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学生建构“平均数”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xiaonv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赏析
  
  师: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活动?
  生:乒乓球、篮球、足球……
  师:受场地限制,我们做个拍球比赛的游戏。全班分成两个队,每队选出3人,比一比哪一队拍得多。
  (每队三名选手,每位选手拍5秒钟。两名裁判员数数,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结果统计:1号选手:22、16;2号选手:21、18;3号选手:23、18。
  师:请大家把自己队拍球的总数算出来。(板书:22+21+23=66,16+18+18=52。)现在哪个队获胜?吴老师愿意加入低分队。
  (教师拍球,5秒钟拍16下。)
  师:现在低分队合起来是68,重新看两队成绩,哪一队拍得多?
  生:(原先获胜的学生)不公平。
  师: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两个班人数不一样,怎样比较成绩才算公平呢?
  生:66÷3,就是用三人拍的总和除以3,等于22。
  师:与68怎样比?
  生:68÷4=17。
  师:17是什么?
  生:17是每人拍的平均数。
  师:1号选手,你拍了16下,怎么说是每人拍了17下?
  生:17是4人平均拍的数。
  师:17是16、18、18、16的平均数。22是另一队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比较合理地表明了这一队拍球的总体水平。
  师:哪一队的总体水平高一些?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平均数的感受。
  生:把多一点的给少一点的,少的接受多一些的。
  师:比总数不公平时,想出了一个平均数,你能对平均数进行评价吗?
  生:很公平。
  师:是谁把平均数带到了课堂?
  (表扬第一个说出“平均数”的学生。)
  师: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平均数?
  生:分苹果。
  师:平均数和平均分有什么不同吗?
  ……
  
  听课后的感想
  
  1.还平均数统计本色。在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很多教师总是引导孩子们归纳出“总数÷总份数=平均数”的解题要点,设计的练习也单纯从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出发,套用公式练习数量关系。这种教法掩盖了“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的统计学本质。然而,吴老师的数学课堂从学生喜欢的拍球游戏开始,先从各队选3名学生进行拍球比赛,一小队共拍了66下,二小队共拍了52下,吴老师帮二队拍了16下,这样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该如何比较呢?需要找出有代表性的量数,对整体数据所蕴含的规律作数量化描述。平均数就体现了全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对数据总体起着“中心”代表的作用。
  2.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时,呈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拍球比赛的成绩是第一小队好,还是第二小队好。在组织学生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先让学生认识到每小队人数一样多时,学生感到很公平,然后由于教师加入第二小队,学生感到比赛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的感受是比较了总数后得到的。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呢?学生很快得出比较平均数就能使结果趋于合理。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充分经历选取数据来比较两个小队比赛情况,在对各种表示方法的争论中,学生充分感受代表性数据的意义。只有让学生经历这一统计过程,他们才会对平均数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从而增强统计观念。
  3.展示学生生命历程。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学生和老师共同活动的生命历程。如果每队选一个最好的队员来拍球,就不能真实反映这个队的拍球水平,即单个数据都不能很好地表示整个队的拍球水平。这样,学生们对接纳新知也就有了强烈的情感需求,这时引入“平均数”就水到渠成。其次,让学生在认知上经历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过程。学生提出的“把多一些的给少一点的,少的接受多一些的”,就已经运用了“移多补少”的思想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对于数量不多的数据,这样求平均数很实用。吴老师又设置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整个教学过程教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享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完成新旧知的融会贯通,真正享受其生命活动的价值。
  作者单位
  江苏省翔宇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教师,我早就想写一点东西,为了一份深深的记忆,更为了传承一种神圣的责任……今天看了《教师博览》上一篇《只要好好教,总有人记得你》的文章,忽然觉得眼睛发热,鼻子发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记忆的闸门,一种情愫涌上心头,强烈地促使我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  记得刚踏进校门,王老师就成了我们的启蒙老师。据说王老师是真正的科班出身,老师范生,这在七十年代末期,差不多都是民办老师的农村学校里,能遇上这么一位
期刊
有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都和教具使用有关。  一次我上五年级口语交际课,模拟物品买卖。卖什么,谁来买,课本上没有规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正好我讲台前放着一只喝水的“冰日杯”,我就以这杯子作为教具,请学生来谈这桩“生意”。  学生甲和乙先上来进行交易。  学生甲(卖方):我这杯子外观很美,是这类商品中的优质产品,50元一只,要的就来买哟!  学生乙(买方):你看你这杯子,头大脚小,装了水放
期刊
2008年11月16日,28岁的四川攀枝花市新华中学女教师李虹蓉,被逼给自己的学生及其家长下跪致疯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家长不也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吗?真是“我们”教育出来的?  “读书干什么?考大学干什么?总之你为了什么?也许你会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我要明确地告诉你──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
期刊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又不以降低教与学的质量为代价,甚至在减负的同时实现提质,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楚雄州大姚县小学语文学科“减负提质”的实施情况,2009年4月初,笔者参加了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专项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交谈、查阅资料、开教师座谈会、开家长座谈会、
期刊
习作缘由:    某天,在《读者》上看到一篇题为《手指哲学》的文章,全文如下:  闲时审视自己的手指,发现手指也是一个小社会,且高低贵贱界限分明,各有各的品格,各有各的性情。  拇指是王者,虽模样笨拙,站的位置又最低,但因其随和中庸,和任何一个手指都合得来,所以自然受到拥戴。王者毕竟有王者的威严,虽和每个手指都保持亲密关系,却从不和别的手指站在一列,独处一隅,保持几分神秘。当然王者的身份也尊贵,同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强调“老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许多英语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将阅读材料肢解为单词、词组、段落,然后逐字逐句讲解;而学生则以熟记单词,弄清每句话的意思和结构作为阅读学习的主要任务。这种教学法与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任
期刊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教育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始于农业时代,教育从融入生产劳动走向与之分离,改变了原始教育,产生了教育的行业形态——学校教育:教育从原始的、简单的、朴素的、零星的生产劳动向成型的、系统的、专业的、有规模的学校教育转变,形成系统的知识和优质教育,文化传承得到优化。第二次跨越始于工业时代,学校教育从精美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改变了教育培养模式,产生了教育普及形态——全民教育:教育受
期刊
绘画在构图上有虚实相生的手法,文学作品中有虚写实写之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虚实结合。“实”体现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虚”则是其间留下的空间。不少教师重“实”轻“虚”,总是担心自己没讲清楚,没讲透彻,学生练得少,不能理解。因此,不遗余力地抓讲和练。而这样做效益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如果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巧留空间,那将是另一番景象。课堂中巧妙的空间就像投入石子后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就像欣赏美
期刊
“语文园地”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传统教材的继承与突破,与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语文园地”除了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巩固外,更注重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语文园地”中的栏目都以“我会……”的形式出现,“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都是激励学生满怀自信地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的有效形式。因此,从“基础训练”到“语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要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来培养。人文精神是指人的“真实精神、真情实感和真实愿望”,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集中在“人”字上。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人文思想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人文教育内容并不占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