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常用的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方法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Seminar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案例教学的优点,从目标设计、课程定位、课程效果等方面对改进工商管理教学方法提出建议。
关键词:Seminar;工商管理;教学模式
一、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讲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交流的单向性,消极、机械而单一地由教师指向学生,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的割裂与分离。针对这一弊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逐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比重。[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管理活动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但目前在国内管理教育上,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有: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厚
传统教育思想是典型的课程论。它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发展能力;完全依靠书本知识,忽视其它教育因素。所以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把教学任务看作是从外面向容器里填装知识。[2]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既担心难以适应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不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担心学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因而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学生能力不足
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常表现出知识面过于狭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
(三)管理案例质量不高
这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国外案例,案例过于陈旧、缺乏代表性与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等方面。目前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在教学应用时,很难真正起效果,因为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差别。第二种是各学校编写的案例。但只能作为例子的延伸,是课堂讲授的点缀。因为这种案例较简单,背景介绍得不清楚,且许多已经过时了。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有地方性,学生感兴趣,有亲切感。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不可能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二、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费孝通先生译为“席明纳”)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3]1773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首次将seminar引入到大学。洪堡(W·V·Humboldt)在创建柏林大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为科学而生活”的大学理念[4],真正使seminar由原生性的涵义发展到一种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目前,seminar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席明纳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它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5]席明纳教学模式的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学术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Seminar的课程宏观结构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述和專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教师将系统、全面地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学科的前沿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和命题,提要性地勾勒这门课将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并将它们分派给相关的参与学生,为第二部分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第二部分是课程交流的主干。在这个部分,学生们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认领的课程内容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报告人必须提前把自己的发言稿打印分发给每一位课程参与者。[6]
三、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针对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在Seminar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在目标设计上,倡导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正如杜威所说,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7]课程目标是内在于教学过程,而不是外在于教学过程,课程目标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要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兼有教学者和研究者两重角色,师生围绕一系列问题,共同在实习场中、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理解和发现知识。这种知识是个体化的知识,是学生个人的知觉、情感和思考中获得的经验。它不是预设好的,而是透过自身体验和研究历程。这种课程模式在派纳看来是一种个体经历导向型课程,课程理论并非将焦点放在外在的活动,而是放在交互的活动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协议。[8]
(二)在课程定位上,专注互动型的研究性教学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创造了既热烈活跃又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师生的互动合作,并有效地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推广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合互动。它给予学生更开放的思考空间和更充分的思考时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水平;它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更多地、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学会面对不同的意见;它锻炼学生更多更好地用书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消化、记忆、理解、运用和探索,有助于学生智慧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三)在课程效果上,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注重于学生资料查询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学生通过资料查找、筛选、分析和批判,学习如何开始科研工作;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某一课题,将重要的内容分离出来,从而训练了批判式的思维方式;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及时对不同的意见、提问作出解答,并对批评作出反应,从而学到了写作的能力;通过Seminar活动本身,学生将问题现状、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研究展望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并清晰地汇报给其他成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恒川. 论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 胡芳. 批判知识观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 王林义,杜智萍. 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 外国教育研究,2006(7)
[4] 刘娟. 文化的社会意义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 林培锦. 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1)
[6] 刘宝存. 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 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7] 胡立法,戴玉琴,唐春干. 西方大学社会核心价值教育范式的特征论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8] 陈兵,黄美. 美国大学Seminar教学范式的特点及其启示[J]. 学术论坛,2009(8)
作者简介:
田毅(1977-),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关键词:Seminar;工商管理;教学模式
一、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早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说明、分析、论证、描述、设疑、解疑等教学语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科学知识,知识比较系统全面,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讲授法有一定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填鸭式教学;教师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交流的单向性,消极、机械而单一地由教师指向学生,容易导致学习过程的割裂与分离。针对这一弊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逐步提高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比重。[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诱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管理活动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但目前在国内管理教育上,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有: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深厚
传统教育思想是典型的课程论。它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发展能力;完全依靠书本知识,忽视其它教育因素。所以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把教学任务看作是从外面向容器里填装知识。[2]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教师既担心难以适应案例教学对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所提出的高要求,不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担心学生不能适应案例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方式而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因而对案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更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二)学生能力不足
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方法,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大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常表现出知识面过于狭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问题。
(三)管理案例质量不高
这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国外案例,案例过于陈旧、缺乏代表性与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等方面。目前的案例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种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在教学应用时,很难真正起效果,因为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差别。第二种是各学校编写的案例。但只能作为例子的延伸,是课堂讲授的点缀。因为这种案例较简单,背景介绍得不清楚,且许多已经过时了。第三种是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此种案例内容较新,有地方性,学生感兴趣,有亲切感。但这些新闻、报道的材料,由于缺少加工,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且带有偶然性,不可能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
二、Seminar教学模式简介
“seminar”(费孝通先生译为“席明纳”)一词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3]1773 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哥廷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首次将seminar引入到大学。洪堡(W·V·Humboldt)在创建柏林大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为科学而生活”的大学理念[4],真正使seminar由原生性的涵义发展到一种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目前,seminar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因此成为一个具有规范性、内在规定性的教学范式。席明纳在柏林大学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圃”。它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5]席明纳教学模式的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学术自由和独创精神、师生之间平等合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Seminar的课程宏观结构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述和專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教师将系统、全面地介绍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学科的前沿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和命题,提要性地勾勒这门课将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并将它们分派给相关的参与学生,为第二部分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第二部分是课程交流的主干。在这个部分,学生们根据自己研究取向和学理兴趣,将认领的课程内容做出充分的准备,成为某一主题的主讲报告人。报告人必须提前把自己的发言稿打印分发给每一位课程参与者。[6]
三、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针对工商管理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在Seminar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改革:
(一)在目标设计上,倡导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正如杜威所说,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7]课程目标是内在于教学过程,而不是外在于教学过程,课程目标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要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兼有教学者和研究者两重角色,师生围绕一系列问题,共同在实习场中、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理解和发现知识。这种知识是个体化的知识,是学生个人的知觉、情感和思考中获得的经验。它不是预设好的,而是透过自身体验和研究历程。这种课程模式在派纳看来是一种个体经历导向型课程,课程理论并非将焦点放在外在的活动,而是放在交互的活动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协议。[8]
(二)在课程定位上,专注互动型的研究性教学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创造了既热烈活跃又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师生的互动合作,并有效地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推广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合互动。它给予学生更开放的思考空间和更充分的思考时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水平;它鼓励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更多地、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学会面对不同的意见;它锻炼学生更多更好地用书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消化、记忆、理解、运用和探索,有助于学生智慧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三)在课程效果上,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工商管理教学贯穿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注重于学生资料查询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学生通过资料查找、筛选、分析和批判,学习如何开始科研工作;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某一课题,将重要的内容分离出来,从而训练了批判式的思维方式;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及时对不同的意见、提问作出解答,并对批评作出反应,从而学到了写作的能力;通过Seminar活动本身,学生将问题现状、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研究展望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并清晰地汇报给其他成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术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恒川. 论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 胡芳. 批判知识观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建[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2)
[3] 王林义,杜智萍. 德国习明纳与现代大学教学[J]. 外国教育研究,2006(7)
[4] 刘娟. 文化的社会意义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5] 林培锦. Seminar在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1)
[6] 刘宝存. 美国研究型大学一年级习明纳尔课程[J]. 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7] 胡立法,戴玉琴,唐春干. 西方大学社会核心价值教育范式的特征论析[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
[8] 陈兵,黄美. 美国大学Seminar教学范式的特点及其启示[J]. 学术论坛,2009(8)
作者简介:
田毅(1977-),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工作单位: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