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劳动教育新生态,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000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2年,中央苏区政府发布了《对于植树运动的决议案》,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晴川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晴川实验小学”)崭新亮丽的校园里,植树节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学百年党史”思政大课,从党史上第一个关于植树造林的文件,到习近平总书记连续9次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校师生听得入神,对接下来的植树活动摩拳擦掌。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植树节活动,学校将党史教育、劳动教育、毕业课程精心融合,请六年级学生在校园里种下5棵桂花树。伴随着学生们热火朝天的植树劳动,感恩的心一锹锹种下,高远的梦也迎着春风舒展。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強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从宏观角度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设计和部署。迎着植树节的春风,也乘着时代东风,晴川实验小学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探索五育融合创新途径,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
  根植文化,挖潜劳动教育内生动力
  晴川实验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新校”。“新”在2019年9月挂牌成立,并搬入新址;“悠久”在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汉阳区洲头街小学。应当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如何定位劳动教育的方向?在学校和地区的历史中挖潜内生动力成为必然选择。
  建校历史六十余载的洲头街小学历来重视在传统文化节日中通过做灯笼、搓汤圆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并通过常态化的教育措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曾有家长感慨道:“上学后,孩子最大的变化就是好习惯越来越多了。”
  在继承与创新中,晴川实验小学构建了以劳动教育为突出特色的学校文化——“习育”文化。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对学生而言,“习育”就是关注基础、践行所学、注重体验、勤于动手、长于创造、知行合一;对教育者而言,“习育”就是学养深厚、终身学习的生命样态。而无论哪一方面,劳动教育都是核心内容,学校以“习育”文化贯穿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致力于为师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基。与此同时,学校基于核心办学思想,在“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校本理解基础上,构建了“D-R-E-A-M”课程群,覆盖“发现与创造、人际与交流、运动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品德与理想”五大领域。
  在探寻劳动教育实践道路的过程中,学校注重挖掘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从中发现开展劳动教育的历史与文化养料。汉阳古时的晴川书院有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创建于1705年,以唐诗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命名,三百年间作为汉阳地区的文化高地,涵养了一方土地的人文气息与教育情怀。在如今的晴川实验小学里,晴川书院“为习举子业而设”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转变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劳动教育也随之绽放应有的光彩。
  近年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劳动教育,营造出浓厚的氛围,这也成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2021年,武汉市成功申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汉阳区的劳动教育一直走在武汉市的前列,作为市、区两级的劳动教育实验校,晴川实验小学每个月都会迎来专家和教研员来校指导劳动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学校紧紧依托武汉市教科院劳动教育研究专班的科研优势和专业力量,在其指导下进行劳动教育相关课题研究,逐渐明确了“实验特色”的办学理念——即以“实验”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师资培训、教科研管理、课程建设等实验研究工作,开拓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相融合的格局,助力学校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
  正是在扎根文化底蕴和依靠教育科研部门的基础上,晴川实验小学牢牢坚持“学校是劳动教育设计轴心”的原则,铸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合一”劳动教育实施主链,打造“课程群、时间轴、空间场”,构建长效化劳动教育体系。以劳动教育基础课程充盈劳动教育底色,以劳动教育拓展课程丰富劳动教育体验,以劳动教育研究课程厚植劳动教育情怀,学校建设了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提升育人实效,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育融合,探索劳动教育创新途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仅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晴川实验小学在劳动教育方面的工作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劳动教育与四育(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相结合,以劳动教育为基,践行五育融合之径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劳动中树德,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要把道德情感因素放在劳动教育的首位,让孩子们明白为何而劳动,而不是仅仅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技巧。”德育副校长黄进认为。晴川实验小学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德育元素,使学生在精神层面获得成长。例如开展居家劳动清单活动是学校普遍采取的方式,“但我们更关注孩子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家长是否共同参与,希望通过活动增加亲子互动,培养孩子们的孝亲精神。”黄进说。学校还注重开掘重要节日的教育内涵,如在母亲节开展“妈妈的拿手菜,换我来做”活动。此外,学校在学生参加某项劳动之前,会与学生一起讨论该项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例如开垦一片荒地前,学校举办了“南泥湾精神”主题研讨会,告诉孩子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还精心设计了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将心中的感受和体会分享给同伴。结果证明,经历这些环节的学生,往往比直接参加劳动的学生更有干劲,也更有效率。
  劳动中增智,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型思维。劳育和智育密不可分,在劳动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是晴川实验小学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劳动教育实践途径。学校在一幢教学楼顶的平台上建设了一座“习农耕读”劳动教育基地,占地约1亩,致力于向学生展示一种物质与精神双丰收的田园生活。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责任田,分别栽种不同的农作物,学生定期浇水、施肥、观察并体悟。目前,晴川实验小学借助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正开发“耕读”配套校本教材。此外,学校尤其珍视学生自发生成的创造性劳动,并鼓励、辅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有一次,学生在浇水的过程中向老师反映了一个难题:用普通的喷洒方式,大部分水会留在保温保湿的塑料膜上,直接对准小孔浇水,又容易一下子冲倒秧苗,怎么办?学校创客老师程凯鼓励学生:“你们能不能自己研究一个适用于此情况的浇水工具?”学生们经过研究、讨论、实验,制作了一款浇水工具。程凯说:“他们想到的办法,其实很多农民也在使用,但我们不会直接把答案给孩子们。”看到学生们的自主研究活动有了成果,程凯继续启发他们:“这是人工浇水,我们有时候一两天不能上去浇水,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方式,实现自动化浇水?”于是学生们又忙碌起来……   劳动中强体,帮助学生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学校体育教师精心设计劳动趣味运动会,通过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劳动元素、创设劳动场景来开展运动项目。例如更换负重跑的器材,举办挑水比赛;将接力往返跑的往返间动作更换为模拟插秧动作,举办插秧比赛。在入场式中,每个班级都选择“劳动号子”这一表演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劳动氛围。策划者音乐老师李瑾珺解释道:“劳动号子是对中国劳动人民传统劳动过程的描绘,其思想内容、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在有趣又有内涵的勞动趣味运动会中感受劳动的不易,在欢歌笑语中生发出对劳动的向往与热爱。
  劳动中融美,帮助学生发现劳动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及其物质成果的美感之中,在确立自己的道德尊严,在体验自豪感——在这种年龄,美感是最丰富的道德情感源泉之一。”学生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晴川实验小学提倡学生在劳动中记录美、创作美。音乐老师针对部分低年级学生不珍惜粮食的现象,带领学生一起排练了号召珍惜劳动成果的舞台剧。在晴川实验小学,每个孩子都是一名短视频博主——晴川劳动“UP主”:在完成各类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校老师指导学生选择一项最拿手的劳动技能,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全校师生。想要成为备受关注的校园“UP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文案创作、视频录制、配音配乐、后期剪辑……德育主任郭琳认为:“互联网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更为方便、有效的渠道,使劳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从而赋予学生以劳动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学校将学生的视频统一上传至专属云端平台,即便学生毕业了,他们的视频也可以被后来的学生点击播放,使得学生由劳动萌发的美好情感能够在时光变迁中保存、流动。
  面向未来,构建劳动教育整体生态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更新了人们对劳动的认知,劳动教育如何面向未来?这是中小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对此,晴川实验小学校长尤竹青有着清醒的认知:“这个问题要回到原点,学校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从劳动观念、能力、习惯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劳动素养。”
  在晴川实验小学,劳动从来不是惩罚学生的手段。“我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尤竹青的语气颇为坚定,“应该把劳动作为奖励手段,转变大家的思想观念,不能让孩子认为劳动是一件可耻的事。”学校成立了晴川科创·知识产权院,这不仅仅为展示学生创作设计成果提供平台,更是一种积极的引导,鼓励更多学生尝试发现、创作。当学生在诸如制作自动浇水装置、拍摄劳动技能短视频等方面取得了成果,学校就会鼓励学生将劳动过程、研究过程以及心得体会记录成文,交给知识产权院永久保存,学生会获得一张“校园知识产权证”,而这些资料会在未来成为新一批学生开展劳动的基础研究资料。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学校劳动教育的底蕴也越来越深厚了。
  更为重要的是,晴川实验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成长,也着力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学校不设专任的劳动教育教师,而是由全体教师共同承担职责,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思考五育融合之道,思考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在“花样玩转大蒜种植”研究项目学习中,学校指导学生在不同研究方向上开展研究:水培大蒜、土培大蒜、大蒜不剥皮种植、大蒜剥皮种植……过程中,数学老师带领学生测量植物生长数据、语文老师指导学生植物生长日记的写作、美术老师为学生的图像绘画记录提供帮助,真正做到了全员全过程参与劳动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
  开展好劳动教育,绝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情。晴川实验小学积极整合校外资源,联系周边的叶开泰中医药传统文化园、武汉市建筑博物馆、武汉市有田劳动教育基地等社会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和教育体验。学校的“习农耕读”校园劳动实践基地,邀请社区的力量加入,由社区推荐懂农耕的居民志愿者担任劳动教育校外辅导员,定期到校为学生讲解、示范耕种技能,从而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有力推动劳动教育的实施。
  通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举办多姿多彩的活动与课程、搭建成果展示与奖励激励的平台、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晴川实验小学构建了以劳动教育为基、五育融合发展的教育生态,着力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正如六年级学生袁恩琪所说:“也许我们并未留意过晴川实验赋予我们的东西,但年少所学必将终身受用,当日后走出校门、迈向高一级学校之时,凡是在晴川实验学过的,都将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气质,让我们目光澄澈、心中有光。”
其他文献
◎打破恶性循环  孩子在上课期间要学习新知识,注意力比较集中,一节课40分钟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会产生疲惫感。下课后,不能通过玩耍进行放松,反而要小心翼翼地活动,时刻担心会不会给班级扣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更加劳累。等到下一节课的时候,孩子的精神状态就会变差,甚至慢慢形成恶性循环。上课时孩子盯着黑板,课间又在教室里坐着,眼睛也没法得到放松,伤害孩子的视力。教师可以给孩子立下课间活动的规矩,课间10分
期刊
从发达城市成都到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大凉山,从川北革命老区巴中到川南宜宾、自贡……2018年秋,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项目“融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成都开题,全省四十余所学校参与了“融创”课题研究。“融创课堂”这一全新理论与实践进入了四川省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数以千计、万计的教师在这场教育实验中改变了教学理念和行为,“融创”出充满活力和新意的课堂样态,莘莘学子在融创课堂的滋养下快乐成长。  一
期刊
奔跑在春风中,沐浴在阳光下,与水中的鱼儿嬉戏、随空中的鸟儿起舞,在自然中玩耍是每个幼儿的天性。为进一步解放幼儿的手和脑,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课改中推行野趣游戏,但在实践中,教师对如何观察和评价存在疑惑与误区。我们特邀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带领教师一起探寻如何发现幼儿游戏的野趣“味道”。  亲自然,乐探究  面对幼儿游戏“野趣”缺失的现状,幼儿游戏的“野趣”取向如何在幼儿园落地生根?  华中师范大学教
期刊
学校发展有不同的模式和路径,但优质教育的实现有赖于教育文化自觉。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品格,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学校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五育并
期刊
“有的小朋友已经会写五六百个汉字了,有的多才多艺,唱歌、主持、编程、芭蕾、钢琴……没有想到学龄前孩子们已经学得那么丰富。”小学一年级教师如是说,“但是新入学的孩子在情绪管理、规则意识、自理能力上相对薄弱。”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作为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一步,幼小衔接不当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适
期刊
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每个班都会有几个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小朋友,我们班也不例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叫龑龑的小朋友,因为孩子们在我耳边说了太多次这个名字:“老师,龑龑打我!”“老师,龑龑乱扔玩具!”龑龑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也被我偷偷贴上了“调皮”的标签。  这天,我像往常一样组织集体活动。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组织了一节关于抗美援朝的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意识。孩子们安静地听我讲着故事
期刊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为了儿童”多、“基于儿童”不足;儿童参与活动多、决策少,主动学习受限;儿童的意图、思维等深层次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等諸多问题。因此,真正树立“尊重儿童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新课程观,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让儿童的主体性和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园本课程建设中需要深刻反思和改进的领域。  北京市东城区实验幼儿园将“儿童立场”的理念
期刊
父母问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90后的我也是一名4岁孩子的妈妈,本以为育儿方面不会碰到什么难题,没想到,在我的家庭中出现了育儿理念的分歧。  受惠于对幼儿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应该采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出现问题时正面引导更加重要。孩子爸爸却认为,孩子出现不好的习惯或者调皮的时候,需要靠“打”来解决问题。这一点,我们产生了严重的意见不统一。于是,我与爸爸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沟通。  第一回合
期刊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美育作为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同时也存在诸多误区。  如何突破“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固化思维,重新定位学校美育的价值与内涵?如何提升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如何打造符合时
期刊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新时代,如何突破师资培养瓶颈,助力卓越教师成长?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
期刊