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下,课程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高职课程改革的任务更为紧迫,需要进行模式的根本转变,并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课程改革的内容、目标和实施措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职课程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在探索中调整和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的教育课程发展依然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略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制注重了文化课知识的掌握,专业课强化技能,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2、缺乏实践应用性
打开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以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
3、缺乏课程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的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规范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尤其是专业技术课,不能越雷池半步。某种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课程内容的设计没有预设的空间,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对我国课程发展趋势的分析
1、树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目标的现实定位,就是要求依据现实条件确定课程目标,即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专门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无可争辩的永恒目标,更是永远追求的理想。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情况,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或定位,完全是基于对现实社会情况的不同认识。有些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忽略社会需求的变化,目标定得过于保守。有些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条件的基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寻找理想目标的现实切入点,即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2、教育内容实现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职业定向教育,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一方面从职业性质来看,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另一方面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涵盖面来看,我们现在所指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就涉及到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问题。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把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使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性。第二,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应从应用和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教学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
3、课程实施措施实现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如电工教学以设计民宅的照明线路或家用电器线路为开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等,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从而使职业教育朝着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的方向发展。
4、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当前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评价体系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专业设置变换率加快的事实,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行业、企业对职教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三、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宏春.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3(30).
[2]杨念.试论高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6(07)
[3]花立明.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前厅运行与管理课程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职课程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在探索中调整和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的教育课程发展依然远远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
在当今的高职教育中,课程内容及目的单一地指向某专业、某工种应该达到的职业要求,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执行,忽略了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课程的编制注重了文化课知识的掌握,专业课强化技能,忽略了如何把课程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2、缺乏实践应用性
打开教材,似乎遍布知识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从理论到理论的学科体系,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知识。以至于使学生觉得,进了职业学校要进行专业理论研究。于是,学生只有在考试前死记硬背那些原理和结论。考试结束以后,能留下多少记忆的痕迹,恐怕是不能乐观的。
3、缺乏课程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的编制严密而系统,条理而规范。规范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尤其是专业技术课,不能越雷池半步。某种工具的使用,只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姿势。课程内容的设计没有预设的空间,教师没有施展才华的余地,学生无法在体验中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二、对我国课程发展趋势的分析
1、树立明确的课程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目标的现实定位,就是要求依据现实条件确定课程目标,即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专门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无可争辩的永恒目标,更是永远追求的理想。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既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认识现实的社会情况,又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之所以有不同的观点或定位,完全是基于对现实社会情况的不同认识。有些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忽略社会需求的变化,目标定得过于保守。有些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条件的基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寻找理想目标的现实切入点,即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2、教育内容实现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职业定向教育,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一方面从职业性质来看,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另一方面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涵盖面来看,我们现在所指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就涉及到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问题。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把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使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这种社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办学的社会性。第二,职业教育办学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应从应用和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教学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第二,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第一线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生产现场的技术员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等。
3、课程实施措施实现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如电工教学以设计民宅的照明线路或家用电器线路为开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等,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从而使职业教育朝着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的方向发展。
4、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当前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评价体系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专业设置变换率加快的事实,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行业、企业对职教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使用的需求与要求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和社会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三、总结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宏春.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3(30).
[2]杨念.试论高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J].当代教育论坛,2006(07)
[3]花立明.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研究——以前厅运行与管理课程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