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张中英是到达山东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的第一位援川女同志,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张中英克服了诸多日常生活难以想象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援建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她援川期间,孩子正上高中,这样的关键时期,张中英却无法腾出更多精力来关注孩子。这也是援川两年多,她唯一感到有些愧疚的事。
走在北川崎岖险峻的山道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面对着随时可能不期 而至的余震、泥石流和滑坡,亲身感受着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蜀道之难的名不虚传,我用颤抖的手发短信给朋友。“活着真好!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
在此之前,我对四川的热爱由来已久,每每读到有关四川的文章,听人赞叹 “天府之国”名不虚传时,都禁不住要目驰神往了。但是,从来不曾想到,与美丽四川和禹里羌乡、 锦绣北川的邂逅 ,是缘于这样一场石破天惊的自然灾难。
刚到北川时,看到的是大自然在滥施淫威后留下的断壁残垣,山河移位,妻离子散,百废待兴。每次路过北川的老县城,北川的干部总会指着路两边的房子说,这儿曾是他幸福的家,那儿埋藏着他心爱的孩子,前面是他们的办公楼,有好多同事、朋友永远地守候在那儿……
北川县原来有16 万人,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占1 / 8 ,伤亡人数接近1 / 4,家在北川老县城的人,有90 %的人有直系亲属在地震中死亡。每每听到这儿,想到这些,总是忍不住泪眼婆娑,心碎神伤,总是感觉北川的上空是有无数个魂灵在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总觉得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我们是一家人,是同胞兄弟姊妹,我们无可逃避,不能逃避,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和北川一起重建新家园,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更加欢乐地生活。
我们的板房指挥部与北川县委、县政府在一处办公,中间有一座“连心桥”相通,作为指挥部入住的第一位女性,2008年的那个夏天将永远刻在我心上,我们感受着天公时不时的雷霆雨怒,感受着时常的断水断电,感受着潮闷的气候和不一般的蚊虫叮咬,默默体验着心理压力与体力的承受极限。我看到的是,李关宾主任几乎天天研究工作到凌晨一二点,眼睛里布满血丝,头发在大把大把地脱落;徐振溪总指挥克服着失眠的痛苦和一直坚守在灾区一线的疲惫,每天穿行在北川的乡村和街道;崔学选同志在忘我地工作着,协调、调研、处理各种事务。为了尽快地摸清情况,了解北川关内受灾情况、重建的重点和难度,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阻隔,李主任、徐总指挥带领我们绕道江油、平武、松潘、茂县,抵达北川的禹里、马槽、青片等乡镇,全程上千公里几乎全是山路,历经了大雨、5级多的余震、泥石流滑坡等多种危险,有一棵大树突然从山上滚落到车前不足2米的地方。
所有的援建者,似乎都忘记了危险,不知道疲倦,他们把领导的信任、家乡的嘱托和对灾区人民的热爱,全部转化到自己的工作,爆发出了比平常多几倍的工作热情、活力和动力,希望以此来减缓灾区人民的伤痛,重树生活的希望;希望通过超负荷的工作来缓解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思念,忘却身边的危险与困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里,我们读到的是文采华章和李白的豪放。在现实中,感受的是被称为“云朵里的民族”——羌族人民的顽强与伟大。
记得2009年4月份,与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一起去北川县漩坪乡、白坭乡考察采访烟台援建人员。漩坪乡场镇在这次地震中被唐家山堰塞湖淹没在35米深处,只好整体搬迁。在好不容易赶上一个晴天的情况下,不到7 点就从指挥部出发,为节约时间,准备走地震后新开辟的一条闻名于援建者,据说是坡陡弯急,令人心悬的土路——邓永路。刚过曲山镇,就接到前面带路的烟台援建总指挥贺业增的电话称,因夜里下雨又出现了塌方,此路已经不通,只好走桂溪、贯岭、白坭,再到漩坪了。未到桂溪,只见一辆拉砂石的车横亘在路上,车胎瘪了。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长长的车队在曲折蜿蜒且狭窄的山路上横亘着,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在安静地说着话,看来一时半刻恐怕是难以疏通了。我们只好通知援建桂溪的潍坊指挥部,帮忙调车送我们前行,谁知走了不足5公里,又出现了类似情况,再想办法调车。中间等车的间隙,记者朋友干脆在路上进行了采访,短短25公里的山路,我们是换了四次车,用了足足5个小时,直到下午1点多才赶到了漩坪乡。去时,打电话联系贺指挥,他当时笑着说,你们能中午赶到的话,就是运气十分好了。果然被他言中,那条路他走了多少次啊,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人坐在车里,是前后、上下、左右的颠簸摇动,即使紧抓着把手,脑袋还是不时地碰到车顶,胳膊是酸疼麻木,早上吃的东西只想全部“現场直播”。这时,我们是真正体会到各市援建者的艰辛,真的领悟到羌族之所以被称为“云朵里的民族”。长期以来,北川人民生活在高山深处,依靠种药材、茶叶等为生,安静自然,和谐生存,上高山如履平地,何其坚韧和伟大,真是老子所讲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啊!
冯翔,这个曾经陪伴着我们采访和工作的北川宣传部副部长,通过网络和他的博客,早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我一直在想,他其实有着怎样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那样的才俊、真诚和热爱生活,曾经写下了《策马羌寨》和优美的诗歌,竟然舍得丢下他那么热爱的故土,他眷恋的亲人,最终选择了去天堂陪伴亲人。得知他去世的当天,正在小坝乡工作,我为他哀伤和哭泣,彻夜难眠。寂静的山村之夜,伴随着青片河的哗哗流水声,恍惚中看到有无数个不安的魂灵在呢喃。他的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也使我们深深感觉援建工作的复杂、细致和责任。心理援建,从此成为山东对口支援的重要工作内容,成为每个援建者的职责和使命。
对口援建,结识了四川,融化在北川,伴随着永远的血与泪,永远的爱与牵挂,永远的寄托与希望。四川,从此将拥有一批情牵梦绕的游子,拥有了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经过两年多的援建,“基本实现三年援建任务”的目标在灾区实现。对比后来发生的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人类奇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一个崭新的北川将重新崛起,羌族人民再展笑颜。
曾经想过,退休后,做一个教育志愿者,在边陲之地、师资缺乏的地方,去服务学生,相伴“八九点钟的太阳”,发挥自己的余热。现在,我想已经知道了需要去的地方了。
也许,冥冥之中上帝就是这样的安排。让我与四川、北川不仅有缘,更是有爱,北川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故乡。那场举世瞩目、石破天惊的自然灾难,不就是要我们更加相亲相爱、共克时艰,迎接新时代吗?!
(作者时任山东省援川办信息组组长)
张中英是到达山东援建北川工作指挥部的第一位援川女同志,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张中英克服了诸多日常生活难以想象的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援建工作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她援川期间,孩子正上高中,这样的关键时期,张中英却无法腾出更多精力来关注孩子。这也是援川两年多,她唯一感到有些愧疚的事。
走在北川崎岖险峻的山道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面对着随时可能不期 而至的余震、泥石流和滑坡,亲身感受着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蜀道之难的名不虚传,我用颤抖的手发短信给朋友。“活着真好!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
在此之前,我对四川的热爱由来已久,每每读到有关四川的文章,听人赞叹 “天府之国”名不虚传时,都禁不住要目驰神往了。但是,从来不曾想到,与美丽四川和禹里羌乡、 锦绣北川的邂逅 ,是缘于这样一场石破天惊的自然灾难。
刚到北川时,看到的是大自然在滥施淫威后留下的断壁残垣,山河移位,妻离子散,百废待兴。每次路过北川的老县城,北川的干部总会指着路两边的房子说,这儿曾是他幸福的家,那儿埋藏着他心爱的孩子,前面是他们的办公楼,有好多同事、朋友永远地守候在那儿……
北川县原来有16 万人,这次地震中,死亡人数占1 / 8 ,伤亡人数接近1 / 4,家在北川老县城的人,有90 %的人有直系亲属在地震中死亡。每每听到这儿,想到这些,总是忍不住泪眼婆娑,心碎神伤,总是感觉北川的上空是有无数个魂灵在看着我们,期待着我们。总觉得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我们是一家人,是同胞兄弟姊妹,我们无可逃避,不能逃避,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和北川一起重建新家园,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更加欢乐地生活。
我们的板房指挥部与北川县委、县政府在一处办公,中间有一座“连心桥”相通,作为指挥部入住的第一位女性,2008年的那个夏天将永远刻在我心上,我们感受着天公时不时的雷霆雨怒,感受着时常的断水断电,感受着潮闷的气候和不一般的蚊虫叮咬,默默体验着心理压力与体力的承受极限。我看到的是,李关宾主任几乎天天研究工作到凌晨一二点,眼睛里布满血丝,头发在大把大把地脱落;徐振溪总指挥克服着失眠的痛苦和一直坚守在灾区一线的疲惫,每天穿行在北川的乡村和街道;崔学选同志在忘我地工作着,协调、调研、处理各种事务。为了尽快地摸清情况,了解北川关内受灾情况、重建的重点和难度,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阻隔,李主任、徐总指挥带领我们绕道江油、平武、松潘、茂县,抵达北川的禹里、马槽、青片等乡镇,全程上千公里几乎全是山路,历经了大雨、5级多的余震、泥石流滑坡等多种危险,有一棵大树突然从山上滚落到车前不足2米的地方。
所有的援建者,似乎都忘记了危险,不知道疲倦,他们把领导的信任、家乡的嘱托和对灾区人民的热爱,全部转化到自己的工作,爆发出了比平常多几倍的工作热情、活力和动力,希望以此来减缓灾区人民的伤痛,重树生活的希望;希望通过超负荷的工作来缓解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思念,忘却身边的危险与困难。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诗里,我们读到的是文采华章和李白的豪放。在现实中,感受的是被称为“云朵里的民族”——羌族人民的顽强与伟大。
记得2009年4月份,与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一起去北川县漩坪乡、白坭乡考察采访烟台援建人员。漩坪乡场镇在这次地震中被唐家山堰塞湖淹没在35米深处,只好整体搬迁。在好不容易赶上一个晴天的情况下,不到7 点就从指挥部出发,为节约时间,准备走地震后新开辟的一条闻名于援建者,据说是坡陡弯急,令人心悬的土路——邓永路。刚过曲山镇,就接到前面带路的烟台援建总指挥贺业增的电话称,因夜里下雨又出现了塌方,此路已经不通,只好走桂溪、贯岭、白坭,再到漩坪了。未到桂溪,只见一辆拉砂石的车横亘在路上,车胎瘪了。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长长的车队在曲折蜿蜒且狭窄的山路上横亘着,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状态在安静地说着话,看来一时半刻恐怕是难以疏通了。我们只好通知援建桂溪的潍坊指挥部,帮忙调车送我们前行,谁知走了不足5公里,又出现了类似情况,再想办法调车。中间等车的间隙,记者朋友干脆在路上进行了采访,短短25公里的山路,我们是换了四次车,用了足足5个小时,直到下午1点多才赶到了漩坪乡。去时,打电话联系贺指挥,他当时笑着说,你们能中午赶到的话,就是运气十分好了。果然被他言中,那条路他走了多少次啊,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
人坐在车里,是前后、上下、左右的颠簸摇动,即使紧抓着把手,脑袋还是不时地碰到车顶,胳膊是酸疼麻木,早上吃的东西只想全部“現场直播”。这时,我们是真正体会到各市援建者的艰辛,真的领悟到羌族之所以被称为“云朵里的民族”。长期以来,北川人民生活在高山深处,依靠种药材、茶叶等为生,安静自然,和谐生存,上高山如履平地,何其坚韧和伟大,真是老子所讲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啊!
冯翔,这个曾经陪伴着我们采访和工作的北川宣传部副部长,通过网络和他的博客,早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我一直在想,他其实有着怎样一颗敏感而温柔的心。那样的才俊、真诚和热爱生活,曾经写下了《策马羌寨》和优美的诗歌,竟然舍得丢下他那么热爱的故土,他眷恋的亲人,最终选择了去天堂陪伴亲人。得知他去世的当天,正在小坝乡工作,我为他哀伤和哭泣,彻夜难眠。寂静的山村之夜,伴随着青片河的哗哗流水声,恍惚中看到有无数个不安的魂灵在呢喃。他的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也使我们深深感觉援建工作的复杂、细致和责任。心理援建,从此成为山东对口支援的重要工作内容,成为每个援建者的职责和使命。
对口援建,结识了四川,融化在北川,伴随着永远的血与泪,永远的爱与牵挂,永远的寄托与希望。四川,从此将拥有一批情牵梦绕的游子,拥有了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经过两年多的援建,“基本实现三年援建任务”的目标在灾区实现。对比后来发生的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人类奇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一个崭新的北川将重新崛起,羌族人民再展笑颜。
曾经想过,退休后,做一个教育志愿者,在边陲之地、师资缺乏的地方,去服务学生,相伴“八九点钟的太阳”,发挥自己的余热。现在,我想已经知道了需要去的地方了。
也许,冥冥之中上帝就是这样的安排。让我与四川、北川不仅有缘,更是有爱,北川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第二个故乡。那场举世瞩目、石破天惊的自然灾难,不就是要我们更加相亲相爱、共克时艰,迎接新时代吗?!
(作者时任山东省援川办信息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