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人们的生存压力,農村人口为了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得不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进行抚养,长期下去不仅会加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然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渠道;心理辅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成热潮,从而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这些孩子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出现性格孤僻和无助、自卑、封闭、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留守儿童的管教问题已成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班主任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教育措施呢?我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认识存在危机
以前是父亲外出打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大部分母亲也跟随父亲一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自由散漫。
2.之间交往心理有障碍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20%的“留守兒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50%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
3.情绪变化不稳定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我校的调查统计显示,80%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而20%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5%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1.拓展沟通渠道
学校要挤出一定的人力、财力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热线”,让孩子能随时与其父母进行对话,享受父母的爱。班主任要尽可能采取书信、短信、视频、QQ等方式与孩子的父母时刻保持联系,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父母座談制度
学校在要求班主任随时与“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外,还要充分利用春节父母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父母座谈会。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老师与父母真诚交流,并提出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老师也认真听取家长的一些建议,不断落实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产生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3.师生帮扶制度
学校可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由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更何况是“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关爱,需要更多的亲情呵护。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给留守的孩子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承担起责任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处理好子女与事业的关系,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5.管理记录制度
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学校要求相关教师认真作好情况记录,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成长记录档案。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要经常与其监护人联系,做好家访记录。
6.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第一,我们应该和留守儿童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尊重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尝试与他们做朋友,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可以尝试与他们共同玩耍、学习和交流,直至留守儿童愿意给老师倾诉自己的想法才能进行相应的辅导。比如,我班小强同学特别任性,在班里我行我素,纪律性差,以前用训斥和说教的方式都是屡教不改。后来我改变策略,经常找他闲聊,让他感到我不是老师而是他的朋友,最终他也诉说了他心中的郁结,我也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帮他改变自己的方法,并和他一起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第二,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感恩,体会家人的不易。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单纯的说教模式无法让儿童信服,严重的还会引起儿童的叛逆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学会感恩,增加交际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在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让学生懂得劳动的艰辛,学会感恩。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事关重大,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等方面的资源相互整合、相互协力,构筑起以学校为教育阵地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给他一对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飞翔;给他阳光,他就会回报灿烂的笑容。每当留守孩子向你打开一扇扇美好的心灵窗户的时候,就是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的时候。
关键词:留守儿童;渠道;心理辅导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已成热潮,从而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这些孩子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这种感情的欠缺影响了孩子对外界的认识,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出现性格孤僻和无助、自卑、封闭、逆反等不健康的心理。留守儿童的管教问题已成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班主任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教育措施呢?我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浅见。
一、当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认识存在危机
以前是父亲外出打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在大部分母亲也跟随父亲一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由于祖辈们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引导少,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自由散漫。
2.之间交往心理有障碍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20%的“留守兒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50%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
3.情绪变化不稳定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我校的调查统计显示,80%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而20%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5%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几点建议
1.拓展沟通渠道
学校要挤出一定的人力、财力为“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热线”,让孩子能随时与其父母进行对话,享受父母的爱。班主任要尽可能采取书信、短信、视频、QQ等方式与孩子的父母时刻保持联系,家、校形成教育合力,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父母座談制度
学校在要求班主任随时与“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外,还要充分利用春节父母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父母座谈会。针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老师与父母真诚交流,并提出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要求,以争取父母的理解和配合;老师也认真听取家长的一些建议,不断落实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产生教育合力,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
3.师生帮扶制度
学校可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由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4.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更何况是“留守儿童”,他们需要更多来自家庭的关爱,需要更多的亲情呵护。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这给留守的孩子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承担起责任来,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处理好子女与事业的关系,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5.管理记录制度
在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学校要求相关教师认真作好情况记录,建立“留守儿童”的管理、成长记录档案。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要经常与其监护人联系,做好家访记录。
6.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第一,我们应该和留守儿童之间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尊重留守儿童的基础上尝试与他们做朋友,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可以尝试与他们共同玩耍、学习和交流,直至留守儿童愿意给老师倾诉自己的想法才能进行相应的辅导。比如,我班小强同学特别任性,在班里我行我素,纪律性差,以前用训斥和说教的方式都是屡教不改。后来我改变策略,经常找他闲聊,让他感到我不是老师而是他的朋友,最终他也诉说了他心中的郁结,我也顺理成章地找到了帮他改变自己的方法,并和他一起努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第二,让孩子在实践体验中学会感恩,体会家人的不易。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单纯的说教模式无法让儿童信服,严重的还会引起儿童的叛逆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学会感恩,增加交际能力。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在端午、清明、中秋等节日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事活动,让学生懂得劳动的艰辛,学会感恩。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事关重大,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等方面的资源相互整合、相互协力,构筑起以学校为教育阵地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立体化网络教育体系。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给他一对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飞翔;给他阳光,他就会回报灿烂的笑容。每当留守孩子向你打开一扇扇美好的心灵窗户的时候,就是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卸下沉重的心理包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