这里既写实又写虚,他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孤寂糅合在一起,然后重塑,即使漆黑的天空没有灿烂繁星,却给归乡幻梦描摹出一幅真实的景象,然后诗人开始了对故乡和亲人的追忆。如果说,“平原上的乌鸦,比山里的还要黑”是虚写的话,那么,“父亲,当我亲吻着你的照片,说真的好想你,真的好想家”则实得不能再实。接着,诗人又写道:“这才意识到,我已经弄丢了回乡的路。”这一句如利剑穿心,流出的不是清澈的游子泪,而是浓浓的相思血。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境界,我要说,诗歌是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是不是诗人嗅到了故乡的特殊味道?这种味道不是具体指向哪一种物,而是心情。紧接着一定是萦绕于诗人心里头那些剪不断、理还乱,没完没了的故事出现了,才会有“常常一觉醒来,为一个失败的梦落泪,大发雷霆”,才会有“怪我不配合,没能及时出场。说为见到儿子,宁愿长睡不起”。从字面看,诗有点硬,硬得硌人,把人硌得想哭。如果诗人这时候写的是故乡原野上丰收的麦穗、乳白色的橄榄花、水仙花,那么,诗的意境便会索然无味,使得那种特殊的情感变成了抒情,轻飘飘,一阵风就会吹得无影无踪。直到《给母亲》,诗人才收起那种硌人的硬,一下子变得柔肠婉转,而且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悔恨和深情:“今年回家,发现你比去年/又苍老了许多。去年的那个你/已经不见了/每一次回来,都会带走/一个相对年轻的你。剩下的你/一个比一个苍老。”我相信,每一个游子每一次回家后都会有这种情感。回家一次发现母亲不仅老了许多,就连个子仿佛都一下子矮了下去。母亲是在游子一次次回家中变老的,心底流淌着无限的悔恨和无奈。不管多强硬的汉子,在离开母亲后,脑海中一旦出现母亲的音容笑貌,立马变得温和柔软。“园子里除了秧苗,只剩下你和你的影子/还是那样忙碌,精心打理着自己的晚年/每一次回家,我都看到园子又消瘦了一些/你头上的白发,像山顶的积雪又厚了一些。”在儿子心中除了母亲还是母亲,把母亲想象得如此真实,又那样富有诗意,显现出母子情意的深厚和怀想的迷人。   没有创造,难有好诗;没有深情,便不会打动人心。如果说,小说塑造形象的话,这首诗中母亲的形象却是那么真实、那么可爱又那么苍老,在可亲可敬之中,又不乏可怜。这就是我们的母亲,这就是千千万万母亲的普遍形象。用语言这把剪刀,独出心裁地剪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艺术地为母亲塑像。
  二、神奇的修辞象征
  象征手法运用在这部诗集中随处可见,是曾瀑诗歌最常用的艺术表现。使用这种手法,可以扩大诗歌视野,增强诗歌厚重感,还可以使诗歌具有朦胧色彩。像轻雾,像彩云,在半透明的色彩中显示其非凡的美。比如《故乡的雪》:“这世界越来越脏/只有雪花栖息的那一根树枝是干净的。”诗人赵丽宏说:“真正好的诗作能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用平实的语言拨动读者的心弦,用象征手法使诗具有神性,引人联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判断好诗的方法也很简单,诗歌中哪怕能有一词一句打动你,使你产生共鸣,那么就是一首好作品。曾瀑诗的魂魄,如果需要从整体感悟,那么,从它形象精湛的语言和象征意义理解的话,则正在他的一字一句中。比如《老屋》:“我一生的漂泊、打拼、屈辱和荣耀/全都是因为这一栋历尽沧桑的老屋。”还有许多,曾瀑回避现实生活中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把诗心用在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上。他写昆仑月、写菜园、写樱花、写桃花潭、写拔火罐、写城乡接合部、写月光下的白玉兰、写猫耳洞、写梦中石榴树、写醉枣,甚至写花神,等等,都是象征手法运用得十分成功的作品。在他的笔下,一切自然中的景物都具有了超然物外的灵光,具有了神性。在《唐古拉山口》中,他这样写道:“记住:在茫茫无人区/诗歌,将是你随身携带的/最后一袋氧气。”这样的象征意义,使诗歌形象更鲜明,意义更扩大,境界更朦胧,隐喻更隐秘。他抒写自己内心深处的悲凉,用色彩来形容自己的心灵,描写内心的孤寂与无助。在茫茫无人区,那最后一袋氧气,仅仅是为了呼吸几口氧气吗?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啊!这些感受深沉、朦胧、孤独,甚至有些哀伤,有一种没有界限、没有程度的悲凉,促使读者往深处去想。再比如《云上的父亲》:“你说,乌云,是老天自我疗伤的最好方式/河流,是大地自我疗伤的最好方式/生儿育女,是婚姻自我疗伤的最好方式/死,是生自我疗伤的最好方式/后来,你趁我熟睡的时候,又一次悄悄去了云上/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如此简洁的语句中,不仅充满了诗情画意,而且是多么好的象征、隐喻和深深的情感抒发啊!
  诗人写诗,一定有他的道理。他可能是为了在平庸的生活中,让自己过得更好,更有深度和广度。还有一种说法,诗人的意图,就是要把秘密吐露出来。曾瀑正是在他直截了当与深沉含蓄的诗句之间,在他充满象征意义的诗歌中,诉說着一种东西。受西方象征主义流派的影响,曾瀑的诗更侧重内心的感受,强调有质感的形象、暗示和烘托,这恰恰增强了他诗歌的内在张力,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空间。在《没有雪的冬天》中,他写道:“没有雪的冬天/金装书被撕裂,童话落荒而逃/松竹梅失去记忆/流浪的笔,找不到一张落脚的宣纸/我们眼含污浊的泪水/画不出一幅国画。”
  诗歌总体构思中,曾瀑常用这种手法,把扣子、镜子、胡同、树木、青草、秋等这些好像无关紧要的事物作为诗歌吟咏对象,这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这样的诗歌足以引起人们对故乡的思考。诗人似乎都有这种故乡情结,有哪一位诗人不曾给自己筑起一道篱笆,作为现实世界的疆界,作为他清晰目光可能达到的极限?正是为了这个异常奥秘的主题,诗人才在诗中用了那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在意象使用上,曾瀑还经常用一些大家熟知的景物来做心灵的符号,使诗歌显得深沉而又具象。在具体构思诗歌时不断使用象征,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把自己诗作的隐秘性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对一个哲学家来说,“我思故我在”。而对一个诗人来说,“我写故我在”。诗歌评论家敬文东在这本诗集的前言中说:“曾瀑对物之真相的洞悉,来自历经劫难的生命经验。他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与物的感触与摩擦中,熬制出一种坚韧的生命情调,一种能屈能伸的生命品格。这种坚韧的生命情调,有效地清除了自恋成分,令自我向万物开放,有希望领略天地万物的大美。”
  三、简洁中的厚重与深刻
  如果说曾瀑的诗歌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特征的话,就是他语言的凝练简洁。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诗人最宝贵的气质。有些诗人喜欢绕,就是那种反反复复的绕。表面看,似乎很有学问,历史人文、天南地北无所不知,刀枪剑戟无所不能,唯独缺少了语言的凝练简洁,那种诗的纯粹、朴实、跳跃,那种诗歌鲜明属性的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曾瀑的诗就像大地上的植物,那种子悄然落地,遇到合适的气候和生长条件,自然成长起来,这样的生长方式不管什么品种,都是独特的。其语句间没有让人觉得刻意为之,没有烦躁,没有浮华,没有一点儿勉强。从语言层面上看,他的诗生动、真诚、直率,不做作、不浮夸、不绕弯,然而,从诗的内涵和意指层面上看,他的诗又往往一个能对应多个所指,使得诗歌的内涵和意指立体化,常常旁逸斜出,在意料之外然而又在情理之中,一点儿也不像他的语言那样“规矩”。
  曾瀑出生在乌蒙山区,如果不听他说话的口音,还以为他是一位北方人呢。也许是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北方的缘故吧,他的身上的确有着北方汉子的淳朴、厚重,还有他的深刻。这种厚重和深刻来自于他苦涩的童年记忆和曲折的人生阅历。韩愈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据曾瀑自己讲,他童年时家境很不好,儿时痛楚的经历,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走向社会后,他的命运同样充满了波澜和起伏。或许,正是这种苦涩和曲折成就了曾瀑,他的诗歌总是沉浸在悲欢离合的体验之中,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感。漫长的人生跋涉,使曾瀑对个体命运的条纹肌理,已了然于心。可以说,他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一次探险之旅。他一直在寻找一座山,并试图走进这座山,以寻找自己的语言和自我存在所能达到的最高点。
  这正是作为一个诗人的旅程。他在《一块石头也有春天》中写道:“如果有一粒种子/无家可归,我愿意用千年的伤口/将它收留/我坚信,只要心存善念/一块石头也有春天,也能生出根须/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有人说,一个诗人有两种生活:普通的生活和诗的生活。曾瀑肯定也是这样,他脚踏大地,头顶青天。生活中直直的汉子,写起诗来也是这样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不图诗句的表面华丽,专求诗意的旷达舒畅。他在《最后的故乡》中写道:“母亲,如果有一天你突然离开人世/我就彻底没有故乡了,我就真的成了丧家之犬了/只有刨开那一片黄土,才能找到家门了。”如此简单的几句话,令人潸然泪下的同时,也将一个诗人深深的故乡情怀跃然纸上。   年轻时起,曾瀑就酷爱诗歌。爱得纯粹,爱得疯狂。他几乎把当时能订到的关于诗歌的杂志都订全了,摆满了宿舍各个角落,不管做饭还是如厕,随手都可以拿到。从十六岁去青海当铁道兵开始,他就喜欢诗。后来考入长沙铁道兵学院,毕业后,当过排长、团文化干事。1984年兵改工,并入铁道部。他担任过工程局宣传部新闻干事、新闻科长、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站站长,局党委政研会秘书长等职。现在是中国铁路文联专职干部。尽管每天杂事很多,但是,作为诗人,最丢不下的自然是诗歌。
  这本诗集就是佐证。
  曾瀑用他丰富生动、情感饱满的诗句给我们一种体验,即人的一生,如果没有诗意,那该是多么大的遗憾啊。曾瀑的许多诗是扎扎实实地源自内心之独白的,它们有点儿孤独,有点儿苦涩,但却是珍贵的。珍贵的是在这红尘滚滚,喧嚣奔腾的时代,曾瀑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诗心,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向往。
  曾瀑诗集中最厚重、最深刻、最感人的是关于“故乡”的诗。他在这本诗集的后记中说,从他离开故乡那一天起,他就开始了他的“还乡”之旅。正是如此,曾瀑无论身在何处,他的写作也都是从根部开始,从故乡泥土开始。看这首《一箩筐故乡》:“满满一箩筐故乡/都是原汁原味的田园山水/炊烟坐起来,说了声腰疼/腊肉,蜂蜜,天麻/故乡最好最好的东西/都装在这个箩筐里了/为了能够在遥远的北方/找到我,有一趟列车,一直/开到我的舌尖。”还有《风吹故乡》:“风吹故乡,紧贴着我的生命吹/吹着我的正面,也吹着我的反面。吹着我的表面,也吹着我的内心/吹着我的肉身,也吹着我的影子、我的灵魂/风吹故乡,从我的鼻孔里吹进去,从我的眼眶里流出来/风吹故乡,在我的舌尖上摇晃/风吹故乡,吹进我的毛孔,深入我的骨髓/风吹故乡,吹我的心,吹我的肝/吹我的五脏六腑。”什么是真正的乡愁?远不是那些活得滋润的人的小资情调,而是乡人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苦难。
  吴越王在给他夫人的一封信中寫过一句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家乡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回来了吗?归来时慢慢走,不要辜负了沿途的风景。这可以是一个男人写给他思念的女人,也可以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离乡的儿子。陌上花开,像是你一生追求的那些事物:理想、幸福、热爱……其实每个人终其一生的时光,也不过都如同一次“陌上花开”,一次“缓缓归矣”的旅程而已。
  我想,曾瀑正是通过对亲人和生存土地情感上的进入,有了深广的心灵经历,才有了他朴素自然、情感细腻且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诗作。
  人类与神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死亡。换句话说,人生是短暂的。在短暂人生中,人类需求却无止境,物质的和精神的。这决定了作为一个人的烦恼和痛苦。但人类终究能找到快乐,这种快乐一定不是来自于物质,而在精神层面。当你在精神世界里确定了精神愉悦的坐标,找到了更加愉悦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不可磨灭的。
  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曾瀑永远不会停止脚步!
其他文献
在杨树林里行走的脚步是超脱而又淡然的,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在了树梢,在风的吹拂下发出了浪花一样的水声。若干年后我走在一片异乡的杨树林里,面对明媚的阳光,有些不知所措。  童年时,院子里有四棵高大的杨树,树阴覆盖住屋顶,衬托出屋脊的苍老。麻雀在杨树的枝头嬉戏,发出了欢快的鸣叫。春天的时候,杨树开出了毛茸茸的红穗子,落在水沟里,落在猪圈里,落在院子里的玉米垛上。我喜欢捡那些依然带着生机的红穗子,像是刚刚从
期刊
表面看,这是一篇世俗小说,写的是一对发迹了的年轻夫妻分道扬镳的家庭伦理故事。然而,如果稍有耐心,认真读完就会发现,故事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小说真正想要表现的恰恰是故事背后那些没有写出来的部分。  真正意义上说,这是一篇教科书一样典型的小说文本。好看耐读,空间感很强,多重具象,呈发散式,跳跃着推进,像一艘驶入浩瀚大海的巨轮,给读者留出无限遐想的疆域。  同样一篇小说竟然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期刊
月亮还挂在天上,父亲就带着我上山了。  四周的山坡和河流都还沉浸在厚实的白雾中,村头的几棵白杨树依稀可辨出一片朦胧的轮廓。鸡还没有叫头遍,各家的狗也都还在沉睡。我小脚紧跟着父亲,手里攥着一把薄镰。跨过村西头的一条小河,越上一片玉米地田埂,穿过我家的一块玉米地,翻上四银沟的低矮山坡,南山的路途就正式启程了。山路隐藏在低矮的栎树丛中,时而遮挡了父亲的背影。月光安静皎洁,似给田野镀上一层白霜。父亲把双手
期刊
我總喜欢踩着月光回乡。初夏时节  麦子在夜色中摇晃着香味  从村庄走出去的孩子  回乡时,也要走着回去  流水和蛙鸣  探寻着我在他乡的曲折经历  我把委屈的泪水压在箱底  从汗水里,析出结晶的盐  薄暮中,闪着细微的光  父亲和母亲,早已守候在老屋  亮着的灯光,更像海上的灯塔  我走一步,停一步  暮色中的村庄,安静如婴儿的呼吸  我好像从未离开过  我好像,一直在夜色中,缓缓前行
期刊
想起条形的田地,想起田地上  春天的小麦,秋天的稻  田埂上撒一些  豌豆的种子,长几棵嫩绿的苗  总是想起月光下的打谷场  石磙安静地躺在场上  让你情不自禁想起卧床的老祖母  炊烟爱着炊烟,露珠拥着露珠  砖瓦上的月光  我们悄悄藏在梦境  夜太长了,需要在宁静中,慢慢回味  总是想起父亲的咳嗽  母亲捶背時轻声的叹息  黑夜是一个古旧的中药罐  在记忆的柴火中,无声地熬着
期刊
一  我与吴明辉相识很早,却见面不多。  明辉是一个默默的写作者,只是耕耘,不问收获,报刊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作为一名基层领导,他公务繁忙。只是职工联谊晚会时,主办者请他帮忙写主持词,或请他写一首朗诵诗,人们才想起他是个才子。这么多年,他习惯了替他人做嫁衣,办诗社、组织文学沙龙,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熟悉明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品德、才学向上的高尚人。要不一帮文人怎么会选他当哈尔滨铁路局作协
期刊
露珠有一张干净、俊秀的脸  芦花鸡,一边啄食虫子  一边饮露水  有人在屋檐下,剥水煮鸡蛋  梨树上的梨花  不经意间,开败了一朵  喜鹊在偷偷唱歌  怀揣阳光的人,正慢慢走向水边  这样的清晨  寂静从来就是一个灵动的词  两只蜜蜂,在油菜花的花心  亮出各自甜蜜的詩意  都是命运的一部分  都乐于接受,自然之神的安排
期刊
在乡下,被鸟鸣唤醒  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  画眉、灰喜鵲,躺在床上  鸟鸣开始在脑海中打转  鸟鸣是一粒发光的子弹  它能瞬间击中我,孤寂的忧伤  我从鸟鸣中,探听到  春天的秘密  有时候,洞悉一种秘密,总会  让人陷入思索  我们都是躲避喧嚣之人  我们都在尘世的喧嚣,纠缠许久
期刊
他的分明  黑即黑、白即白的眼睛  喜欢笑  喜欢看我穿红衣裳  我是他挑着的灯笼  明灭有时  红红火火  小暖炉,或小狮子  可与之比拟  探出三颗参差小乳牙  如珠似贝  人间真味一颗颗打开  那也是岁月的铡刀  溅出轮回的乳汁  妈说  “呦,像个八十岁小老太”  他为我戴上项链  一圈又一圈  那是脖子上泛起的涟漪  他與子宫脱离  我还能穿下纤细的裙子  互为彩虹  春天伸出无数只柔软
期刊
在路边,茼蒿集体开花  黄白相间,是一种温情的陈述  风也不敢大声呼喊她们的名字  素朴的美,美成了野性的表达  只有月光,靠近她們时  才露出一丝微笑  少女的娇羞,寂静的歌  唇边的蝴蝶,更像是一粒纽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