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传播效果是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从其定义和属性来看,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属于社会真实事件修辞。本文以温家宝总理2008年抗震救灾话语为语料,从五个方面着手对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这一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的语言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抗震救灾话语 社会真实事件修辞 语言传播效果
一、引言
继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又发生了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开展了抗震救灾工作。
“所谓社会真实事件修辞指的是反映、传播、处理社会重大事件,调节、引导在社会重大事件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或为制造社会事件、引导社会事件发展,传播主体策略性的语言运用。”[1]曾毅平教授认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性、言语事件的真实性和研究题材的现实性,是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的三项必要属性。从定义和属性来看,国家领导人的抗震救灾话语,属于社会真实事件修辞。
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抚慰了心灵,使灾区人民以冷静的态度去面对这场灾难;振奋了精神,使灾区人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重建家园;凝聚了力量,使救援队伍拼命救援、社会各界慷慨相助。这些充分表明,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具有极强的语言传播效果,堪称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的典范。曾毅平教授认为,语言传播效果是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温家宝以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普遍称道的同时,其讲话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也让世人有口皆碑。”[2]有不少学者撰文对他的讲话风格进行了分析。本文则以2008年温总理抗震救灾话语为语料,从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的角度,对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的语言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二、温总理抗震救灾话语传播效果的具体表现
(一)诚挚关切的话语流露出一腔感情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当遇到这种灾害时,灾区群众急需得到的是政府的诚挚关切,因为只有诚挚的关切,才能使灾区人民从对灾难的恐慌中摆脱出来,才能使灾区人民从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中树立起重新生活、重建家园的信心。“温家宝的讲话总是充满感情,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无不让听者为之动心、为之动容。这种语言用情不是客套,不是作秀,而是一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3]温总理面对灾区人民所说的话语,饱含深情、真切感人,流露出“情为民所系”的一腔感情。例如:
(1)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受灾的偏僻山村。
(2)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3)我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例(1)话语简短,但“不会忘记”把灾情发生后党和国家的关切态度表达了出来,尤其是“不会”这一副词的使用。例(2)是对失去亲人的群众的安慰。例(3)表明灾情发生后,温总理的迅即行动:“第一时间就赶来了”;难过心情:“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救援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三个例句均表现出温总理带来的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人民的诚挚关切。语言饱含深情,真切感人,流露出“情为民所系”的一腔感情。
(二)果断坚定的话语体现出一股气势
灾难发生后,在部署安排救援等各项工作时,需要的是一种果断和坚定。只有果断和坚定,才能使科学的决策得以有力地执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温总理在安排部署工作时,他的话语显得非常果断和坚定,体现出“权为民所用”的有力气势。例如:
(4)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5)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6)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
(7)危难之际,每个干部党员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务必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这样群众才会放心。
例(4)是温总理接到电话,听说由于桥梁倒塌,彭州市10万群众被堵在山中,救灾人员和物资无法运入时,在电话里所说的话;例(5)是温总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机部队领导发出的指示;例(6)是温总理在再次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上说的;例(7)是温总理对党员干部的期望和要求。这四个例子,体现出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温总理部署安排工作时的果断和坚定,体现出“权为民所用”的有力气势。
(三)真切朴实的话语闪现出一种作风
在灾难面前,客套话是不需要的,需要的是一些真切朴实的话语。“贫民化的成长环境,务实的工作作风,塑造了他朴实的语言和政治形象。”[4]在抗震救灾中,温总理的话语显得真切朴实,闪现出一种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例如:
(8)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9)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表示,“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10)活着的人的努力,你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
例(8)中,温总理把这场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用“可以移山、可以堵塞河流”切切实实说了出来,这充分表明我们的政府敢于面对这些困难,并有能力战胜这场灾害。例(9)朴实地表明房子裂了、塌了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人,只要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例(10)表明人死不能复生,失去亲人的群众,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这三个例子均真切朴实,表明了党和政府面对自然灾害的沉着应对、抗震决心及对灾区群众的真切安慰,闪现出一种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
(四)颇具信心的话语昭示出一种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身处艰难之时,信心显得颇为重要。信心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一种强有力支撑。在抗震救灾中,温总理的一系列话语颇具信心,都昭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力量。例如:
(11)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此外,还有例(8)中的“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和例(9)中的“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都昭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力量。
例(11)是温总理对埋压在废墟之下的幸存学生说的,其中“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这些信心十足的话语,给幸存学生很强的信心,这种信心会让废墟下的幸存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例(8)中的“一定能够战胜”和例(9)中的“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有力地体现出战胜这场自然灾害的充足信心。这三个例子中,均使用了副词“一定”,该副词的使用,把温总理话语中的“信心”因素展现得淋漓尽致,昭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受灾者和救援队伍。
(五)以人为本的话语彰显出一种尊重
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抗震救灾中,温总理的一些话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彰显出对人生命的珍视和尊重。例如:
(12)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
(13)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
(14)我们要第一步救人,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例(12)中“第一还是救人”、例(13)中“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例(14)中的“我们要第一步救人”和前文例(3)中的“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些话语尤其是其中“第一”“第一位”“第一步”和“哪怕……都要……”这些词语、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切地体现出温总理要求救援人员“救人”的急迫心情。而且,这几个例子还分别从救人的重点区域即“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救人的时间即“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救人的力度即“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显示出温总理要求救援人员一定要“多救人”的急切心理。可以说,这些话语无论是从“救人”的急迫心情,还是从“多救人”的急切心理,均蕴含有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新要求,都体现出温总理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这一理论为切入点,以温家宝总理2008年抗震救灾话语为例,从五个方面对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的语言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透过这一分析,使得在重大社会事件尤其是重大灾难事件面前,一位大国领导人所拥有的以人为本、镇定自信和坚毅果断的气魄与风度,得到有力的彰显。
注 释:
[1]曾毅平.略论社会真实事件的修辞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年,(5),第113页。
[2][3][4]王丹荣.温家宝讲话语言风格浅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6年9月,(5),第120页。
[5]本文例句均出自搜狐(www.sohu.com)所载的话语,故不一一
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王丹荣.温家宝讲话语言风格浅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5).
[2]曾毅平.略论社会真实事件的修辞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5).
(韦超 郑州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451191)
关键词:抗震救灾话语 社会真实事件修辞 语言传播效果
一、引言
继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又发生了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开展了抗震救灾工作。
“所谓社会真实事件修辞指的是反映、传播、处理社会重大事件,调节、引导在社会重大事件影响下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或为制造社会事件、引导社会事件发展,传播主体策略性的语言运用。”[1]曾毅平教授认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性、言语事件的真实性和研究题材的现实性,是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的三项必要属性。从定义和属性来看,国家领导人的抗震救灾话语,属于社会真实事件修辞。
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抚慰了心灵,使灾区人民以冷静的态度去面对这场灾难;振奋了精神,使灾区人民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重建家园;凝聚了力量,使救援队伍拼命救援、社会各界慷慨相助。这些充分表明,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具有极强的语言传播效果,堪称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的典范。曾毅平教授认为,语言传播效果是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温家宝以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普遍称道的同时,其讲话所体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也让世人有口皆碑。”[2]有不少学者撰文对他的讲话风格进行了分析。本文则以2008年温总理抗震救灾话语为语料,从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的角度,对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的语言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二、温总理抗震救灾话语传播效果的具体表现
(一)诚挚关切的话语流露出一腔感情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当遇到这种灾害时,灾区群众急需得到的是政府的诚挚关切,因为只有诚挚的关切,才能使灾区人民从对灾难的恐慌中摆脱出来,才能使灾区人民从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悲痛中树立起重新生活、重建家园的信心。“温家宝的讲话总是充满感情,情感之细腻,爱心之深沉,无不让听者为之动心、为之动容。这种语言用情不是客套,不是作秀,而是一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3]温总理面对灾区人民所说的话语,饱含深情、真切感人,流露出“情为民所系”的一腔感情。例如:
(1)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受灾的偏僻山村。
(2)你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亲人,你们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
(3)我知道消息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人命关天,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
例(1)话语简短,但“不会忘记”把灾情发生后党和国家的关切态度表达了出来,尤其是“不会”这一副词的使用。例(2)是对失去亲人的群众的安慰。例(3)表明灾情发生后,温总理的迅即行动:“第一时间就赶来了”;难过心情:“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过”;救援决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全部力量救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三个例句均表现出温总理带来的党中央、国务院及全国人民的诚挚关切。语言饱含深情,真切感人,流露出“情为民所系”的一腔感情。
(二)果断坚定的话语体现出一股气势
灾难发生后,在部署安排救援等各项工作时,需要的是一种果断和坚定。只有果断和坚定,才能使科学的决策得以有力地执行。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温总理在安排部署工作时,他的话语显得非常果断和坚定,体现出“权为民所用”的有力气势。例如:
(4)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5)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6)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现在很多人掩埋在废墟中,时间最为宝贵,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尽最大努力,抢救掩埋在废墟下的群众的生命。
(7)危难之际,每个干部党员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务必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工作,这样群众才会放心。
例(4)是温总理接到电话,听说由于桥梁倒塌,彭州市10万群众被堵在山中,救灾人员和物资无法运入时,在电话里所说的话;例(5)是温总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机部队领导发出的指示;例(6)是温总理在再次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上说的;例(7)是温总理对党员干部的期望和要求。这四个例子,体现出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温总理部署安排工作时的果断和坚定,体现出“权为民所用”的有力气势。
(三)真切朴实的话语闪现出一种作风
在灾难面前,客套话是不需要的,需要的是一些真切朴实的话语。“贫民化的成长环境,务实的工作作风,塑造了他朴实的语言和政治形象。”[4]在抗震救灾中,温总理的话语显得真切朴实,闪现出一种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例如:
(8)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9)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表示,“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10)活着的人的努力,你们的幸福生活就是对死者的最好安慰。
例(8)中,温总理把这场自然灾难的危害程度用“可以移山、可以堵塞河流”切切实实说了出来,这充分表明我们的政府敢于面对这些困难,并有能力战胜这场灾害。例(9)朴实地表明房子裂了、塌了都不要紧,要紧的是人,只要人在,一切都可以重来。例(10)表明人死不能复生,失去亲人的群众,一定要好好活下去。这三个例子均真切朴实,表明了党和政府面对自然灾害的沉着应对、抗震决心及对灾区群众的真切安慰,闪现出一种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工作作风。
(四)颇具信心的话语昭示出一种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身处艰难之时,信心显得颇为重要。信心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一种强有力支撑。在抗震救灾中,温总理的一系列话语颇具信心,都昭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力量。例如:
(11)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此外,还有例(8)中的“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和例(9)中的“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都昭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鼓舞力量。
例(11)是温总理对埋压在废墟之下的幸存学生说的,其中“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这些信心十足的话语,给幸存学生很强的信心,这种信心会让废墟下的幸存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例(8)中的“一定能够战胜”和例(9)中的“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有力地体现出战胜这场自然灾害的充足信心。这三个例子中,均使用了副词“一定”,该副词的使用,把温总理话语中的“信心”因素展现得淋漓尽致,昭示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受灾者和救援队伍。
(五)以人为本的话语彰显出一种尊重
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抗震救灾中,温总理的一些话语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彰显出对人生命的珍视和尊重。例如:
(12)第一还是救人,救人的重点是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
(13)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
(14)我们要第一步救人,要不断努力把他们救出来,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例(12)中“第一还是救人”、例(13)中“现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抓紧时间救人”、例(14)中的“我们要第一步救人”和前文例(3)中的“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这些话语尤其是其中“第一”“第一位”“第一步”和“哪怕……都要……”这些词语、关联词语的使用,恰切地体现出温总理要求救援人员“救人”的急迫心情。而且,这几个例子还分别从救人的重点区域即“重灾区,地震中心区,联系不到的地区”,救人的时间即“多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就可能多抢救出一个被困者”,救人的力度即“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显示出温总理要求救援人员一定要“多救人”的急切心理。可以说,这些话语无论是从“救人”的急迫心情,还是从“多救人”的急切心理,均蕴含有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新要求,都体现出温总理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社会真实事件修辞研究这一理论为切入点,以温家宝总理2008年抗震救灾话语为例,从五个方面对国家领导人抗震救灾话语的语言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透过这一分析,使得在重大社会事件尤其是重大灾难事件面前,一位大国领导人所拥有的以人为本、镇定自信和坚毅果断的气魄与风度,得到有力的彰显。
注 释:
[1]曾毅平.略论社会真实事件的修辞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年,(5),第113页。
[2][3][4]王丹荣.温家宝讲话语言风格浅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06年9月,(5),第120页。
[5]本文例句均出自搜狐(www.sohu.com)所载的话语,故不一一
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王丹荣.温家宝讲话语言风格浅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5).
[2]曾毅平.略论社会真实事件的修辞学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7,(5).
(韦超 郑州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 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